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超:中國肝臟外科的集大成者

2020-12-16 光明網新聞中心

  【大家】

  作者:張鵬(海軍軍醫大學影像系協理員)楊田(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教授)陳勁松(光明日報高級編輯)

  學人小傳

吳孟超,曹希攝

  吳孟超,1922年生於福建閩清。1949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肝膽外科主任、肝膽外科研究所所長,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等職。他創立創建了我國肝臟外科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被譽為「中國肝臟外科之父」。先後榮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兩次,三等功六次。1996年被中央軍委授予「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2005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為表彰他在肝臟外科取得的傑出成就,國際社會將17606號小行星命名為「吳孟超星」。

  「從20世紀50年代起,直至今天,我們走的是一條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肝臟外科發展道路——那就是把握自身特點和現有條件,依靠自力更生和艱苦奮鬥,堅持臨床治療和科學研究同步發展,在借鑑西方技術理念的同時,敢於創新、勇於挑戰,走一條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發展道路。」吳孟超用一生開創和推動中國肝臟外科醫學的發展。

  理論創新,找到打開肝臟外科大門的鑰匙

  作為中國肝臟外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吳孟超從最初翻譯國外肝臟外科書籍起步到創立屬於中國人自己的「五葉四段」理論,成為醫學理論創新的典範。

  1956年,還是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外科主治醫師的吳孟超在裘法祖教授指點下,把目光瞄準了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而理論研究和臨床治療都是一片空白的肝臟外科。

  當時,全國連一本中文版肝臟外科專著都找不到。吳孟超想從理論上尋找突破的路徑,當他在圖書館發現一本英文版《肝臟外科入門》時,如獲至寶,決心翻譯這部著作。他和同事方之揚經過40多天夜以繼日的努力,終於翻譯完畢。1958年,20多萬字的中文版《肝臟外科入門》正式出版發行。這是我國肝臟外科方面的第一部譯著,為吳孟超跨入肝臟外科領域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中國肝臟外科的發展鋪下了第一塊基石。

  當吳孟超還沉浸在譯著出版的喜悅之中時,一個國外的醫學訪問團到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訪問。在談到肝臟外科時,訪問團的一位專家傲慢地說:「中國的肝臟外科現在還沒有起步,你們要想趕上世界,至少也要二三十年的時間。」當晚,吳孟超怎麼也睡不著,就著燈光寫了一份向肝臟外科進軍的報告。他列舉了肝臟外科的重要性、國內肝臟外科手術的零成功率、一個青年軍醫的責任。當然,也列舉了外國人的傲慢。之後,吳孟超又寫下「臥薪嘗膽、勇闖禁區」八個大字,作為自己向肝臟外科進軍的誓言和座右銘。

  1958年當年,長海醫院批准了吳孟超的報告,讓張曉華、胡宏楷和吳孟超一起組成「三人攻關小組」,由吳孟超任組長,向肝臟外科發起進攻。

  攻關的第一步,是要做成肝臟的管道鑄型標本。用什麼材料做?成為擺在「三人攻關小組」面前的一大難題。他們找來各種塑料顆粒,計劃將其溶解灌注到肝臟器官內,凝固後再將肝臟器官腐蝕掉,就可以得到完整的肝臟模型。

  120多個日日夜夜,吳孟超帶領同事反覆試驗了20多種灌注材料,結果有的被腐蝕液一同腐蝕,有的根本無法成形。

  有一天,廣播裡傳來了容國團在第25屆世界桌球錦標賽上奪得男子單打冠軍的消息。吳孟超突然想到,能不能用桌球作灌注材料呢?於是,他們趕緊買來桌球,將其剪碎放入硝酸裡浸泡。兩個小時後,桌球竟然完全溶解了。然後,把這種溶液注射到肝臟血管中,接著用鹽酸腐蝕肝臟表面組織,再用刻刀一點點鏤空清理,一具美麗的肝臟血管構架如同珊瑚一般呈現在他們眼前。他們歷經200多天,終於製作完成我國第一具完整的人體肝臟血管鑄型標本!這個標本的製作成功,為幫助人們了解肝臟的血管分布和血流走向起了決定性作用。

