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郎朗在萊比錫音樂會後因全球疫情狀況而取消了接下來幾乎所有的演出,得益於國內疫情管控效果,郎朗8月在深圳、廣州、杭州舉辦了三場「哥德堡變奏曲」獨奏音樂會,成為近來最大的文化事件之一,也使國內部分觀眾可以在新專輯《哥德堡變奏曲》發布前,親身感受郎朗在歷經長期沉澱與學習後對這部古典巨作的解讀。
在每一個鋼琴家心中,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都處在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對於鋼琴家郎朗而言更是如此,在他的作曲家排名中,前三是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巴赫最靠前。而現在新專輯《哥德堡變奏曲》全球發行了。發布會上,38歲的郎朗如釋重負的感嘆自己今天終於可以錄這部作品了,自己從10歲開始練習《哥德堡變奏曲》,一直練了28年
郎朗回憶,10歲那年他聽了鋼琴家古爾德1981年的錄音,驚奇地發現巴赫還可以反過來彈、轉過來彈,能把音色和聲部變成這樣。他對巴赫的興趣隨著年齡與日俱增,《哥德堡變奏曲》成了他二十多年不斷研讀的作品。他說:
「這個曲子是我一直想攀登的高峰,這幾年也確實是一直努力在攀登它。這次攀登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太多的知識,這對我的未來會有很大的幫助。未來還很長遠,但通過這次錄音,我的自信心又增加了一些,因為確實學到了一些真東西。我覺得這是很珍貴的,因為人到了一定年齡,如果只會玩一些飄的東西,只在表面上進步,沒什麼用,我覺得本質上面要有一個新的變化,一個新的能打破自己常規的東西,所以我認為這次是做到了。」
《哥德堡變奏曲》發售至今,德國、美國、法國、英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古典音樂榜紛紛銷量登頂
挑戰「音樂的珠穆朗瑪峰」,完成音樂生涯的裡程碑錄音作品
繼去年發行《鋼琴書》郎朗繼續在古典音樂上探索與學習。錄製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不朽的鍵盤作品《哥德堡變奏曲》這是他給這28年來為自己為古典音樂交上的完美答卷。
「這二十幾年其實我也有過幾次要錄音的念頭,一彈發現不行,還是達不到我的要求,還得繼續練習。這部作品30個變奏,我用了28年幾乎一年一個變奏的時長去練習去積累,對我來說沒有任何一個作曲家的能讓我不斷地去練習。這麼多年才決心錄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像這樣的曲子輕易不敢錄,錄不好的話就會把你原先那麼多年的積累會一夜間毀於一旦,所以哥德堡變奏曲絕對是一部「高危」的作品。所以,如果你要是沒真正理解巴赫的作品是怎麼一個情況的話,就不要著急去錄。」
這張專輯錄製了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在萊比錫聖託馬斯教堂錄製,第二個版本在柏林的錄音室錄製。這也是郎朗第一次以錄音室版、現場實況版「雙版本」模式發行全新專輯。
萊比錫的聖託馬斯教堂,是巴赫工作多年、最後安葬的地方。郎朗在這裡錄了一個現場版。一曲完畢,郎朗一臉肅穆的表情緩步走到距離剛不遠的地方——巴赫的墓前。蹲在那裡獻了一支鮮花之後雙手合十,心中閃過的是28年的練習與刻苦鑽研,郎朗心中對「巴赫」默念道:
「偉大的巴赫先生,希望您能喜歡我今晚的演奏,我盡力了。」
郎朗的老師鋼琴大師格拉夫曼先生聽完他的《哥德堡變奏曲》後,在中國凌晨5點忍不住激動給郎朗發消息說道:「Bravo!Bravo!Bravo!太不可思議了,壯麗而又高貴,郎朗,你真的太棒了」
德國亞馬遜骨灰級巴赫粉評論:
毫無疑問,這是郎朗迄今為止最出色的唱片,也是今年古典藝術家中發行的最好的唱片之一。
讓我先聲明一下,我是哥德堡變奏曲的狂熱收藏者。我有近20張哥德堡變奏曲的CD,我認為這是西方文明的最高成就之一。從古爾德的1955版到1981版,從希夫的1978版到2003版,從勒維特,Rana,Denk, 肯普夫,Hewitt,Jarrett 到Hill ,我都有他們的CD唱片,有些還有黑膠唱片(我不訂閱流媒體,因為它們音質較差)。
當我第一次聽說郎朗正在錄製哥德堡唱片時,我持著懷疑態度。他是憑藉拉赫瑪尼諾夫和李斯特出名,我也是通過他的這些曲子了解到他(他與捷傑耶夫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是我在黑森林山脈長時間開車時偶爾聽的少數非巴洛克風格作品之一)。但是,說實話,我不看好這版錄音。我認為一個把李斯特稱為他鋼琴英雄的人怎麼能會對一首所有古典曲目中最神聖的作品之一帶來新的東西?這首作品的複雜程度很高,需要耐心,研究,它脆弱與敏感。這還是郎朗嗎?
