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對散文寫作的一些淺悟

2021-01-16 小葉說事兒

日前與幾位愛好寫作的朋友交流一些寫文章的體會和感悟,最近又認認真真地看了兩本基層作者創作的戲劇曲藝作品集子,學習之餘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豐富了自己學習散文寫作的知識和常識,也有了自己的一些體會和感悟,姑且算作學習心得吧。

——關於散文的文體

其實很多愛好散文寫作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名家,在寫一篇東西時並沒有刻意追求嚴格意義上的文體,只大體上可以歸為散文體罷了,因為現代散文範圍是很寬泛的,除小說、詩歌、戲劇之外很多東西都可以歸到散文中。

按照專業辭書的解釋,散文也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散文,是指小說、詩歌、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議論抒情為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隨筆雜文、回憶錄、傳記等文體。狹義的散文是指文學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散文又具有記敘、議論、抒情三種功能。以記敘人物、事件、景物為主的散文稱記敘散文,以發表議論為主的散文稱議論性散文,主要用以抒發作者主觀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關於為什麼寫

也可以理解為給誰寫,或是寫給誰看。餘秋雨先生在《文明的碎片》題敘中曾引錄了1994年與《文匯報》徐甡先生的對話,徐先生問:「這些年海內外對你的散文評論很多,你如何評價自己在當代中國散文界的地位?」 餘秋雨先生答道:「為了免除做前後左右比較的苦惱,能不能允許我不把這些東西稱作散文?現在被收入散文選的古代人的書信和外國人的講稿,當初一定不是作為散文來寫的吧?」餘秋雨先生在題敘中說,我寫那些文章,不能說完全沒有考慮過文體,但主要是為了傾吐一種文化感受。這些年來,這種文化感受越來越強烈,如鬼使神差般纏繞心頭。奇怪的是,雖然強烈卻無以名之,因此也無以盡之,寫了一篇覺得不夠又寫一篇,從《文化苦旅》系列寫到《山居筆記》系列,老想不寫卻還在寫。餘秋雨先生的這段文字,既談到了文體本身,而更是說到了一種寫作責任、寫作目的和寫作衝動;為什麼而寫,寫什麼。堪稱畫龍點睛之筆。

每個人寫東西都不是盲目的,都有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躲進小樓,閉門造車,束之高閣,秘不示人,那就是為自己而寫;寫作的目的也無外乎兩個:一是練練手,通過寫作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和文學素養;另一個就可以理解為自己情感的寄託和釋放。如果你走出去,深入社會,貼近生活,寫出的東西拿去發表,包括上傳到網絡空間,至少是讓人們看的,那就不僅僅是為自己而寫,很大一個程度是為別人而寫。劉雲山同志在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會上曾強調「要切實解決好「為了誰」的問題,樹立以人民為中心、以普通大眾為對象的創作導向,弄清楚給誰看、給誰演、給誰讀,真正把服務群眾作為基點和歸宿。」如果是這樣,那你就要考慮你的作品是否把健康的生活情趣、積極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傳遞給了人們;你是否讓人們在你的作品中看到光明、看到進步、看到希望;人們看到你的作品後,是否會受到啟迪,是否有所收穫,是否會在美的享受中得到陶冶。這個時候,你的寫作就不是孤立的了,是為社會、為他人、為眾多的讀者。

——關於寫什麼

寫東西,只要不是命題,你就要了解人們喜歡什麼,需要什麼;你有什麼,能夠給他們什麼。要在寫作的探索和實踐中學會把握生活的主流,展示社會的積極面,展現人生的美好前景;要善於從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從紛繁的社會實踐中提煉主題,從人們的需求中汲取靈感;同時要學會取捨與揚棄。

寫什麼是創作的出發點。「如果沒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就無法讓自己的作品閃爍出淨化心靈、燭照前行的光輝。」散文家李廣田在《談散文》中說:「只寫一個情節、一段心情、一片風景,也可以成為一篇很好的散文。」 講的是「一粒沙裡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但要寫好這個情節、這段心情、這片風景,條件是「真」,也就是「實」。一定要緊緊抓住那些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挖掘、提煉、升華。切忌主觀臆想、言之無物、虛構編造,或是寫一些自己不熟悉或不甚熟悉的事情。如果你生編硬套,拼湊一些情節,那註定是經不起推敲的;也一定會讓人感到平平淡淡,味同嚼蠟,甚至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尾,落入俗套。因此,一定要去寫自己熟悉的,或是親生經歷的。這樣的作品寫出來,鮮活、清新、有個性,有靈魂,有生命力。

