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歌聲以助哀:《詩經》中的悼亡詩,體現周代的喪葬禮俗

2020-12-14 趣史微視頻

《周禮》中有:"以喪禮哀死亡。"周禮作為中國禮儀的起源,共有"五禮",且對中國古代禮儀的形成影響至深,其中的"喪禮"是中國上古先民的喪葬禮俗,是對中國"事死如事生"觀念的體現,表達的是對生命終結時的恭送情懷,也是對於人生最後階段的高度重視。並以禮儀喪俗的形式,強調了對個體生命的尊重,肯定了生命的價值,是對個體生命一生行為品質的總結。並且,喪禮的規格大小、制度,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等級秩序,也體現了死者的個人價值。

而《詩經》是在周代的禮治社會下編纂的,其中蘊含著周禮的思想觀念。其中,《小雅·蓼莪》寫人子為父母服喪禮,也體現了"孝禮"在當時的重要性;《唐風·葛生》寫婦人守喪禮,《邶風·綠表》寫丈夫守喪禮,都體現出夫妻恩愛、生死相依的情感,這與周代重視婚姻和諧,以促進社會和諧、政權穩定的禮教思想相一致;《秦風·黃鳥》體現了周禮精神相衝突的活人殉葬遺俗。可見,"人為歌聲以助哀"的《詩經》悼亡詩,體現了臣對君、子對父、妻對夫、夫對妻的情感,反映的是生命世界的倫理秩序,也抨擊了古代專制社會下的無道制度。

喪禮考

1,"喪禮"指的是周禮中的喪葬之禮

首先,"喪禮"指的是周禮中的喪葬之禮。《周禮》中記載:"以喪禮哀死亡。"就很明確的說明"喪禮"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表達生者對死者的哀悼之情。並且,有明確的服喪期限,比如,《論語》記載:"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意思是說三年的喪禮在中國古代是最長的服喪期限。同時,還以關係的親疏,輔以不同的期限,比如,《墨子》中有:"君與父母、妻、後子死,三年喪服;伯父、叔父、兄弟期;族人五月;姑、姊、舅、甥,皆有數月之喪。"就按照親疏關係,規定了不同的服喪時間。

而喪禮的意義,是生者用喪禮憑弔死者,來表達對生命終結時的恭送情懷。古人非常重視喪葬之禮,儒家認為:"死,葬之以禮",認為喪禮是對中國五禮中"孝禮"的體現。只是,因服喪者多為晚輩為長輩服喪,所以服喪在儒家的文化中也被視為"孝禮"的另一種表現方式,還是儒家提倡的"君子"的重要特徵。要求人們"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送死,飾哀也",意思是不僅在父母生前要以禮來侍奉他們,在父母過世後,也要以按照一定的理解來侍奉他們,體現其對父母的孝。

2,儒家重視喪禮的觀念,是對周禮的繼承

其次,儒家重視喪禮的觀念,是對周禮的繼承。因為,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就是周禮的重忠實擁護者。《禮記》中對喪禮的解釋是:"思慕之心,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實也。"很明確的說喪禮是表達孝心的一種方式,是人情的體現。另外,對服喪的人也有一定的關懷,比如,《禮記》還有:"喪禮,哀戚之至也,節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在表達了喪禮表達生者的哀痛之餘,還提出生者要節哀,這既表現了對死者的思念,也體現了對生的關懷。故此,誕生於周禮的《詩經》中的悼亡詩就很好的展現了周代的喪葬禮俗,並且,周禮中重視親情、注重孝禮的掛念,對中國文化有巨大的影響。

《詩經》中的悼亡詩,有對"喪禮"的體現

《詩經》中的悼亡詩,有對"喪禮"的體現。《詩經》中的《秦風·黃鳥》是中國最早的悼亡詩,只是囿於時代,當時的悼亡詩主要以演唱的方式來進行表演,並且配以禮樂,稱為"輓歌"。比如,《左傳》記載:"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其中的《虞殯》就是演唱自"悼亡詩"的輓歌。而《詩經》中體現"喪禮"的詩歌有很多。

(一)《詩經》中的悼亡詩,與喪禮和孝道

1,《小雅·蓼莪》體現喪禮中的悼亡詩演唱喪禮風俗

首先,《小雅·蓼莪》體現喪禮中的悼亡詩演唱喪禮風俗。古人講"禮失求諸野",《詩經》中的《小雅·蓼莪》是一首詩經仍會以演唱的方式存在的悼亡詩,多發生在我國內地和邊境上的少數民族和部分漢族中。比如,雲南滇東北漢族 地區和元江 白族地區,以及湖北宜昌、大冶等地,在舉辦喪事的時候仍會使用"輓歌"的形式,而《詩經》中的《小雅·蓼莪》仍會被人們演唱,所謂"歌《蓼莪》三章"。

