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謀略家、兵法家。他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縱橫家的創始人,春秋戰國時期遊說六國合縱的外交家蘇秦、遊說諸國實行連橫之策的縱橫家張儀皆出自於其門下。除了給各個諸侯國培養輸送了一大批人才外,鬼谷子的哲學思想也給後世留下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他撰寫的著作《鬼谷子》,直至今天,仍有許多人將此書奉為培養高情商、學會為人處世之道必讀之書。
都說世間最可怕的不是鬼神而是人心,因為人們心中清楚鬼神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它們只是人們精神的虛幻產物,而人心難測確是實打實存在的。
歷朝歷代的名人們一直都在用自己的作品向世人強調世道險惡、人心叵測。南宋詞人辛棄疾就曾在他的詞《鷓鴣天·送人》中寫道:「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唐朝詩人白居易則在其詩《天可度》中寫道:「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增廣賢文》就更不必說了,整本書的基調就是在強調人性本惡,人要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一心向善,我們常聽到的「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皆出於此。
在這個利慾薰心、弱肉強食的社會環境中,做人不能太老實。一點城府都沒有之人舉步維艱。他們容易信任依賴他人,這使得他們經常踩入別人套路吃悶虧,這樣單純善良的人在老滑頭們眼中多少有點羊入虎口、待宰的羔羊的意味。為了能夠少中套路少吃悶虧,我們應當多學一些為人處世之道,比如鬼谷子先生的這3句話就必須牢記於心、外化於行。
一、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出自於《鬼谷子·反應》,它所表達的意思為:在了解別人之前,我們應當先弄清楚自己,人與人之間的相知,就像光影相隨的比目魚一樣。
人們常說「世本無先覺之驗 人貴有自知之明」,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不夠明確,他就很容易陷入困境。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做一個選擇就代表著走進一條分岔路,就拿專業選擇這件事來說,若是做出錯誤選擇,就會進入死胡同,痛苦且看不見希望。
有人說選擇專業時一定要挑自己感興趣的,可是你真的知道自己感興趣的是什麼嗎?換種問法,你怎麼知道你對這感興趣?你接觸過嗎?人們總是容易陷入一個誤區,沒接觸過就覺得自己感興趣,這樣的人只能用一句俗語來形容,那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投資、創業皆是如此,一定要謹慎對待。
二、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自己有了正確的認知後,就可以去了解別人了。有一個觀點很有意思,「有時候,真正了解你的人,不一定是你的朋友,也不一定是你自己,可能是你的對手」。確實是這樣,將你視為對手的人往往比你自己更關注你,他們清楚你的弱點,也不會刻意去避開你,而是選擇利用你的力量,爬上更高處。
孔子是如何處理小人陽貨的呢?孔子了解陽貨的性格,知道他是那種蹬鼻子上臉之人。陽貨嫉妒孔子的才華,處處給孔子下絆,總是想要尋找機會羞辱孔子。孔子在面對他的糾纏時,總是表現得謙虛恭敬。孔子知道若是與他過多糾纏就不會休止,若是避開他,他就會製造更多的機會。所以孔子從不避開陽貨,一直到親眼見證這個堵在眼前的「障礙」坍塌。
三、相知也,若比目之魚
比目魚是一雙眼睛長在身體一側的魚,需要兩尾並遊,才可以辨別方向。現在常常被用來形容夫妻恩愛、形影相隨。
郭子儀和李光弼之間的故事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他們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大將,但是他們曾經有過矛盾,互不搭理。安史之亂發生後,郭子儀被委以平叛的重任,李光弼被任命為他的副將,李光弼擔心郭子儀會趁機報復,於是便開誠布公地請求他對自己動手,放過自己的妻兒。郭子儀聽了後便對他說:「國家危難當前,何計你我之間的矛盾,我知你有才能,我麼齊心先平定叛亂」。
李光弼知道郭子儀的為人,便相信了他,於是兩人齊心合力,在平叛中戰功累累。若非相知,怎不會心生嫌隙?若非相知,怎能平定叛亂?
人處低谷之中,將這3句話牢記於心,今後人生的道路必將越來越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