——關於構思和布局

確定了選題,應該就是構思了。構思,是作者對選題包括從對事物的最初感受到作品完成的全過程的設計;就是進入創作階段,也仍然在邊寫邊思考,邊寫邊挖掘,邊寫邊認識。這就要求我們要善於由淺入深,由表及裡,透過現象看本質,從錯綜紛繁的事物表象裡,發現閃光點和獨特之處。這樣寫出的東西才會有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染力。

對於構思,作家們各有見地,不妨錄下兩段進入教學模板的經典模式供參考。著名作家秦牧的構思方法,有人叫做「滾雪球」。他寫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點點,如一片小雪花,隨著題材的增加,體會的深入,聯想的開展,那感覺一步步膨脹起來,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形成統一的構思。這裡可貴的是最初的感覺,照秦牧的話說,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徵」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飽滿的種子,落到肥沃的土壤裡,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陽光雨露恩澤它,使它萌發成豐富的果實。

徐遲的構思方法,叫「抓一剎那」。這「一剎那」他認為是事物的「精華」部分,最有「光彩」的部分。抓住這「一剎那」,就抓住了頭緒,抓住了中心,零散雜亂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歸宿。如他的《在湍流的渦漩中》的創作,正反兩方面的教訓都可以說明這個問題。主題是文章的靈魂,要貫通全篇,使文章產生深刻的效果。朱光潛先生在《談文學》中說道:「每篇文章必有一個主旨,你須把著重點完全擺在這主旨上,在這上面鞭辟入裡,烘染盡致,使你所寫的事理情態成為一個世界,突出於其他一切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於石面一樣。」

——關於文字創作

散文講求形散神不散,寫作時要有主線,圍繞主線展開聯想,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來。可以含有深刻意義或象徵意義的事物為線索,也可以作品中的「我」為線索。由於寫的都是「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心、用情、用腦,會顯得更加真實可信、親切感人。要學會把握節奏,有跌宕有起伏。散文要求語言凝練、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美的意境、生動活潑、情真意切外,還離不開清新雋永、質樸無華的文採。

修改完善,也應看作是創作的重要環節。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作品傳播載體有著質的區別。傳統文學作品一旦發表了,就意味著作品的創作階段結束了,你想修改、你想充實都是不可能的了。而在網絡上發表文學作品,沒有出版社那麼多的把關和校對,不要說觀點上的、認識上的、修辭上的,就是錯別字、標點符號也是可以隨時修改的。文章有時是作者的心靈窗口,同時也是他文化水準、文學修養的集中展現,切不可不以為然。上傳之前要反覆看,反覆讀,反覆改;上傳之後也要經常看,經常讀,經常改。要見錯就改,對讀者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結論

學習寫散文,寫出好散文,最根本的一條是學習與實踐。要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多讀書,讀好書,豐富知識,開闊眼界;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愛憎分明的是非觀,養成敏銳的觀察力和理性化的思維;要多學多習,多讀文學大家的名篇佳作,探尋他們的成功之路,領會他們的創作思想、方法和技巧,培養自己的創作激情,提升創作水準。

