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劇佔據螢屏:劇情注水集數多 盲目跟風廣告多

2020-12-17 鳳凰網

《楚漢傳奇》80集

新《水滸傳》86集

新《亮劍》40集

《隋唐演義》62集

《隋唐英雄》113集

其實,從一部《甄?傳》在內地各大電視臺反覆播出無數次的新聞就從側面說明了問題:爛劇太多,電視臺也不得已炒冷飯,用重播賺收視率。那麼,「爛劇」到底是如何煉成的?首當其衝的,就是製作方浮躁的心態。比如登上「爛劇榜」的《後廚》,其糟糕的剪輯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製作方。導演史晨風曾透露,該劇曾因演員檔期問題消耗了一定時間,因而製片方要求後期製作時「把集數做多一些,挽回流失的資金」,不得已,劇組才開始了「重複利用」。

而中國中廣協導演工作委員會會長陳家林更是「炮聲隆隆」,稱如今演員的片酬已經佔據製作費的一大半,而有些副導演則成了「黑心中介」,抽片酬、拿回扣,這些原因都導致了現在螢屏越來越多的「注水」劇和爛劇。

現象

爛劇佔據滿屏

拼大製作,爭相當「新貴」

除了跨年演唱會、春晚的比拼,如今電視劇投資也要比個高低,在號稱「大製作」古裝劇《楚漢傳奇》傳出2.4億元的「最貴」後,《隋唐英雄》很快將這一紀錄刷新至2.5億元,而剛過幾天,《隋唐演義》又以2.8億元投資迅速問鼎「新貴」……

然而,觀眾卻對這些爭相亮相的電視劇「新貴」並不滿意,稱《隋唐英雄》劇情「狗血」,歷史觀、價值觀模糊;《楚漢傳奇》情節拖沓,戲劇衝突不足;《隋唐演義》剛開播3日,就出現故事「注水」態勢……

劇情「注水」,重複太多

「節奏實在太慢,讓人看不下去。」不少觀眾紛紛在微博上「吐槽」。

今年開年大戲,歷史題材大熱。然而,從已播出的《楚漢傳奇》和《隋唐演義》來看,收視率卻顯得低迷。《隋唐演義》首播收視率0.5%,之前的《楚漢傳奇》平均收視率也沒突破1%,讓大投資、大題材歷史劇顯得有些尷尬。

以《楚漢傳奇》為例,原本楚漢對峙雙線並行結構涇渭分明,既有戲劇衝突又有思想力度,卻活生生被插入第三條線索秦朝的覆亡。《楚漢傳奇》「注水」嚴重,《隋唐演義》也「難逃一劫」。有觀眾指出:「第三集開始就呈現出國產劇常態。首先是慢,開始打哈哈,加入意義不大的枝節,如老闆娘的戲;其次是費時耗力多角戀,羅成和宇文成都和楊廣組成超級情敵組合……」

國產劇集數多,觀眾越看越累

如今,美日韓電視劇都越拍越短,「但國產電視劇動不動就是50集以上,真有必要拍那麼多集嗎?」某衛視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向記者吐槽。近年來大熱的幾部重拍劇中,新《水滸傳》86集、新《西遊記》66集(衛視播出時剪為60集)、新《亮劍》40集,而老版《水滸傳》、《西遊記》和《亮劍》的集數分別是43集、25集和30集。集數雖多,收視率卻下降,據說新版《水滸》收視率還不及老版的1/5。另外,80集的《楚漢傳奇》,62集的《隋唐演義》,目前更新至113集的《隋唐英雄》長劇讓觀眾越看越累,質疑聲四起。

本質

都是錢鬧的

劇越長,播廣告次數越多,電視臺越賺錢

電視劇「注水」早已不是什麼新聞,如今更是變本加厲。業內一位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儘量多剪幾集幾乎已成業內共識,不敢說每部都有,但幾乎一半以上電視劇都這麼幹。「多剪幾集,主要是因為電視劇成本太高。」