而這樣的"輓歌"方式,與《小雅·蓼莪》中的內容息息相關。比如,《小雅·蓼莪》寫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這是一首孩子哭訴父母的悼亡詩,詩歌中回憶了父母撫養他長大的辛苦,哭訴了自己不能回報父母恩情的傷心,以及自己對於父母的深厚情誼。足見,這就是一首懷念父母的"輓歌",其中的親子之情是對"孝禮"的側面反應。連孔子都說:"吾於《蓼莪》,見孝子之思養也。"這是中國古代倫理社會本位思想的體現,也是對喪禮中"輓歌"形式的證明。

2,《檜風·索冠》體現喪禮中的守孝制度

其次,《檜風·索冠》體現喪禮中的守孝制度。《檜風·索冠》中有:"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勞心悼博兮。庶見索衣兮,我心傷悲兮。聊與子同歸兮。庶見索鏵兮,我心蘊結兮。聊與子如一兮。"其中刻畫了一位守孝之人,他戴白色的孝帽,穿白色的喪服、白色的蔽膝,正在服喪。這是周代喪禮中的守孝制度:周王朝的禮制規定,父母死,其子服喪三年,穿孝服,吃粗糧,悲哀哭泣,甚至扶杖才能行走。

並且,古代為父母守喪需要三年。比如,鄭玄為《詩經》做注的時候就曾這樣解釋:"《喪禮》,子為父,父卒為母,皆三年。"上文也提到墨子提到"君與父母、妻、後子死,三年喪服。"只是,《檜風·索冠》中吃提及男子穿著喪服,卻未曾提及男子為父母守喪,這與周禮不服。因為提倡周禮的孔子,後來也說過:"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甚至,孔子將守完喪禮的人定義為君子"閔子三年喪畢,見孔子......子日:"君子也。"可見,周禮中為父母守喪三年,是喪禮的禮制。

《詩經》中的悼亡詩與守喪禮

1,《唐風·葛生》體現婦人守喪禮

首先,《唐風·葛生》體現婦人守喪禮。《唐風·葛生》中寫到:"予美亡此。誰與獨息!角枕粲兮,錦衾爛兮。予美亡此,誰與獨旦!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後,歸於其室。"寫了丈夫去世後,妻子守喪時的難過,以及希望百年後同居一室的願望。此詩充分體現了妻對夫的忠貞愛情和綿綿相思,歷來被譽為悼亡詩之祖。 可見,這是一首妻子行祭亡夫的輓歌,體現了夫人的守喪禮。這也與周禮中重視婚姻家庭的和諧思想觀念有關。

其中的"錦衾"一詞,是國君喪禮才能使用的斂屍物品,比如,《禮記》記載:"君錦衾,大夫縞衾,士緇衾。"就有很清楚的解釋了國君的斂服被稱為錦衾,大夫的斂服被稱為縞衾,士子的斂服被稱為緇衾。可見,喪禮中的斂服體現了中國古代的等級制度。

2,《邶風·綠表》體現丈夫守喪禮

其次,《邶風·綠表》體現丈夫守喪禮。《邶風·綠表》中寫到:"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綠衣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就兮。"寫了妻子去世後,丈夫守喪時睹物思人,難過非常。此詩體現了人對亡妻的刻骨相思,也體現了古代妻子去世後,丈夫需要為其守喪的喪禮制度。這樣表現夫妻情深的詩歌,與周禮中重視夫妻感情和諧的婚禮息息相關。這首詩也開了中國文學史上悼念亡妻詩歌的開端。

以上兩首悼亡詩,一個是妻子悼念亡夫,一個是丈夫悼念亡妻,兩首悼亡詩從側面展示了中國古代喪禮中,夫妻互相為之守喪的喪禮制度。也是,周代禮儀中"婚禮"的思想觀念,表現了夫妻間的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三)《秦風·黃鳥》體現了周禮精神相衝突的活人殉葬遺俗

另外,《秦風·黃鳥》體現了周禮精神相衝突的活人殉葬遺俗。比如,《秦風·黃鳥》寫到:"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這是一首針對古代殉葬制度的輓歌,寫的是古代秦伯因為喜歡兵事,在去世之前決定讓他的三位愛將為他殉葬的事情。《左傳》中也有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史記·秦本紀》也記載了此事:"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日奄息、仲 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都很明白寫了秦伯讓奄息、仲行、針虎三位大將,為他殉葬的事情。

