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瞧不起前人的詠梅作,自己提筆寫一首,竟成千古名作

2021-01-13 黑大解文

「女中自有豪傑在,敢笑時人不丈夫。」

世人皆知李清照論才氣是千古第一女詞人,卻很少有人知道,若論狂傲她更是首屈一指,烏江臨畔,一首《夏日絕句》diss全大宋的男人貪生怕死。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當時金兵大舉來犯,擄走欽、徽二帝,趙佶第九子趙構南下應天府,建立南宋偏安一隅,眾多北宋遺民紛紛南下避難,卻不思收復故土。

李清照與丈夫行至烏江邊,有感當年西楚霸王寧死不逃,心生敬佩。感慨男兒生時當爭作人間豪傑,死也應該壯烈滿懷,就像當年項羽那樣,「生的偉大,死的壯烈。」奈何當時的大宋男兒已經沒有這樣的血性了,竟讓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

可能是李清照本就對當時的那些男人意見不小,所以處處看不起他們,在《詞論》中更是把時下的名人全都點了一遍名,說蘇軾、歐陽修的詞,不過是些不通順的詩罷了,王安石和曾鞏的詞更是連讀都讀不得。

李清照對世人的詠梅詞尤為不屑,於是便自己提筆寫了這首詞,最後竟成了一首千古名作。這是一首挑戰前人的作品,同時也是一首為趙明誠寫的悼亡詞,全詞句句絕美,最後5個字令人斷腸。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孤雁兒》宋.李清照(序言: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李清照的這首悼亡詞,就連詞牌名都透著苦澀,詞調原名《御街行》,後變格為《孤雁兒》,常用來寫離別悼亡等悲傷之情。

眾所周知,大雁向來是從一而終,不論是雌雁死還是雄雁亡,剩下落單的一隻孤雁,到死也不會再找別的伴侶。

李清照在詞的上闋裡寫的「藤床」、「紙張」、「沉香」、「玉爐」等物都是閨中常見之物,但是,就從這些身邊的小物件寫起,到爐寒香斷,讓人感受到了一種悽冷的心境,「伴我情懷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變成具體可感的形象。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是誰家玉笛吹起了梅花三弄?它驚破梅心,預示了春的消息,也暗指了當年自己與趙明誠的夫妻情深。

在下闋中,李清照開始正面傾訴自己對夫君趙明誠的思念。

「小風疏雨蕭蕭地」,春意盎然,微風細雨瀟瀟地下著,大地也全被打溼了。此情此景,讓李清照「又催下、千行淚」,門外細雨瀟瀟,下個不停;門內自己孤坐,淚下千行。以雨催淚,以雨襯淚,讀來讓人感受到詞人那孤寂悽涼的悲傷之情。

縱觀全詞,雖然只出現了一個「梅」字,但全文都是圍繞梅而寫。從清起笛聲中賞梅,再到風雨中惜梅,最後折梅,可謂一氣呵成,而詞人心中的萬般悽苦也在詠梅中被寫得淋漓盡致。

雖然李清照在序言中說「乃知前言不妄耳」,但她這首詠梅詞確實寫出了別人不曾寫就的悽美,從這一點來說她是沒有落俗套的。

李清照的詩,似是姑娘,有似是男子。

幸運的李清照,由於沒有想古代平常女子一樣束縛在三從四德之中,因為成就了李清照的才學。

李清照的詩似是豆蔻年華的少女,感嘆青春的流逝。李清照這充滿少女情思的詩歌就是她的另一首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的這首《如夢令》與那首充滿與同伴一起嬉戲玩耍的《如夢令》不一樣,如果說上一首是如天真的兒童一般的嬉戲玩耍,那這首就是帶著閨房女子感嘆青春易逝的愁思。

李清照的這首詩,似是姑娘。

蘇軾的學生張耒寫了一篇《浯溪中興頌》,引起了很多著名文人應和這首詩。可是誰能想到這類政治題材的詩,在當時都是士大夫的事情。

而當時李清照提筆寫出:何為出站輒披靡,傳為荔枝多馬死。

一位閨閣中的少女能有這樣的見地, 甚至要比張耒的詩立意還高。李清照的詩又似是男子。

李清照的這首「奇男子」詩,驚豔到了後來的大哲學家朱熹,他讀到此詩不由的感慨到:如此等語,豈女子所能?

