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善待宗教應該成為普遍共識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人民日報海外版:善待宗教應該成為普遍共識

2013年07月26日 04:0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0)

  北京牛街清真寺

  上海徐家匯沐恩堂

  北京王府井天主教堂

  北京白雲觀

  河南洛陽白馬寺

  泰國皇家寺廟

  徐思源攝

  法國巴黎大清真寺

  徐思源攝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

  徐思源攝

  在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中,與其相生相伴、相互影響的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就是宗教。全球範圍內的宗教成千上萬、萬象紛呈,尤以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傳播廣泛、影響深遠。在宗教伴隨人類社會發展而不斷傳承的過程中,人們對宗教的認知也多種多樣,有的甚至還大相逕庭,這既源於宗教本身的差異性、複雜性,也受制於人們認識的局限性、傾向性。但在一般意義上看,宗教具有積極性、消極性的社會兩重性功能是不爭的事實,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作用,是人類社會發展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也是全世界的共同責任。我們認為,面對這一課題,做到善待宗教尤其重要,應該成為普遍共識。

  從宗教的起源看,善待宗教是遵從規律的必然要求

  宗教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產生,普遍存在於各個民族各個國家,有的還在世界範圍產生廣泛影響。關於宗教產生和存在的根源問題,有的認為神是其神聖根源,有的認為某種絕對的、抽象的觀念是其產生根源,有的認為其是一種超人間、超自然力量的虛幻反映。所謂「萬物有成理」,在對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在內的所有宗教的認知中,我們不能離開對人類社會發展相關環境和條件的分析: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和依賴,各種複雜社會關係的客觀存在,人們認知的局限性、有限性,作為人所具有的情感情緒影響,都成為宗教產生和存在的主觀和客觀條件。只要其產生和存在的自然根源、社會根源、認識根源和心理根源沒有消失,宗教都將長期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這必然要求我們客觀理性地加以善待。

  從歷史的發展看,善待宗教是造福社會的有益之策

  縱觀古今中外,在宗教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儘管受制於時代背景、客觀條件和主觀認知的影響,宗教還是發揮了群體整合、心理調適、道德教化、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的獨特功能,服務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並已內化為宗教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無論從人類發展的全局看,還是從一些國家一些民族的具體實踐看,歷史都表明,能否正確認識、善待宗教,都是發揮宗教積極功能、抑制其消極作用的關鍵所在。中華文化歷來崇尚和諧,主張兼收並蓄、包容互鑑,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除本土宗教道教外,外來的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均得到了中華文化的接納、尊重和包容,都在不斷適應、不斷建樹作為中健康傳承,根植中華大地,成為彰顯中華文化特質的宗教。以伊斯蘭教為例,公元7世紀傳入唐代中國,歷經宋、元、明、清直至近當代,總體開明、包容、善待的良好大環境,有力保障了伊斯蘭教在中國的不斷適應、不斷發展,使其能夠成為中國五大宗教之一,廣大穆斯林群眾同其他信教與不信教群眾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友愛互助,共同匯成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巨大力量。可以說,伊斯蘭教「中國化」為中國的伊斯蘭教,中國廣大穆斯林群眾能夠充分享有做中國人的尊嚴和自豪,無不在於中國善待宗教、造福社會的環境好、政策好。

  從時代的要求看,善待宗教是和平發展的明智選擇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努力營造一個保持和平發展的有利環境,是各國所需,是各民族所願,是全人類之福。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信仰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宗教會更加廣泛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也更加需要激發匯聚包括宗教在內的各種積極力量。然而在世界範圍的現實社會生活中,一定程度存在宗教積極作用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和發揮,宗教消極作用難以抑制和避免的問題。究其成因很多,而不客觀、不尊重、不公正是最為根本的主觀成因。在和平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夢以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美好夢想,已經成為為之追求和奮鬥的主題。全人類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期待,需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既立足自身謀劃,更要著眼全球擔當,共同為世界的和平發展作貢獻。「積力之所舉無不勝,眾智之所為無不成」,我們必須善於在相互尊重、追求共贏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包括宗教在內的一切積極力量,對宗教做到體現尊重、注重包容、彰顯平等、積極引導、有效保護,真正把善待宗教的理念和要求落到實處。

