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勁草 發布時間:
作者:吳勁草 發布時間:
* 來源:草叔消費升級研究,作者吳勁草
2020年的開年,是頗為坎坷的。
1月20日起,中央發布了關於新冠病毒疫情的重要指示,自此之後,全國各地開始了緊羅密布的隔離工作。不要聚餐,不要線下聚會,學校上學當然也需要暫停。
而在這期間,出現了一個非常正義的名詞「停課不停學」,美其名曰,「雖然因為疫情停課了,但學習不能停止」。這個新詞寄予了美好的祝願,但是在實際操作上,成了一場荒誕主義表演秀。
「停課不停學」怎麼操作?大體上就是老師直播&錄製上課內容,然後讓學生在家觀看直播&觀看視頻。
把「教育」等同於「上課」,是對教育整個過程的一個強烈的曲解。
「教-學-練-測-評-管-培」是教育的一系列環節,「輸出知識」只是教育中的一個環節,更重要的是在學生接受知識的同時,了解其成長和思維變化,不斷的反饋修正。就算咱不說「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種站位太高的話,好歹教育是需要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頻繁的接觸互動,了解互相的行為和思維變化吧,單純的輸出知識,連「填鴨教育」都算不上,因為都根本不知道鴨填的怎麼樣了。
同學之間的關係也很重要,學生是需要「班集體」的,班集體是有歸屬感的,這是簡單的「線上講課」完全無法替代的一種精神需求,學生本身會對周圍跟自己情況相似的同學,有學習模仿的動機的,有互相競爭和相互鼓勵的,和同學的交往交流也能夠讓學生學到更多社交化的東西,同時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相信很多人對自己當年「同桌的你」有著深刻的印象,而簡單粗暴的將「教育=上課」,同桌的你,是不是要變成「群友的你」?
教育=上課,是對教育簡單粗暴的曲解,教育需要更多老師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人與人之間的聚合,反饋,互動和體驗。
不管怎麼樣,轟轟烈烈的「停課不停學」在線授課就這麼開始了。
學生在家隔離防疫,突然接到「要開始上網課了」,一萬個頭疼。老師在家休假,突然接到通知,要開始網上授課了,而很多老師,在家上課,是在各個直播平臺上上課的。昔日教師,變身主播。老師也不情願,學生也效率低。
微博上「網課也太欺負人了」,一度登上熱搜,閱讀量達到4億。
學生兵荒馬亂
學生普遍表示:網課效率太低了吧,這不是逼著人睡覺嗎,根本就沒有學習的氛圍,效率很低。(以下是社交平臺學生對網課發出的評論)
老師焦頭爛額
老師也是突然接到這種「直播任務」,在設備不過關,直播環境五花八門的情況下,開始化身主播。老師們表示,學生也不知道學的咋樣,但是看屏幕看的眼睛要瞎了,累的要死。(以下都是各社交平臺老師發布的關於網課的評論)
學生真把老師當主播,看熱鬧,表情包一個不少
學生也是真把老師當主播,上個網課,就是給老師刷彈幕,做表情包。
很多學校採取阿里釘釘作為「停課不停學」的網課平臺。然後這幾天APP Store上釘釘的評論全都是各種不滿的發洩。而釘釘在蘋果APP Store上的評分,也低至2.9分,這幾天各種一星評價打給了釘釘。
為什麼有人「把教育等同為上課」,這個簡單粗暴的曲解的動機也很好理解——因為好操作。
「你看,學生都在上課了,我們在線教育突飛猛進,完成了停課不停學」,這就算任務完成了,也具有十足的可操作性,但是老師感受好嗎?學生學習效率如何,心理是否健康?這不重要,反正已經完成了「停課不停學」。
簡單粗暴的操作,這是形式主義在蔓延。
(上網課的條件都滿足嗎?都滿足了就好!不滿足,沒關係,想想辦法去滿足)
而在「完成任務再說」的要求下,上課和聽課層面的形式主義也層出不窮。
有的老師表示:儘量完成任務就好,反正課上完就行了,錄播錄好了就重複放就行了。
有的學生表示:攝像頭前面放個照片,就當我在聽了好吧。
大部分地區「停課不停學」簡單粗暴設計,必然會引發出各種形式主義的應對。
