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出土唐代壁畫,畫中發現女性時尚挎包!網友:LV同款

2020-12-08 拍案驚奇

敦煌莫高窟是中華文明瑰寶,也是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提起敦煌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享有盛譽,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歷經千年滄桑,到了元朝時期已經形成了巨大規模,敦煌莫高窟規模龐大的作品中有很多都與佛教文化有關,其中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佛教藝術地。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雖然規模龐大,其中有價值的珍品寶物眾多,但是在近代卻遭受了一場大規模的文化浩劫,提起敦煌莫高窟就不得不提王道士,此人雖然在歷史上是一個小人物,卻因為敦煌莫高窟盜竊事件一夜出名。

近代以來,由於清王朝的腐朽沒落, 國家飽受列強蹂躪,國力貧弱的清政府已經無力再保護敦煌莫高窟,很多外國傳教士便打著考察的名義趁亂進入敦煌,明目張胆的大量盜取敦煌文物和壁畫,由此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的文化浩劫,當時的敦煌莫高窟已經無人打理,只有一個道士再默默守候,此人就是王道士,當王道士發現敦煌莫高窟的文物遭受盜竊後,他心急如焚,趕到八百裡外的官府前去報官,可當地官員的態度卻讓他大失所望,當地官員認為敦煌莫高窟沒什麼價值,那些經書上的文字甚至還不如自己的字寫的好看,王道士的一頓苦苦哀求最終卻被官府趕了出來,無奈之下,王道士心灰意冷,不再指望官府來保護敦煌莫高窟。

王道士回到了敦煌後,又發現了好幾批前來盜取文物的外國人,他們將敦煌莫高窟的經書搬空後,又打起了壁畫的主意,竟然將壁畫整個粘了下來,王道士為了保護剩下的文物,也為了維持生計,只能和外國人合作,將敦煌莫高窟的部分文物以低價賣給外國人,然後又用這些錢來修繕保護另一部分文物,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導致敦煌莫高窟的大部分文物流失。

後人因此對王道士此人頗有非議,認為王道士出於貪財的目的才出賣國寶,對其唾罵不已,然而在那個動蕩的時代中,還有多少人去關注這批國寶呢?如果沒有王道士,恐怕連今天的敦煌莫高窟也不存在了,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指責王道士呢?一個時代的罪過不能全部都推到一個人的身上,從這一方面來講王道士再保護敦煌莫高窟文化遺產方面有功無過。

在今天的敦煌莫高窟中,從昔日斑駁的痕跡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盛唐時期燦爛璀璨的中華文明的影子,儘管時代變遷,千年已逝,然而敦煌莫高窟仍然成為無數歷史學家和歷史文化愛好者討論關注的熱點。

在現今留存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我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場景,比如據晚唐繪製的敦煌莫高窟《近事女》壁畫考證,唐代時期已經流行挎包,且男女皆是"包包控",大挎包便是唐朝時尚ICON必備!

比如這幅壁畫,一位女性在樹下休息,而在樹上掛著的竟然是一個類似於現代女性的挎包,有網友開玩笑說難道是現代人穿越了?還有人開玩笑說這簡直就是唐代的LV挎包。

歷史何其相似,今天的女性朋友愛包實際上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所以廣大男性同胞們當對象再伸手要錢買包的時候,不要一味指責她們,因為女人愛包的天性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要怪只能怪老祖宗了。

