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傳奇》80集
新《水滸傳》86集
新《亮劍》40集
《隋唐演義》62集
《隋唐英雄》113集
其實,從一部《甄?傳》在內地各大電視臺反覆播出無數次的新聞就從側面說明了問題:爛劇太多,電視臺也不得已炒冷飯,用重播賺收視率。那麼,「爛劇」到底是如何煉成的?首當其衝的,就是製作方浮躁的心態。比如登上「爛劇榜」的《後廚》,其糟糕的剪輯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製作方。導演史晨風曾透露,該劇曾因演員檔期問題消耗了一定時間,因而製片方要求後期製作時「把集數做多一些,挽回流失的資金」,不得已,劇組才開始了「重複利用」。
而中國中廣協導演工作委員會會長陳家林更是「炮聲隆隆」,稱如今演員的片酬已經佔據製作費的一大半,而有些副導演則成了「黑心中介」,抽片酬、拿回扣,這些原因都導致了現在螢屏越來越多的「注水」劇和爛劇。
現象
爛劇佔據滿屏
拼大製作,爭相當「新貴」
除了跨年演唱會、春晚的比拼,如今電視劇投資也要比個高低,在號稱「大製作」古裝劇《楚漢傳奇》傳出2.4億元的「最貴」後,《隋唐英雄》很快將這一紀錄刷新至2.5億元,而剛過幾天,《隋唐演義》又以2.8億元投資迅速問鼎「新貴」……
然而,觀眾卻對這些爭相亮相的電視劇「新貴」並不滿意,稱《隋唐英雄》劇情「狗血」,歷史觀、價值觀模糊;《楚漢傳奇》情節拖沓,戲劇衝突不足;《隋唐演義》剛開播3日,就出現故事「注水」態勢……
劇情「注水」,重複太多
「節奏實在太慢,讓人看不下去。」不少觀眾紛紛在微博上「吐槽」。
今年開年大戲,歷史題材大熱。然而,從已播出的《楚漢傳奇》和《隋唐演義》來看,收視率卻顯得低迷。《隋唐演義》首播收視率0.5%,之前的《楚漢傳奇》平均收視率也沒突破1%,讓大投資、大題材歷史劇顯得有些尷尬。
以《楚漢傳奇》為例,原本楚漢對峙雙線並行結構涇渭分明,既有戲劇衝突又有思想力度,卻活生生被插入第三條線索秦朝的覆亡。《楚漢傳奇》「注水」嚴重,《隋唐演義》也「難逃一劫」。有觀眾指出:「第三集開始就呈現出國產劇常態。首先是慢,開始打哈哈,加入意義不大的枝節,如老闆娘的戲;其次是費時耗力多角戀,羅成和宇文成都和楊廣組成超級情敵組合……」
國產劇集數多,觀眾越看越累
如今,美日韓電視劇都越拍越短,「但國產電視劇動不動就是50集以上,真有必要拍那麼多集嗎?」某衛視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向記者吐槽。近年來大熱的幾部重拍劇中,新《水滸傳》86集、新《西遊記》66集(衛視播出時剪為60集)、新《亮劍》40集,而老版《水滸傳》、《西遊記》和《亮劍》的集數分別是43集、25集和30集。集數雖多,收視率卻下降,據說新版《水滸》收視率還不及老版的1/5。另外,80集的《楚漢傳奇》,62集的《隋唐演義》,目前更新至113集的《隋唐英雄》長劇讓觀眾越看越累,質疑聲四起。
本質
都是錢鬧的
劇越長,播廣告次數越多,電視臺越賺錢
電視劇「注水」早已不是什麼新聞,如今更是變本加厲。業內一位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儘量多剪幾集幾乎已成業內共識,不敢說每部都有,但幾乎一半以上電視劇都這麼幹。「多剪幾集,主要是因為電視劇成本太高。」
這位業內人士透露,電視劇成本中,大牌演員片酬佔近40%,僅演職人員酬勞一項就佔總成本60%。「2011年,最低1500萬元就能拍一部電視劇,2012年至少翻番,3000萬元還是小製作,自然想多剪幾集多賣些錢。」
為什麼電視劇越拍越長,說到底還是「錢」鬧的。拍完電視劇要賣給播出方電視臺。電視臺要收回買片成本則靠電視劇貼片廣告。顯然,劇越長,廣告播出的次數越多,電視臺越賺錢。於是,電視連續劇就難免要注水了。
明星片酬不合理,單集片酬達60萬到70萬元
在導演工作年會上,會長陳家林炮轟明星高片酬不合理。「現在很多明星單集片酬達60萬到70萬元,一部戲片酬高達1500萬到2000萬元,佔據大半製作費,嚴重影響電視劇的製作質量。」
陳家林還提及了另一個情況,現在劇組管理混亂,副導演成「黑心中介」,剋扣演員片酬,從中抽成拿回扣,其實導演反而成為弱勢群體。劇組內部貧富不均,工作人員工作條件苦,拿的錢少,簡直是在「屠殺式拍攝」。
電視劇市場喜歡一窩蜂,盲目跟風拍劇
