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北大爸爸的「中國式在家上學」的探索

2020-12-16 騰訊網

當很多中國家長費盡心思為孩子選擇「名牌」學校 時,一部分人已經開始身體力行,嘗試主流教育體 系以外的道路,包括「在家上學」。中國「在家上學聯盟」網站如今已擁有超過5000名會員,創辦人估 計,真正實踐「在家上學」的會員多達1000人。

北大爸爸的在家上學實踐

北京回龍觀的一幢居民樓裡,47 歲的張喬峰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了一間家庭學堂,取名「龍學園」。兩間臥室被放進6張床,一個大廳被分隔成兩部分,一半是孩子的圖書館,擺放著《哈佛家訓》、英語名著等書籍,以及一張供孩子塗鴉的小桌子;另一半則是一個大圓桌,那是孩子們的課桌,也是吃早午晚餐的飯桌。

一年半以前,北大畢業的張喬峰辭了職,決定把在私立學校讀一年級才 1 個多月的兒子張洪午接回家來親自教育。「孩子報興趣班時拍了張一寸照,照片裡孩子雙眼無神,無精打採。他說自己不快樂。」這成了張喬峰決定讓孩子在家讀書的原因。

一年半以後,另外兩名同齡孩子在看到媒體報導和張喬峰的博客後,出於對他理念的認同,也把孩子送來「龍學園」,和張洪午一起上課。

在上午時間,張喬峰教授三個孩子語文、數學以及英語。他站在一塊小黑板前講課,孩子們用自己最喜歡的姿勢聽課,原先還都坐在椅子上,一會兒就有人坐到地上,還有人鑽到課桌底下。「我要上廁所」、「我肚子餓,想要喝早餐奶」,課程時常被孩子的「意外」打斷。

在數學課上,張喬峰出了一道算術題:「小明在燈下作業。家裡停電後,他按下開關五次,來電後,燈亮著還是暗著?」張洪午立馬跑到自家大廳,把電燈開關按了又開,思考答案。

在閱讀課上,張喬峰在網上找到一篇勵志短文《飛翔的蜘蛛》,讓三個孩子輪流讀一遍,各自分享感受。「我覺得蜘蛛很小心,懂得保護自己。」張洪午回答。「它很執著,堅持不懈。」另一個男孩答說。

「是呀,只要腳踏實地,每個人都能創造奇蹟。」張喬峰總結說。這次張洪午默不作聲,想了幾秒鐘,突然指了指茶几上的魚缸。「你可以,我可以,那小魚可以嗎?」

按照張洪午現在的年紀,應該在傳統學校學二年級第一學期課程,但張喬峰卻沒有按照傳統教材來教。他自己為孩子選擇讀物,出數學題,英文教材採用的是臺灣東西出版社的 Easy to Read 以及美國蘇斯博士雙語經典故事。

「之前的一年半屬於過渡期。我計劃下學期開始在外來教材基礎上加入傳統課本學習,一學期可以學完學校一整年教材。」張喬峰信心滿滿地說,「我計劃讓孩子 10 歲小學畢業,12 歲初中畢業,14 歲高中畢業,接著週遊世界後考取美國名牌大學。」

目前,張洪午的學籍掛在北京一所私立學校,張喬峰跟學校達成「默契」,孩子不用去學校讀書,但有時候,他會把學校的考試試卷拿回家,「孩子總能拿 90 分以上。」前不久,一位北京記者拿著北京小學四年級的英語課本讓張洪午閱讀,結果他毫不費力念了出來。《外灘畫報》記者也讓張洪午閱讀了一段蘇斯博士的故事書,發現他字正腔圓,美音很重。

每天下午,張喬峰帶著孩子參加「男孩子俱樂部」,向專業老師學習遊泳、跆拳道和手工等技能。如今,張洪午已經取得跆拳道黑帶。

張喬峰說,他本身就是半個體制外的野路子:福建農村畢業,因數學競賽保送北大物理系,其間主動提出休學一年泡北大圖書館,讀唐詩宋詞、名人傳記,之後從北大社會學專業畢業。「我想通過張洪午的例子證明,另闢蹊徑是可以成功的。」

