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景頗族服飾!

2021-01-16 騰訊網

景頗族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

景頗族服飾

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蔑編成藤圈,塗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美。景頗族男女老少均喜歡嚼菸草、蘆子、檳榔和飲酒,熟人相見則從筒帕裡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

景頗族女性服飾

景頗族婦女的衣飾古老而獨特。「掛膀」和「剪花衣」是梁河阿昌族別具特色的兩種衣飾。「掛膀」一種坎肩式小罩衣,多用黑綢或黑棉布做成,對襟,釘銀牌扣,外掛銀鏈、三須、灰盒、針筒、小魚、耳勺、叉子、戳頭棍等銀飾物。兩排對稱的銀泡和寬大的銀飾扣相襯,銀光閃亮,其布局排列近似於古代出徵將士的戰袍。早期阿昌族婦女在婚禮拜堂和年老去世入棺時,有一特定風俗,都要穿一件剪花衣,前者表示夫妻白頭偕老,生死不離,後者被認為到陰間可以和親人相會。這種衣服的特點是,深色毛質地,長袖無領對襟,釘圓銅扣,前襟和衣服四周均用各種顏色的方形或三角形布片鑲縫成幾何形圖案,中間還夾雜著刺繡花紋圖案。這種衣服古樸厚實,做工繁瑣,常常是幾人合作完成。關於它民間有個傳說:很久以前,有一戶阿昌族,他們辛勤勞作,日子和美。父母養有三男三女,小妹名叫臘乖,在眾兄弟姐妹中聰明出眾。後來,父死母病,臘乖為安慰母親,讓母親永遠有花相伴,便費盡心思從山裡尋覓紅、黃、綠、白汁液的花根,舂碎,熬成水,染成彩色布片,各種顏色交相錯雜拼縫成衣,酷似一隻色彩斑斕的彩蝶,臘乖叫它「剪花衣」,母親穿上它不久便含笑去世了。臘乖思母成疾,夢中走到陰間去看母親,陰間守門的老者說,這裡鬼魂千千萬,但凡人俗眼看不見。臘乖很失望,突然她看到了一個穿剪花衣的新鬼魂,那便是她的母親。臘乖病癒後,便告訴姐妹人死後,只要穿上剪花衣,即便到了陰間也能相認。於是姐妹相爭出嫁前都縫一件剪花衣,在拜堂和世後穿用。

景頗族男性服飾

景頗族的小夥子的民族服裝也很漂亮,特別是他們的頭上裹著潔白的包頭,在包頭布的一端裝飾著紅色的繡球,掛在耳邊格外的醒目。每個小夥子都佩戴著兩件引人注目的東西:一隻編織細緻、裝飾著小銀泡、小銀鏈的挎包,盛裝酒筒、沙桔、菸草、檳榔等物,人們相見,必互遞菸草,以示友好。另外就是一把掛在腰間的長刀。一般景頗族小夥子都有兩把長刀,一把是平時勞動用的,一把是在喜慶節日時作為裝飾的禮刀。禮刀很貴重,銀制的刀把,刀鞘上面還刻著各種花紋。佩戴長刀可以顯示景頗族人英勇頑強、剛毅不屈的性格,也是男性勇敢壯美的標誌。

景頗族服飾風俗

景頗族有「景頗」、「載瓦」、「浪峨」、「臘期」、「布拉」等五種自稱。服裝的顏色以黑、白、紅三色為主調,黃、綠、藍、棕、紫等顏色作搭配色,色彩鮮豔,對比強烈、濃重、搭配和諧。傳統上,景頗族的紡織材料主要用棉花、羊毛、麻等,用手捻成線,然後再織成布。用樹葉子和其它天然植物原料進行加工製成染料。飾物以銀器為主,其它有藤製和草編的配飾物。景頗族人平時的裝束很普通,男子與漢族人的穿著沒有什麼區別,男子一般著黑色對襟短衣,褲腿短而寬。只有部分老年人還穿大襟上衣和寬鬆肥大的褲子,留辮子纏在頭頂上,裹以黑布包頭,青年人大都已改為穿現代服裝。