這位業內人士透露,電視劇成本中,大牌演員片酬佔近40%,僅演職人員酬勞一項就佔總成本60%。「2011年,最低1500萬元就能拍一部電視劇,2012年至少翻番,3000萬元還是小製作,自然想多剪幾集多賣些錢。」

為什麼電視劇越拍越長,說到底還是「錢」鬧的。拍完電視劇要賣給播出方電視臺。電視臺要收回買片成本則靠電視劇貼片廣告。顯然,劇越長,廣告播出的次數越多,電視臺越賺錢。於是,電視連續劇就難免要注水了。

明星片酬不合理,單集片酬達60萬到70萬元

在導演工作年會上,會長陳家林炮轟明星高片酬不合理。「現在很多明星單集片酬達60萬到70萬元,一部戲片酬高達1500萬到2000萬元,佔據大半製作費,嚴重影響電視劇的製作質量。」

陳家林還提及了另一個情況,現在劇組管理混亂,副導演成「黑心中介」,剋扣演員片酬,從中抽成拿回扣,其實導演反而成為弱勢群體。劇組內部貧富不均,工作人員工作條件苦,拿的錢少,簡直是在「屠殺式拍攝」。

電視劇市場喜歡一窩蜂,盲目跟風拍劇

鄭曉龍導演的《甄?傳》去年螢屏大火,他在會上表示電視劇市場喜歡跟風,「現在提倡文化大發展,大家便一窩蜂地進入這個市場投資,一些公司根本沒有劇本就開始拍電視劇,所以他們只能找來演員撐場。」

「電視上,50多個劇都在打鬼子。還有家庭劇,夫妻、兄弟、婆媳……都被用遍了,這不是一個健康的發展。今天我要告訴那些匆匆忙忙闖進這個行當來的投資人,一定要慎重,拍電視劇多數是要賠的,少數才能賺錢,不要盲目跟風。」

本報專訪

張治遠:停播是好事

人物名片

張治遠,世紀長龍影視股份有限公司文學總監

播到一半的《青春期2》停播一事,更是在中國影視公司業內引發了不小的震動。本報記者對世紀長龍影視股份有限公司文學總監張治遠進行了專訪。

《青春期2》被停播是好事

在張治遠看來,《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被停播不管是對於影視劇業內還是對於觀眾來說,其實都是好事。「近此前的《青春期撞上更年期1》在衛視播出時,曾創下不少收視佳績,然而同一導演、同一編劇再次打造的《青春期2》卻遭遇了收視滑鐵盧。為何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值得我們所有影視公司深思。」

「這次《青春期2》被停播對於我們長龍影視或是對全中國任何一家影視公來說都是好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覺得我們和同行都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到底要創作怎樣的作品,才能體現文以載道的優良傳統,才能無愧於藝術方式的當代選擇,才能經受住時間的洗禮、留下足以傳承的精品?」

電視劇是炙手可熱的「香餑餑」

自從「限娛令」正式頒布以來,綜藝節目元氣大傷,各大衛視在調整綜藝節目的同時,紛紛將目光轉向電視劇市場,電視劇挑起了黃金檔收視率的重擔。「為了搶到好看的電視劇,各大衛視不惜投入數億甚至數十億購買,如此 大手筆 引得各大視頻網站也紛紛砸錢爭奪大劇網絡首播權,唯恐落於人後。一時間,電視劇成了炙手可熱的 香餑餑 。」

其實,在張治遠看來,電視劇這塊「香餑餑」不止是炙手可熱的,同時它也是燙手的。「很多人意識到電視劇行業的暴利後,紛紛加入了影視公司的行業,一時間各類型的影視製作公司如雨後春筍一般建立起來,但各類型的電視劇產量猛增在豐富市場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然而電視劇產業製作各環節諸如產能過剩、利潤減薄、版權價值空間小等一系列問題也日益突顯。看似暴利的電視劇行業儼然成了一塊競相爭搶的 雞肋 。」

國產電視劇質量令人擔憂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盲目的投資和運作風氣開始出現, 明星 效益被炒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隨著主要演職人員片酬的一路上漲,用於實際製作的投資便開始縮水,這就無形之中降低了劇目的質量。然而購片方愈發嚴苛的購片條件以及嚴重過剩的電視劇產能,使得大部分片目都只能躺進片庫,被直接封殺。」