可見,這首詩,是在抨擊中國古代的活人殉葬制度。也證明了在《黃鳥》誕生之時的周代,仍然有活人殉葬的喪禮制度,比如,《墨子·節葬》中有:"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雖然,之後逐漸改為以陶俑芻靈替代活人殉葬,但這一制度背後的仍存在著活人殉葬的影子。所以,時人才會寫此詩來諷刺之一制度,《黃鳥》一詩中的"殲我良人",明顯地 表明了作者對此的抨擊態度。而這樣的詩歌,是與周禮中殉葬制度相違逆的,也體現了春秋時代悲天憫人的情懷。

三、《詩經》中悼亡詩的文化價值

《詩經》中的悼亡詩有豐富的文化價值,是在通過對死亡的悼念,來表現對生命的尊重。而上述的幾首《詩經》中的以悼亡為主題的詩歌,表現了中國古代的喪悼文化,以及其在中國禮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喪禮、生育禮、冠禮、笄禮、婚禮是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之大成,組成了中國的禮儀制度文化。而喪禮的核心,就是尊重死亡,尊重生命。這在中國的儒家文化中得到了最大的體現,並與儒家的"孝禮"相輔相成,喪禮規範了人的行為方式,還影響了人們對一個人的品性評定。所以,喪禮"以喪禮哀死亡"的價值不可忽視,《詩經》中的悼亡詩,也有巨大的文化價值。

而《詩經》中這類悼亡詩的出現,其背後是春秋時期對人道的重視,以及這一時代人本的哲學對"人" 的價值的發現和張揚。因為春秋時期是中國思想經歷大變革的時代,中國的人類意識進入覺醒階段,理智與個性得到了進一步肯定與張揚 ,對生命價值的尊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如,孔子的"子不語怪力亂神",就象徵著著中國哲學從神的世界領域,轉移到現實的人的世界中來。

而古人對喪禮的重視,也是對生命敬畏的表現。比如,《荀子 ·禮論》記載:"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而思念亡者、敬畏生命,則是對人的價值的肯定,意味著人們承認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是古人對自身的生命價值傾向於情感和倫理的表現。比如,《呂氏春秋》寫到:"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若樹木之有根心也......生則相歡,死則相哀,此之謂骨肉之親。"

總結

綜上所述,從《詩經》中的悼亡詩,可以看出周代的喪禮、禮俗。其中,體現了臣對君、子對父、妻對夫、夫對妻的情感,反映的是生命世界的倫理秩序,喪禮只是其中的代表。因為,"喪禮"指的是周禮中的喪葬之禮;而儒家重視喪禮的觀念,是對周禮的繼承。所以,《詩經》中的詩歌體現了此喪禮文化:《小雅·蓼莪》體現喪禮中的悼亡詩演唱喪禮風俗;《檜風·索冠》體現喪禮中的守孝制度;《唐風·葛生》體現婦人守喪禮;《邶風·綠表》體現丈夫守喪禮;《秦風·黃鳥》體現了周禮精神相衝突的活人殉葬遺俗 。可見,《詩經》中的悼亡詩有豐富的文化價值,是在通過對死亡的悼念,來表現對生命的尊重。

