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皇帝是「白瓷控」 喜歡用甜白釉瓷器(圖)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即將亮相揚州博物館的「紫禁城·揚州·大運河——故宮博物院、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展」,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昨天,本報披露了參展的部分玉器珍品,讓讀者大飽眼福。陶瓷器也是該展覽的一大亮點,今天,記者再次邀請專家推薦了即將亮相的部分陶瓷類文物。

  【故宮珍品瓷器】

  宋·哥窯青釉梅花式洗

  別具一格的「缺陷美」

  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宋代哥窯瓷器的造型莊重、古樸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獨特神奇的紋片為裝飾而著稱。此次來自故宮的哥窯青釉梅花式洗,就讓我們領略了這一特色。

  只見它呈梅花式,洗心微向內凹,底部有五個小支釘痕。通體施灰青色釉,釉色瑩潤,釉面布滿黑、黃兩色大小紋片,俗稱「金絲鐵線」。

  【專家解讀】

  哥窯釉面開片本因釉與胎的收縮率不一致,冷卻時形成一種釉裂胎不裂的現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錯落有致的開片,順其自然,形成一種妙趣天成的裝飾釉。哥窯瓷器釉質凝厚,釉色沉穩,因其胎體中氧化鐵含量較高,燒成時口沿處釉熔融垂流,釉層變薄,遂隱現醬紫色胎骨。宋人將這種開片紋作為缺陷美來裝飾器物,使之別具一種古樸、自然的審美趣味。

  哥窯青釉梅花式洗胎體厚重,造型優雅大方,是典型的傳世哥窯器物。

  清雍正·鬥彩龍鳳紋折沿盤

  寓意「龍鳳呈祥」「壽山福海」

  通體以鬥彩為飾,盤心繪龍鳳戲珠紋,內壁繪八對紅、綠相間排列的纏枝並蒂蓮,蓮花中心有一篆書「壽」字。折沿上滿繪祥雲圖案。盤外壁繪海水、山石、靈芝、蝙蝠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中心青花雙圈內署青花楷體「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款。

  【專家解讀】

  雍正鬥彩無論在器物造型設計,還是紋樣繪畫布局,乃至色彩渲染的配合上都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傳統鬥彩中加入了粉彩,使色彩顯得更加亮麗柔和,突破了明代鬥平塗彩料的局限,使紋樣富有立體感。

  這件雍正鬥彩龍鳳紋折沿盤形制較大,形體規整,紋樣的繪畫繁複,構圖滿密。所繪紋樣具有「龍鳳呈祥」「壽山福海」之吉祥寓意。

  明永樂·甜白釉劃花纏枝蓮紋梅瓶

  「潔素瑩然」,凸顯永樂皇帝喜好

  揚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可謂聞名海內外,記者打探中發現,故宮博物院此次參展的陶瓷器中,也精選了一件梅瓶。

  這件梅瓶,高27.8釐米,瓶小口,肩下漸斂,脛處略外撇,圈足,砂底無釉。通體施甜白釉,釉面暗畫3組紋飾,依次為卷草紋、纏枝蓮花紋、折枝花卉紋,以弦紋間隔。

  【專家解讀】

  永樂時期甜白釉器物是宮中主要用瓷,據1989年景德鎮珠山明代御窯廠遺址發掘報告,在永樂前期地層出土瓷器中甜白釉瓷器佔98%以上,這或與永樂皇帝的喜好有密切關係。

  據文獻記載,永樂皇帝朝夕喜用的是「潔素瑩然」的素白瓷器,即甜白釉瓷器。此件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長挺拔的特點,適當壓縮了瓶身的高度,放寬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趨協調。瓶體所施甜白釉純正潔淨,色澤柔潤,紋飾刻劃細膩,是永樂時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揚州珍品瓷器】

  隋·湘陰窯青釉雞首龍柄壺

  隋代湘陰窯經典產品

  去年,隋煬帝墓在揚州曹莊的發現,使人們對隋代的文物也格外感興趣,揚州博物館藏的這件隋代湘陰窯青釉雞首龍柄壺,是1984年揚州文物商店收購而來的。

  這隻壺的造型有些特別,壺盤口、細直頸、頸部起兩道扁平凸稜,器腹近球形、束脛、平底。只見肩部前置實心雞首,後置螭龍形雙泥條柄,螭首伸入盤口內似吸水狀,肩部兩側置對稱四系;最大腹徑處有一道明顯的刻痕。壺胎質細密,胎體厚重,胎色青灰;腹部以上施青釉,有開片,開片處泛紅。