「中國電視製作公司的數量五六年間翻了3倍;衛視的購劇費用從2000年的30億增至如今的80億以上。但這些數字的背後,我們要清楚地看到,2011-2012年公司銷售海外的電視劇僅有100小時。這就說明,國產電視劇質量令人擔憂。」

「對觀眾負責」不是一句空話

「其實,電視劇在給觀眾帶來審美愉悅的同時,責無旁貸地負載著教育擔當、價值擔當、文化擔當和公益擔當。這些年很多奇怪的現象在影視行業大行其道,曾經的 審美 成了 審醜 ,很多影視公司也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而事實上,所有影視公司,都要以對觀眾負責的態度,抬高投拍門檻,嚴把藝術質量,在思想深度、審美價值、觀眾理解和投資偏好之間達成一致,實現精品電視劇與觀眾鑑賞力之間的良性互動,這才是中國影視劇走向成熟的唯一出路。」

「這次《青春期2》被停播後,我們公司馬上就召集所有的工作人員開會,之前我們曾打造了《娘妻》《團圓》《天涯赤子心》《血戰長空》等劇,也在市場上取得了很不錯的收視率,但這次《青春期2》的事件,讓我們意識到,打造精品對觀眾負責絕不是一句空話一個空口號,別想著糊弄觀眾,觀眾不是傻子,想贏得市場就得贏得觀眾的心。」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評國產劇:大家的時間非常值錢,別再注水拉長了
    《大唐榮耀》從60集拉長為92集,《擇天記》從50集拉長到55集,動輒80、90集的電視劇屢見不鮮,新《還珠格格》99集、《天天有喜》91集、《隋唐英雄》120集……長劇越來越多,劇情拖沓、內容稀薄等現象屢見不鮮,即便某些口碑良好、被譽為「良心劇」的作品也存在人為拉長「湊集數」等問題,挑戰著觀眾耐心的底線。事實上,電視劇集數變長,是製作方和播出方利益博弈的結果。
  • 二倍速追劇,為什麼現在的電視劇總愛注水?
    比如前段時間因「注水」引發風波的《香蜜沉沉燼如霜》。該劇前20集好評不少,但大概是25集前後,男一號女一號的戲份斷崖式減少,部分集數男一號甚至只出場幾分鐘,相反支線和配角的戲份大大增加。後來,該劇的執筆編劇張鳶盎在微博上直言,承認該劇「注水」,籤訂合同只有36集,但播出時就成了63集,注水的大部分是配角的戲份。在種種注水大法下,許多劇集比立項時多了很多集數。
  • 注水電視劇,我可真是受夠了
    拿去年因為劇本注水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的《香蜜沉沉燼如霜》來做個例子。 這部劇原本開局口碑不錯,演技合格,劇情也還原。 結果到了30集上下的時候開始瘋狂注水。 出現大量與主線無關的支線劇情不說,男女主演還持續掉線。
  • 多部電視劇集數變更,《大宋宮詞》50集變成86集被網友質疑注水!
    另外還有五部是進行集數擴充的,不過增加的都不是很過分,唯獨《大宋宮詞》從原來的50集增加到了86集,一下子多出來了36集。坦白講,原本50集的《大宋宮詞》還是挺吸引人的。該劇由執導過《大明宮詞》的李少紅導演執導,雖然此前《大宋宮詞》劇名被詬病過,但大多數網友還是比較看好李少紅導演的功力。
  • "315"打假國產電視劇 抄襲跟風注水翻拍現象泛濫
    儘管有這麼多電視劇,但「沒幾部真正耐看的國產劇」卻是觀眾普遍的感慨。今天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日」,記者昨日通過採訪電視劇行業各方人士獲悉,國產劇存在眾多「制假」現象,也需要「打假」了。「橫漂」一年多的彭先生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表示,他跑過龍套的抗戰劇有70多部,「群演也不需要講臺詞,哪個戰場需要哪裡上。」還有一位群眾演員透露,自己在去年總共參演了30多部抗戰戲,演了200多次日本人,最多的一天「死」了8次。   對此,導演鄭曉龍提醒同行:「電視上50多個劇都在打鬼子,有那麼多鬼子讓你打嗎?我們不能打點別的?這不是一個健康的發展,不要盲目跟風。」