婦女一般著衣領周圍綴滿銀泡銀鏈的大襟短上衣,穿自織粗布做成的長衣統裙,顏色多為深色。老年婦女大都穿較寬的藍色或黑色短上衣,頭髮挽於頭頂,外裹黑色包頭。

另外,喜歡用花作飾是阿昌族服飾的特點之一,無論男女都喜歡在頭上、胸前、腰部、小腿等處綴飾鮮花或毛絨線花,插戴的鮮花一般為紅、白、黃幾種,認為紅花象徵著歡樂,白花象徵著純潔,黃花象徵著愛情。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景頗族館

景頗族熱情好客,客人進家,無論認識與否,主人都會招待食宿。

景頗族喜歡喝燒酒和自製的水酒。景頗人喝酒十分注重禮節,主人遞上酒筒,客人要用雙手託住酒筒的底部,不能只用一隻手抓住酒筒的上部。飲酒時,不能抬著酒筒喝,只能用酒筒蓋盛酒喝。出門時筒帕裡常常背著一個竹製的小酒筒,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過來就喝,而是先倒回對方的酒筒裡一點再喝。大家共飲一杯酒時,每個人喝一口後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過的地方,再轉給別人,如有老人在場,當讓老人先喝。

景頗族老人喜好嚼煙,他們把草煙和適量的熟石灰膏、幹蘆子放入口中咀嚼,有提神、醒腦、防齲固齒的功效,見面時會互遞煙盒,表示友好、尊重和禮貌。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位於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是榮程集團文化板塊為整合民族文化資源,促進民族非遺保護所搭建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共享的平臺。其緊扣創意、創新、創造、創業四大核心要素,圍繞生命、生活、生態、生產四項人類核心訴求進行場景設置,全景式輸出中華民族非遺文化生活化、場景化的生活方式。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根據各民族獨特風俗分為56個民族非遺手工藝場景展示館,每個空間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各民族生產生活場景,既是民族自然生態的呈現,也是56個民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的平臺。

