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代表東方文化?瑞典人在美國1:1複製承德建築,代言中國風

2020-12-21 騰訊網

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會

1933年5月27日,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在密西根湖畔隆重召開,當時國際社會尚處於經濟危機的餘波當中,但為了展現美國應對經濟危機的成果,世博會還是如約召開。此時的中國同樣是內外交困,不但受到經濟危機的衝擊,還處於日本侵略的恐怖氛圍之中。儘管彼時的世界並不太平,但中國政府依舊參加了此次世博會。令中國代表未想到的是,在密西根湖畔,一座中國廟宇拔地而起。

一、密西根湖畔的金廟

世博會開幕當天,前來參展的人們驚訝地發現,在世博會場館中出現了一座從未見過的東方建築,高聳的屋簷與數十根深紅色的木柱傲然挺立,彰顯著古老東方國家的文化魅力。對於世博會中國人並不陌生,早在清末時期即開始參加,在數十年的參展生涯中更是斬獲金獎、銀獎無數。但之前的參與從未有過如此壯舉,即將中國承德普陀宗乘廟宇的主殿「萬法歸一殿」,按1∶1的比例原原本本地複製到美國密西根湖畔。儘管這並不是此次世博會的中國館,但畢竟是中國建築在美國的第一次亮相。

密西根湖畔的「金廟」

在「承德金廟」落成之前,西方世界出現的東方建築與文化,一直被日本所壟斷,依靠明治維新迅速躋身世界強國之林的日本,先後擊敗了體量巨大的中國與俄國,並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成為東方文化的代表,取代了數千年來的中國地位。此次博覽會上「承德金廟」的出現則給西方人的認知帶來巨大衝擊,許多從未到過東方的西方人也由此知曉中國建築的巨大魅力。

奇怪的是,這座「承德金廟」並不是由中國政府營造的。更奇怪的是,這座金廟從設計規劃到建造施工,都是由一名瑞典人完成的,他就是著名的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

在中國進行考察的斯文·赫定(中)

二、「中國通」斯文·赫定

赫定師從國際知名漢學家李希霍芬,在常年的學習過程中對中國文化產生濃厚的感情與興趣,早在1894年,他即趕赴新疆等中國內陸進行考察。1927年,他再度帶領由中瑞兩國聯合組成的考察隊趕赴西北內陸進行考察。1929年,為賺取更多的考察經費,赫定趕赴美國展開遊說,並成功說服美國富商出錢購買兩座完完整整的中國古廟及其內部的全部物件,作為赫定研究中國文化的「標本」。

為挑選可以很好地展現中國文化的建築代表,赫定於1930年在中國多地進行考察,最終在承德發現了被譽為「小布達拉宮」的普陀宗乘廟宇,其中的主殿萬法歸一殿更是令赫定心曠神怡,他將此次旅程視作「朝聖」之旅。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作為皇家避暑聖地,清朝歷代皇帝每年都會到承德避暑,而承德金廟就是為接待前往承德的西藏、蒙古地區的喇嘛、王公等人而修建的,是集漢、滿、蒙、藏文化為一體的集大成者。這固然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但單純從文化角度來看,這座廟宇無疑成為文化上的一種巨大創新。

承德的萬法歸一殿

按照和美國富商的約定,赫定是打算將萬法歸一殿整體搬遷到美國的,但很快赫定便放棄了這一想法。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在大清滅亡後,承德不再是皇家避暑聖地,大量古建築自此不再被管理,呈現出十分破敗的景象,許多文物也被人盜走,若將其拆開再運至美國,很可能無法復原,最後成為一片廢墟。另一方面,如此龐大的宮殿要想完全運送至美國,其花費也是遠遠超出預期的,在經費上恐無法完成。

正在修建當中的密西根金廟

既然無法將萬法歸一殿搬遷至美國,赫定隨即決定在美國按1∶1的比例再造一座「萬法歸一殿」。其中大部分木材與原料就在美國就地取材,只有部分極富有中國特色的建築部件,才交由中國工人製作。具體的建造工作,赫定決定全部由中國人完成,為此他找到了接受過現代建築學教育的梁衛華,並完全按當年萬法歸一殿的設計圖紙進行建造。梁衛華接到消息後在國內搜尋了大量曾為清皇室修建宮殿的老工匠,這裡面有燕京大學的建築者、雍和宮與太廟的修築者等,他們隨後一同前往美國,開始重建萬法歸一殿。

三、密西根金殿的輝煌與沒落

經過千辛萬苦與中外工匠的共同努力,這座被美國人叫作「金廟」的大殿,在世博會開幕當天如約展出,不僅吸引了萬千參展的西方人的注目,同時也令參加世博會的中國代表感嘆萬分。1∶1的完美複製,內部陳列的儘可能復原,都使赫定的種種希望與努力沒有白費。

在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結束之後,金廟依舊屹立在密西根湖畔,繼續展現著它獨有的東方文化魅力。1939年的紐約世博會上,金廟再度出場,成為展現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