不過,在跟張喬峰接觸的過程中,記者也發現了他的局限性,比如他的英語還是 20 年前在北大學的那些知識,還帶點口音。 「現在原版英語教學材料很豐富,可以跟著 MP3 學。」張喬峰對此並不擔心,「學習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旦腦筋開竅了,掌握了學習的規律,十二三歲之後靠自學也可以。」

「自然而然」教學法

相比「龍學園」自由鬆散的教學環境,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在家上學的「小石頭」則對課堂氛圍更加熟悉。

「小石頭」的母親張冬青是北京一所高校的語文老師,父親王曉峰曾是雜誌社的一名資深編輯。

2006 年,他們為小女兒「小石頭」找了好幾所小學,但發現都不盡如人意,於是和其他三個家庭開辦了一所學堂,取名「日日新」。「我們把它定義為家庭互助式學堂。既然是學堂,就需要規範。」張冬青介紹說,當時四個家庭出錢在一個居民樓租了一室戶,聘請專業教師給孩子上課。

日日新學堂的教學理念是用「自然而然」的教育,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創辦人要求學校每個學生都學習武術,這不僅可以用來防身,更重要的是鍛鍊孩子的意志品質。

六年過去了,日日新學堂的迅速發展超過創辦人預期。如今,它在北京家庭教育圈頗有名氣,一共吸引 240 位學生以及 70 位專職教師。在北京北郊沙河水庫旁,一棟紅磚建築出現在小沙河村村頭,孩子們的嬉鬧和古典音樂聲一同傳出。建築門口,是一大片果樹林,種著櫻桃、蘋果、柿子、山楂等十多種果樹。

王曉峰從雜誌社辭了職,全職擔任日日新學堂校長,孩子見到他都特別親,稱呼他為「大車老師」。走進日日新,隨處能感受到一種愉悅和自由的氣息。一、二、三年級,每個班有三個班主任,四、五年級有兩個班主任。日日新教師平均年齡二十六七歲,更像是孩子的知心大哥哥大姐姐。

29 歲的美術老師孟祥偉,身材魁梧高大,中國人民大學油畫本科畢業。上課的時候,孩子們要求他擔任模特,給他畫像,還要求他「一動不動」,下課後,孩子們見到這位老師,熱情地撲上去,有人抱腿,有人拽胳膊,嘴裡高興地笑著叫著……

24 歲的王桃榮畢業於燕京華強大學外貿英語專業,畢業後曾當過半年外企白領,之後應聘來學校。

在和孩子的相處中,她找到了快樂。孩子們稱她「桃子」,一位賽普勒斯女孩是她班上的學生,做遊戲時一直喊她「老公」——原來前不久學生戲劇節,女孩扮演朱麗葉,而「桃子」則扮演了羅密歐。

廈門大學數學系碩士畢業的楊代盟是「小石頭」的數學老師。「小石頭的數學概念很清晰,存在建模的思想。而從傳統學校轉學過來的孩子套題思想很嚴重,總希望我給他公式,然後設法往裡套。」楊代盟告訴《外灘畫報》記者,他發現有些從傳統學校轉來的孩子對老師很恐懼,自信心產生很大的動搖,「當我經過時,他們用橡皮遮住自己的答案。這種對老師的恐懼是根深蒂固的。」

在「日日新」,雖然二年級以上會有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但老師們不會強化考試結果,也不會對孩子的成績排名。逐漸的,孩子就會把考試當成自測,坦然面對。

學校的課程設置借鑑了許多國外的學校,既有 20、30 分鐘的短課,也有 1 小時、1.5 小時的長課。學校把語文課、品德課、社會課綜合成「人文課」,另增加3門綜合課:「博物通識」的任務是了解自然和科學,包括做實驗;「綜合實踐」的任務是認識社會,「生態教育」的使命是將前兩者結合。

在家上學的未來

教育專家、《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表示,當下有很多家長對學校教育不信任,一小部分家長勇敢地獨闢蹊徑,使「在家上學」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但這方面目前還缺乏理論和實踐的支撐,更多人仍處在困惑彷徨中。