  乘勢而上,吳孟超和同事迅速轉入對肝臟解剖結構的深入研究。尤其是當鑄型標本達到一定數量後,他們在實驗室、辦公室、宿舍的書桌上都擺放著這些精細耀眼又美麗無瑕的肝臟標本,每天能從各個角度觀察、研究,用筆尖順著肝動脈、肝靜脈、門靜脈和膽管的走向,仔細研究其管徑大小的變化以推測其流量,並尋找它們各自在肝葉中的分布狀況和規律。從混沌到清晰,從清晰到爛熟於心,甚至了如指掌。通過親手大量製作標本和繪圖,又經過對近200例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正常人肝臟腐蝕標本或患有肝臟疾患者的標本的詳盡觀察、解讀和分析比對,吳孟超已逐漸掌握了肝臟中肝動脈、肝靜脈、門靜脈和膽管走向及其分布的規律,真正弄明白了正常人肝臟的解剖結構。

  結合臨床實際,吳孟超認為應該拋棄過去把人類肝臟簡單地分為左、右兩葉的觀點,轉而建立以肝臟血管分布和肝內裂隙為基礎的解剖學觀點。基於此,吳孟超在1960年首次提出了正常人體肝臟「五葉四段」解剖學理論,並相繼發表《我國正常人肝內解剖的觀察》《正常人肝內膽管和肝動脈的解剖學觀察》等中英文論著,建立了全新的人體肝臟解剖理論。

  「五葉四段」論大膽地提出將人體肝臟分成「左外葉、左內葉、右前葉、右後葉和尾狀葉」,共5個葉;又將左外葉分為左外葉上、下段,右後葉分為右後葉上、下段,共4個段。這是中國學者在國際上最早提出的「五葉四段」解剖學理論的明確表述,為肝臟手術提供了明晰且安全的理論指導。1960年3月,正是在「五葉四段」解剖理論的指導下,吳孟超完成了第一臺肝臟手術。

  1960年6月,中華醫學會在鄭州召開第七屆全國外科學術會議,吳孟超代表「三人研究小組」參會並宣讀報告:「根據中國人肝臟的解剖數據及其規律,經過大量鑄型標本的製作和反覆進行的實驗和研究,我們認為正常人的肝臟解剖按內部血管走向可分為五葉六段,在外科臨床上則以五葉四段最為實用……」與會專家對吳孟超提出的全新理論產生了極大興趣,專家們仔細審查了吳孟超提供的大量資料和數據,經過比較、分析、核實,在最後大會總結時,確認這是我國肝臟解剖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一項具有重要臨床價值的創新。

  時至今日,60年來的實踐表明:「五葉四段」理論為肝臟手術奠定了解剖學基礎,長期指導著國際上最大系列的肝臟手術施行,並為此後肝臟新手術的探索如肝臟尾狀葉切除、肝癌局部根治性切除、肝癌的根治等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保障。該理論也成為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教材、《黃家駟外科學》等專著的經典內容,得以傳承和廣泛引用。

吳孟超(左二)在手術中。 曹希/攝

  技術創造,闖進肝臟外科手術禁區

  說吳孟超是外科大師,因為他在職業生涯裡創造了太多的「第一」和奇蹟。這些「第一」和奇蹟,推著他走上事業的巔峰,也推著中國的肝臟外科走到世界最前列。

  吳孟超完成的第一例肝癌切除手術,雖然取得了成功,但是術中病人出血太多。在這之後的兩年多時間裡,他相繼做了十幾臺肝癌手術,術中出血問題一直不易控制。

  當時,為了減輕肝門阻斷後造成的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國際上流行的「低溫麻醉法」效果雖然不錯,但是病人很痛苦。有一天,吳孟超在關水龍頭時突然想到,如果能在肝動脈和門靜脈上裝一個類似水龍頭的閘門開關的話,在手術時將閘門關上,過一段時間再將閘門放開繼續手術,既可減少出血,肝臟組織也不會因缺血而壞死,這樣不是很好嗎?