很多人一談在線教育,必談「在線教育是未來大趨勢」,「在線教育未來會替代線下教育」,提出「滲透率」這個詞,意思是「在線教育替代線下教育已經完成了%多少了」。
而實際上,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就不是互相替代的關係,線上教育有其優勢,比如擴散起來比較方便,邊際成本比較低,不用考慮太多地理上輻射半徑的問題,但是線下教育也有很多特質是線上教育無法實現的,比如老師對學生的高頻反饋,對學生思維變化的理解,集中學習環境的打造,同學之間的模仿競爭,友情,精神交流等。
高頻接觸與反饋,是教育中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部分,這是線下集中授課非常重要的一個特質。
理論上來說,線上教育傳播效率和邊際效益來看:錄播>大班課>小班課>一對一。但是反饋程度,確是反過來的,這幾種業態之間,誰也都不能取代誰,都有各自的應用場景,更別說線下教育和線上教育互相取代了。
在線教育有其價值,但是也有其應用的場景限制,在線教育不是哆啦A夢,它不是萬能的。「大趨勢」也不是萬能擋箭牌,20年前就有在線教育了,滬江網,中華會計網校等等都是十幾年前就存在的在線教育企業了,發展至今20年,也只是沿著他應該有的軌跡在前進,這是細節和實際商業業態決定的,至少應該是循序漸進的,不是很多人想像中,那麼簡單的一個「大趨勢」。
線上教育不會取代線下教育,未來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的關係是場景融合更緊密,而不是互相取代。
教育事業的發展是需要滿足其基本規律的,逆規律而行的事情,一般都不會能持續太久。而要滿足規律,首先需要正視規律。
教育裡面,首先需要正視的就是:學習從來不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學習過程中是充滿痛苦的,而為了克服這種痛苦,就需要監督,反饋,競爭,鼓舞等多種方式結合。這整體過程,比單純的「授課」,要複雜的多,認為「放了課程內容學生就能學」的想法,簡單粗暴且不尊重規律。
用商業一點的說法來講,教育的產品分為「知識」和「服務」兩部分,大部分人採購教育產品,最重視的並不是知識,而是服務。比如你去考研,買書,上課這種東西屬於「購買知識」,但考研的教輔,課程什麼的大同小異。對大部分考研的人來說,更難的是,如何讓自己堅持考研,一個體系化的集中教學,每天有人督促你進度,有一個線下聚集的研友集體,比買書,上課這種東西更重要。而現在很多「停課不停學」,只是在傳遞知識,並沒有傳遞足夠的服務。
單說知識和教育內容的話,Coursera,MOOC中國這些地方,上面的內容夠學幾輩子了,但是大部分人其實是並沒有堅持下來的。內容和課程不是難點,真正的難點是怎樣堅持學習。
退一步講,你每個寒假拿很多書回去,說要「寒假好好看書」,真的看了嗎?真的有效率嗎?
再退一步講,你在微信&知乎裡面收藏的那些文章,告訴自己「有空了一定好好看看學習」,真的看了嗎?
請尊重規律,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憑什麼要求孩子做到?
實際上,早在2月4日,教育部就發文提醒,各地正式開學前,不要提前開始新學期課程的網上教學。
然而這幾天,各地各學校,「停課不停學」已經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網上教學,老師焦頭爛額,學生兵荒馬亂。
2月10日這還是寒假期間吧?寒假期間為什麼要讓孩子天天去上網課?教育部講的「不要提前網上教學」完全被忽視了嗎?
焦頭爛額,兵荒馬亂的「停課不停學」,已經成了一種「運動式」的大型荒誕主義表演秀。各地方,各學校焦慮都可以理解,但是,至少把寒假還給孩子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草叔消費升級研究」,作者吳勁草。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草叔消費升級研究;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