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明天就是冬至了,這是2019年的最後一個節氣。冬至又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先觀測出的節氣。冬至是春節的前奏與序幕,也是闔家歡聚共享美食的日子,對於南京人來說,這是很重要的一天。加上冬至這一天,陰極之至,陽氣始生,甚至形成了「冬至大如年」的佳話。
冬至過後,南京將「入九」,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出九」後天氣就暖和了。
所以也有人說,冬至是進補的大好時機。在北方,冬至一般要吃餃子。諺語說「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當然也會喝羊肉湯作為滋補,
南方人會吃湯圓,寓意為團團圓圓,冬至晚,全家歡聚一堂,一起吃個過冬飯。而在南京,冬至也有不少必吃的菜品,道道都是經典。
每年冬至,南京人早早地就會去菜市場排隊,買上一隻老母雞回家煨湯。
因為在南京有「一九一隻雞」的說法,也就是說,從冬至日算起,每進「一九」都要喝一碗雞湯,這是南京人特有的進補習慣。熱乎乎的雞湯喝下去,既暖心又暖胃,不僅能禦寒,也讓人嗅到了一股年的味道。
除了雞湯,豆腐也是南京人冬至餐桌上的「標配」。豆腐諧音是「多福」,象徵著對新年的美好寓意,老南京人圖個吉利,所以冬至這天一定要吃豆腐。
老南京做豆腐的方法有很多,青菜豆腐「保平安」,蔥煎豆腐則取「從容與富餘」之意。
據傳,南京人冬至吃豆腐還與朱元璋有關,這也是歇後語「小蔥拌豆腐—— 一清二白」的由來。
有的家裡還有在冬至之夜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死後變成疫鬼。但是,這個疫鬼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大家常會以為冬至應該吃餃子,其實那是偏北方的習俗。老南京人在冬至會煮上一碗白白糯糯的芝麻湯圓。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也流傳著「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所以明天吃完湯糰,就要更懂事一點嘍。
食用湯圓一般在全家祭祀後再吃,暗示著圓滿幸福。有時也會用糯米豆沙團來代替,寓意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不少老南京人也有冬至吃餃子的習慣,但南京人冬至開始吃的「冬餃」不同於平日,重點突出「姜、辣、雜、勤」四個字。
「姜」,餃子餡裡放不少生薑;「辣」,就是除了醋碟子外還多了辣椒醬;「雜」,指餃子餡裡除了通常的肉、青菜還多了黑木耳、豆腐、金針菜等南京人的冬季食補材料;「勤」是南京人進了冬至後餃子就吃的頻繁了。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
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一是為了滋補養生以度過寒冬,二也祈盼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你們所在的地區,冬至都有什麼習俗呢?歡迎評論留言,祝大家冬至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