  善待宗教,就要體現尊重

  從大處講,宗教因人類發展的需要而生;從具體看,宗教關乎著信教群眾的精神生活。世界上的宗教成千上萬,宗教與宗教之間會有不同的特點,一種宗教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也會有差異,但所有宗教的共同特質是,宗教信仰在信教群眾中具有不可褻瀆、難以動搖的神聖性。中國古人云,「仁者必敬人」。任何國家、任何人都應該充分認識宗教存在的歷史和現實,充分尊重人們信仰宗教的基本權利。具體到伊斯蘭教,這種尊重在中國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如即使是在非穆斯林聚居區,許多單位和機構也會為穆斯林提供清真飲食;在普遍實行火葬和土地供應緊張的情況下,中國的地方政府充分尊重穆斯林土葬習俗,為向穆斯林提供墓地做了很多努力。我們認為,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在宗教問題的認識上會有差異,但在對待宗教和尊重人們信仰宗教的態度上應該是一致的,尤其需要相互求同存異、增進共識,努力在尊重宗教信仰的實踐中形成有利於國家、民族、人類發展積極力量的最大公倍數,形成制約其消極影響的最大公約數。

  善待宗教,就要注重包容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大到整個世界,小到具體個人,交流交往、交匯交融既是多變過程,也是永恆需要,如能於此做到海納百川、包容萬物,就能體現整個世界的寬廣胸懷,就能展示作為社會人的高尚品格。中國常言道,「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在對待宗教的問題上,我們應該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責難,多一點平和、少一點衝動,多一點交流、少一點隔絕,尤其在對待非主流宗教、外來宗教、少數族群信仰的宗教時,更加需要多一點包容、少一點排斥,這樣更加有利於形成人際和順、族群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理想境界。

  善待宗教,就要彰顯平等

  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可以說是問題無時不在,矛盾無處不有,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社會還非常遙遠和漫長,但我們不能動搖不懈追求的信念。分析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不公正帶來的不平等,是其產生的一個十分要害的原因。所謂「公正無私,一言而齊」。具體到宗教方面,在當今時代,因一些宗教被貶低、被邊緣、被壓制而引發的事端仍在頻發,乃至群體衝突、族群衝突、區域衝突也時有發生,不僅嚴重傷害宗教感情,而且給一些民族、國家乃至世界的和平和諧發展帶來慘痛災難。而我國的宗教領域始終能夠保持和諧穩定的局面,其根本在於我們擁有各宗教一律平等的政策法律保障。我們認為,要善待宗教,就要不分宗教、不論彼此;對本民族的宗教及其信眾也罷,對外來宗教及其信眾也罷,都要切實做到不分高下,平等相待。

  善待宗教,就要積極引導

  一定意義上講,宗教的產生和發展有其必然性,有其內在的規律,而其健康傳承和發展的生命力,根本在於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和不斷與時俱進,積極引導宗教不斷適應社會和時代的要求尤其重要和必要。在中國,我們支持各宗教開展神學思想建設,構建既體現宗教真諦又彰顯時代特色的神學思想體系:我們支持各宗教開展各種公益慈善事業,在服務社會中建樹作為;我們支持各宗教加強人才培養,以保障宗教的健康發展;我們支持各宗教加強對外友好交往,努力為構建和諧世界作貢獻。我們認為,「移風濟世,必有其本」,積極地、善意地、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是各個宗教發展之需,是各個國家發展之要,是人類社會發展之福。

