有感而發
山水寫生,首先要有感而發,與自然溝通,和眼前乃至更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對自然造化要有虔誠恭敬之心,要將山水當作自己的老師和朋友,當成老師就不會輕慢,當成朋友就不會疏遠。這樣去研究自然,才會慢慢體會到她的無窮魅力。所以中國古人有天人合一之思想,也就是有感而發,物我一體。
畫畫之人大都有這樣的經歷:就是一幅山水寫生完成,卻給人感覺很平淡,這其中原因不僅僅是單純技法上的問題,而常常是因為我們在心境上不到位,直白的講,就是:不了解所有描繪的對象,與對象形同陌生的路人,沒有與其成為師友,缺乏溝通與融合,未能做到有感而發。
傳統的山水寫生,多為紀遊式,畫者在山水間飽覽臥看,觀察靜思或目識心記,便是在與自然對話,宋人荊浩,元人黃公望好攜紙筆騎驢遊覽山水,遇有古木,怪石即取紙筆描繪下來,凡此種種,無不是在體察自然,感受造化。常常聽前輩們如是說:對景寫生之前要對景久坐,為什麼要「對景久坐」呢?無非是為了和自然溝通,交朋友,進而感受,傾聽她的心聲。也通過自然物象來反映我們自己。
取景與布局
東西方繪畫之不同,有很多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透視方法的不同,同時也是觀察和認識自然的方法的不同。傳統山水畫的空間透視法具體表現為「三遠法」、「以大觀小法」,廣泛的使用散點透視,可以把不同時間空間的景物安排到同一畫面,能在有限的尺幅中表現出無限的意趣來,依照古人「可居可遊,可行可望」的觀念,將不同角度,多個視點的景物組合在一起,這是一種詩意的哲學的觀照法,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畫者和觀者的審美要求,在具體畫面上則表現為:主次得當,錯落有致,大小相宜,雲水往復,路橋隱現,氣脈相通,盡得林泉之趣。
山水畫寫生的取景與布局是將傳統空間布局方法與客觀寫生對象的特徵相結合變化而來的。我們進行山水寫生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畫者一般坐在相對固定的地方,作畫時位置變化少,看到的景物是有透視效果的。寫生現場的景物會有些不理想的布局,要麼是樹木的姿態,要麼是屋房橋梁的位置,還會出現前景遮擋住中景的情況,這就要求畫者在落筆前,多走動,多角度觀察,在符合物理、物情、物態及最基本審美規律的前提下,選擇最佳的表現位置。
傳統山水布局,如「之」字形,「甲」字形,「由」字形等構圖方法不能直接搬用到寫生中,但其所遵循的「起承轉合」「縱橫隱現」「鬆緊疏密」等藝術規律依然適用。在具體寫生的取景布局上,根據表達主題,針對透視問題,要敢於大膽經營,如縮小近景,推至中景,將原來中景,遠景依次拔高;增強畫面空間及視覺張力;也可加強近景,加大近景與中遠景的空間距離;增加前後大小對比等等。總之,無論大景還是小景,畫面布局當以得勢為上,在大開合中包含小的開合變化,要做到疏密得體,虛實相生。
取捨問題
黃賓虹先生有言:對景作畫,要懂得「舍」字,追寫物狀,要懂得「取」字,懂得此理,方可揮毫作畫。
面對豐富的自然景物,初到寫生地點,最好不要馬上動筆,而應四處走走看看,先找找感覺,至少選擇一個場景或一個角度坐下來,觀察一番,然後再決定畫什麼內容,關鍵是所選的場景和內容應該是自己喜歡的,觸動自己內心的,若感覺平淡的東西,往往會畫不下去,或越畫越沒有底氣,找不到感覺。
大的內容場景選擇確定以後,就面臨著取捨問題,畫面能否做到主體突出,節奏感強,克服畫面平均,板塞,有無氣韻,皆與取捨有莫大關係。
「取捨」二字背後是獨到的眼光,敏銳地判斷和果敢的行動,需要畫者平心靜氣的去觀察、判斷、思考、聯想、決定,「取捨」的要求也不僅是「要與不要」,這樣簡單的選擇區分,更重要的是誇張或減弱到怎樣的程度,達到最佳的畫面表達效果。打動自己的東西,必須竭盡全力去刻畫,對於突出主題於事無補的,或幹擾主體表達的,更要敢於大刀闊斧的去舍掉。一幅好的山水寫生在取捨布局之後,應該達到這樣的效果:主體,陪襯和背景,秩序井然,主要重點之處,深入、具體、紮實,甚至可以誇張,比原來生活中的真實形象還要突出,同時還需減弱陪襯色的其餘部分。在寫生場景中佔重要位置而又與主題無關的內容,要敢於大膽減弱甚至弱化到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