記者調查發現,大眾主要的困惑集中在在家上學的孩子的學習成果還缺乏統一的檢驗標準,此外,在家上學的孩子若是轉到傳統學校是否存在困難,也是一大疑問。

國外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在這方面已經有良好的政府系統支持。

在美國麻薩諸塞等州,學生在家上學需要得到政府審批,在「全時在家上學」系統中註冊後,父母可以免費領到教材。家長們會定期組織活動、聚會、交流和討論,一旦感覺教不下去,孩子可以隨時回到學校。而中國顯然還缺乏這方面的官方系統支持。

目前中國家長們通過一個名叫「在家上學聯盟」的網站交流信息,共享資料。該網站創始人徐雪金是一名義烏商人,早年在瑞典生活,有兩個孩子,本身就是一位讓孩子在家上學的父親。根據徐雪金統計,目前網站共有會員 5000 多人,真正在家上學人數為 1000 多人。

在網站首頁,有一系列媒體相關報導,記者看到那些較早實踐在家上學的家庭,有的孩子已經成年,並且開始按照自己的興趣去發展自己。

著名兒童作家、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屬於知名度最高的一個,如今,鄭亞旗成功創辦「皮皮魯」總動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任務是「開發」鄭淵潔。

美國洛杉磯的南加州大學有位來自成都的女孩蓉榕,她用3年時間在家學完小學課程,之後進入成都國際學校。2011 年蓉榕被美國多所一流大學錄取,最終選擇南加州大學,如今她非常適應大學生活,全部成績為 A。

2007 年,廣東陳女士創建了一所全日制中英雙語私人書院。目前該書院共 70 多名學生,18 位不同國籍的老師。陳女士的大兒子 Michael 是書院裡年齡最大的孩子,2012 年,他拿到了具有南方哈佛之稱的埃默裡大學錄取通知書。作為 Michael 的母親兼老師,陳女士給埃默裡寫去的推薦信中,介紹了兒子 4 個閃光點:中英文雙語優勢、博聞強記,對人生的使命感,以及作為家中長子的擔當和責任。

「教育的意義在於幫助孩子體察人生旅程的意義,尋找到自己的夢想,並為此付出努力。」陳女士說。

關於孩子們的未來,張喬峰告訴記者,他的打算是讓孩子以後上美國大學;日日新學堂的張冬青則表示,學校打算逐年建設初中部和高中部,目前她的女兒「小石頭」就讀 6 年級,是學校年齡最大的學生,之後「小石頭」會一直跟隨日日新成長,直到高中畢業。「一旦有學生想要中途退出,考普通初中和高中,我們也會對他們進行一些集中的應試輔導。」張冬青表示。