  • 廣電總局「限集令」,真能擠幹注水劇「水分」?
    面對廣電總局正在研究的「限集令」,網絡上議論紛紛,大多數網友表示,注水劇早該管管了,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擔憂,集數長不等於注水,還是得視情況而定。當時人民日報主持的話題#對注水劇翻拍劇保持高壓#瞬間登上微博熱搜,引發大面積討論。劇集注水的背後,其實是利益的驅動,多拍幾集,無非想多賣幾個錢而已。此次廣電總局研究不超過40集的「限集令」,針對「注水劇」進行施壓,可見注水劇已經引起了廣電總局的高度關注。
  • 配角戲份超主角 熱播劇《香蜜》「注水」誰之過?
    8月16日,製片人劉寧發文,稱副線劇情的存在對劇中大事件發展變化有推動作用,「不可缺也不可取代」。  8月24日,A組編劇團隊成員,微博籤名為「香蜜總編劇」的馬佳發出《致香蜜女孩的一封信》,稱現階段的播出集數中幾條故事線的並行,讓觀眾產生了男女主角被弱化的觀劇體驗,之後的劇集中會有所改善。24日,編劇馬佳發出《致香蜜女孩的一封信》。
  • 劇集數不超40集、網綜升級審核,廣電新規能否為影視市場「脫水」
    一、《通知》針對電視劇,內容包含了控制劇集數、提交全部劇本和限制演員片酬等三大重要部分。國產電視劇「注水」的問題成因複雜,但多逃不脫「資本」二字。這就造成了出品方為得到天價版權費、為覆蓋明星片酬、為支付IP等沉迷於「注水」,觀眾也只能被迫觀看敘事拖沓的劇集。
  • 拯救電視劇,可以從限制集數開始
    問題  電視劇集數越來越多 劇情越來越拖沓  關注一下今年熱播的劇集,《孤芳不自賞》雖然主演嚴重缺席拍攝,但在摳圖技術人員和替身的聯合努力下,片方還是剪出了62集。而且這樣影響惡劣的劇集居然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哪怕只是象徵性的幾十萬罰款都沒有。  另一部瑪麗蘇大戲《楚喬傳》,後期劇情極度混亂無序,甚至有些情節都無法正常銜接,67集。
  • 由《白夜追兇》等好評短劇看「注水」現象:電視劇集還是短一點好
    近日,有媒體報導,針對國產劇「注水」嚴重的問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擬實施「限集令」。消息一出,有觀眾大呼「早該如此」,也有人稱,好劇40集不夠,爛劇4集嫌多,別一刀切。近些年,電視劇儼然像拉麵,越抻越長。早在2006年本報就曾刊文批評過這一現象,只不過在彼時的概念裡,三四十集就已經算長的了。而如今,電視劇拍個六七十集已是「家常便飯」,不管是什麼題材,在長度上都可以「鴻篇巨製」。
  • 《如懿傳》87集,《西遊記》僅25集,為什麼電視劇集數越來越多?
    看劇就看劇吧,不是鄭曉龍拍的,劇霸姐也忍者看,雖然對周迅的聲音、年齡、扮相實在不忍吐槽,但劇霸姐堅持的認為習慣就好,不喜歡的多看兩遍,保準喜歡,別說,後來《如懿傳》也看得我津津有味但是追劇追的我好辛苦啊,前腳剛馬不停蹄的追完《延禧攻略》,後面《如懿傳》就落下一大截,而且看著《如懿傳》大大的87集字樣
  • 36集抻到63集:《香蜜》「注水」 誰來「背鍋」
    一開始不少人並不看好它,但憑藉劇情和「香蜜女孩」(喜歡這部劇的觀眾)的安利,無論收視率還是網絡播放量都頗為可觀。可好景不長,隨著劇集推進,微博上關於《香蜜》的吐槽多了起來,主要集中在男女主角戲份變少。觀眾發現,大概是從30集前後開始,《香蜜》過度刻畫男二號,部分集數男一號的戲份竟然只剩下2分鐘不到,指責配角「加戲」、劇集「注水」的聲音也多了起來。
  • 主角淪為「預告夫婦」,《招搖》被群嘲,注水幾時休?