李清照的一生,不是一篇短短的文章就能夠完整講述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了解李清照的詩詞來了解李清照的人生經歷。

這本書以李清照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李清照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通過李清照的詞風的變化重現了李清照如何從一位閨閣少女歷經世事之後百感交集的狀態。

李清照的詞,沒有那麼多的深刻的哲理,更加的淺顯易懂,運用,卻正是因為這淺顯易懂的詞,更加親民又暗含了少女情思。

李清照這位千載難逢的女詞人,無論再怎樣與當時的世道抗爭,還是喚不醒裝睡的人,扶不起飄搖的家。

年輕時的元氣在歷經磨難後的晚年,變成了即便是她用盡力氣,也載不動的「許多愁」。

還有這本《蘇軾詞傳》,更多的是在了解蘇軾的人生,也許我們也經歷過人生的坎坷,我們也被懷疑過,我們也失去過,且看蘇軾是怎樣笑看人生的。

這本書,將每一首詞背後的社會背景,發生的事件,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這位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這套書僅僅45塊錢,但是包括6位詩人的詩詞,有《蘇軾詞傳》,還有《辛棄疾詞傳》、《李清照詞傳》、《納蘭容若詞傳》《李煜詞傳》、《倉央嘉措詞傳》。

無論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蘇軾,還是「了卻君王天下事」的辛棄疾;

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李清照,還是「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李煜;

是「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納蘭性德,還是「見與不見」的倉央嘉措。

這些千古流傳的詞句都是值得我們收藏的,學習的。何況6本只需要59元。

如果您對這套書感興趣,就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品讀詩歌也是在品讀各位詞人曲折坎坷的人生經歷。