來源:有教無類 微信號:edu3721

相關焦點

  • 探訪「在家上學」族:家長通過網友經驗糾偏(圖)
    他在家「上學」的方式有點特殊,因為老師是他自己,他今年11歲。  衝衝退學後一年,爸爸馬先生做出了一個顛覆性決定,讓兒子自由成長,沒課本,沒作業,沒考試。  家成了戰場  現在衝衝每天的生活很簡單,爸爸媽媽去上班,他自己買菜做飯、逛市場、看展覽、買書看書,十足的自由人。
  • 11歲女孩退學「在家上學」 英語詞彙量已過萬
    隨時可以打斷「助教爸爸」的講解,與他討論任何與課文有關或無關的話題。從當年的鄭淵潔在家教子,到現在Tina這樣的家庭,「在家上學」逐漸引起廣泛關注,嘗試的人群也越來越多。目前,中國「在家上學聯盟」網站會員達五千人,實踐者中,內心強大的高學歷爸爸居多,工作性質也比較自由。不過,專家指出,「在家上學」並非「有錢有閒高學歷」就可盲目模仿的。
  • 中國多地出現不滿公立學校轉而在家上學案例(圖)
    「從公辦學校裡出來,進孫瑞雪教育機構,然後又出來自己帶孩子『在家上學』。在我原來的生活圈子裡,算是特行獨立了。然而,這次研討會才真正讓我看到什麼叫『小巫見大巫』……」  廣州六月小學堂創辦者葉萬紅,在博客上如是述說自己參加「在家上學」項目啟動研討會後的感受。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主辦的這個研討會,前不久在雲南大理舉辦。
  • 李戡在北大:我爸爸當然還是當年那個李敖
    北大有它的問題,很多人講了,我也曉得一些,可是再怎麼樣,它也是中國一個具代表性、指標性的大學。我們不應該因為它有不好的地方,就去逃避、不要念,或是沒考上就開始亂講話攻擊它,我們是要讓它變更好。整個時代背景也不一樣。北大在很多方面還是世界一流的,我覺得我這個機會還是難得。時代周報:你家裡的長輩有沒有跟你談起過當年在北大念書時的情形(李戡的爺爺、兩位姑姑、一位姑丈都畢業於北大)?
  • 停課不停學 喜馬拉雅推出「在家上學」頻道
    為響應教育部號召,喜馬拉雅繼推出「空中小學堂」後,近日,在App首頁上線「在家上學」頻道,幫助孩子們宅家抗疫,停課不停學。喜馬拉雅整合旗下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統編教材、少兒英語、國學科學啟蒙等領域的精品課程。「在家上學」頻道集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於一體,兼顧學習提升與興趣培養。
  • 辯論:在家上學拿孩子實驗值不值?
    1對1  日前,21世紀教育研究院[微博]發布《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分析我國"在家上學"的發展現狀。調查顯示,如今在中國大陸約有1.8萬學生"叛逃"學校,選擇"在家上學",多數家庭主要由母親負責孩子的在家學習。
  • 中國爸爸為什麼不在家?心理專家的解釋,從全新角度幫助媽媽!
    作者:寶寶知道成長育兒媽媽給換衣服,媽媽給做輔食,媽媽給講故事,媽媽陪上興趣班……無比多中國媽媽,都惱怒於同一個問題:爸爸各種忙,經常不在家,管孩子,幾乎全都是媽媽的事!更有人將這種相當普遍的夫妻關係和家庭場景概括為: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
  • "在家上學"群體日益壯大 義務教育需警鐘長鳴
    一個"十萬",一個"六千",兩組數據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就此,記者專門聯繫到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家上學"課題組主要負責人、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王佳佳,他向記者說明了"6000"這個數字的統計原則。  王佳佳告訴記者:「我做的這個研究跟國學讀經班還不一樣。在家上學還是以父母是主要負責人(為主),國學班、讀經班他們主要是一個社會組織來運營、組織教學。
  • 在家上學的丁丁是不可複製的
    六一將至,我們把目光投向一個「在家上學」的孩子丁丁。    揆諸報端來看,丁丁不是第一個「在家上學」的孩子,而可以預想的是,他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在家上學」的孩子。    從此前的案例以及丁丁的情形來看,選擇「在家上學」,大多是有幾分無奈,但這依然並不妨礙出現過成功的例子,比如通話大王鄭淵潔,他就是從小「在家上學」。當然,成功不獨只有鄭淵潔這一例。    回到丁丁這來說,在家上學的他,看起來也還不錯。
  • 初一回家自學 在家上學的15歲男孩要考法學博士
    學校已經開學了,男孩為何沒有去學校上學?  5年自學  拿了本科文憑  男孩叫劉如松,金華人,今年15歲。去年家裡在杭州雙浦鎮開了一家「東林賓館」,他在前臺幫忙。劉如松爸爸還在濱江開了一個英語補習班,一家人經常兩頭跑。  爸爸劉廷芳領著記者來到劉如松面前,他站了起來,學著老爸的樣子跟記者握了握手,問候了一聲「你好!」