  【專家解讀】

  壺整體造型巧妙,製作規整,是隋代湘陰窯經典產品。

  唐·白釉褐彩轎車

  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揚州博物館藏的白釉褐彩轎車,是1992年在念四橋薛莊出土的。

  唐代,是揚州歷史上的第二個繁盛時期,時有「揚一益二」之譽,而這件白釉褐彩轎車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無論是人物還是轎車的造型,都非常生動有趣。

  只見,牛駕二輪車輿,轎車上面還有高篷可以遮陽避雨,篷頂還配有很多花紋,形似如今我們看到街頭美眉在夏日戴的太陽帽。

  車內端坐一高髻簪花的貴婦;前方左側站立手扶牛角的馭者;右側為一騎馬佩箭的侍官;車後有兩扶轅侍從;輪側各有一隻生動可愛的小犬。輿箱上刻斜線、豎線作裝飾,牛首飾纓絡,牛體健壯有力。人物、動物及車的顯要部位以褐釉點飾。轎車滿施青白釉,釉面開片,底部露胎,胎質細膩潔白。

  【專家解讀】

  這件作品造型複雜,做工精緻,堆塑的人物、動物造型準確生動,十分可愛,反映出唐代制瓷的高超水準。

  明萬曆·大彬款紫砂六方壺

  蘊含古人深厚哲學思想

  紫砂壺,你一定不陌生,那麼,你見過古代人使用的紫砂壺嗎?揚州博物館就藏有明萬曆時期的紫砂壺。據專家介紹,這件明代的寶貝,是1968年在江都地區一座明代曹氏墓裡出土的。

  明萬曆·大彬款紫砂六方壺為紅泥胎,有銀砂閃點。壺圓口、短頸、折肩,壺身為六稜柱形,向下漸漸微收,平底內凹成圈足。壺平蓋,子母口與壺身緊密結合,蓋上置倒椎形紐,紐微傾斜,紐面印對合的半弧紋。壺身一側附六稜形三彎流,另一側附五稜形耳把,壺底豎刻陰文「大彬」楷書款。

  【專家解讀】

  這把壺流、把、款字均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壺紐面所印紋飾為道家的「水火匡廓圖」,結合壺身六方造型,可以看出作者紮實的制壺技藝與深厚的哲學思想。

