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還教出了一個翻譯大神,故事原來是這樣想必大家都熟悉岑參的詩詞,他從小失去了父母,過得很是清貧。但是他跟著自己的兄長努力念書,最終不僅僅是一位詩人而且還是一名軍人。我們今天就來說一個岑參愛才惜才的故事,這也可以給我們很多困惑於家庭教育的新手父母一個啟示。
有一回,岑參在外處理完軍務之後,在趕回西域的途中,遇到了一群士兵。想要聽他賦詩一首,他與這些士兵已經很熟悉了,是老朋友了。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害羞和不好意思了,就大大方方的給這些士兵作詩一首。就在大家都開心的圍作一圈聽他作詩的時候,有一個在人群中的小孩,冒出聲音說岑參送有人赴安西,這可讓岑參大吃一驚,問小朋友,是誰教會你的漢語。小朋友回答道是父親。並且還拿出了一本特別破舊的書本上面寫著論語兩個字,並告訴岑參這是爺爺給他的叫他好好學習。
周圍的士兵告訴岑參,這個小朋友一家是早些年間流落到這裡的,平時他就在附近放羊。岑參很喜歡這個好學的孩子,而且知道只要加以好好培養未來肯定是個人才。岑參摸摸這個小放羊娃的頭,並且在他的書上題了一行字」論語博學,回鶻遠志」。小朋友也很開心得給岑參深深的鞠了三次,才戀戀不捨的回家了,大概也是仰慕先生的才華。小放羊娃回家之後,就把今天發生的這件大事告訴了家裡人。第二天的時候,小孩子的父親就來找到了岑參。原來這個小朋友本身是書香世家,可是因為戰亂不斷,不得不搬家,流落至此。懇求岑參收下他,教育他。岑參本身就是一個慈悲為懷的人,而且再加上對這個小孩子的喜愛,就答應下來了。甚至是為小朋友想好了出路,在西域其實是很缺水翻譯語言的人才,如果孩子能夠好學成才,也不為是一個好去處,還能為國家出一份力。
這個小朋友的名字叫也裡,岑參為他改名為岑鶻。也就是這樣,小朋友跟著岑參學習知識,參與軍務。果然沒有辜負岑參的期望,長大後精通漢語回鶻語,在被舉薦之後,也是盡心盡力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時,也不忘記培養了很多的翻譯。在老年之後,回家也是繼續教授更多的翻譯,這個故事也被他代代相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