  善待宗教,就要有效保護信教權利

  《聯合國人權公約》明確強調,人人有權享受宗教自由。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就將宗教信仰自由明確載入憲法,把信仰與不信仰宗教、信仰何種宗教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護。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不僅是真實的,而且中國政府通過不斷完善政策法規,來有效保護每個公民的宗教信仰和各宗教的健康發展,形成了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健康發展、同光共存、共促和諧的生動局面。我們認為,不論哪個國家都應該真心實意地、無歧視無偏見地依法保護好本國公民信仰宗教的權利,讓他們真正信有保障、心有所安,這樣才能形成國家發展的合力。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來自百度和《宗教之旅》一書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海外版》張盼:港澳臺僑 同胞情深
    原標題:港澳臺僑 同胞情深   □《人民日報海外版》 張盼   《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張盼除了版面採訪編輯外還參與著新媒體發布。春節假期後,《人民日報海外版》4個要聞版面的夜班如期而至。在夜班平臺上工作的值班領導、版面責編、車間組版員等人員加起來足有15人,空間不大,交流不少,當然消毒防護每天都會做好。   夜班未至,微信群先行,夜班成員在平臺分享防疫知識,討論稿件安排。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減少聚集時間,夜班上版稿件儘量提前編好,每晚9點到崗後便可進行排版,最快兩個多小時便可走完編審校流程。
  • 傳媒湃|王慧敏任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
    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再度換將。9月6日晚間,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注意到,人民日報社官網「領導介紹」欄目已於當日更新。更新後的信息顯示,王慧敏已於今年8月出任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
  • 人民日報海外版官方網站海外網正式上線
    新華網北京11月6日電(記者張勇)人民日報海外版官方網站——海外網6日正式上線,邁出人民日報海外版數位化轉型的重要一步。    本社記者6日從海外網上線儀式上獲悉,海外網(www.haiwainet.cn)是人民日報海外版數位化轉型建設的核心內容和重要支撐平臺,定位為「當代中國的權威解讀,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 人民日報海外版:安倍圍堵中國為何四處碰壁
    人民日報海外版:安倍圍堵中國為何四處碰壁 2014-06-06 05:32:46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責任編輯:陳海峰 2014年06月06日 05:3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人民日報海外版海外網書畫收藏頻道正式上線
    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王詠富致辭中國網訊 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書畫收藏頻道今天在人民日報社舉行正式上線儀式。出席此次活動的有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王詠賦、劉曼軍、李建興、人民日報海外版編委沈興耕、人民日報機關黨委常務書記許宇勇、安徽定遠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子非、河北灤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永新,以及中國書協領導、著名畫家、新聞媒體以及各界嘉賓逾二百人。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互利共贏是理解雙11的核心詞
    10、100、1000,成為這個「雙11」關鍵詞。10,是「雙11」購物狂歡節迎來第10個年頭;100,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1000億,是「雙11」在1小時47分26秒實現的成交額,比去年實現千億銷售額快了7個多小時。
  • 香港文匯報社長王樹成調任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
    10月19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多個權威渠道證實,日前,香港文匯報社長王樹成已調任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年滿61周歲的張德修不再擔任。  此次卸任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職務的張德修(1954.9)今年9月已滿61歲。他自2010年3月起任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職務。  人民日報海外版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創刊於1985年7月1日,是中國對外開放最具權威的綜合性中文日報,是海外了解中國、中國了解世界的窗口,是溝通海內外交流與合作的紐帶和橋梁。
  •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全面把握「兩個大局」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全面把握「兩個大局」 高長武/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07-16 07:24
  • 牛一兵履新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
    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迎新。7月24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查詢人民網人民日報社領導介紹一欄注意到,此前擔任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的牛一兵現已履新人民日報社編輯委員會委員、海外版總編輯。