相關焦點

  • 李清照看不起前人的詠梅作,自己提筆寫一首,竟成了一首千古名作
    李清照卻不將這些虛名看在眼裡,在自己的文中將他們幾個是批了個體無完膚。  李清照這篇文學評論性質的文章,在當時為她招來了很多議論,甚至在生活上也有些許麻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她的這篇詞論對詩詞方面的剖析的確比較深刻到位,在文藝批評上價值頗高。
  • 李清照瞧不起前人詠梅詩,提筆寫下千古名作,最後5個讓人斷腸
    」世人皆知李清照論才氣是千古第一女詞人,卻很少有人知道,若論狂傲她更是首屈一指,烏江臨畔,一首《夏日絕句》diss全大宋的男人貪生怕死。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可能是李清照本就對當時的那些男人意見不小,所以處處看不起他們,在《詞論》中更是把時下的名人全都點了一遍名,說蘇軾、歐陽修的詞,不過是些不通順的詩罷了,王安石和曾鞏的詞更是連讀都讀不得。李清照對世人的詠梅詞尤為不屑,於是便自己提筆寫了這首詞,最後竟成了一首千古名作。
  • 自負的李清照:瞧不上別人的詠梅詞,自己寫了一首,成為千古名作
    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技高人膽大」的她認為自己的才華可以與歷史上的名流之士相媲美。在《詞論》一文中,她直接批評了歐陽修、蘇軾等人,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的主張,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 自負的李清照:瞧不上別人的詠梅詞,自己寫了一首,成為千古名作
    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技高人膽大」的她認為自己的才華可以與歷史上的名流之士相媲美。丈夫趙明誠離世後,悲傷不已的李清照平日便用看書寫詞打發時間。李清照喜歡梅花,但卻「瞧不上」前人寫的詠梅之作,於是自己寫了一首《孤雁兒》,沒想到成為千古名作。
  • 李清照最自負的一首詞,看不起前人所寫,自己提筆便寫首千古名作
    所以李清照的存在顯得更加彌足珍貴,她就是當之無愧的「千古第一才女」。更難能可貴的是,李清照並非空有一身才華,她還非常具有批判精神,完全擔得起文學家的名號。當初李清照寫過一篇名為《詞論》的議論文,文中一舉批判了6位詞壇舉足輕重的大家,晏幾道、賀鑄、秦觀、黃庭堅、王安石和曾鞏,這幾個人隨便拿一個出來都得罪不起,然而李清照卻「不怕事」,一一點出了他們寫詞的毛病。
  • 李清照看不慣別人「詠梅」,創作《孤雁兒》,成千古名作
    李清照作為我國不可多得的才女,不僅寫的一首好詩詞,性格也是頗為耿直,此前很多人都以為李清照就猶如她的詩詞一樣「婉約」,後來才發現自己的感覺有誤,真實的李清照其實是一個「敢於正面剛」的直女子,對於自己看不慣的事情總是忍不住說兩句,最關鍵的是,她自己還總是能比那些人做得好。
  • 李清照瞧不上別人寫的詠梅詩,自己隨手一寫,未曾想成了千古名作
    後來寫是因為她瞧不上別人寫的詠梅詩,覺得別人寫的都沒有自己想要的感覺,於是便開始自己創作,未曾想隨手一寫還成了千古名作,被後人一直傳頌。不愧是「千古第一才女」,一個無意之舉竟然都能有如此成就,那就跟著我來看看李清照 的詠梅詩到底有沒有這麼好?
  • 初戀時候的李清照,寫下一首詞名揚天下,最後兩句還成了千古名作
    初戀時候的李清照,寫下一首詞名揚天下,最後兩句還成了千古名作要是說在歷史上有濃墨重彩一筆的女詞人,當之無愧則屬於南宋的李清照了,她和趙明誠也是為世人所豔羨的一對眷侶。而新婚後李清照也憑藉一首詞聞名天下,最後3句更是千年以來無人能及。當她遇上了出身士大夫之家的趙明誠,兩個人情投意合,便用一首《點絳唇》來回應男方的熱烈追求。
  • 李白漫遊重慶時被人瞧不起,怒而寫下一首詩成千古名作
    早在李白青年時期,他便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表露過自己的遠大志向。即「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內清一」。如李白漫遊渝州(今重慶市),謁見當地名士李邕時,就因放言高論被說是「大言」,從而瞧不起他。李白對此很不滿,便在臨別時怒而寫下一詩《上李邕》以作回應。《上李邕》是一首七言古詩,寫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在這首詩中,李白不僅對李邕瞧不起青年人的態度表示了強烈不滿,還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畫與歌頌,表達了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狂者姿態。僅開頭兩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便令人不得不佩服。
  • 李清照最「俏皮」的一首詞,向丈夫撒嬌,卻成了一首千古名作
    在我們古代的歷史當中,才女還是非常多的,不過能被稱為是真正的才女,我想大概就只有李清照了。李清照是古代第一才女,詞壓江南,文蓋塞北。這樣的一個女人,在宋朝文人那麼多的時期,卻能夠脫穎而出,將那些男子文人壓倒一片,讓人實在是欽佩。
