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於名教也。
仲淹來守是邦,始構堂而奠焉,乃復為其後者四家,以奉祠事。又從而歌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節選自範仲淹《嚴先生祠堂記》
【詩臨其境】
宋景祐元年(1034),北宋名臣範仲淹,因直言進諫觸怒了朝中權貴,被貶到睦州。睦州雖偏遠,於他而言卻沒什麼不同,在這裡,他創辦了龍山書院,還著手為嚴子陵先生修建祠堂,並免除了嚴先生後裔的徭役,讓他們在祠堂負責祭祀的事情。為此,範仲淹還特地作了一首歌來祭奠嚴先生: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範仲淹劇照
【一句鍾情】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這一句,在氣勢上,已經勝過千言萬語。
雲霧繚繞的高山,鬱鬱蒼蒼,奔騰不息的江水,浩浩蕩蕩,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還高,比長江還長。
一看到這句話,總想起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嚴先生的高風亮節,光武帝的包容豁達,他們二人互相成就,缺一不可。
嚴子陵劇照
【詩歌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西漢末年的嚴子陵,他不慕仕途,隱居山野,垂釣富春江,也因此成為文人雅士崇高氣節的代表。
嚴子陵(公元前37—43),名光,又名遵,字子陵,西漢末餘姚人。少年嚴子陵在外地求學時,和劉秀是同學,二人趣味相投,時而交流詩文,時而分析政事。後來,王莽篡位,天下動蕩不安,綠林軍起義不斷,嚴子陵便回到了餘姚隱居山林。
劉秀卻沒有退縮,他迎難而上,借著義軍的東風,一統天下,他便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稱帝後,深感時局艱難,需要廣納人才,於是他想起了當年一起求學的嚴子陵。
光武帝派人請嚴子陵出山,嚴子陵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了。光武帝也不惱,還穿著便服親自去餘姚探望子陵。嚴子陵卻依舊毫不留情地拒絕了光武帝的授官,只是念在往日情分上,答應了去洛陽小住幾天(劉秀即位後,定都洛陽)。
光武帝劉秀劇照
這一住可就大事不妙了。
嚴子陵雖然每天簡居院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可光武帝卻不一樣,一抽空便跑到嚴子陵的住所。
有一次,光武帝把嚴子陵接到宮中促膝談心,順便聊聊國事,嚴子陵如魚得水,滔滔不絕,二人談古論今,一不留神已然深夜。光武帝想起年少時的同床夜談,便邀請嚴子陵同床而臥。嚴子陵一向大大咧咧,也不推遲,便合衣躺下,沉沉入睡,就連一條腿壓到了光武帝也沒察覺。光武帝怕驚醒了嚴子陵,便也不敢動彈,就這樣將就了一夜。
第二天一大早,便有欽天監驚慌失措來報,說昨夜有「客星」衝撞帝星。光武帝沉思片刻,繼而恍然大悟,哈哈大笑道:「哪有什麼客星衝犯帝座,是朕與好友子陵同床而眠,他的一條腿擱到了朕身上了。」從此以後,嚴子陵這個「客星」的雅號就名揚四海。
經過這個事情之後,嚴子陵深恐遭人非議,任憑光武帝怎麼挽留,他都毫不動容,決絕地離開了洛陽。
後來, 為避免朝廷再找麻煩,他索性帶著家人,離開餘姚,遷居桐廬富春江邊種田、釣魚。 「嚴子陵釣臺」至今遺蹟猶在。
富春山垂釣
嚴子陵垂釣的富春江,就是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裡的富春山,而嚴子陵的文人氣節也為《富春山居圖》裡的漁夫、樵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
嚴子陵,才華橫溢,而且和光武帝是故交,憑藉著這兩點,他完全可以身居高位,享盡榮華富貴,可他卻偏偏放棄唾手可得的機會,選擇隱居山林。這種視富貴為浮雲,只為保全自己名節的行為,又有多少讀書人能夠做到呢?
範仲淹劇照
範仲淹為嚴子陵修建祠堂,並為他作歌祭奠,看似在讚揚嚴子陵的高尚氣節,其實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寫照呢?寒窗苦讀,只為當官為民謀福利,就算是官小勢微,也依然不改初心,直言進諫。即便是被一貶再貶,也泰然自若,想方設法造福百姓。
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他都不忘興辦學堂,教書育人,這樣的範仲淹,才是真正的「俠之大者」,他絕對擔得起那句「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範仲淹劇照
【無障礙閱讀】
先生:這裡指的是西漢末年名人嚴子陵。
光武:指的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
復:解除徭役。
【作家介紹】
範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帶過兵,打過仗,也發起過改革,史稱「慶曆新政」。皇祐四年(1052年),範仲淹在上任的途中病逝,年六十四,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歐陽修曾評價範仲淹「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王安石對範仲淹亦是高贊:「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
範仲淹劇照
【佳句背囊】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句話出自範仲淹的《嶽陽樓記》,這篇文章寫於「慶曆新政」失敗之後,政治抱負無法實現,還得罪了丞相呂夷簡,處於這樣低迷的境況中,範仲淹依然能夠抱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態度,堅守著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為官理念。
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百姓們的幸福出汗、流血,範仲淹這一生,是真的做到了。
【作者介紹】
我是書謎,一個熱愛詩詞國學的90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