鄭曉龍導演的《甄?傳》去年螢屏大火,他在會上表示電視劇市場喜歡跟風,「現在提倡文化大發展,大家便一窩蜂地進入這個市場投資,一些公司根本沒有劇本就開始拍電視劇,所以他們只能找來演員撐場。」
「電視上,50多個劇都在打鬼子。還有家庭劇,夫妻、兄弟、婆媳……都被用遍了,這不是一個健康的發展。今天我要告訴那些匆匆忙忙闖進這個行當來的投資人,一定要慎重,拍電視劇多數是要賠的,少數才能賺錢,不要盲目跟風。」
本報專訪
張治遠:停播是好事
人物名片
張治遠,世紀長龍影視股份有限公司文學總監
播到一半的《青春期2》停播一事,更是在中國影視公司業內引發了不小的震動。本報記者對世紀長龍影視股份有限公司文學總監張治遠進行了專訪。
《青春期2》被停播是好事
在張治遠看來,《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被停播不管是對於影視劇業內還是對於觀眾來說,其實都是好事。「近此前的《青春期撞上更年期1》在衛視播出時,曾創下不少收視佳績,然而同一導演、同一編劇再次打造的《青春期2》卻遭遇了收視滑鐵盧。為何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值得我們所有影視公司深思。」
「這次《青春期2》被停播對於我們長龍影視或是對全中國任何一家影視公來說都是好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覺得我們和同行都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到底要創作怎樣的作品,才能體現文以載道的優良傳統,才能無愧於藝術方式的當代選擇,才能經受住時間的洗禮、留下足以傳承的精品?」
電視劇是炙手可熱的「香餑餑」
自從「限娛令」正式頒布以來,綜藝節目元氣大傷,各大衛視在調整綜藝節目的同時,紛紛將目光轉向電視劇市場,電視劇挑起了黃金檔收視率的重擔。「為了搶到好看的電視劇,各大衛視不惜投入數億甚至數十億購買,如此 大手筆 引得各大視頻網站也紛紛砸錢爭奪大劇網絡首播權,唯恐落於人後。一時間,電視劇成了炙手可熱的 香餑餑 。」
其實,在張治遠看來,電視劇這塊「香餑餑」不止是炙手可熱的,同時它也是燙手的。「很多人意識到電視劇行業的暴利後,紛紛加入了影視公司的行業,一時間各類型的影視製作公司如雨後春筍一般建立起來,但各類型的電視劇產量猛增在豐富市場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然而電視劇產業製作各環節諸如產能過剩、利潤減薄、版權價值空間小等一系列問題也日益突顯。看似暴利的電視劇行業儼然成了一塊競相爭搶的 雞肋 。」
國產電視劇質量令人擔憂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盲目的投資和運作風氣開始出現, 明星 效益被炒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隨著主要演職人員片酬的一路上漲,用於實際製作的投資便開始縮水,這就無形之中降低了劇目的質量。然而購片方愈發嚴苛的購片條件以及嚴重過剩的電視劇產能,使得大部分片目都只能躺進片庫,被直接封殺。」
「中國電視製作公司的數量五六年間翻了3倍;衛視的購劇費用從2000年的30億增至如今的80億以上。但這些數字的背後,我們要清楚地看到,2011-2012年公司銷售海外的電視劇僅有100小時。這就說明,國產電視劇質量令人擔憂。」
「對觀眾負責」不是一句空話
「其實,電視劇在給觀眾帶來審美愉悅的同時,責無旁貸地負載著教育擔當、價值擔當、文化擔當和公益擔當。這些年很多奇怪的現象在影視行業大行其道,曾經的 審美 成了 審醜 ,很多影視公司也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而事實上,所有影視公司,都要以對觀眾負責的態度,抬高投拍門檻,嚴把藝術質量,在思想深度、審美價值、觀眾理解和投資偏好之間達成一致,實現精品電視劇與觀眾鑑賞力之間的良性互動,這才是中國影視劇走向成熟的唯一出路。」
「這次《青春期2》被停播後,我們公司馬上就召集所有的工作人員開會,之前我們曾打造了《娘妻》《團圓》《天涯赤子心》《血戰長空》等劇,也在市場上取得了很不錯的收視率,但這次《青春期2》的事件,讓我們意識到,打造精品對觀眾負責絕不是一句空話一個空口號,別想著糊弄觀眾,觀眾不是傻子,想贏得市場就得贏得觀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