  於是,吳孟超創造性提出了「常溫下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一根橡皮帶扎住實驗犬的肝臟血管,先扎住10分鐘,觀察出血情況和監護數據,再扎住15分鐘、20分鐘、30分鐘……經過反覆比對研究,終於確定了肝臟切除手術血流阻斷的理想時限,阻斷15分鐘,鬆開5分鐘,以此反覆,直到完全切除腫瘤。這樣,患者術後發生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比例非常低,同樣也可以減輕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發生,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成功率。這一方法提出後,在很多複雜的肝癌手術中都取得成功。這一創新的止血方法,不僅成為我國肝臟外科界的「法寶」,還走出國門,被國際肝臟外科界廣泛推廣。

  歷史的年輪轉到了1963年,此時的吳孟超因為成功的肝臟手術和發明「間歇性肝門血流阻斷法」而成為全國外科領域知名的「一把刀」。但是,吳孟超沒有就此止步,他知道,肝臟外科還有太多的未知領域,這一次,他把探索的目光瞄準了中肝葉。

  如果說肝臟手術是外科手術的「禁區」,那中肝葉毫無爭議地就是「禁區中的禁區」。因為中肝葉處於肝臟的「心臟」,被肝臟豐富的大血管所包繞,而且手術切除後會產生兩個肝創面,很不利於傷口的縫合和恢復,所以,中肝葉一直被外科醫生視為「高壓雷區」。當時,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肝臟外科專家對中肝葉切除術謹小慎微,還沒人成功越過這個「禁區」,國內在這個方面更是一片空白。

  吳孟超從不做沒有把握的事,這一次進軍中肝葉,他需要反覆的動物試驗來保證手術的成功。在實驗室裡,吳孟超一待就是兩個多月,帶著助手先後對30多條不同品種和類別的試驗犬進行中肝葉切除術。一次失敗,第二次接著來,兩次失敗,第三次再來……

  條件成熟了。1963年初夏,一位被全身麻醉後的中年婦女癌患者仰臥在手術臺上,接受吳孟超為她進行的中肝葉切除術。

  像往常的每一次手術一樣,吳孟超再一次仔細看過病人的片子,鎮定地穿上手術服,從容地切開了病人的腹部……6個小時後,吳孟超縫合完最後一針,他抬頭看了看監護儀,下意識地問麻醉醫生病人的血壓和心率。當從麻醉醫生的嘴裡聽到「一切正常」四個字後,吳孟超終於鬆開了一直緊鎖的眉頭,和助手一起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吳孟超一舉突破「禁區中的禁區」,從肝臟外科的一個巔峰攀上了另一個巔峰。這例成功的中肝葉切除術,讓西方人對中國的肝臟外科刮目相看。他們想不到,開始研究肝臟外科僅僅5年的中國人,就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葉切除術,這簡直是奇蹟——吳孟超僅用了5年時間,就讓中國邁進了國際肝臟外科的先進之列!

  1975年,春節剛過,一個挺著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的攙扶下步履艱難地跨進長海醫院肝膽外科,點名要找吳孟超醫生。

  吳孟超一問病情,不禁吃了一驚。8年前,這個名叫陸本海的莊稼漢的腹部長了個拳頭大小的瘤子,一家醫院醫生認為是肝癌,讓他回家準備後事。可是,一年、兩年過去了,陸本海還活著,只是肚子裡的那個瘤子越長越大。現在,他的肚子看上去比十月懷胎的婦女還大,連呼吸吃飯都十分困難。

  吳孟超仔細地檢查了病人硬邦邦的大肚子,他確認這是一個罕見的特大肝海綿狀血管瘤。檢查顯示這個瘤子的直徑竟然達到68釐米。當時,國外將直徑在4釐米以上的肝海綿狀血管瘤劃為「巨大」,美國的一個腫瘤研究所遇到的這種血管瘤直徑最大為25釐米,由於瘤體太大,他們沒敢切除。

  肝海綿狀血管瘤屬於肝良性腫瘤,多為單發,也可多發,腫瘤本身生長緩慢,病程常達數年以上,但其最危險的是腫瘤破裂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導致死亡。即使在技術最先進的國家,搶救肝海綿狀血管瘤大出血的成功率也很低。

  術前,吳孟超做了充分準備,他帶著助手們查閱了國內外大量資料,在反覆推敲手術中的每一個步驟後,制定出了詳盡的手術方案。這個方案後來被肝膽外科界奉為經典:思路清晰,方案嚴謹,對策周密,對術中每一種可能出現的問題都制定了應急措施。