相關焦點

  • 美到極致,甜到心底——明永樂甜白釉
    甜白釉釉極瑩潤,能照見人影,比樞府窯卵白釉有更加明顯的乳濁感,給人以溫柔甜淨之感,所以又稱"蔥根白",素有"白如凝脂,素猶積雪"之譽。元代樞府器,質感厚潤,是為甜白釉的前身。而明永樂朝(1403—1424)創燒的這種白瓷,則有「汁水瑩厚如堆脂,光潔如美玉」之感。
  • 明永樂甜白釉「暗刻龍鳳雲海紋」罐
    明永樂甜白釉「暗刻龍鳳雲海紋」罐白色,因其純淨而極難燒造。製作白色陶瓷,要求材料毫無瑕疵、工藝盡善盡美,他光潔且高尚的白色表面容不得半點失誤,最細小的摻雜或燒制錯誤就會將其毀掉,因此而使白瓷於中國瓷器史上向來即被視為奢華之器。北齊、隋和初唐時期,瓷器的燒制溫度得以提高,足以製成堅硬的白色細瓷,上面覆蓋著白色的釉料,偶爾還有半透明的胎體。
  • 出土永樂官窯"甜白釉"白瓷賞析(一)
    這些瓷器全都是景德鎮珠山官窯遺址出土的「明三代」落選官窯瓷器貢品碎片,經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復後的稀世遺珍,雖殘卻能代表明代官窯瓷器的最高水平和真實面貌。   明代永樂(1403~1424)皇帝朱棣當政22年,政局穩定,經濟發展,他推行節儉的政策,規定宮廷日常生活不準使用金銀器,這極大地推動了官窯瓷器的生產。遷都北京後,南京作為陪都,兩京宮廷所需瓷器大增,客觀上促進了瓷業的發展。
  • 明永樂甜白釉瓷是白瓷有史以來最高的高峰
    隨著技術的改進,到了明代永樂年間,一種「半木光」、光澤感和反光度恰到好處的新型白釉被發明出來,這種釉給人一種溫潤甜美的感覺,被後世稱作「甜白釉」。「甜白釉」的名稱出現得非常晚,並不是永樂當期出現的,永樂白釉叫甜白釉跟白糖有關,白糖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人生活的呢?16世紀。
  • 明永樂白釉瓷器市場行情,風格特徵,明永樂白釉瓷器值多少錢?
    清雍正 甜白釉暗刻纏枝花卉玉壺春甜白釉瓷的鑑定:目前已知的文物考古資料,可證實明永樂開始大量燒造甜白釉。明永樂 甜白釉暗刻石榴花果紋玉壺春瓶拍場上明代永樂甜白瓷屢創高價,如2013年佳士得一件明永樂甜白釉暗花榴開百子玉壺春瓶2700萬港幣成交,2016年蘇富比一件明永樂甜白釉暗刻石榴花果紋玉壺春瓶以1928萬元港幣成交,後世仿永樂甜白瓷也多有精品出現拍場
  • 甜白釉和白釉有啥區別?收藏愛好者必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央視財經《一槌定音》)我國古代人家,從中堂到書房,瓷器是日常陳設中體現身份的器物,特別是宮廷中的瓷器就更是講究。前不久熱播的《如懿傳》中,宮裡新晉冊封的娘娘,不小心碰了皇上心愛的甜白釉香爐,但是錯認成了普通的白釉,而遭到皇帝嫌棄「粗鄙」。說起甜白釉,最著名當屬明永樂時期出產的,本期《一槌定音》中,一件號稱明永樂甜白釉暗刻雙龍紋盤來到節目現場,是真是假引得現場奪寶人紛紛猜度。
  • 白瓷巔峰--永樂甜白釉瓷器鑑別四要點
    甜白釉釉極瑩潤,能照見人影,比樞府窯卵白釉有更加明顯的乳濁感,給人以溫柔甜淨之感,所以又稱「蔥根白」,素有「白如凝脂,素猶積雪」之譽。現代仿品,機械陶胎,灌漿成型,修胎和釉面缺乏精美,釉色多用化學料調配,發色極不自然,看不見寶光,且「賊光」顯然易見。如果用燈光甄別,永樂甜白器物透光度由上至下,逐步減弱,這是因為永樂瓷,從底部、腰部到口部,坯胎由厚逐漸變薄的緣故。
  • 明永樂甜白釉超薄胎暗刻花「龍鳳」碗
    明永樂甜白釉超薄胎暗刻花「龍鳳」碗永樂白白瓷製品中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甜白釉釉極瑩潤,能照見人影,比樞府窯卵白釉有更加明顯的乳濁感,給人以溫柔甜淨之感,所以又稱「蔥根白」,素有「白如凝脂,素猶積雪」之譽。永樂甜白釉:是明永樂窯創燒的一種白釉。由於永樂白瓷製品中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
  • 從《如懿傳》衛嬿婉被懟談談甜白釉,白瓷及乾隆皇帝嗜好
    在《如懿傳》中,好容易晉升為皇帝妃嬪的宮女衛嬿婉,在一次給皇帝請安時,因為對名貴食材燕窩處理不當及不識甜白釉被皇帝嫌棄粗陋,自此失寵,可謂丟盡顏面燕窩我們都知道,一碗羹用三兩確實過於土豪。白瓷與甜白釉的差別,可是大多數人分不清的,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首先我們說白瓷,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講,就是白色的瓷器嘛!但其實人家專業人士那裡,白瓷多指素白瓷,指尚未繪彩的瓷器。
  • 明永樂與宣德甜白釉收藏知識
    甜白釉,因色如白砂糖而美曰其名。甜白釉的創燒成功不僅僅是明代永樂時期的一項偉大創舉,也是我國古陶瓷歷史上的突出成就。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介紹較為全面的甜白釉收藏知識,通過簡短的文章陳述,使您對甜白釉的藝術美感有所了解。