參考文獻:《敦煌莫高窟紀實》

相關焦點

  • 從中古壁畫、陶塑看女性何以對挎包情有獨鍾
    為什麼自古以來女性對挎包情有獨鍾?是日常使用還是特定場合使用?是衣服搭配包還是包搭配服飾?中國服裝史一直以來較為忽視服飾中的挎包裝飾,本文利用新出土的中古壁畫和唐代各種挎包女性陶塑,對中古藝術中的挎包女性形象進行了初步分析。作者認為,「挎包女性」圖像賦予了女性非凡的人性精神。
  • 洛陽出土唐代挎包女俑引網友熱議 獲贊「時尚唐朝」
    彩繪雙髻挎包女俑  「走!帶上挎包上街購物去。」雙11前後,網友@十相自在靈生在微博上曬出一張唐代挎包女俑照片,女俑的挎包引起網友關注。近日,《洛陽晚報》記者採訪得知,該女俑為洛陽博物館(簡稱洛博)藏品,該館現藏有兩件挎包女俑。
  • 敦煌研究院披露莫高窟壁畫揭秘唐代女子「群像」
    敦煌研究院供圖 攝   中新網蘭州3月8日電 (南如卓瑪)女菩薩、飛天、樂舞伎、天女、開窟造像的女施主……3月8日,敦煌研究院在「三八婦女節」之際,以「大唐女神範兒」為主題披露了莫高窟中關於女性題材的經典壁畫,揭秘唐朝女子「群像」,反映女性在唐代具有相當的社會地位。
  • 出土的五件古代文物,具具與現代風格相似,難道不是穿越了嗎。
    但是,當出土了某些古代的文物時,你會發現他們和現代極其的相似,好像冥冥之中就要出現一樣。一,唐代女式挎包古人以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作為古代王朝中最為開放的唐朝,唐代的女人更是有著自己的審美觀,不過讓人驚嘆的是,她們的一些物品竟然和現今的物品出奇的相像。
  • 研究人員在敦煌壁畫中發現新經變畫
    新華網蘭州8月30日電(記者王豔明)經過仔細辨識和考證,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敦煌壁畫中首次發現了十輪經變畫,近日在敦煌召開的「2004年石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上,這一重要石窟研究成果被公布。  新經變畫的發現者、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王惠明博士說,在此之前,由於內容的相似性,幾十年來,這種壁畫一直被認為是寶雨經變畫,十輪經變畫的首次發現和確認,為敦煌經變畫增添了新的種類,填補了敦煌壁畫中無地藏信仰的空白,並豐富了敦煌學研究內容。  經變畫又稱經變或變相,是把佛經中的文字內容,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
  •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展現出了唐代各民族的樂舞特色
    ,而唐代壁畫中千姿百態的樂舞圖也同樣展示著那美不勝收的輝煌。特別是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唐代樂舞是人們了解樂舞藝術最真實、最形象的樂舞資料,更是屬於全人類的藝術精品。唐代是音樂歌舞藝術盛行的時代,上自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很喜歡音樂和舞蹈,不論是在宮廷王府中,還是在街市、寺院裡,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宴飲遊樂或是進行宗教祭祀,音樂舞蹈都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
  • 莫高窟唐代壁畫菩薩服飾色彩分析
    本文著眼於菩薩這一佛教形象,對唐代莫高窟具有代表性的洞窟壁畫中觀音、大勢至和脅侍供養兩類菩薩的服飾色彩進行歸納與整理,在色彩屬性、配色方法等方面進行服飾用色特點的分析,力求更好地發現敦煌色彩在菩薩服飾當中的運用。
  • 敦煌莫高窟的盛唐壁畫
    它解決了我們僅以文字記載來了解藝術的懸念,滿足了我們僅能從想像中去推測那些充滿競爭的時代氣氛。更重要的是這四百壁壁畫激情地、藝術形象地反映了8世紀時這條漫長而又動蕩的絲綢古道上,人類歷史艱辛的足跡和心靈顫動的餘波。
  • 敦煌再出發 | 11月莫高窟與壁畫美學探索之旅
    323窟是敦煌石窟中的「原創性」洞窟,是敦煌石窟群中僅存主題為佛教史跡畫內容的一窟。第323窟張騫出使西域圖以敦煌本地人的佛教認識和需求為前提,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敦煌石窟壁畫中,構成全新的視覺認識,在漫長的敦煌石窟營建歷史中,成為了壁畫中的歷史記憶。
  • 天宮裡的精靈,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敦煌石窟也呈現出空前輝煌的局面,現存唐代洞窟236個,佔全部洞窟的一半。此時壁畫中的飛天是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代,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裡,完成中國化歷程的飛天,其基本形象是菩薩裝,女性體型,特別是盛唐時期受到宮廷舞蹈和仕女畫的影響。其畫法由浪漫、誇張步入現實,由天人轉變為楚楚動人的宮娥舞女,粉壁丹青完全進入了人物畫的範疇,工筆勾勒,重彩平塗,形象鮮明。
