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12時58分將迎來「芒種」節氣
每年公曆6月5-7日交節,太陽黃經達75°,迎來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芒種,又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
「鬥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為,芒種也。」這個時節氣候逐漸炎熱、雨量充沛、空氣溼度大,適宜晚稻等穀物作物種植,這個時期過後,再進行耕種,成活率會越來越低,因此耕種也以此為節點,也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
安苗節
明初有文字記載,每到芒種時節,為祈求秋季豐收,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磨麵,將面捏成五穀六畜、瓜菜蔬果等形狀,作為祭祀供品,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皖南地區目前還保留此習俗,因為其相對完整的儀程和較高的知名度,績溪芒種安苗禮俗被冠以了「安苗節」的名字,也入選了安徽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送花神
芒種時節過後,百花開始凋零,古時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為花神踐行,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希望來年再會。
《紅樓夢》中就寫到送花神的場景:「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
但古時多是文人墨客的文化趣味,與普通百姓生活距離較遠,在現代,也多是小眾圈子裡的活動。
安苗包
安苗包是安苗節前後當地村民製作的一種類似水餃的面點,除了作為安苗節的祭品之外,在這一天村裡的鄰居們還會互相贈送。
曬蝦皮
東南沿海一帶,每到芒種前後,毛蝦處於繁殖期,漁人將此時出產的毛蝦稱為芒種蝦,人們此時則會開發出各種由小蝦米加工而成的食物,溫州地區的「蒲門炊蝦」(蝦皮)是其中的代表。
煮青梅
芒種時節,也是梅子成熟的季節,新梅多味道酸澀,加工後食用更美味,這個加工的過程便是煮青梅,也有人家會在此時製作青梅酒,等到來年開蓋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