相關焦點

  • 作家黃國欽到雷州作「散文欣賞與寫作」文學講座
    ,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省作協主席團成員、一級作家黃國欽到雷州市第一中學作「散文欣賞與寫作」文學講座,深受廣大聽眾歡迎。  講座中,黃國欽以「散文欣賞與寫作」為主題,從文學的角度進行了精彩講述。他結合自己的創作體驗,通過引用自己的作品和其他作家的作品,圍繞散文的語言與想像,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散文創作過程中,要追求語言的美感、節奏感、音樂感、張力和搭配,要注重語言的情緒、溫度和感情,要注意語言的疏密、留白和留白處理;要做到想像的獨特性和獨一性等文學知識。黃國欽的講座讓聽眾們受益匪淺,贏得了全場的陣陣掌聲。
  • 散文寫作的跨文體探索
    近年來,有關散文跨文體寫作的討論越來越多,尤其是關於散文是否可以虛構的討論不絕於耳,而散文界進行的跨文體探索寫作也卓有成效。但即便如此,也仍然存在一個散文跨文體寫作的合法性問題。  散文、小說、隨筆、雜文、散文詩、詩歌等均各有其嚴格的文體界限,但不等於不可以相互借鑑。
  • 「新文化大散文」與「非虛構寫作」:當下散文寫作新動向
    作者:陳劍暉(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關注當代散文創作的人們也許注意到,近幾年的散文已悄然發生了一些變化,出現了一些新動向:散文從過去的「固體」到時下的大幅度「破體」,從面向社會寫作到面向天地寫作,從回憶鄉土到「重塑」鄉土。特別是,網絡的興盛使散文更貼近生活,親和大眾,甚至有人斷言:零準入門檻、即時傳播閱讀推動散文進入到「全民寫作的時代」。
  • 散文作家談散文寫作
    林淵液說,近數年閱讀的都是哲學、社會學、思想隨筆,這些文字幾乎完成了精神的覆蓋,她突然對文學這個學科產生了深重懷疑和焦慮,也不知道自己對文學的執著到底為了什麼。這個問題,最終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完成了思考。那就是,在輸入方面,她沒有能遇見能與《卡拉馬佐夫兄弟》之類文學著作比肩的當代作品,而在輸出方面,她對自己當下的寫作並不滿意。
  • 張怡微談散文寫作:《背影》被「誤讀」多年,朱自清與父親之間的...
    她感到現代散文好像缺席了文學系統,一方面「現代散文研究始終難以形成自身獨立的價值體系、學術概念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連「中國古代散文研究也被邊緣化」。2016年以來,張怡微一邊教學一邊摸索,在爬梳資料的基礎上著筆寫下一些思考。這些文章從2019年1月起連載於《萌芽》雜誌專欄,它們正是她的新作《散文課》一書的雛形。
  • 張怡微談散文寫作:《背影》被誤讀多年,朱自清與父親之間的關係並...
    她感到現代散文好像缺席了文學系統,一方面「現代散文研究始終難以形成自身獨立的價值體系、學術概念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連「中國古代散文研究也被邊緣化」。 2016年以來,張怡微一邊教學一邊摸索,在爬梳資料的基礎上著筆寫下一些思考。這些文章從2019年1月起連載於《萌芽》雜誌專欄,它們正是她的新作《散文課》一書的雛形。
  • 散文寫作的個性與胸懷
    但從文學創作的格局來看,作家若自拘於一方天地,固執於一己感受,沉溺於一種趣味,只能使文學變成與人無關的自娛自樂甚至是無病呻吟,而無法走向更為開闊遠大的境界。或許正是有鑑於此,鬱達夫不無警惕地補充道:現代散文在張揚個性的同時,應以「人性,社會性,與大自然的調和」為特徵。
  • 莫言的散文小說化:寫作的革命式探索(文學評論)孫貴頌
    然而我卻十分喜歡莫言的散文。覺得散文才寫出了作者的真情實感,真喜真樂,讀來如與先生晤面,聆聽先生的笑、哭、 歡、悲。許是與作者有某些相似之處,比如都是生長在農村、家庭成分都是中農、年齡相仿、參軍入伍時都遭遇到一些挫折等等。莫言所述說的那些故事、所描寫的那些情節甚至是細節,讓我感到親切實在和平易近人。尤其是,我自己也經常寫點散文,對於大師的散文自然就讀得更多一些。
  • 專訪貴州省散文學會會長秦連渝:寫作是生活欠下的帳
    【人物簡介】秦連渝,男,著名作家,貴州省散文學會創始人兼會長,貴州十大影響力散文詩作家之一,原貴州工人報副刊部主任,貴州省作家協會理事,貴州省散文詩學會副會長,貴州省科普協會副秘書長,貴州省寫作學會常務理事,貴州省中國現當代文學學會副秘書長,已出版文集多部。
  • 文學理論:蘇滄桑散文創作的新蛻變
    近10年來,蘇滄桑在承繼其一貫的「月色拂動蒹葭」的美學特徵的同時,更多地將筆觸指向人類命運和靈魂深處,審視現代化生活背景下自然生態和精神生態的變異,呼喚和尋找「安如磐石」的靈魂家園,繪就了一幅瑰奇獨異的心靈圖景和文學圖景,呈現出一種變化萬千的靈魂氣象和藝術氣象,無論是精神方式還是文學方式,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 當代散文理論的形態呈現
