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本版這次推薦的是一部動漫作品,請不要質疑自己的眼睛。
「90後、00後是否比他們的父輩更愛國?」這是一個在網上很熱的話題。是的,少數人國防意識的弱化、愛國主義情懷的缺失,再加上受多元化社會思潮的影響,部分青少年的世界觀、價值觀發生偏移,一些言行比如以穿日軍軍服、以在網上「噴」英雄為樂等更是令人髮指。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增強愛國主義情懷,迫在眉睫卻任重道遠。
《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動漫作品的橫空出世,為國防教育找到了一個新的切入口。比如,去年火爆了一個夏天的國產軍事影片《戰狼2》,還有今年春節檔的電影《紅海行動》,一改以往主旋律題材年輕觀眾不「感冒」的現狀,90後成為觀影的主力人群。《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亦是如此,觀看群體中,年齡維度以16歲~29歲佔比最高。《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的成功說明,對於教育,不是年輕人不「感冒」,而是教育內容能否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產生共鳴。因而,當這些平時看起來嘻嘻哈哈的年輕人,在屏幕前盯著「兔子」淚流滿面時,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創作更多這樣的作品,讓國防教育更有血有肉,鮮活生動。
截至目前,《那兔》在我國最大彈幕網站嗶哩嗶哩(B站)上一共獲得8835.6萬次的點擊量,189.3萬次的追劇量,成為國產動漫現象級的作品。2017年年底,《B站國產網絡動畫評分排行榜》數據顯示,《那兔》評分9.3分,集均點擊量為67.7萬次,在國產動畫中名列第四。當國防教育碰上二次元,迸發出的火花,你喜歡嗎?
——編 者
還記得那隻火爆網絡的「種花家」兔子嗎?2018年,兔子又回來啦!
1月17日,陸軍政治工作部文工團與廈門翼下之風動漫科技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軍旅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陸軍系列》(以下簡稱《陸軍系列》)座談研討會舉行。
《陸軍系列》用12集的內容講述了南昌起義、井岡山鬥爭、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朱日和演習等,藉助可愛、呆萌的「中華兔」形象,以詼諧幽默的表達方式、虐心的題材、「燃」的主題、接地氣的視聽語言,展示了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鬥爭史,令觀眾笑中帶淚,亦學亦思。
同前三季一樣,《陸軍系列》開播即受網友追捧,1月3日在全網播出完畢,截至目前全網點擊量逾1.2億。
2009年,「中華兔」在軍迷林超(網名逆光飛行、麻蛇)的筆下誕生,自娛自樂了兩年後,林超開始創作系列漫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以下簡稱《那兔》)。一群兔子在種花(中華)家一窮二白的時候(清末割地賠款,喪權辱國),通過自身的努力與奮鬥(抵禦外敵,光復山河),戰勝了鷹醬(贏得韓戰,克服了對中國的外交孤立和軍事打壓),並且養殖出了自己的大蘑菇蛋(「兩彈一星」等),發展成為藍星最強五人之一(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2013年,《那兔》連續5個月獲得新浪微漫畫激勵計劃一等獎,並獲得第二屆微漫畫大賽一等獎;2015年3月,《那兔》動漫在全網播出,成為二次元世界裡罕見的軍事題材作品,豆瓣評分也達到了8.8的高分;2015年10月,《那兔》第二季開播,次年《那兔》第三季開播……目前第四季《陸軍系列》已經播出,林超投入到第五季的創作中。
《那兔》是在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將主旋律內核和商業化的殼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成功嘗試。
