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平市大沙裡歡茶谷,採茶姑娘將片片嫩葉採摘到竹簍中。
□文/圖 畢松傑
在五邑大地煙雨的孕育下,僑鄉茶以其清爽醇美的獨特品質,蜚聲海內外。近年來,僑鄉茶產業的發展不斷翻開新篇章,生產規模、茶園面積不斷擴大,茶葉產量、品牌價值不斷增加。截至2019年底,江門茶葉種植面積約5.5萬畝,年產值達34億元,綜合產值近100億元。
當前,消費結構加快升級,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僑鄉茶產業正以「保護生態、注重質量、做響品牌、著力創新」為引領,積極創建省級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首個茶樹資源「南繁基地」,發展「茶葉+」多元化精深加工茶產業,讓僑鄉茶香飄四海。
不斷融合創新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在政策扶持下,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產業化經營等一系列舉措推進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茶產業已成為僑鄉的一大亮點,形成集旅遊、茶文化、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新興產業。
以鶴山紅茶為例,鶴山制定出臺《鶴山紅茶生產技術規程》,建立茶葉生產標準化示範區,促進科學技術向生產力快速有效轉化;發揮產業化龍頭企業、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用,開展品種改良、品質改進、品牌創建活動,示範帶動茶葉生產水平的提升、質量管理的加強;舉辦鶴山紅茶文化節,提高鶴山茶的國內外知名度,打造好茶富農優質名片。
堅持不斷融合創新,是僑鄉茶產業振興的又一特點。新會陳皮與開平、恩平茶葉緊密融合發展,共同合作開發陳皮紅茶、陳皮白茶等新產品;陳皮茶、簕菜茶、桔普茶等創新保健茶飲在鄉村振興中迸發新活力;起源於江門的「喜茶」、「布蘭克」、「Tea Today」等一批新式茶飲品牌推陳出新,成為年輕消費群體的新寵,其中「喜茶」更是品牌估值達90多億元。
另一方面,僑鄉茶是海外僑胞記住鄉愁的文化印記,不少僑胞、港澳同胞主動參與到僑鄉茶產業發展當中。區柏餘創建僑寶茶、李雪壯創立「雪壯」品牌,更有不少華僑主動對接江門茶產業,在當地開拓茶葉渠道,向全世界各國進一步展示江門優秀的茶文化底蘊。
打造「僑字號」茶品牌
在去年第十屆省農博會上,「粵字號」2019年名特優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百強榜單出爐,新會柑茶憑藉126.2億元的「身價」成為榜單上品牌價值過百億元的8個品牌之一。
過去的新會柑茶行業,可以用一個「小」字概括:行業比重小、產業規模小、行業影響力小。如今有了質的改變,「熱」得很:近年來全國大大小小的茶博會上隨處可見柑普茶的蹤跡,生產商也從幾十家發展到上千家,新會柑種植面積達10萬畝。
這背後,品牌是驅動的原動力,是提升茶產業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法寶。近年來,我市充分利用江門特色茶種和茶文化,規範種植標準、提高加工工藝,著力提升僑鄉茶影響力,打造出一批「僑字號」茶品牌,推動茶產業提檔升級。
臺山白雲茶被錄入《中國茶葉大辭典》,柑普茶的主要原料新會陳皮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鶴山紅茶」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大沙裡「金牡丹紅茶」獲首屆「廣東十大好春茶」榮譽稱號,「開平天露仙源茶」被授予「最具嶺南韻味養生名茶」的稱號,川島野生茶、白雲茶,七星坑茶、黃亞山紅茶同樣馳名海內外……
隨著僑鄉茶品牌和影響力不斷提升,我市茶產業經濟效益逐步凸顯。主要生產紅茶、綠茶、烏龍茶、白茶、柑普茶、陳皮茶等特色茶,現有茶葉企業約260家,茶葉年產值達34億元,綜合產值近100億元。
「抱團」闖市場
3月17日,市政府與省農科院籤約茶產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合作開展僑鄉茶地方特色茶資源和主栽茶樹品種普查、茶產品質量安全評價、茶葉品牌與文化挖掘等方面的工作,並組建產業發展規劃專家服務團隊。
當天,我市還成立了茶產業聯盟,以「抱團」方式闖市場。「茶產業聯盟成立後,將加強會員在科技研發、市場銷售、產業鏈等方面橫向聯繫與合作,合理配置資源,組織大家參加各種商品交易、產品展銷、招商引資等活動。」江門市茶產業聯盟第一屆理事長、江門麗宮國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區柏餘說。
接下來,江門將以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抓手,積極創建省級茶葉產業園,以開平市大沙鎮,恩平市大田鎮、恩城街道、大槐鎮為中心,以臺山市四九鎮白雲茶文化遺產項目、上川島首個茶樹資源「南繁基地」為支撐點,推進「僑鄉1號」「僑鄉2號」等品種研發,培育輻射全國乃至世界的區域公共品牌,以創新、融合、生態發展思路進行布局建設,發展「茶葉+」多元化精深加工茶產業。
富一方百姓
小小茶葉,不僅美了一方環境、興了一方經濟,還富了一方百姓。近年來,江門因地制宜,創新模式,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發展茶產業,至少帶動9個相對貧困村223戶以上相對貧困戶脫貧。昔日貧困山村實現美麗「嬗變」,村民走上致富路。
春天,在江門打造省級茶葉產業園的核心區——開平市大沙鎮,茶田之中,處處可見茶農背著竹簍摘芽採茶。「落戶崗坪村後,通過『公司+農戶+基地』的形式,我們帶動了72戶村民種茶。現在有三分之二的種植戶脫貧增收,都到縣城裡買樓房了!」扶貧就業安置基地江門市天露仙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小汕說。
這樣的例子並非少數。鶴山創新「百企扶百村」「公司+茶園+扶貧戶」模式,聯動社會資源,開展精準幫扶。由鶴山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東古調味食品有限公司、雅圖高新、國機南聯等21家企業及黨支部出資126萬元認領21畝茶田,以「產業幫扶」的方式支持古勞鎮21名精準扶貧對象投身種茶行業。幫扶對象可到茶園學習、培訓和務工,每月固定3天可獲收入50元/天,超時另算報酬,成為脫貧致富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