相關焦點

  • 人為歌聲以助哀:《詩經》中的悼亡詩,體現周代的喪葬禮俗
    《禮記》中對喪禮的解釋是:&34;很明確的說喪禮是表達孝心的一種方式,是人情的體現。另外,對服喪的人也有一定的關懷,比如,《禮記》還有:&34;在表達了喪禮表達生者的哀痛之餘,還提出生者要節哀,這既表現了對死者的思念,也體現了對生的關懷。故此,誕生於周禮的《詩經》中的悼亡詩就很好的展現了周代的喪葬禮俗,並且,周禮中重視親情、注重孝禮的掛念,對中國文化有巨大的影響。
  • 悼亡詩只認識蘇軾的〈江城子〉?其實《詩經》一早就有了
    中國古典詩詞的悼亡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其中〈唐風‧葛生〉與〈邶風‧綠衣〉可謂後世詩詞的「悼亡之祖」。其實《詩經》中悼亡詩類的劃分,要到明清後才有說法提出,但這兩首詩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與意向都在後來的悼亡詩詞中得到繼承。
  • 從《詩經》看周代的婚戀習俗
    從《詩經》看周代的婚戀習俗摘 要本文從《詩經》中的婚戀詩入手,著力於探討《詩經》所反映的當時的婚戀習俗,及對後世婚姻觀念和習俗的影響。《詩經》所反映的婚戀習俗主要包括婚姻習俗和戀愛習俗。關於周代婚戀習俗對後世的影響,主要從現代人在婚姻戀愛的思想觀念方面入手,論述在婚姻的締結中的重要作用和現代的結婚禮儀習俗。關鍵詞:《詩經》 婚戀詩 周代 婚戀習俗一、緒論愛情是人類永恆不變的美好追求,也是文學作品永遠歌頌的主題。
  • 詩詞丨詩經 中國最早的三首悼亡詩,看看先秦時如何悼亡故人
    悼亡詩,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古代漢族詩歌題材之一,始於晉代潘安。詩經中的這三首悼亡詩乃追思之佳作。悼亡詩因潘安之《悼亡詩》三首所聞名,故晉朝才由此定名。交交黃鳥鳴聲哀,桑樹枝上歇下來。是誰殉葬伴穆公?子車仲行遭禍災。誰不稱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幹才。眾人悼殉臨墓穴,膽戰心驚痛活埋。蒼天在上請開眼,坑殺好人該不該!如若可贖代他死,百人甘願化塵埃。交交黃鳥鳴聲哀,荊樹枝上落下來。是誰殉葬陪穆公?子車針虎遭殘害。誰不誇獎好針虎,百夫之中輔弼才。
  • 看點丨一些隴東禮俗,在《詩經·豳風》中都能找到痕跡
    周朝伊始,創建了一整套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成為隴東禮俗的發端。從《詩經·豳風》的記載到今天,每個歷史時期都賦予其獨特的歷史印記和內容,並在傳承發展中融入了農耕文化、窯洞文化、先周文化,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
  • 喪葬禮俗:披麻戴孝的由來
    喪葬禮俗之披麻戴孝是懷念逝去的父母在生的養育之恩,是對長輩的感恩戴德。喪葬禮俗是遵照前人的。那些後來沒有採到花的人,實在不忍心空手而歸,大家就在一起商量,太伯在世的時候,最喜歡種植麻,於是大家就採集麻束,把麻束系在腰上,以表示對他的懷念。獻花和披麻這兩個習俗,後來就一直流傳下來,成為了中華民族一種為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的喪葬禮俗。
  • 8首最經典的悼亡詩,從《詩經》到納蘭性德,首首摧人心肝
    悼亡詩的源頭,是西晉潘安的《悼亡詩三首》。現在所說的悼亡詩,可以是悼念妻子的,也可以是悼念友人的。有人說:不經生死,不懂悼亡。在這類詩中,凝聚了詩人最深沉的感情,就算隔著人世間最大的鴻溝——生與死,也要以詩詞為橋,打破生死界限。這份深情,怎能不催人淚下。
  • 《詩經》中的戰爭徭役詩,窺一豹而知全貌,窮人多疾苦
    周代人不崇尚窮兵黷武,但是在某些特殊時刻,也不得不經歷戰爭的洗禮,《詩經》中反映的戰爭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開國戰爭,對外戰爭,對內鎮壓叛亂的戰爭。我們今日就來一起了解詩經中的戰爭詩和徭役詩吧。《詩經》中的記功詩、戍邊詩、徭役詩和思婦詩等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湧現出來的。戰爭詩和徭役詩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及情感都有相通之處:戰爭和徭役在當時都被視為「王事」。所謂"王事」就是國事,是周人為國家必須履行的義務。戰爭詩和徭役詩中除了一部分詩表達了共御外侮、保土衛國的豪情外,其他則主要表現為對戰爭、徭役的厭倦,都有較濃鬱的感傷情緒和思鄉壞人之情。
  • 詩經中的這首詩,開悼亡詩先河,是什麼讓一個男人淚溼青衫
    孔老夫子曾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老夫子不愧是聖賢,說出的話總是那麼經典。詩三百,就是指詩經。後世人總覺詩經晦澀難懂,不看注釋,不知其意。但詩經之美,恰如「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帶給人那種難以捉摸,卻又引人入勝的意境。
  • 元稹悼亡詩中名句「貧賤夫妻百事哀」,其實並不是你想的意思
