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節中秋起源及習俗

2020-10-03 雁陣驚寒520

古節中秋起源及習俗

一、中秋節起源

古人根據地球圍繞太陽、月球圍繞地球運行規律,將一年分十二個月,春、夏、秋、冬四季各三個月,每季又稱孟、仲、季三月。八月,便是仲秋,八月十五是秋季中中間一天,因此慢慢演變為中秋節,別名秋夕、八月節、八月半、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

關於中秋節的具體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有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其實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幹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曆(農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曆八月十六 ,夕月就是祭月亮。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禮物。

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二、中秋節故事

小時候月朗星稀中秋夜,媽媽告訴說「你們不能用手指月亮,手指的話,晚上睡著,月亮會來割耳朵」,真的不敢指。還有喊我們盯住月亮看,有人月宮砍桂花樹,眼睛盯久了,月亮裡陰影還真有點像。

下面來看看,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朱元璋起義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玉兔搗藥

兔搗藥是中國神話傳說,見於漢樂府《董逃行》。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古時候,文人寫詩作詞,常常以玉兔象徵月亮,像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於諸多舊小說,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掌故中,它常與金烏相對,表示金丹修煉的陰陽協調。

中秋傳說之四——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三、中秋習俗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其它中秋節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裡、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菸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佔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鬥香。香鬥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鬥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髮辮狀,浸溼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遊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遊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遊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

貴州畢節中秋習俗主要有賞月,吃月餅,喝桂花酒,喝桂花茶,吃團圓飯,會親友拜望老人。(故事習俗來自網絡)。

四、附:中秋有感

其一

中秋本應月光明,雨打木樨枝葉沉。靜臥蝸居嫌枕短,往昔回首淚珠瀅。(2015.9.28)

其二

中秋皎月羞答答,定是吳剛酒被罰。天上人間一個樣,嫦娥也有心中他。

月到中秋格外明,今日恰巧霧沉沉。塵埃難當銀光曜,輪盤滿滿無虧盈。(2016.9.16)

其三

九天仙女降凡塵,玉兔嫦娥無處尋。滿地蒙蒙細細雨,吳剛捧灑桂花醇。蟾宮倩影添愁怨,千裡嬋娟低語吟。常為悲秋勤做賦,一年一度秋思沉。(2018.9.24)

其四

時遇中秋日色澄,飄香丹桂沁人心。抬頭四望皆佳景,國泰民安享太平。(2018.9.22)

其五

中秋國慶又相逢,赤縣神州喜氣揚。國力蒸蒸同日上,百年華夏閃光芒。(今晨)

