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鎖》(Of human bondage)是英國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915年41歲時發表的長篇小說。作為20世紀上半葉最受歡迎的小說家之一,毛姆一生非常高產,在小說、劇本、遊記、回憶錄、文藝評論等幾乎各個文學領域都有所建樹。《人性的枷鎖》是毛姆長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被美國現代小說三巨頭之一西奧多·德萊塞(Theodore Dreiser)讚譽為「天才的著作」,不僅為毛姆贏得了巨大的名望和財富,還在此後的100多年裡多次再版且長銷不衰,深受各國讀者青睞。
經典著作能否獲得他國讀者喜愛,關鍵看翻譯。據筆者統計,國內翻譯《人性的枷鎖》的譯作者大概有12人,版本不下20種。最早的譯本可能是1983年張柏然的版本,張本具有一定知名度,一直到2014年還有新版面世。張樂和葉尊的譯本也同樣具有較高知名度,其中又以張樂本的市場口碑最佳。2020年作家榜經典文庫徐淳剛的譯本,則是目前最新的譯作。
這麼多的版本,哪一種最好呢?這或許是個見仁見智的話題,畢竟每個讀者喜好的語言風格不盡相同。譯者張樂認為,「經典名著的重譯本絕不應該是過往譯本的重複和模仿,而應該是超越、再生,是具備新的時代魅力的結晶。」在國內已有眾多譯本的情況下,重譯經典名著,既要貼近原著,還要與時俱進,符合當下本土讀者的閱讀習慣,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情。
作為毛姆成名作《月亮與六便士》的翻譯者,徐淳剛同時也是我國當代著名詩人,其翻譯的《月亮與六便士》,語言更為簡潔精緻,讀起來朗朗上口,獲得國內讀者的好評。其新近翻譯的《人性的枷鎖》,便也引起了我的興趣。
試以小說開篇第一段為例。
The day broke gray and dull. The clouds hung heavily, and there was a rawness in the air that suggested snow. A woman servant came into a room in which a child was sleeping and drew the curtains. She glanced mechanically at the house opposite, a stucco house with a portico, and went to the child’s bed.
我們來看徐淳剛的翻譯:「天亮了,一片灰濛濛的。烏雲低垂,透著冷風,看著要下雪了。屋裡睡著個小孩,一名女僕走進房間,拉開窗簾。她朝對面一棟帶門廊的灰泥房子木然地看了看,走到孩子床邊。」
徐淳剛的譯作讀起來確有簡潔明了、行雲流水的感覺,這種語言風格在作家榜經典文庫版《人性的枷鎖》一書中貫穿始終。
此外,徐本還有一些獨有的特色。比如,為每一章都加上了6個字以內簡短的標題,高度概括了每一章的主題,這充分體現了譯者的文字功底。徐本還新增有近400條註解,幫助讀者更好理解字句背後的意蘊。單看這些註解,也可以了解到很多冷門的西方文化、文學、歷史知識。比如,菲利普在德國學習期間,聆聽海沃德誇誇其談的文學評論,提到了諸多英國文藝界名人和作品,如沃特·佩特、馬修·阿諾德、紐曼等人,對於不了解19世紀英國文化史的讀者,讀起來難免雲裡霧裡,而書中對這些人物及其作品都做了簡介,方便讀者跟著小說中人物的談話,理解19世紀歐洲文藝青年的精神世界。
毛姆的一生富有傳奇性,其本人豐富的經歷,比他的小說更經常。1874年生於法國巴黎,八歲喪母,十歲喪父,被送回英國由親戚撫養,由於嚴重口吃,少年時期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學常受到欺凌。1892年去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了一年,此後又進了會計師事務所當練習生、進醫學院學醫。後棄醫從文,成了紅極一時的劇作家,一戰期間甚至還當過間諜。
《人性的枷鎖》便是以毛姆前半生的個人經歷為基礎進行創作的小說。用毛姆的話來說,「這是一部小說,而不是自傳;儘管有很多自傳成分。」豐富的個人閱歷和鮮活的生命體驗,加上作者講故事的天賦,讓本書俘獲了無數的讀者。小說以具體的故事和細膩的內心獨白,形象刻畫了主人公菲利普從童年時代到三十來歲的成長曆程和心路旅程,反映了菲利普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身體缺陷、宗教和情慾的束縛,以及最後擺脫這些枷鎖,實現行動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成長曆程。