    有網友吐槽,按照現在的劇情進展來看,最大的反派金仙已經下線,劇情差不多都要大結局了,但後面還有20集沒播呢。《招搖》從最初的40集變更成56集,選擇了最常見的三種注水辦法,雖然拉長了集數,但也傷害了書粉和劇粉的感情,乃至因為配角的戲份被懟上熱搜。1、每集時長縮短。
  • 導演注水玩觀眾,觀眾快進玩製片,倍速看劇時代,只是苦了老年人
    咱們還是回到注水劇上來,水劇多發生在臺播劇裡,這期間的利益鏈條是:商家靠電視劇的跟片廣告推廣商品——衛視臺通過播劇賺廣告費——製片方賣片給電視臺賺取賣劇錢——觀眾看劇又看廣告再去購買商家產品。看到沒有,最終遭遇盤剝還是我等電視觀眾。既浪費時間精力,又搭錢買商品。
  • 電視劇集數擬規定不超40集,多家影視公司稱新規正在調研
    9月6日,有媒體報導,繼嚴厲打擊演員高片酬之後,針對目前國產劇「注水」嚴重的問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正在研究相關應對措施並向行業徵求意見,擬對劇集集數的上限做出規定,上限為40集。有數家影視劇製作公司人士向北京青年報記者證實,這一新規的確正在調研中。
  • 為何對古裝劇如此敏感
    被「注水劇」弄得神經敏感近年來,古裝劇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在螢屏和網絡媒體中生長,古裝劇的類型分布漸多,體量漸趨龐大。但在這龐大的古裝劇體系中,凸顯了一大重要特徵——「注水劇」。隨著「注水劇」的盛行,「限集令」的呼聲越來越高。各大片方為了增加集數多賣錢,不惜大幅拉長電視劇集數,很多劇集「內容不夠,回憶來湊」,更有甚者用大量慢鏡頭和廢話來填充內容,導致觀眾都使用2倍速看劇,毫不違和。
  • 《扶搖》集數太長遭網友吐槽,為什麼《知否》78集大家卻支持呢?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古裝劇的集數越來越長,觀眾剛開始還覺得劇情多是好事,增加了不少看點,比如52集的《古劍奇譚》,58集的《花千骨》,58集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但是後來卻發現除了劇情拖沓強行注水外,一集中能看到精彩的情節真的是越來越少了,比如58集的《青雲志》,67集的《楚喬傳》,75集的《九州海上牧雲記》,所以導致現在不少觀眾看劇的時候都養成了邊看劇邊快進的習慣。
  • 古裝集數變更,《兩世歡》縮水至36集,劉濤新劇增加36集達86集!
    在現在這個影視劇行業蓬勃發展的時期,每年大量影視劇進入市場,而在進入市場之前,廣電總局對每部劇層層審核,其中,變動最大的就是影視劇的集數了,近期,廣電總局發布新劇集數變更,亮點很多。首先來看看愛奇藝的古裝劇《劍王朝》。
  • 廣電總局今年變更集數劇目透露了哪些信息?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2019年40—50集左右的劇目集數成為大部分電視劇常見的體量,整體來看,減少集數的劇目數量明顯多於增加集數的劇目數量,針對注水劇泛濫,政策層面進行相應的管控取得成效。
  • 劇評人痛批"爛劇無底線":2012電視劇產業最低谷
    但伴隨而來的卻是問題多多:有口碑的劇集實在太少,收視率高的大部分口碑不好,劇情爛熟的婆媽劇和戰爭戲佔據螢屏……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堅持「品質」和「誠意」的少數人讓我們過目難忘。  劇評人痛批「爛劇無底線」  2012年,電視劇播出的數量比往年有增無減,雖然目前最終官方數據尚未公布,但超過2011年的20000集應該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