    這五個理論場域包括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文論的中國化、中國古代文論之現代轉換、新時期文學的跨學科研究、新時期的文學批評實踐、大眾文化興起與文學批評的危機。,就分體理論史而言,如小說理論、詩論、散文理論、戲劇理論等,與「五常」中的文學批評實踐交集甚多,而其他的理論場域與分體理論史普遍存在著疏離。
  • 文藝批評|楊鐵光:中國散文最大的危機——當前散文創作現象的理論...
    中國散文最大的危機—當前散文創作現象的理論觀察楊鐵光編者按:這是一篇很好的文學評論,之所以好,是因為楊鐵光老師有著豐富的文學鑑賞力與敏銳的藝術洞察力,並針對一些作品和不良的文學現象,敢於求真、亮劍,敢於「把脈」、「開方」,敢於好處說好、壞處說壞,勇氣令人敬佩
  • 張怡微談散文寫作:《背影》被「誤讀」多年,朱自清與父親之間的關係並不親密
    她感到現代散文好像缺席了文學系統,一方面「現代散文研究始終難以形成自身獨立的價值體系、學術概念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連「中國古代散文研究也被邊緣化」。2016年以來,張怡微一邊教學一邊摸索,在爬梳資料的基礎上著筆寫下一些思考。這些文章從2019年1月起連載於《萌芽》雜誌專欄,它們正是她的新作《散文課》一書的雛形。
  • 一部關於「詩散文」文學研究的好書
    《中國詩散文研究》是由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少女一般眉清目秀,排版爽朗唯美,令我愛不釋手,裡面有大家的手筆,又有年輕後生的感悟心得。我認為這是一部專門研究中國詩散文的奇書、寶書。有點,有線,有面,三者結合的很完美。點就是重點推出著名詩散文作家淡墨的作品,並配上文學評論,線就是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均有涉列納入。
  • 吳萬哲:採風和採風散文寫作
    採風和採風散文寫作 文/ 吳萬哲在文學邊沿化的今天,各種文學組織不斷組織轟轟烈烈的採風活動,一則踐行「深入生活」的使命,二則證明「文學依然神聖」,也不失為一種幸事。我有幸參加了幾次,也劃拉過幾篇「採風散文」,但深感其「易學難工」「易寫難精」,為做好「西建集團」採風,有些感悟,不揣淺陋,與朋友們分享。
  • 《詩性與想像》散文到底是必須寫實,還是可以虛構的一種文學體裁
    散文必須是真實的抒寫,而不能如小說那樣進行虛構,這個文學的概念,應該是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就根植在我們內心的一個文學理論概念。但這個真實是什麼樣的真實?是情節的真實,還是情感的真實?這篇文章我們就一起來探討它。
  • 散文裡沒有規矩 隨心寫作
    散文有範式嗎?魯迅先生早就說過,散文其實是大可以隨便的。散文河裡沒有規矩,啥叫散文?在古代非韻文即散文,序、跋、筆記、碑記、書信、日記、遊記、演講等等,都是散文。以區別於小說、戲曲、詩歌的現代「散文」這個文學概念是五四之後才有的。梁簡文帝說過,立身先須謹重,作文且須放蕩。
  • 寶雞市雜文散文家協會舉辦散文寫作培訓會
    寶雞市雜文散文家協會舉辦散文寫作培訓會(譚思娟報導)提高創作新思路,勤奮筆耕書錦繡。8月10日,寶雞市雜文散文家協會在西建國際舉辦了散文寫作培訓會,參加這次培訓會的有寶雞部分老作家、名家以及來自各個領域的文學愛好者和寶雞市雜文散文家協會的部分會員,總共50餘人。上午8點半,會議在西建國際27樓會議室正式開始。
  • 創作經驗是文學理論建構的基礎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作家的文學回憶錄研討會,從作家在書中自述的創作經驗中,聯想到近期許多作家出版的創作談,包括一些文學講稿,感到當代作家的創作經驗亟待進行理論的整合和提升。由此,又想到大家熱議的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建構,也應該加入作家的創作經驗這重要的一維。茲將一點不成熟的意見,闡述如下。
  • 古文運動與韓愈的理論主張、散文創作之間的關係
    ,也產生了一些駢散結合的優秀作品。這樣的理論主張,對當時散文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韓愈還提倡學習先秦時期的古文。但是他的創作又不是完全學習古文,而是在學習固然創作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創新。他對此還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反對過度地模仿古文創作,二是要求文從字順,強調文章要平易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