筆者以為,小說藉助主人公菲利普的視角,講述了作者對於人生頭三十年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的種種成長的煩惱、反思和感悟。對於青少年讀者而言,《人性的枷鎖》尤其具有啟迪和指引意義。對於中老年的讀者,則可能更多的是會引發過往人生的觀照和共鳴。
實際上,毛姆23歲時就完成了《人性的枷鎖》的手稿(當時書名《史蒂芬·凱裡的藝術氣質》),但遭到所有出版社的拒絕而被擱置一邊。多年以後,毛姆坦言自己當時太年輕,「缺少後來寫進書中的那些豐富的經歷」。直到不惑之年,經歷了16年歲月的打磨之後,毛姆又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才最終寫完了這部一直念念不忘的自傳體小說。一經出版,就引起了廣泛關注。可以說,《人性的枷鎖》是一部積累了30多年故事素材的小說,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沉澱了作者前半生的生命厚度。
法國18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儘管毛姆曾經說過,「文學是一種藝術。它不是哲學,不是科學,不是政治經濟學,不是政治;它是一種藝術。而藝術是給人享受的。」但《人性的枷鎖》之所以能成為經典,除了它的文學性,更在於它的哲學性。這種哲學意涵,在小說的標題就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人性的枷鎖」這一書名取自哲學家斯賓諾莎《倫理學》中一卷的標題,而毛姆的這本自傳體小說,也可以看做是以小說的方式印證了盧梭的思想。
毛姆對人性枷鎖下的定義是,這是一種奇異又殘酷,而我們卻無法控制的力量。小說中,菲利普自幼便肩負重重枷鎖,身體的殘疾、家庭的宗教環境、生活和事業的束縛、愛情(情慾)的羈絆,無一不是壓在菲利普頭頂的枷鎖。屢遭挫折之後,直到小說的第106章,他才最後省悟出人生的「真諦」:生活毫無意義,也不可能改變成另一個樣子。
書中有一段話,很好地反映了毛姆的這種人生觀點。
「菲利普想起東羅馬帝國國王的故事來。國王很想了解人類的歷史,於是有一天,一位哲人為他送來了五百卷經典。可國王日理萬機,無暇閱覽,便吩咐他將書帶回,化繁為簡。轉眼二十年過去,哲人又來了,人類的歷史已經精減到五十卷,可這時,國王已經年邁,啃不動這些乏味的典籍,所以命令他再做刪減。又是二十年過去,老態龍鍾、白髮蒼蒼的哲人帶來了一卷書,裡面是國王孜孜尋求的知識,但國王已臥床不起,奄奄一息,即便一卷書,他也無力閱讀。於是,哲人把人類的歷史總結成一行字,呈給國王,上面寫道:人出生,受苦,死去。人生沒有意義,活著沒有目的。他出生與否,無足輕重,他是死是活,微不足道。生無意義,死不足惜。」
毛姆不愧是講故事的大師,即使是闡述這樣頓悟的人生「至理」,他也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以「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國王」的方式娓娓道來,深入淺出,讓人拍案稱奇。
在經歷了長久的追尋後,菲利普終於醒悟到生活的意義本身在於個人的作為,此時他才得以從長久以來思維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有學者認為,《人性的枷鎖》是一部「呼喚人性全面徹底自由解放的宣言」。
筆者以為,毛姆寫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心智成長必經的心路歷程。我們嚮往自由,卻又無時無刻沉浸在家庭、學校、工作、生活、情慾、思維、眼界等等的束縛之中,這些枷鎖有的是可以明顯感知的,比如生理的缺陷、家庭的環境、生存的壓力等等。也有不少是我們自身所無法覺知的,比如心理傾向、社會階層、三觀等,需要閱歷的積累,反觀自我,才會逐漸顯現。《人性的枷鎖》的意義就在於,幫助我們認清這些有形無形的枷鎖。與此同時,菲利普走向自由王國的坎坷歷程,也提示我們,擺脫人性枷鎖不可能是看一兩本小說就可以實現的,這需要我們在與種種枷鎖抗爭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試錯和反思,最終才有可能抵達自由王國的彼岸。
簡言之,欲破人生的枷鎖,必先承受其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