  時針指向早上8點30分,戰鬥打響!吳孟超在切開病人的腹部以前,手術刀先伸向病人的右上肢靜脈和右大隱靜脈,分離出左側橈動脈。當切口完全打開時,一個裝滿鮮血、藍紫色的巨大瘤體赫然呈現在他眼前,正隨著病人的呼吸一起一伏。

  吳孟超沉著地切斷一根血管,並立即止血,又切斷一根血管,再止血,小心翼翼地對瘤體進行剝離。10分鐘、20分鐘、30分鐘,吳孟超重複做著這些動作。l小時、2小時、3小時,吳孟超依然重複著做這些動作。助手們看著他做這些動作,大氣都不敢出一下。要知道,手術刀只要稍稍碰破哪怕是一點點瘤體,鮮血立即會噴湧而出。

  吳孟超的額頭滲出了汗水。5個小時、6個小時、7個小時……當巨大無比的瘤體完全從病人的肝臟上分離出去時,吳孟超示意一位身材高大的年輕助手幫他把那個龐大的「傢伙」抱離病人的腹腔,放進早已準備好的器具裡。經過稱量,切下的腫瘤重量竟達18公斤。

  吳孟超定了定神,這場「戰鬥」還遠沒有結束。他要嚴格檢查每一根已經結紮的血管是否出血,要對每一個出血點進行止血,然後,還要進行認真細緻的縫合。

  晚上8點30分,在手術臺上站了整整12個小時的吳孟超順利完成了手術,用他那神奇的手術刀切下了一個世界之最,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蹟。

  1979年9月,第28屆國際外科學術會議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參加這次會議的有美、蘇、英、法等6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外科專家,代表著世界外科的最高學術水平。

  吳孟超和中國外科界三位泰鬥級人物吳階平、陳中偉、楊東嶽接到大會邀請。根據大會安排,吳孟超還要宣讀論文。

  在相當多的西方醫學界人士眼中,中國人的榮耀是中醫中藥,那代表的是人類古老醫學文明。而現代醫學文明的源頭在西方,只有西方醫學家才能在這種檔次的會議上成為主角和明星。當大會宣讀論文的目錄發下來後,吳孟超看到將在會上宣讀肝臟外科論文的學者一共有3位,他排在最後,前兩位都是西方發達國家的代表。

  吳孟超在論文一開頭,就提供了一組讓所有與會者都吃驚的數字:「本文分析從1960年1月至1977年12月手術切除治療原發性肝癌181例,手術死亡率8.8%,有6例已生存10年以上……」

  在吳孟超之前宣讀肝外科論文的兩名外國學者,兩人加在一起的肝癌切除術共18例,吳孟超一個人就做了181例。吳孟超那麼高的手術成功率、自創的肝臟解剖理論、自創的間歇性血流阻斷止血法等,在與會者中引起強烈震動。吳孟超接下去論述的手術指徵、手術操作、降低手術死亡率、療效評價等4個問題,每個問題都讓會場上的人感到新鮮、有價值。

  會議後期,吳孟超被增選為國際外科學會會員。國際醫學界用這種方式肯定了吳孟超,也肯定了中國的肝臟外科學。

  「風光無限」的吳孟超,走向了世界,為中國醫學界爭得了榮譽。

《吳孟超肝臟外科基礎與臨床》 吳孟超 主編 同濟大學出版社

  體系創立,走到世界最前沿

  吳孟超對中國肝臟外科學界的貢獻,除了奠定理論基礎,創造技術方法,更重要的是創立了肝臟外科的學科體系。

  2005年,吳孟超參評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際著名肝臟外科學家、國際肝膽胰協會主席威廉士得知後,專門寫來推薦信。在信中,他熱情洋溢地評價這位同行:「吳教授對肝癌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工作,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矚目和敬佩。」

  在我國,約70%的肝臟腫瘤被發現時已是晚期,而且腫瘤巨大,若強行切除,容易導致肝臟代償功能不足,進而威脅生命安全。在一次又一次手術中,吳孟超也在默默地思考:能否先通過介入、放化療、注射酒精等方式進行先期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切除?

