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巨浪與餘音——重訪1987年前後中國藝術的再當代過程」大型研究展在北京中間美術館舉行了開幕式。本次展覽展出了59位藝術家(團體)的80餘件作品,此次研究展從屬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迴響」系列研究。該研究由藝術家劉鼎與藝術史家盧迎華共同發起,旨在辨析與反思中國有關「當代藝術」的歷史敘述與建構。
部分參展藝術家王魯炎、李秀實、呂勝中、王廣義、孟祿丁與兩位策展人合影
策展人在尊重既有的歷史敘述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與它們展開對話。通過悉心清理歷史語境中的理論和行動邏輯,他們希望拓寬認知視野:將「1980年代」放入有機的歷史鏈條之中,重建作為範疇的「1980年代」與1949年以來至「改革開放」之前的文藝發展進程的歷史關聯和參照關係,使其背後的歷史脈絡清楚顯現。
中間美術館館長、策展人盧迎華開幕致辭
展覽策展人、藝術家劉鼎主持「我與1987」開放論壇
1987——一個可以被問題化的節點
1987年的藝術界是平靜的,但將「新潮美術」理論化和歷史化的行動卻在悄然進行。一些話語實踐正是從該年開始固化,逐漸偏離創作。藝術發表也不再以團體宣言的形式亮相,藝術家的個體表達日益走向臺前。眾多個體藝術家,經過了1980年代的數次轉身,此時出現了明顯的價值轉向。他們創作的立足點明晰起來,此後的方向也由是確立。
「巨浪與餘音」展廳中對「發生在福建省美術展覽館內的事件展覽」的復原
此項研究將1987年作為一個可以被問題化的時間節點。一方面,1987年可被視為一個對1980年代中後期進行分期的時間標識。它在一定程度上啟動了中國社會的思想狀態由短暫的多元並存轉向體制化的變遷。另一方面,循此入手考察藝術家創作上的轉向及其背後的思想動力,旨在重新檢視1980年代中早期累積的實踐經驗和思想資源如何被龐雜的現實所轉化、吸收、稀釋,甚至建構,形成各種藝術的表達方式。
展覽現場
此項研究既以整體性的意識去把握「1980年代」,也避免藉助現成的意識形態作簡單的立場區分。通過1987年這一時間節點,策展人立足於展示當代藝術與當代主流文化之間斷裂與承續的多種狀況,突破由西方(北美)思想界確立的「當代模型」的制約。酌古沿今,這項具有突破性的研究也將不斷把當下的問題與思考帶入對於「1980年代」的重訪之中。
理論模型的建構
此次展覽明確提出以「再當代」作為認識歷史的理論模型,來把握1949年以來中國藝術及其思想的流變。儘管不同時期都存在被主流藝術實踐擠壓的思潮與價值,但在歷史鉤沉中,倘若單獨凸顯被抑制的因素卻很容易形成一種排他性和斷裂性的敘述。而人們習焉不察的以「改革開放」以來的某個時間節點作為中國藝術當代化進程起點的做法,其實落入了以西方,特別是北美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秩序主導的當代性作為普遍化的當代模型的俗臼。1980年代中國藝術家對於現代主義資源的徵用並非完全出自後來者向先行者學習的心態,而是很大程度上建立在1920-1930年代中國藝術界引介與批判西方現代藝術的基礎上。
展覽現場
展覽從「觀念更新」的多個舞臺和前進中的虛無主義兩個分單元展開探討與研究。1985年初,油畫界首次明確提出一個口號:「觀念更新」。這個口號,既總結了前一階段的理論和實踐,也表明藝術家們決心進一步推動創作。它是1978年以來「思想解放」運動的直接成果。與七八十年代之交出現的「形式解放」「形式探索」相比,「觀念更新」更深入、徹底,它包含著對藝術本質、功能、創作方法的反思、實踐。從根本上,「形式解放」和「觀念更新」並非兩個彼此矛盾或對立的口號,而是相互呼應,都希望突破題材、形式的限定和重圍,獲得創作、評論、思考的自由。這兩個口號,同時在不同代際的藝術家身上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在80年代中期,後現代思潮與藝術界一些去意義、去趣味、去形式、去終極目標、去藝術表達的階級等級等訴求相結合,推動了一系列具有虛無主義意味的激進創作。這個傾向被一些批評家稱為「反文化」「反藝術」。隨著1987年的到來,精神空間緊縮,內在於這樣一種趨勢的虛無主義精神很快在「最後的晚餐」中畫上了終結號。
開幕當天開放論壇活動現場
(左起)參展藝術家呂勝中、李秀實、王廣義
(左起)參展藝術家張偉、王魯炎
參展藝術家孟祿丁
參展藝術家王友身
展覽開幕現場
展覽信息
巨浪與餘音——重訪1987年前後中國藝術的再當代過程
策展人:劉鼎、盧迎華
助理策展人:黃文瓏、孫杲睿
訪問策展人:劉語絲、張理耕
展期:2020年11月14日至2021年5月9日
地址:中間美術館,北京海澱區杏石口路50號
部分參展作品
林春 老聃 1985年創作 2020年複製 裝置 由藝術家本人授權北京中間美術館複製
宋海冬 外星人眼中的地球 1988年創作 2020年複製 綜合媒介 61 × 46 × 55.5 釐米 藝術家授權中間美術館複製
丁乙 禁忌 1986 布面油畫84 × 84 釐米 丁乙 小稿6件 圖片文獻 1987年創作 2020年複製 由藝術家本人惠允
羅伯特·勞森伯格 丹心 1982 紙本綜合材料 78.5 × 109 釐米 由秦劍君夫婦惠允
陳箴 氣遊圖1985 布面油畫 112.4 × 74.5 釐米 由私人藏家惠允
楊詰蒼 千遍書 1986 紙上水墨 158.5 ×176 釐米 由墨齋惠允
林崗 古樹 1980 紙板油畫 67 × 57 釐米 林崗 沙風之五 1989 布面沙底油畫 38 × 41.5 釐米 由藝術家惠允
韋啟美 附中的走廊 1990 布面油畫 118 × 140 釐米 由中央美術學院惠允
李老十 荊軻刺秦王 1985 紙本水墨189 ×246 釐米 由私人藏家惠允
李山 混沌(天地) 1982 布面油畫 120 × 88 釐米 由余德耀美術館惠允
張薔為撰寫《繪畫新潮》藝術所收集的有關青年創作活動的第一手資料,1986-1987
M 藝術群體現場照片 1986 照片 尺寸可變,共8張 由趙川先生惠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