  • 敦煌莫高窟首次發現北區石窟中有二十五座瘞窟
    中新社蘭州九月二十日電(劉薛梅)記者今日採訪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彭金章獲悉,敦煌莫高窟首次發現北區石窟中有二十五座瘞窟,其用途是埋葬死亡的和尚。
  • 試論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山水圖像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敦煌壁畫是佛教壁畫,其題材主要依據佛教經文繪製塑像、經變、故事畫等。 敦煌藝術是宣傳佛教思想的藝術,無論是壁畫還是塑像都依照佛教經典,通過畫匠的一筆一畫、一木一石創造出來。在這些佛教繪畫中,人們也可以看到大量作為背景畫出現的山水風景畫。儘管佛教是外來的宗教,但在傳入中國後受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強烈影響。
  • 敦煌莫高窟一千多年來壁畫的變化
    1、變色的問題據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專家的調查分析,敦煌壁畫所用顏料中,紅色有:土紅、硃砂、鉛丹、密佗僧;綠色有:氯銅礦、石綠;白色主要為:滑石、硬石膏、石膏、白堊、高嶺石和雲母。>莫高窟第263窟北壁供養菩薩莫高窟第263窟北壁供養菩薩復原(段文杰復原臨摹)壁畫中的石青和石綠色、白色等顏料多為礦物質顏料,穩定性強,歷經一千多年還不變色。
  • 敦煌莫高窟精美壁畫賞析
    12窟 作戰圖晚唐 壁畫內涵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
  • 敦煌莫高窟,精美壁畫的文化延長
    而且還有他中間的那個莫高窟,莫高窟在位置上面是遠離繁華的市場,而且還是世界上最令人嘆為觀止的佛教繪畫和雕像收藏地之一。據傳說,一位名叫樂尊的和尚正在前往西方天堂的長途旅行。過了戈壁沙漠,他在敦煌附近的三尾山停了下來。在那裡他發現了一個特殊的警司,警司在那裡用自己的戒指採集了敦煌的甜美的水來解渴了,就坐下來休息了,欣賞著敦煌的美景。
  • 敦煌壁畫「撞臉」馮鞏?把莫高窟放大看,哈哈哈哈哈
    沒想到居然在敦煌壁畫看到了「馮鞏」和「喬杉」?本文授權轉載於:耳朵裡的博物館ID:erduolidebowuguan作者:朵朵編輯部關注耳朵裡的博物館,和百萬家庭深度看展覽原文標題:敦煌壁畫「撞臉」馮鞏?
  • 敦煌說|金玉珠翠:壁畫裡的美麗人生
    敦煌,時尚而優雅。莫高窟壁畫中的人兒「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跨越千年,依舊華美。她們頭、頸、臂上的佩飾,在千年時光裡,永遠璀璨動人。」唐代女性簪花的習俗,在敦煌壁畫中有著完美的呈現。她們將鮮花簪在鬢間,額上。為了讓花朵能夠四季常開,她們用絹、羅 、紗 、綾、絨、紙等材料製成假花,簪於髮髻之上。青絲上珠光璀璨,再配上一抹紅綠在鬢髮之間,自然春色躍然,楚楚動人。簪釵插在髻上腦後,金銀珠翠光彩奪目。
  • 敦煌壁畫中的時尚西遊記(下)
    可以說,正是唐代衣冠,構成了中國古代服飾的正典。縱觀莫高窟壁畫中的人物,不僅雲集了大量神仙、佛、菩薩、天王、羅漢、金剛、力士、伎樂、飛天、僧尼等神話與宗教人物,同樣也有眾多帝王、后妃、文臣、武將、士兵、僕役,更有供養人、商賈、貴婦、奴婢、侍從、匠人、樂工、士農工商、販夫走卒甚至強盜也躋身其中。
  • 敦煌莫高窟壁畫,被堪稱為百科全書,牆壁上的博物館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是我國古代藝術最重要的寶藏之一,它建在戈壁邊巖的峭壁上,南北長一公裡,南區有492個洞窟,裡面有2000多身彩塑、45000平方米壁畫。其中主要部分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從公元4世紀到14世紀陸續修建成功的,特別是從北魏到唐末的壁畫代表了我國古代藝術的優秀傳統。壁畫既是崇拜的對象,也是教化信眾的「視覺文獻」。唐代一般稱這些壁畫為「變相」。
  • 敦煌莫高窟壁畫,被堪稱為百科全書、牆壁上的博物館
    ;搞建築的在《五臺山圖》(莫高窟第61窟,五代)裡看唐代建築的式樣;搞農業的看當時農耕達到的程度等等,各行各業都能從中找到淵源。在敦煌莫高窟西魏(公元535——557年)285窟和249窟窟頂壁畫中,出現了很多中原漢族上古神話傳說中的神靈與異獸形象,如伏羲、女媧、東王公、西王母、四方位神中的朱雀和玄武、人首蛇身的開明神獸、身生羽翼的鹿形「飛廉」、人頭鳥身的「千秋鳥」……也出現了風、雨、雷、電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