相關焦點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在與島上各民族頻繁的交往過程中,黎族服飾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最明顯的是將無領直口和貫頭上衣改為挖口上衣領,或者將直身、直縫、直袖改為使腰身、袖口有縫(折間),或者改無紐為飾紐,後來又改為琵琶紐,最後將對襟改為偏襟。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侗族服飾
    侗族女性的服飾千姿百態,或款式不同,或裝飾部位不同,或圖案和工藝不同,或色彩和髮型、頭帕不同,她們平時穿著便裝,講求實用,盛裝時注重裝飾審美,樸素與華貴相得益彰。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飾十分精美,婦女善織繡,侗錦、侗布、挑花、刺繡等手工藝極富特色。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朝鮮族服飾!
    2008年6月7日,朝鮮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朝鮮族服飾歷史淵源中國的朝鮮族大部分是東北淪陷時期時期陸續被日本從朝鮮半島作為政治移民強制遷徙至東北逐漸形成的一個少數民族。服裝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滿族服飾!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旗裝是滿族婦女傳統服飾。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畲族服飾!
    畲族,中國南方遊耕民族,一千多年來,畲民不畏艱辛險阻,從原始居住地——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四散遷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還到貴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
  • 56個民族服飾——哈尼族服飾!
    哈尼服飾的色彩 、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飾文化可謂五彩斑斕,製作工藝精湛,體現了哈尼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哈尼族服飾色彩哈尼族服飾千姿百態、色彩斑斕,有100多種不同的款式。
  • 56個民族服飾——哈尼族服飾
    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僅是簡單的禦寒防風蔽身之物,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構成展示和追憶祖先遷徙壯舉英雄業績的物化態載體。哈尼服飾的色彩 、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飾文化可謂五彩斑斕,製作工藝精湛,體現了哈尼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
  • 56個民族服飾——白族服飾!
    白族先民也開始有簡單的服飾,當然服飾由於受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一開始的主要功能無疑是保暖、避寒。 南詔時期 大凡華貴的衣服,都要用精絲織成的絲、錦、絹縫製而成。南詔王、清平宮的服飾皆用錦繡,外綴虎皮,異常燦爛。在唐代的《南詔中興二年畫卷》中,對所描繪的王族和官員的服飾,作了詳細的描述。
  • 56個民族服飾——布依族服飾!
    布依族服飾是聰明智慧的布依人在山川秀麗、氣候宜人、田土肥沃、詩情畫意的北盤兩岸,用自種的棉花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自繡的各色土布製作的民族服裝樣式。 布依族服飾,經三千多年的歷史演進與傳承,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飾文化圈,它包涵了種、紡、織、染、繡、縫以及凝結了紡織文化背景中的民俗文化特徵,構成了以紡和織為母體的布依布,蠟染、刺繡、挑花、鑲綴、裁縫、服飾等系列紡織文化現象,是布依族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之一。
  • 56個民族服飾——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 56個民族服飾——壯族服飾!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範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
  • 56個民族服飾——壯族服飾!
    是壯族的主要棲居地,壯族,是傳統的農業民族,紡織、印染手工藝歷史悠久。 1:由於氣候的原因,壯族服裝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又由於民族的不斷融合,男子服裝幾乎與漢族服裝相差無幾,只是腰間束帶而已;婦女服裝多用花邊裝飾,腰間束圍裙,裙裝逐漸被褲裝代替。
  • 56個民族風俗服飾
    在這個多民族的國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2%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
  • 衣----中國56個民族傳統服飾大全
    56個民族,56枝花。經過歷史文化的沉澱,每個民族都擁有著屬於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服飾就是其中一項。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各民族特色服飾吧!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以瑪瑙、珍珠、金銀製成。
  • 56個民族,56種風採,由民族服飾可見一斑!
    從小,我們就知道,中華大地上生活著56個民族。他們各有特色,有著獨特的風俗、美食,還有服飾!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各個朝代,對服飾的顏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漢、唐、宋,定為赤色為宜。維吾爾族服飾花樣較多,非常優美,富有特色。 維吾爾族男性講究黑白效果,這樣粗獷奔放。 維吾爾族婦女喜用對比色彩,使紅得更亮,綠得更翠。
  • 你知道各個民族的服飾特點嗎
    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56個民族56枝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國一共有56個民族分別是漢族、壯族、回族、滿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侗族、布依族、瑤族、白族、朝鮮族、哈尼族、黎族、哈薩克族、傣族、畲族、傈僳族、東鄉族、仡佬族、拉祜族、佤族、水族、納西族、羌族
  • 56個民族之景頗族
    景頗族,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民族,因為這個民族境內主要也是分布在雲南,但是在雲南的隔壁緬甸,景頗族的一群兄弟們則在國際上非常有名,他們就是大名鼎鼎的克欽族。稍微了解一點緬甸局勢的相信都對克欽軍不陌生,後面我也會簡單介紹。
  • 55個少數民族有各自的民族服飾,漢族有什麼民族服飾呢?
    55個少數民族有各自的民族服飾,漢族有什麼民族服飾呢?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討論的問題是中國所被社會人民所接受到56個民族之中有55個少數民族,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人口比較少的無法確立的民族,在此就不作考慮了,只說這55個少數民族吧,他們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特色民族服飾,人口最龐大的漢族有什麼特色的民族服飾呢?
  • 一條微信看遍中國56個民族服裝,美醉了...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但是你只知道56個民族,卻真正看過幾種民族服裝?今天給大家送上56個民族完整的民族服裝盛宴,不管你是哪個民族都可以為自己民族代言。1.漢族服飾
  • 五十六個民族簡介及服飾(全是圖片,自己整理)
    56個民族簡介及服飾,給幼兒園小朋友做的,需要PPT版本或者PDF版本的,可以私信獲取。圖片為卡通符合小朋友口味,民族介紹都是最主要,最明顯的。中國,擁有世界最古老的文明,歷史遺蹟和文化傳統延綿5000年從未中斷。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民族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祖國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