相關焦點

  • 中秋手抄報:中秋賞月習俗起源
    >中秋手抄報:中秋賞月習俗起源2012-09-07 00:08:07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盛於唐宋。  每逢中秋來臨,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鍾情中秋賞月呢?
  • 中秋來時話中秋!起源、歷史、傳說、習俗、文化!國人必知!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有美麗的傳說,還有很多歷史和習俗,今天就來說說這一傳統節日的相關文化相關內容。中秋節的起源關於中秋節的起源,主流說法有4種。2.少數民族習俗蒙古族,會玩「追月」的遊戲。中秋晚上,勇猛的蒙古騎手跨上駿馬,在銀白色的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主要習俗是「尋月」。中秋晚上,藏民朋友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邊走邊賞月,然後回家團圓飯、吃月餅。
  • 中秋節起源與習俗
    起源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
  • 閩南中秋「博餅」的真正起源:從文人士子遊戲到民間習俗
    關於博餅習俗的起源,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說是鄭成功鄭成功屯兵廈門島的時候,為解士兵們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其下屬洪旭發明了這一遊戲。因為鄭成功在閩南的影響力這麼大,許多民間傳說和習俗也就自然地歸源到他這邊了。然而把閩南博餅習俗的出現其實是多種習俗的合流,其源頭甚至是要早於鄭成功所處的明末清初時代的,其核心內容「一秀、二舉、四進、三紅、對堂、狀元」則是源於文人士子圍繞科舉制度而創造的遊戲。博餅,簡而言之就是用六個骰子的遊戲擲出對應於科舉制度的身份「秀才、舉人、進士、探花、榜眼、狀元」。
  • 臺灣中秋的傳統習俗
    街市出售一種叫「月光紙」的東西,上面繪有月光照耀菩薩,下面繪有月亮宮殿,有一兔人站立在那裡搗藥。祭月後即將月光紙焚燒。  清朝流傳一句話:「男不拜月」。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家中的主婦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沒事幹。中秋節前幾天,街市上都會賣一種專供兒童祭月用的「兔兒爺」。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以泥土塑造成兔首人身,坐著的姿勢如人狀。
  • 【中秋節手抄報】中秋節起源、來歷及習俗
    >【中秋節手抄報】中秋節起源、來歷及習俗2012-06-27 09:19:55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 背景資料:中秋節起源及民間習俗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而易懂。為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中秋節從2008年起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 中秋將至,看中韓中秋節習俗大PK
    中秋佳節但,韓國居然也有中秋節,寡聞的小編才知道。它的起源先不說了,小編在此想嘮嘮咱們的中秋節和韓國中秋節的一些習俗,PK一番。第一,祭祀。咱們的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等習俗,且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正應了那一句經典詩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嫦娟。所以在中秋節咱們中國人一般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祭月、賞月為主。祭月呢,就是向月神示敬,這種習俗由宮廷貴族逐漸發展到民間。
  • 中秋佳節習俗多
    天清如水,月明如鏡,中秋夜之美觀之神怡。中秋佳節,人們除了在美景中賞月,從古至今,各地還有不少習俗。燃燈。在近代,廣東一帶中秋節有燃燈之俗。各家於中秋節前幾天,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糊各色彩紙,上有慶賀中秋等字樣。
  • 【中秋快樂】用英文介紹中秋節的起源和習俗,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中秋節是中國的重要傳統節日之一,有關中秋節的起源,傳說和習俗,用英語應該如何介紹呢?下面英文(雙語)視頻和英語介紹,可以讓大家完整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也可以讓外國朋友們全面了解這個傳統節日。另外,同學們也可以積累作文素材。(中秋節也是很常考到的話題作文哦!)中秋節是什麼?
  • 民俗古節真熱鬧!橋鄉金澤有三絕——非遺之「廟會」
    且「橋橋有廟、廟廟有橋」的特色而見長,深邃的歷史文化底蘊,與其風俗甚濃的民間文化,孕育了古鎮燦爛的傳統古節。來源/金澤鎮供圖(下同)金澤民俗廟會主要由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的「廿八汛」和九月初九的「重陽汛」兩大香汛組成。「廿八汛」源於東嶽大帝的誕辰祭祀,「重陽汛」源於楊震(民間俗稱楊老爺)的誕辰祭祀。
  • 賞月拜月,祈盼團圓,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中秋習俗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起源和祭祀有關。據考證,遠在周代,就有在中秋之夜舉行祭拜的儀式。久而久之,這一官方的儀式發展成為民間百姓都能參與的活動。到了唐代,在貴族和文人學士的推動下,中秋節祭月拜月的風俗,推廣到了全國。由此,中秋節也就成了固定的節日。
  • 網絡中國節|中秋節的起源發展和習俗活動
    節日起源與發展  關於中秋起源的說法較多,比如帝王祭祀、慶祝豐收。  古代帝王被神化成為天界在人間的秩序維護者,肩負著溝通天地的重任,必須對人間的風調雨順和社會安定負責,因此有祭天、地、日、月的傳統。《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至少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
  • 中秋漲知識!這麼多中秋習俗你未必都知道
    浙江在線9月14日訊 又是一年中秋時,今年你準備做什麼呢?除了我們熟知的賞月、吃月餅,中秋節還有哪些傳統習俗呢?  中秋節起源  「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曆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
  • 中秋的起源:來自古代對月的崇拜
    根據我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 中秋佳節 / 你知道她的起源嗎?
    賞月吃月餅乃人生小確幸今日我們一起來探索中秋節的起源1中秋>佳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 這個中秋有點「冷」,這些習俗、「冷知識」,你真的了解中秋嗎?
    中秋和國慶節將至,巧合的是中秋和國慶還是同一天,有關專家表示,在這個日新月異的21世紀,中秋、國慶「同天」的概率非常小,而這在21世紀僅出現4次,實屬罕見!上一次出現中秋、國慶同天是在2001年,今年也就是2020年又出現了一次,接下來還會在2031年和2077年再次出現!
  • 閩臺中秋博餅習俗及相關俗諺
    其實中秋博餅習俗在廈門更加盛行,玩法與前述博餅大致相同。三百多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廈門的餅店餅廠在中秋節前後都會大量生產這種會餅上市供應。聽說廈門的博餅習俗源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臺灣時流傳下來的「玩會餅博狀元」民俗活動。
  • 細數中秋起源,除了「嫦娥奔月」中秋節還有哪些來歷?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它不僅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之一,還在漢文化圈產生深遠的影響,直到如今,依舊有許多東亞國家有著過中秋的傳統習俗。中秋節是我們最熟悉的節日之一,每逢中秋佳節,祭月、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這一切都刻在我們的血液與基因當中,成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 中秋佳節的2個起源、3個美麗傳說
    增添了中秋節日的韻味,當然這一天神州大地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節目氣氛。我們在歡度中秋佳節時,有必要對節日的起源及古代有關中秋佳節的傳說有個大致了解,為此,對中秋節的起源和古代中秋傳說簡單地整理了一下。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二種:第一種,最早是起源於古代人們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第二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