  • 甜白釉歷史最高拍賣成交價格
    這種瓷器一改傳統瓷器白裡泛青的特點,釉色變得十分純正,沒有絲毫雜色。當精美的甜白釉瓷器送到紫禁城後,永樂皇帝十分高興,愛不釋手,並與這些珍品朝夕相伴,一度對其他珍品失去了興趣。《明太宗實錄》中記載,當時皇帝評價甜白釉瓷器時說:「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潔素瑩然,甚適於心。」
  • 甜白釉和白瓷區別 甜白釉正品鑑定是怎樣
    瓷器這個物品,古往今來一直都是在流行的前列中,瓷器不論是在裝飾效果還是使用情況上,都會特別好,但是在與選擇方面,也只有很到位才可以,往往事情不做到極致,肯定也是沒有太好的效果,而瓷器選擇也同樣,近期較流行的應該就是甜白釉與白瓷,那麼甜白釉和白瓷區別?甜白釉正品鑑定是怎樣?
  • 瓷器鑑藏:明清甜白瓷如何區分
    原標題:瓷器鑑藏:明清甜白瓷如何區分  原標題:瓷器鑑藏:明清甜白瓷如何區分   在瓷器審美方面,經過兩宋數百年輝煌瓷史的洗禮和薰陶,到了明代,其實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工藝能讓人眼前一亮。謂尚書鄭賜曰:『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潔素瑩然,甚適於心,不必此也。況此物今府庫亦有之,但朕自不用。』」由此可見,朱棣對白瓷情有獨鍾。上有好之,下必甚焉。故而永樂白瓷製瓷工藝上精益求精,取得了極大發展。這種白瓷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給人以「甜」的感受,所以「甜白」瓷因此得名。   甜白瓷是一種素色釉瓷,唐代白瓷便有了極大的盛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鼎盛局面。
  • 大河報·觀鑑欄目組海選驚現明永樂 甜白釉暗刻雲龍杯
    明永樂 甜白釉暗刻雲龍小杯明永樂 甜白釉暗刻雲龍小杯規格:口徑7cm 高5cm浙江杭州資深藏家孟克功先生供藏文/觀鑑欄目組特約評論員古泉明永樂 甜白釉暗刻雲龍小杯一件,此杯撇口,深腹下斂,矮圈足,胎體輕薄,造型小巧秀致,玲瓏可人。
  • 白釉瓷器:演變的歷史過程,你清楚多少呢?
    明瓷一直是收藏界的大熱門,而明代的白瓷,因為其品類豐富,變化新穎,品質極好,更是常常在拍賣場上有不俗的表現。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去鑑賞明代的白釉瓷器,關於它的歷史過程,你又清楚多少呢?了解瓷器的演變歷史過程,能夠更好的幫我們鑑賞瓷器。
  • 淺談甜白釉及永樂年制款甜白釉蓮花瓶介紹
    如需了解甜白釉,需先了解白釉。據了解,白釉最早出現在漢代,比青釉瓷器晚了400多年,白釉瓷器開始是青白色的,因為瓷器中鐵的含量高於1%就是青色的,少於1%就是白瓷了,所以中國白瓷經歷青瓷、青白瓷、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白釉的發展過程。 到了北朝時期,真正的白釉才燒製成功。
  • 曦和收藏語箋-明代甜白釉瓷器風格特徵,市場行情價值分析
    拍場上明代永樂甜白瓷屢創高價,如2013年佳士得一件明永樂甜白釉暗花榴開百子玉壺春瓶2700萬港幣成交,2016年蘇富比一件明永樂甜白釉暗刻石榴花果紋玉壺春瓶以1928萬元港幣成交甜白釉和白瓷區別 釉料中的鐵元素含量小於0.75%,燒出來的就會是呈現透明的白釉。
  • 明永樂時期甜白釉瓷器欣賞
    明 永樂 甜白雙龍紋碗 臺北故宮藏明 永樂 甜白雙耳瓶 臺北故宮藏明永樂 甜白釉僧帽壺 高19.7cm,通流長16.7cm,足徑7.5cm 故宮博物院藏甜白釉劃花纏枝蓮紋梅瓶 高24.8cm,口徑4.5cm 故宮博物院藏明 永樂 甜白劃花葫蘆形綬帶耳扁壺
  • 曦和收藏語箋-明永樂白釉瓷器風格特徵,市場行情價值分析
    甜白釉瓷的鑑定: 目前已知的文物考古資料,可證實明永樂開始大量燒造甜白釉。從明弘治開始,白釉在器底均呈青色,這一特徵一直延續到嘉靖。傳世品中有正德、弘治白釉露胎刻龍紋碗、盤各一種,民國時有在龍紋上後掛彩的,須仔細辨認。嘉靖甜白釉器仍保持著胎潔釉潤的傳統,但釉內氣泡小而密集,總體特徵極像永樂甜白釉器,須仔細推敲。萬曆時甜白釉器漸少,尤其是官窯完整傳世者甚少,其釉色有潔白和白中閃灰青兩種。
  • 同為傑出白瓷,明代「甜白釉」與德化白瓷有何區別
    明代德化白瓷香爐第一種:元代「樞府瓷」、明代甜白釉這裡將兩種名稱的瓷器放在一起介紹,是因為這兩種瓷器確為同一種瓷元代時期景德鎮在前朝的基礎上,出現了一種名為「卵白柚」的瓷器,是當時的一個新品種,今人在器物上發現了「樞府」字樣,因此人們稱之為「樞府」窯器,樞府就是元代大名鼎鼎的浮梁瓷局,興建於1369年,延續至明·洪武時期,卵白柚已成為宮廷用瓷,從窯址出土的瓷片來看,此時的卵白釉已經有了向永樂「甜白釉」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