  1983年初,吳孟超正式提出肝癌「二期手術」的概念。3年時間,吳孟超團隊用「二期手術」治療原發性巨塊型肝癌9例,術後1年生存率為88.9%,2年生存率為81.2%,5年生存率為61.5%,而以往巨大肝癌生存時間僅為6個月。世界肝臟外科手術,再次迎來巨大飛躍。不僅如此,吳孟超還帶領團隊相繼攻克了肝硬化肝癌的局部根治性切除、肝癌復發再手術等難題,使我國肝癌的治療手段不斷豐富。

  「只會做手術的醫生只能算是個開刀匠。」吳孟超常常用這句話教導自己的學生。在他看來,一臺手術只能救治一個病人,要從根本上解決肝癌問題,必須在基礎研究上不斷突破。

  幾十年的肝臟外科研究和手術經驗,讓吳孟超能以更深邃的目光眺望遠方。他說:「我做了一輩子手術,也沒能發現肝癌的致病原因和發病機理,而如果基礎研究對了路子,就能從源頭上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早在1976年,吳孟超就帶著學生,深入工廠、田間,在上海開展18萬人次的肝癌普查,探索肝癌早期診斷經驗,並在國內首創扁豆凝集素、醛縮酶同工酶等檢測方法,準確率達到90%以上,為肝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開闢了新途徑。

  1993年5月3日,吳孟超創建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設立了病理、生化、免疫、細胞培養、分子生物、同位素及動物實驗等7個研究室,並相繼成立腫瘤免疫、肝臟移植及內鏡培訓3個中心。1996年,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又建立了生物信號轉導研究中心、消化道內鏡臨床研究中心、腫瘤免疫和生物治療中心、基因病毒治療中心等4個日後在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的基礎研究實驗室。

  進入21世紀,吳孟超帶領團隊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肝癌樣本庫,由他主持或組織實施的肝癌介入療法、微創治療、生物治療、免疫治療、病毒治療等一系列療法相繼應用於臨床,均取得重要突破。

  基礎研究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指導,臨床治療又為基礎研究提供實際經驗。現今,吳孟超的「院所合一」「轉化醫療」理念,已成為國內大型醫院建設發展的指導思想。

  進入新世紀,吳孟超發現,我國雖然已經形成了若干肝癌研究團隊,但基本上是小而散的狀態。對此,他指出,面對兇頑的癌魔,只有攥指成拳,才有打勝仗的可能。

  2006年初,吳孟超聯合湯釗猷、楊勝利、顧健人、聞玉梅、鄭樹森、王紅陽等6位院士,向國務院提交了關於「集成式開展肝癌研究」的報告。這份凝聚了7位肝膽醫學大家集體智慧的報告,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2010年12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立項,這是我國繼組建國家納米中心之後的第二個國家級研究中心。

  在學術和技術上可以借鑑西方,但必須得有自己的主張。這是吳孟超始終堅持的理念,也是他得以成功的原因。

  西方國家推崇的「巴塞隆納分期」認為,只有早期肝癌適合肝癌切除手術治療,而多發性肝癌屬於中期肝癌,只能考慮介入治療。然而,吳孟超和他的團隊用事實證明,許多多發性肝癌其實是完全可以手術的,而且一部分患者能夠獲得長期生存的機會。他帶領團隊還挑戰了「巴塞隆納分期」中將合併門靜脈高壓列為肝癌切除手術禁忌的規定。他們多次為合併門靜脈高壓的肝癌患者成功實施手術,甚至對其中一些中重度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的肝癌患者,採取肝切除聯合脾切除和門奇斷流手術,既切除了腫瘤,又降低了術後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

  吳孟超想,中國有這麼多肝癌患者,為什麼不能有我們自己的分期標準呢?他帶領團隊總結了一組近1000例肝癌手術患者的資料,根據影響手術預後的危險因素,探索性地建立了一個可切除肝癌的新分期,並將之命名為「東方分期」,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這個「分期」是中國學者在國際上發表的首個肝癌分期標準,對於中國肝癌患者術後生存情況具有良好的預測能力。