90後、00後是在網際網路時代成長的群體,深受二次元文化影響,有著新的審美範式,怎麼樣用網際網路的思維和傳播方式跟這一代年輕人對話溝通?這就需要主動進入網際網路,擁抱網際網路,打破次元壁,用他們易於接受的方式來講故事。中國網絡視聽服務協會周結副秘書長認為:「《那兔》就是一種嘗試,就是放下身段,講人話,賣得了萌,能自嘲,能腹黑,能跟傳播對象平等對話。」
全網有11個視頻網站播放《那兔》,其中在嗶哩嗶哩播放量最高。B站是國內二次元用戶的聚集地,其主要用戶年齡大概在16~23周歲,以高中生和大學生為主。B站的觀眾年齡相對較小,容易接受輕鬆的敘事方式和卡通化的表現,他們充滿了好奇心,會去挖掘新的好的內容,會成為粉絲,「安利」好內容到身邊的每一個人,這就是B站用戶的「自來水效應」,由此形成互動傳播。《那兔》的形式和包裝正是找到了和這批觀眾的契合點,才受到他們的熱捧。
年輕軍官蒲雲龍接觸《那兔》大概是2013年,那時他還在軍校讀書,「入坑」比較早,見證了《那兔》從漫畫到動畫的發展歷程。「兔子很萌很搞笑,形象設計生動,同時含義豐富,是我『入坑』的原因。」他向記者坦言,當他看到「再給老子一塊磚,老子再去三八線上浪一回」這句話的時候直接淚奔,原來這就是老兵的情懷。那會兒網上有很多「憤青」,蒲雲龍看了《那兔》之後就推薦給了高中同學,說要好好治治他們的「憤青病」。
張權是一名普通戰士,他看《那兔》時正趕上兩年服役期滿,面對走留,心裡很糾結。「是『科研兔』們為了學習,不怕吃苦,不畏艱難,厚著臉皮去求人學的故事感染了我,我當時熱血沸騰,備受鼓舞。最終選擇留下,因為我覺得在部隊裡能更好地傳承長輩們的這些精神。」在張權看來,雖然這是一部動漫,但寫出了當時的背景,讓處在當代的他們體會出當時的不容易,能非常直接地感受到它的教育意義。
第四季《陸軍系列》與以往軍人的形象有所區別,網友直呼「又燃又虐」,重回那個山河驟變、風雲激蕩的年代,很多年輕觀眾感受到了什麼是熱血、什麼是信仰。忠實的粉絲們通過網絡分享將感動傳遞給他們身邊的朋友,一傳十、十傳百,產生強大的口碑效應,而這就是網際網路傳播的巨大能量。
「我是看著你的漫畫長大的!」在外面演講時,林超有時會碰到同學衝他這樣大喊,讓他哭笑不得,也有人告訴他,因《那兔》的影響而上了軍校或者參了軍,還有人把動漫推薦給自己的老兵爺爺看。
愛國主義內核讓這部動漫具備強大的感召力。有些年輕人不是不愛國,而是缺乏正確的途徑引導。《那兔》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用簡單有趣的方式講述出來,引起年輕一代的興趣,產生共鳴,激發其愛國情懷,當他們被引領入門之後,自然會主動地去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林超將內心的責任感當作創作的驅動力,他想告訴更多的年輕人,這個國家堅持到今天的不易,讓他們記住那些曾為共和國的建立和成長奮鬥過、犧牲過、付出過血與淚的英雄們。「很多年輕人是不清楚那段歷史的,希望他們看了動畫之後,能對先輩們多一份敬重之情。」林超感慨地對記者說。
一個作品之所以受到大家歡迎,其思想內核例如理想、信仰必定是能感染人的,其表達方式例如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必定是讓人樂於接受的。《那兔》系列動漫不僅是新形勢下軍事文化傳播的成功案例,也是網際網路時代對年輕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次成功示範。
張青是在讀大一時看到的《那兔》,不久之後,他就走進了軍營。「《那兔》真的挺虐的,特別是先輩們浴血奮戰的情節是『高虐』。當看到第四集裡兩架殲-11護航運送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的客機畫面,配著背景音樂《追夢赤子心》,我只有一個念頭,就是也想去當兵。每一個兔子心中都有一個中國夢,我的心中也有個中國夢、強軍夢。」
最早接觸《那年那兔那些事兒》是在讀大二的時候,這是一部充滿了誠意和情懷的國產動漫作品。
觀看《那兔》總體是輕鬆愉快的,但也有令人久久不能釋懷的段落。《寒冬中的衝鋒號》一集中,正值隆冬大雪,兔子們隱蔽在雪堆裡瑟瑟發抖,而此時對面鷹醬正因不吃罐頭想要烤肉而大發脾氣。兔子A不知不覺流下了口水,旁邊的兔子B推了推兔子A:「不要流口水,口水會凍住的。」「嗯。親,你的眼淚凍住了。」「不要在意那些細節,距離發起攻擊還有多長時間?」
待到攻擊發起時,兔子B再去推兔子A,怎麼也推不醒,剛剛還互相勉勵的戰友已成了沒有生命氣息的雪堆。這時,兔子B抹去自己的眼淚,帶著哭腔,告訴自己,不能哭,眼淚,也會凍住的!
