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雲的書法這些年在國內書壇一直是被關注的熱點,很多書法愛好者對她的書法風格這些年發生了哪些細微的變化都了如指掌。她說過的那些與書法有關的言論,也都被人一字一句的放大了分析。
這種關注一方面是緣於她在國內書壇地位與影響力的不斷提高與日益增長,另一方面她的書法確實也值得借鑑與學習。
孫曉雲自幼學書,在有關她的介紹中說她三歲起便受到家學淵源的影響開始執筆習書,孫曉雲對二王一路的書法鑽研得很深入,幾十年來臨習不綴,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走得很正很穩。
孫曉雲書法的成就主要在小字行草書上,她的小楷寫得也很見功力。孫曉雲的書法用一個「熟」字足以概括,她的行草書如行雲流水,於流暢之中顯現出魏晉神韻,很見功夫。說孫曉雲寫得「熟」是對她長期堅持對傳統的學習的一種肯定,這種「熟」是建立在深厚的書法基礎之上的。
孫曉雲小字行草書瀟灑自然,恬靜淡雅,顯示出深厚的傳統積累,在當今國內書壇堪稱是佼佼者。
當今書壇有一種現象,那就是一個書家一旦成名就非要顯示出其全能的一面,小字也要寫,大字也要展示,真草隸篆都要比量比量,還要有一套自已的書法理論,以顯示其在書法上涉獵之廣泛,其結果就是難免露怯,暴露出自己的弱點。在這一點上,孫曉雲也未能例外,她在寫大字書法時的弊病時時展露於人前,其線條的贏弱無力,其結構的固化呆板,遠遠失去了她在寫小字行草書時的那份瀟灑與自然。
孫曉雲在寫大字書法時的無力掌控,恐怕與她的執筆方式有直接關係,熟悉她的書法愛好者都知道她用的是三指執筆法,即像使硬筆那樣使毛筆。其實關於執筆方法,自古就有「執筆無定法」的說法,說白了就是你覺得怎麼舒服就怎麼拿。孫曉雲可能覺得三指執筆方法比較舒服,所以她就習慣了這種拿筆方式。但這種執筆方式對她寫字還是有影響的,一個是使轉不靈,容易側鋒,所以我們在看孫曉雲寫字時,她總是在不停的捻管調鋒,筆在手中總是不停地轉動。另一個是寫大字時非常勉強,拉不開筆,所以孫曉雲的大字書法總是有線條軟弱無力的問題。
孫曉雲這些年在書法理論上還多有著述,她試圖在藝術實踐與藝術理論方面都有所建樹。但歷朝歷代的書家在書法理論上已經在方方面面論述得足夠詳盡了,近代以來在書法方面也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創新發展,在書法理論上再怎麼強說新詞也是難以擺脫古人的陳詞老調。所以孫曉雲的那些理論也未見有什麼新意,反而還引來許多的質疑。
但,這些絲毫不影響人們對孫曉雲的讚賞,看她瀟灑流暢的書寫行草書更是一種藝術享受,這種享受不是隨便哪個書家都能帶給你的。
方放不但書法寫得養眼,人長得也精神,氣質也佳。所以人們稱她為「美女書家」。這一稱謂可謂是名副其實。
方放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是典型的高標準高素質人才,她受過的良好教育使她在書法學習上遊刃有餘,她領悟力超強,這些年在書法上進步奇快。
方放的書法幼承家傳,她的父親是安徽省書法家協會的名譽主席方紹武先生,父親在方放書法學習上的培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方放在父親的要求下,由唐楷柳公權的《神策軍碑》、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趙子昂的《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等碑帖學起,每日都有固定的臨帖時間,寫得達到要求,父親檢查滿意後才可以。經過父親嚴格細心的培養,方放的書法進步很快,在十一歲時,其作品就被刊登在書法專業雜誌上,十二歲時獲得了由中國書協主辦的少年兒童書法比賽的獎項。
方放在考取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後,仍堅持書法練習,她在大學期間十分活躍,曾擔任學校書法社的社長。
方放擅長行草書,小楷寫得也清新脫俗,方放的書法多姿而嫵媚,於嬌柔之中自有一種清爽的氣息。方放的書法作品在中書協主辦的蘭亭獎與各種展賽中屢獲獎項,獲得了格外的青睞,引來了眾多的關注。
方放的書法亦如其人,不急不躁,淡雅清新,筆墨之中流露出獨特的女性溫婉的特質,似當今書壇的一股清流,徐徐流淌在欣賞者的眼前。
對方放的書法也有人提出看法,認為她近些年受當代流行書風的影響較大,古意少了些,迎合展覽的痕跡重了些,在筆墨上過多地迎合大眾的欣賞口味,不免容易流於媚俗,應當警惕之。
方放與孫曉雲在學習書法經歷上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受家學淵源的影響而自幼就學習書法,在書法的學習上路子都走得很正,對傳統精華的積累也都很深厚。相比之下,孫曉雲在國內書壇更有影響力,在書法成就上,孫曉雲似乎也更大,這一點從她被委以中書協副主席上就可得以驗證。在專業上,孫曉雲的書法剛柔並濟,在展現傳統方面更勝方放一籌。
但這只是個人看法,在喜歡方放書法的愛好者眼中,能給他們帶來獨特藝術享受的方放書法作品,也許才是他們更想看到和收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