  吳孟超指出,在今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肝癌術後抗復發轉移仍然是肝癌外科中的難點和重點,期待有更多有效的藥物和手段能夠真正發揮作用。肝癌的治療需要多學科通力合作,我們應該加強國際合作,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肝癌外科的特色和成就,為世界的醫學事業進步貢獻中國力量。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4日 11版)

[ 責編:楊煜 ]

相關焦點

  • 吳孟超:中國肝臟外科的集大成者—新聞—科學網
    吳孟超用一生開創和推動中國肝臟外科醫學的發展。 理論創新,找到打開肝臟外科大門的鑰匙 作為中國肝臟外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吳孟超從最初翻譯國外肝臟外科書籍起步到創立屬於中國人自己的「五葉四段」理論,成為醫學理論創新的典範。
  • 中國青年報:吳孟超:中國肝臟手術之父
    更為可貴的是,他尊重師長、提攜後進,和自己的老師、學生們一起,攜手進軍肝臟外科50年,使中國的肝臟外科從一紙空白走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的行列,被譽為「中國肝臟外科手術之父」。師生幾代的不懈努力,換來的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健康和幸福。    面對重獎,默默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生命在於貢獻,而不是貪婪享受」。
  • 記我國肝臟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
    新華社上海11月10日電題:無影燈下70年——記我國肝臟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    新華社記者黎雲    吳孟超再一次回到了他再熟悉不過的醫院。    上世紀60年代,吳孟超在製作肝臟血管鑄型標本    白髮老者的人格魅力
  • 97歲「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退休」
    昨天,97歲高齡的中科院院士、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吳孟超在自己的院士退休儀式上動情地說。  吳孟超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1943年秋天,吳孟超考取了德國人創辦的同濟醫學院,成為「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學生,想當一名像裘法祖那樣的外科醫生。但是在畢業考試時,他平時學得最認真的外科只考了65分,而小兒科的成績是95分。按當時慣例,哪科成績考得好,就到相應的科室去工作。而且,對身高只有1米62的吳孟超而言,想做外科醫生,確實有點「痴心妄想」。
  • 我國肝膽外科奠基人:吳孟超
    古人有「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的斷言,吳孟超也許的確有當外科醫生的天賦,但他的老師,「中國近代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卻說:「我這個學生就是勤奮。」 吳孟超回憶起求學的經歷。「1954年,裘老被聘為第二軍醫大學的客座教授,我就粘在他身邊,他一步一步教,我一步一步學,連他對我的呵斥都要回味幾遍。」
  •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還有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主持建立了肝膽外科疾病治療及研究專科中心,先後獲國家、軍隊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24項,出版《腹部外科手術學圖譜》《肝臟外科學》等醫學專著19部,發表論文220餘篇。2005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1年5月,中國將17606號小行星命名為「吳孟超星」;2012年2月3日,當選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
  • 全國英才資料庫:軍界英才——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
    吳孟超院士中國英才網.全國英才資料庫:軍界國家級英才人物——吳孟超院士(少將),1922年8月31日出生於福建省閩清縣,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為了提高中國肝臟外科的科學研究水平,使肝臟外科事業持續、深入的發展,吳孟超院士組建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肝臟外科專業研究所,牽頭指導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基礎研究工作,研製了細胞融合和雙特異性單抗修飾兩種腫瘤疫苗,發明了攜帶抗癌基因的增殖性病毒載體等,研究結果發表於《Science》、《NatureMed》、《Hepatology》、《Oncogene》、《CancerResearch
  • 【光明日報】我國肝膽外科奠基人:吳孟超
    古人有「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的斷言,吳孟超也許的確有當外科醫生的天賦,但他的老師,「中國近代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卻說:「我這個學生就是勤奮。」 吳孟超回憶起求學的經歷。「1954年,裘老被聘為第二軍醫大學的客座教授,我就黏在他身邊,他一步一步教,我一步一步學,連他對我的呵斥都要回味幾遍。」
  • 光明日報:我國肝膽外科奠基人:吳孟超
    她說:「吳孟超那雙手的手感很特別,就好像是他的'第三隻眼睛』。手術中碰到大的血管出血,滿眼都是紅色,所有人都緊張得不知所措。可他雙手伸進去摸摸就能找到破裂的血管,然後再那麼一掐,血就止住了!」    古人有「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的斷言,吳孟超也許的確有當外科醫生的天賦,但他的老師,「中國近代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卻說:「我這個學生就是勤奮。」