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中的長津湖戰役,這是一場在超出了人類生存極限的惡劣環境下、武器裝備對比懸殊的戰爭,兔子們穿著單薄的服裝,拿著簡陋的武器,在極端的嚴寒中衝鋒,兔子們的想法很簡單:保衛種花家,振興種花家。
我不知大家還記得《那兔》第一集裡城樓上的兔子說的話嗎?「親,準備好了嗎?雖然現在是我們當家了,但是一定不要忘記了當初的那個約定,用我們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一個吃得飽、穿得暖,不被人看不起的種花家!」兔子的宏願實現了,如今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我們的軍隊有信心擊敗一切來犯之敵。
中部戰區陸軍某排排長 楊生昭
提及《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這部動漫,我的思緒不禁飄到我的大學時代。我是一名大學生士兵,退役返校後第一次擔任軍訓教官時發現,不少同學對我軍的歷史知之甚少,甚至混亂,更不用談對國際局勢的理解和認知了。
面對撲面而來的各種軍事問題,我該如何一一詳解?靈光一閃,我當即推薦了這部動漫,因為這是我見看過最簡單、最直白、最生動的一部愛國主義科普動漫,「兔子」值得推薦。沒想到,第二天我便在軍訓隊伍中看到了大家互稱「兔子」的場景,教官們更是成了一群「兔子」的首領「大兔子」。
還有一件事讓我終身難忘。在擔任預備役班長期間,有一次訓練,我提前出了陣地做最後準備,在高炮掩體裡面的4名預備役戰士,對著被曬成黑炭的我居然唱了起來:「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開始感覺納悶,皮都曬爆兩次了,哪來這麼清涼的意境?後來一想,原來是《那年那兔那些事兒》裡面,上甘嶺戰役中,外面炮火連天,防空洞裡堅強的兔子們一起歌唱《我的祖國》時的情景。
班裡幾名預備役戰士萌生了對軍營的嚮往,訓練剛一結束,男兵馬佳鵬參軍入伍,女兵常鑫瑤更是主動申請去了最偏遠艱苦的藏南地區服役,一個預備役班走出了兩名戰士,不可否認有「兔子」的影響因素在裡面。
《中國國防報》記者 魯文帝
「第一名,易思義;第二名……」我滿懷自信地豎著耳朵,卻遲遲沒聽見指導員點我的名字。作為新兵連戰友公認的理論學習骨幹,本想通過第一次理論測試,打響自己下連「第一炮」,沒想到結果卻是枚「啞彈」。
每次心煩意亂的時候,我都會想起《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當初迷上這部動漫,是因為我姥爺的故事。我姥爺是抗美援朝參戰老兵,曾經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如今仍有幾塊彈片殘留在體內沒取出來。與抗美援朝將士和姥爺他們相比,我的「英雄夢」還有多遠?腦海中突然蹦出這個問題,頓時引起了我深刻反思。
去年9月23日,我剛從南開大學入伍到武警安徽總隊沒幾天,就收到習主席回信。一時間,媒體蜂擁而至,報導鋪天蓋地,我頓時成了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人物。鏡頭面前,閃光燈下,我不知不覺有些飄飄然,學習訓練工作的狀態也不如此前。
是啊,習主席給我們幾名南開大學入伍大學生回信,是勉勵,是期許,更是我們每名官兵的共同榮耀。然而,我卻僅僅作為一頂屬於個人的光環戴在頭上,甚至一度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思想交鋒,是最激烈的鬥爭形式。醍醐灌頂之後,我從裡到外像是變了個人:學習搶上遊,訓練爭第一,工作搶著幹……強軍路上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前行的感覺真好!
武警安徽總隊戰士 胡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