    第一首追憶妻子生前的艱苦處境和夫妻情愛;第二首緊承上首,描寫妻子死後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幾件事;第三首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壽的有限,突出悲懷,深化主題。這一組詩語言通俗,情真意切,成為悼亡詩中的代表作。
  • 《詩經》中的婚戀詩及其美學價值分析,喜歡,就趕緊來學習一下吧
    當戀愛發展為婚姻,《詩經》更是以其現實主義風格描繪了婚姻的各種狀態,有受父母阻攔而無法嫁給所愛之人的憤懣和不滿,有婚禮的盛況和夫妻和悅般配的喜悅,有被愛人拋棄憤怒難耐的無奈苦澀,也有著思念遠方情人的擔憂與焦急。可以說,《詩經》之中的婚戀詩寫盡了戀愛婚姻的種種酸甜苦辣,以其現實主義特色和人文關懷體現出了特殊的美學價值。
  • 關中民生禮俗之《喪葬》
    民國之後,階級逐漸平等,人終其一生,皆曰死或逝世。逝者已矣,喪葬祭奠則是活人之事。其中繁雜的禮俗雖不乏對亡者的追思和感情寄託,卻多有迷信的色彩。在關中,人死後有喪、葬、祭、奠四方面的禮俗。關中人把人死那一刻叫做「咽氣」,也叫「低下頭」,即結束人生的最後一息。咽氣時兒女要給亡者擦淨身體並穿好壽衣,表示要讓亡者乾乾淨淨整整齊齊離開這個世界。
  • 以美為諫的周代獻詩-光明日報-光明網
    《詩經》中有很多頌美詩,它們的諷諫之意看似甚微,或諷諫之意隱於言外,詩辭本身主於頌美,這些詩篇也應是獻詩的產物。《詩》中的頌美詩很多都含有諷諫之意,不純為頌美。或者說,頌美是表象,諷諫才是實質。而更重要的是,這些頌美詩的創作有著周代文化、禮制方面的背景,其中蘊含著周代獻詩制度的一種傳統,即「以美為諫」的獻詩傳統。    周代有一種以美為諫的獻詩禮俗。
  • 由死觀生:中國文學中有名的悼亡詩詞有哪些,有何價值?
    悼亡詩是我國古代文學中流傳久遠的一種詩歌形式,它主要通過敘事、憶舊來懷人、寄情。西方美學家喬治桑塔耶那在《美感》中說:"一個有真正審美知覺的民族,創造出傳統的形式,通過代代傳頌意味深長的固定主題,表達出生活中樸素的哀怨情懷。"
  • 中國古典文學史上十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詩
    第二首——《詩經·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裡。心之憂矣,曷維其已!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訧兮!絺兮綌兮,悽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同《葛生》一樣,這首詩被後世均奉為悼亡詩經典。
  • 以「周禮、儀禮、禮記」為中心——淺析周代的「稅喪」禮制度
    病危或鄰近生命終結的人要居住在正室,將死之時家屬或者關係親近的朋友都會守在床邊,一旦驗明已經死亡其兄弟、親戚都會大聲哭泣。古代人在死亡之就要舉行各種喪葬儀式,首先要為死者招魂,招魂者要拿著死者的衣服面向北方含死者的名字,讓後由親人來給死者穿上衣服。《禮記檀弓下》解釋道:「復,盡愛之道也。
  • 《詩經》中的詩歌反映了周代婚戀習俗,這是了解周代社會的窗口
    恩格斯曾說過:「人與人之間的,特別是兩性之間的感情關係,是自從有了人類以來就存在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翻開《詩經》,第一首就是愛情詩《關雎》,它那真率熱烈的感情、明朗清新的格調,即使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依然撥動著我們的心弦,給人以美的享受。
  • 淺談古代婚姻史:周代禮制背景下的婚姻禮俗
    周代婚姻,既有殷商時期的影子,又有流於後世社會諸多禁規痕跡。周代是我國歷史中極具特點的朝代,在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其婚姻制度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我們來聊一聊,周代禮制背景下的婚姻禮俗是什麼樣的呢?周代婚禮處處表現出祭告祖先之」禮」。
  • 十首經典悼亡詩:用一生換一首詩
    今天是中元節,詩詞君想說一說悼亡詩。悼亡詩古已有之,早在《詩經》中就出現了悼亡詩。西晉潘安曾寫《悼亡詩》緬懷妻子,後來,悼亡詩多指丈夫悼念妻子的詩。當詩人們飽含感情,寫下深情懷念妻子的悼亡詩時,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九位詩人,他們的妻子不知名,可因為一首詩,卻讓人深深地記住了她們。
  • 中國古代文化知識——禮俗篇(上)
    【禮俗】即禮儀習俗。禮俗乃社會上層建築,它是與社會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奴隸社會有奴隸社會的禮俗,封建社會也有封建社會的禮俗。統治階級所提倡的禮俗,都是為鞏固其統治、維護其利益服務的。古漢語中所講的禮俗,主要是上古時期的禮俗。禮俗包括階級、階層、冠禮、婚姻、喪葬等諸方面。【世襲】即指世代繼承先人的帝位、爵位和領地等。原始社會堯傳舜、舜傳禹的傳賢制度叫「禪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