  • 【人民日報海外版】穿越劉家峽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尹妍  2014-09-21 10:04  編輯:耿寧 穿越劉家峽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4年06月12日第08版)  仲夏的蘭州,清晨6時,天色已然泛亮,微涼的風一陣陣拂來,催著我們開始了劉家峽的一日旅程
  • 國慶日,來看人民日報海外版一份特殊賀禮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很有特色。前4個版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活動的報導,大照片非常提氣。後8個版便是精心策劃的「國慶特刊」,名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特別報導」,圖文並茂、顏色絢爛、喜慶祥和。最有特色的是,在「光榮屬於新中國」的主題下,各版精心選取不同時期代表性歌曲的歌詞,串聯起新中國70年的精彩故事與非凡成就。
  • 王慧敏任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系河南洛陽人
    據人民日報社「領導介紹」顯示: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主任王慧敏已出任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部總編輯。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許正中已不再兼任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部總編輯。
  • 《人民日報》海外版關注!來看看普洱這片古茶林的全球突出普遍價值
    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步伐講好中國茶故事不僅有助於我國鄉村振興和農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更有助於世界文明互鑑8月1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11版報導了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的全球突出普遍價值一起來看!由於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阻擋了來自北方的寒冷氣流,該地區所處的中國西南山地的山茶科植物在第四紀冰川中得以倖存,成為世界栽培型茶樹起源。公元9-10世紀,布朗族先民在遷徙途中發現野生茶樹,於是他們在景邁山定居,在寨子周圍的森林中馴化、種植茶樹,並與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守護茶山,建設家園,代代相傳而形成了如今林茶互生、人地共榮的古茶林文化景觀。
  • 人民日報海外版:李子柒治癒了什麼
    人民日報海外版:李子柒治癒了什麼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熊 建  2019-12-17 這幾天,一個名叫李子柒的四川姑娘火了。
  • 牛一兵任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圖|簡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25日訊 據人民網人民日報社「領導介紹」一欄更新顯示,此前擔任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的牛一兵現已任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  據中國經濟網中直機構人物庫資料顯示,此前,王樹成擔任人民日報社編輯委員會委員、海外版總編輯,他出生於1957年10月。
  • ...以《人民日報(海外版)》與香港《文匯報》迎接十九大專版報導為例
    五年一度的黨代會,也成為各大媒體進行重大主題報導的契機,集中優勢力量,推出專版、策劃主題報導,成為很多主流媒體的共同選擇。 重大主題報導主要是指圍繞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動及相關社會熱點所進行的集中而且大規模的戰役性報導, 是主旋律報導的重中之重。《人民日報(海外版)》與香港《文匯報》,作為兩家從事外宣工作的重要媒體,意識形態相同,媒體定位相近。
  • 王慧敏任人民日報社編委 接替許正中任海外版總編輯(圖|簡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7日綜合報導 人民日報社官方網站「領導介紹」欄目近日進行更新,據最新名單顯示,王慧敏已任人民日報社編委會委員、海外版編輯部總編輯。  據中國經濟網中直機構人物庫資料顯示,王慧敏,1965年12月生,此前擔任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主任。
  • 王樹成任人民日報社編委會委員、海外版總編輯 張德修不再擔任
    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2日綜合報導 據人民網官網「領導介紹」欄目顯示:王樹成任人民日報社編輯委員會委員、海外版總編輯,張德修不再擔任。  據中國經濟網中直機構人物庫資料顯示,王樹成此前擔任香港文匯報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文匯報社社長;張德修,1954年9月出生,2010年3月起任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編委委員。
  • 臺灣少數民族:認同中華民族,支持「九二共識」
    陳曉星攝海外網南昌4月10日電(記者陳曉星)臺灣「中華兩岸少數民族文化經貿交流協會」江西參訪團今天(10日)在南昌與全國臺聯和江西省臺辦、臺聯、民族宗教事務局、少數民族代表舉行座談會,全國臺聯和江西省與會部門向參訪團介紹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重要講話的要點、大陸少數民族政策、江西省落實惠臺政策「31條」的實施細則
  • 人民日報評論員:只有承認92共識才能改善兩岸關係
    人民日報評論員:只有承認92共識才能改善兩岸關係 然而臺灣當局領導人卻在4月25日接受香港媒體的採訪時,再次否定92共識,說什麼「九二年有沒有一個共識,到目前為止還是莫衷一是」,繼續通過否定92共識阻撓兩岸談判的恢復。    92共識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兩岸有關方面披露和公布的文件已作了清楚、明確的歷史性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