  • 吳孟超:95歲仍站在手術臺邊的外科醫生
    吳孟超的回答則是,為什麼要去做這個手術,因為我是個醫生,我學的是治病救人。吳孟超,以治病救人為己任,從醫68年,完成腫瘤手術14000餘例,肝癌手術9300例,成功率達98.5%。他將1.5萬名病人拉出生命絕境,創造中國肝膽外科無數個第一,取得30多項重大醫學成果。
  • 柳葉刀上鑄醫魂——記中國著名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
    首個「中國醫師節」前夕,著名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見上圖,中,張鵬攝)在央視《朗讀者》節目現場深情朗讀了一段文字,感動了無數醫務工作者。病情就是命令,手術臺就是戰場。這位96歲的老人,從醫70多年,始終沒有放下過手術刀,至今依然每周做3臺複雜手術。他見證了中國肝膽外科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歷程,他用一把柳葉刀,挑戰了一個又一個「醫學禁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醫學奇蹟。
  •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女嬰摘除重達600克的癌瘤
    1吳孟超,出生於福建省閩清縣,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中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進入同濟附中,1949年畢業於原同濟大學醫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獲學士學位,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1年5月,中國將17606號小行星命名為「吳孟超星」。2012年2月3日,光榮當選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
  • 「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和肝癌戰鬥一天」— 記我國肝臟外科之父...
    2019年3月吳孟超在手術臺 曹希攝 人物檔案 吳孟超,男,1922年出生於福建,中國科學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教授、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建立了我國肝臟外科理論、技術體系和學科體系。
  • 【吳孟超精神大家談】心血管外科王志農教授:踐行吳孟超精神,勇攀...
    【吳孟超精神大家談】心血管外科王志農教授:踐行吳孟超精神,勇攀醫學高峰 2020-12-11 1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報】大醫為人吳孟超
    圖片均由方鴻輝攝  吳孟超,1922年8月31日出生於福建省閩清縣,馬來西亞歸僑,1940年進入同濟附中,1949年畢業於同濟大學醫學院,獲學士學位。吳孟超師從中國著名外科學家裘法祖,擅長肝膽疾病的各種外科手術治療,尤其擅長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術治療,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 吳孟超:醫學是以心靈溫暖心靈的科學
    一雙手,濟世蒼生        中國是肝炎、肝癌高發地區,但肝膽學研究長期是一片空白,直至新中國成立時,都還沒有單列的肝臟外科,肝臟手術更被視為禁區。1958年,某外國醫學代表團來第二軍醫大學(海軍軍醫大學前身)參觀時甚至還傲慢地預言:「中國的肝臟外科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起碼要30年!」
  •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的大年初一—新聞—科學網
    「病人住在哪些病區、我一會兒就去看他們……」16日大年初一,96歲高齡的「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和往年一樣與醫院相關領導來到在醫院度過新年的病人及其家屬中間,給他們送上新年祝福的同時,查看病人康復情況
  • 把治病救人作為終身追求,上海東方肝膽醫院吳孟超為祖國無私奉獻
    近日,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開展了學習吳孟超精神系列活動,全院上下被吳孟超院士在祖醫學事業上做出的貢獻,以及其為醫學精益求精,披肝瀝膽的精神所打動。這位年近百歲的醫者,用七十多年從醫經曆書寫了一部醫著傳奇。
  • 同濟大學校友、名譽教授吳孟超院士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22年8月出生於福建省,1949年畢業於我校醫學院,現任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暨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研究所所長。吳孟超教授是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曾任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解放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等;12次擔任'國際肝炎肝癌會議'等重要學術會議的主席或共同主席。
  •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吳孟超的傳奇
    吳孟超現在還為當時的恥辱痛心疾首:「中國要強大起來!」 老大夫吳孟超    吳孟超並不是人們印象中那種高大英俊、健壯有力型的外科大夫。他身高只有1.62米,手術室特地安排了一個小凳子,他每次都站在上面做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