  • 葫蘆島:媽媽勒死爸爸 孩子不想上學了(圖)
    夫妻倆14歲的兒子精神受到很大打擊,目前居住在大伯家,整天鬱鬱寡歡,常對親戚們說不想上學了。  昨日記者獲悉,嫌疑人已被葫蘆島警方刑拘。  妻子供述先餵藥後勒死  11月14日,葫蘆島市南票區缸窯嶺鎮六家窩鋪村43歲的村民張某被人殺死在家中炕上。
  • 「私塾」、「國學班」、「在家上學」,細數被教育部點名的灰色地帶
    「私塾」、「國學班」、「在家上學」,細數被教育部點名的灰色地帶 作者:9蛋 發布時間:
  • 【從未名湖到日月潭•人物】一個臺灣大學交換生的北大生活
    此外,北大學生藝術團的40名同學還將在臺舉行4場文藝演出。此次訪臺,無論是在人員規模、活動層次還是交流深度方面,在北大校際交流史上都是空前的,也為兩岸的高等教育交流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相信在友好與互利的氛圍下,兩岸高等教育合作將結出新的碩果。
  • 對話讓兒騎牛上學的父親李裡:我不是孔乙己式的迂腐
    李裡說,兒子從小接觸動物,兩歲就開始在家裡騎駱駝,從去年上幼兒園開始,常常在父親的陪伴下騎牛騎驢上學。早在10年前,李裡就因傳授國學被媒體報導,他的「奇怪」常引來大眾的注視和討論:初中後輟學,在家自學,後來去高校教學,並開了國學課;自14歲起鍾情長衫,由此獲得「長衫先生」之名;按照中國傳統文人的方式生活,不會用電腦,只用手機接打電話、發簡訊,偶爾用百度搜索一些資料。
  • 《背著爸爸上學》讓人為之動容,為之垂淚
    《背著爸爸上學》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親子電影,它的劇情卻在真實生活中有著催人淚下的影子。影片中的父親,為了孩子們將來能在社會上出人頭地,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以告慰妻子的在天之靈。影片中的石娃懂事聰明,最後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得了全國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一等獎。是什麼讓他擁有如此強的毅力來面對生活中的風浪呢?
  • 會用多國語言賣貨的柬埔寨男孩來中國上學啦!他想考北大
    從此以後,來中國讀書就成了沙利最大的願望。柬埔寨留學生 沙利:4月是柬埔寨的新年,我跟媽媽說,我想去中國。她說你每天都讓我(允許)你去中國。我說對,我想去中國,我真的想去。事實上,沙利想來中國,還有著自己的考慮。一方面是可以給父母省下養育他的錢,另一方面,他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在未來給家人帶去更好的生活。
  • 女兒作文全篇歌頌媽媽的愛,爸爸氣到變形:嫉妒使爸爸面目全非
    事情的起因是:爸爸發現了女兒寫的一篇文章,整篇文章內容全是歌頌媽媽的愛,而一個字都沒有提及爸爸。這就像我們中國的家庭大多是媽媽在家相夫教子,爸爸賺錢養家,所以陪伴孩子的時間就很少,讓孩子覺得爸爸對這個家庭沒有愛。那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喪偶式育兒」呢?中國家庭中的爸爸,大多以工作和掙錢為主,因為要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所以他們由於工作太忙,而沒有時間陪伴孩子。
  • 博士爸爸辭職辦私塾 9歲女兒精通英語古文(圖)
    一個當代私塾女孩的成長史  袁小逸,一名9歲女孩,一上學就和十三四歲的孩子坐在八年級的教室裡讀書。但是3個月後,她不上學了,要和以前一樣讀私塾。袁鴻林,袁小逸的父親,擁有北大碩士和南開博士學位,幾年前辭掉工作創辦私塾,教女兒學習,並吸引了許多父母將孩子送至其門下。
  • 中國式婚姻:類似於喪偶式婚姻
    中國式婚姻中,女子都是慢慢的變成了一個人過日子的樣子!一個人上班、帶孩子、做飯、家務等等,男人兩個字:掙錢。當今中國女人為什麼都活成了女漢子,因為男人越來越娘,也越來越指望不上,自然而然我們也進化了,越來越獨立,不需要依賴男人照樣換燈泡換水管,所以大齡女青年多了,並不意外。婚姻是兩個相愛的人組合的家庭,不是男人找了一個照顧自己的保姆和生孩子的工具,你以為你播個種你就沒別的義務了?這也是為什麼國外那麼多捐種的機構盛行的原因。
  • 櫻桃小丸子第一次做飛機,和爸爸媽媽去中國看網友,開心極了!
    導語:在放寒假的時候,櫻桃小丸子收到了一封信,是從遙遠的大洋彼岸的中國送來的,櫻桃小丸子很是疑惑,怎麼會有這樣一封信被寄來呢,她懷著好奇心打開了這封信,從此以後他便交到了一個外國的筆友,甚至還去了他家去做客,去中國旅遊。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櫻桃小丸子交到筆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