非常令人震驚的,是。
讓我完全意想不到的是這版哥德堡像古爾德1955版一樣具有革命性,絕無僅有。包含了細節、清晰度、視覺與執行等一切。我自己演奏過這首作品,並且參加過許多這首作品的大師課,但我依舊無法想像到郎朗演繹中存在的啟示。
我邀請您聆聽,也許你像我一樣只聽實體,或者用流媒體,不管你用什麼,在聽完後你將對哥德堡變奏曲有新的鑑賞,不是,應該說對於音樂。
這就是21世紀的哥德堡。這就是21世紀唯一的哥德堡。
英國泰晤士報9月4號的文章郎朗巴赫哥德堡變奏曲樂評:一位鋼琴巨星展示巴赫最重要的元素
「郎朗躺在蓋著琴蓋的鋼琴上,郎朗頭頂著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琴譜,這些是散布在這張鋼琴巨星豪華專輯中的至少26張圖片。還好,郎朗一旦開始彈琴即沒有了炫耀。他對巴赫作品的演繹曾今突出了他作為成熟藝術家的一面,這次,通過選擇演繹這位作曲家最大榮耀之一的巨作,是這位38歲鋼琴家在向世人宣告,他又成長了。」
古典權威留聲機封面
「為了表明他對該作品的嚴肅態度,他錄製了兩版《哥德堡變奏曲》。3月5日,他在巴赫的萊比錫聖託馬斯教堂的演奏會中進行了現場錄製。12天後,他開始了在柏林錄音室的錄製。他的核心演繹是相同的——那就是部分體現了當今巴洛克音樂專家輕快的彈法。而兩版的不同之處在於演繹的方式。」
「如您所料,現場表演是在神聖的巴赫殿堂中的演奏,一氣呵成,比起多次錄音合成的作品更自然,更引人注目。以開場的詠嘆調為起點,接下來是30首變奏圍繞著這首反響和裝飾的主題。錄音室的郎朗,在悠閒地拋光著音符下反而有些失形。現場版郎朗的速度稍快一些,在保持現場演奏下還仍然拋光、潤色著音樂。速度方面,萊比錫的第23變奏的不安到最後急劇變化下的戞然而止。柏林錄音室版本比現場的長11秒,雖然質地更清晰,但減少了刺激和戲劇性。
華盛頓郵報本月第一最佳唱片
"柏林的版本總能以清晰的聲音更勝一籌。但是萊比錫的現場氛圍帶來的是氣氛與個性,讓郎朗的演奏更有整體感,讓整首作品自然的流淌,儘管變奏曲的情緒與激昂中變化多端。郎朗的現場表演展示的是一個成熟而個性化的鋼琴家,完全與巴赫的天才融為一體。」
這就是巴赫,這就是郎朗
一首《哥德堡變奏曲》將兩位世紀天才從時光的流轉中完美融合
巔峰專輯
現可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