  • 李清照寫了一首「懶詩」,「花」字重複17次,不料卻成千古名作
    自古以來,歷史上的才女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但是,能被稱得上是「千古第一才女」的恐怕只有李清照了,李清照還是宋朝第一女詞人,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她從小喜歡寫詩詞,在她的一生中寫了千古絕唱式的詩詞,在詩詞方面的造詣,就算是與唐宋八大家相比,李清照也是當仁不讓的,毫不誇張地說,李清照一直以來也是最受歡迎的女詞人,沒有之一。
  • 才女訓丈夫:李清照訓成了一首千古名作,另一位卻訓成了一個燈謎
    這兩位宋代才女訓丈夫,一位訓成了一首千古名作,另一位卻訓成了一個燈謎。一:李清照的千古名作先看大家很熟悉的第一首,來自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後來小美才明白過來,這詞每一句都是一個字謎,共10句竟把從一到十都寫進去了,實在是妙!
  • 李清照最「俏皮」的一首詞,調皮撒嬌又任性,不料成了一首千古名作
    宋朝是我國詞文化發展的巔峰,一說到宋詞,大家想到的一定是李清照、辛棄疾、蘇軾,雖然說宋朝時有無數優秀的詞人,但是若是說能夠代表整個宋詞的詞人,卻還是要數她們幾人。尤其是李清照,更是為當時所有的女性做出了一個表率,她在詞壇的地位是沒有任何人可以動搖的。
  • 李清照真調皮 隨意寫一首詩 沒想到成千古名作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李清照出生高門,其父是蘇軾的得意門生,因此在教育方面並不知局限於要求李清照會女紅。無論是頑劣的少女、或是為人妻後痴情、亦是看透世態炎涼充滿霸氣的李清照,其才華都令世人嘆服,其詞句流芳百世。不過,即便是為人妻後一片痴心的李清照也有如同少女般頑劣的一面,今天就同大家分享一首將李清照頑劣盡展的一首詞。
  • 李清照覺得前人寫梅,都很俗氣,自己寫了一首,成為詞中經典
    李清照的文採是被當時的世人所肯定的,在當時,就連她的丈夫也是因為她的文採而慢慢喜歡上她的。可見在當時,李清照的魅力是有多大的。但李清照並不是僅僅只有一身的才氣,她也有自己的傲氣,而這種傲氣主要體現在她寫的詞中。在她的詞中,有一首寫出了自己對前人詠梅的評價。
  • 李清照「最俏皮」的一首詞,專門向丈夫撒嬌的,不料卻成千古名作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首李清照最「俏皮」的一首詞,在這首詞中,她向丈夫撒嬌,不料卻成了千古名作。這首詞名為《減字木蘭花》,全文如下: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雖然新婚的李清照也是妍姿俏麗,但想必也比不上「猶帶彤霞曉露痕」的花兒,因而這個問題,對於趙明誠來說不管怎麼回答都是錯的。而這樣活潑俏皮的李清照也是難得一見,後來有人甚至覺得這首詞詞意太淺,不像李清照之作。
  •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最懶的一首詩 一個「花」字重複了十七次卻成...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最懶的一首詩 一個「花」字重複了十七次卻成千古名作時間:2020-07-25 17:09   來源:美文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最懶的一首詩 一個花字重複了十七次卻成千古名作 李清照生於北宋年間,濟南章丘人。
  • 李清照最調皮的一首詞,專寫向丈夫撒嬌,卻無意成了一首千古名作
    我國的才女不少,但能被稱一句「千古才女」的卻只有李清照一人,李清照給宋代文壇帶來的驚喜不亞於任何一個男性文人。無論是頑皮、痴情還是霸氣的李清照,世人都照單全收,傳誦了數百年。但事實上,李易安也有小女子可愛加調皮的一面。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李清照很調皮的一首詞,18歲的她逛街回來,心情大好寫下此詞,專門來向丈夫撒嬌,全詞是調皮可愛又任性,卻成就了一首千古名作。
  • 李清照唯一一首悼亡詞,說盡人間孤寂!
    自西晉潘安為亡妻作《悼亡詩》以來,歷朝歷代都有悼亡詩詞存世。唐詩宋詞也不乏悼亡名作,如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蘇東坡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賀鑄的「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以及清詞中納蘭容若的「當時只道是尋常」等等都是悼亡詩詞中的名篇佳作。
  • 李清照真調皮 隨意寫一首詩 沒想到成千古名作
    在這種教育環境下,使李清照在16歲那年便寫出了&34;,令人驚豔的詞句,使大家折服於李清照的文採之下,讓人感受到16歲少女所具有的頑劣;待到同趙明誠結婚又因意外分別之時,一首&34;向大家透露了李清照對丈夫的一片痴心,不由得同其一起傷感;面對人生中的大起大落,看透人世薄涼之後,一首&34;讓世人為這名女子所具有的霸氣感到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