1939年的紐約世博會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座金殿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尤其是在赫定去世之後,金殿更是長時間無人管理與修整。1939年後,這座金廟被拆解後,由和斯定一同前往中國探險的本迪克斯贈與美國俄亥俄州的歐柏林大學。此後出現了不少再度重建金廟的呼聲,但由於資金問題,重建金廟一事也就被擱淺了。1950年,歐柏林大學又將金廟轉贈給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而後者則在1969年將其轉贈給印第安納大學。1985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才將其售賣給瑞典的一家基金會。基金會希望在瑞典重建金廟,但還是由於資金與技術問題,始終無法達到拆分重建的要求。金殿被拆分後始終未能再重建,只能被留存在瑞典的一家倉庫當中,等待有緣人的再度發掘。

1985年印第安納大學將金廟出售

文史君說

今日的密西根金廟早已被拆散成零部件,孤零零地躺在瑞典的一家倉庫裡,甚至可能早被當作垃圾清理掉。但無論金殿的結局如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密西根湖畔的金殿發揮了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作用,它的出現意味著日本遠遠不能代表中國文化,而中國才是東方文化的最重要的代表。儘管這座金廟並沒能夠傳承至今天,但它在歷史上發揮的功績與作用卻不應該被遺忘。

參考文獻

朱俊:《密西根湖畔的承德「金廟」》,《紫禁城》2015年第8期。

曹必宏:《民國時期中國參加世界博覽會紀略》,《民國檔案》2010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日本「東方文化事業」中的古書複製
    [摘要]日本政府開始認為兩處研究所的事業太偏於古代歷史文化,既然歸外務省管轄,就應該多從事有關現代中國的研究。東方文化事業既在中國受挫,日方遂將重心轉向日本國內。1923年3月,日本制定、公布了《對「支」文化事業特別法》,擬仿美國,用義和團賠款發展中國文化事業,也有意藉此緩和1910年代中期以來日益緊張的中日關係。1924年末,於北京設立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1925年7月,日本方面任命服部宇之吉、狩野直喜等七位委員。中國方面任命陶萃英、王樹枏、柯劭忞等十一位委員。分設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與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開設東方文化圖書館籌備處。
  • 《中國風》:一場從東方颳起的「中國風」(圖)
    被人遺忘的「中國風」再一次喚醒了人們的記憶  《中國風》出版於1961年,是昂納的第二本著作,也是第一本專門研究「中國風」的著作。但是,這本書似乎有些生不逢時。在該書出版的同一年,美國與古巴斷交,東西德之間開始修築柏林圍牆,中國正在經歷三年自然災害最困難的時期。
  • 國韻大唐,成就東方建築經典
    當世界的視野看向東方,國風建築,作為極具神韻的東方美學之代表,更像是一種精神符號,呼應國人返璞歸真的心境。重慶,作為中國中西部唯一直轄市,全國9個國家中心城市之一,經濟高速發展,土地價值逐年攀升。「國風建築先行者」大唐地產,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穩步加快戰略布局,並不斷創新建築設計,規模+產品同時發力,以搶佔重慶市場。
  • 美國文明是複製中國的?美國民主建國其實是以儒建國?
    在18世紀後期,北美英屬殖民地的精英們透過歐洲啟蒙運動獲得了中國文化。美國前副總統華萊士說,美國民主直接來自歐洲,間接源於中國。愛默生(Ralph W. Emerson, 1803—1882年)是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林肯總統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
  • 公共文化建築設計:承德博物館/案例
    承德最為著名的是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清朝皇家行宮「避暑山莊」和寺廟群「外八廟」,它們賦予了這個城市一個特殊且宏大的歷史場景。在這樣的背景下設計博物館,最先明確的方向就是尊重歷史與自然,以一種謙遜的態度將建築融入環境之中,博物館建築面積25163 m²。
  • 中國文化可以被複製嗎?
    在當時中國無疑處於世界文化排名第一的國家,文化輸出就體現在許多國家諸如朝鮮日本都曾派遣留學生來學習唐朝時的先進文化由此形成文化交融的格局。其次文化借鑑也體現在融入不同文明的藝術作品中,例如有「畫聖」之稱的吳道子由於吸收了西域畫派的技法其畫作有吳帶當風之說,另外再音樂舞蹈方面與前朝相比都有很大區別。在宗教方面由於引入佛法使得壁畫也有很大的發展莫高窟與墓室壁畫都是傳世之作。
  • 弘揚中國建築文化匠心造就新中式建築符號
    泰禾院子成為中國形式與現代內涵的表徵    從2005年邁出中國居住文化探索之旅的第一步,泰禾集團就一直堅持以罕有的遠見、巨額的投入、執著的誠意,用心撐起了復興中國文化建築的大旗。在遍地都是羅馬小鎮、託斯卡納、加州水岸等西式建築風格別墅時,泰禾卻逆風而動,將產品開發的重心放在少人問津的中式風格上。
  • 中國古代建築文化到底是什麼?
    大家好,我是新晉自媒體小編一枚,很榮幸能在這裡分享一些建築設計方面的文化歷史、和大家進行體現參與感和獲得感的心與心的交流。那麼話不多說,先開門見山地了解一下中國古代建築文化到底是什麼吧。接下來我將從文化時空、建築類型、特點布局的三個大方面來向大家展示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具體內容。從文化時空方面看在有實物可考的建築發展史中,中國的古建築文化的起源應該追溯到迄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史前社會,典型實例為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及圓形淺穴式房屋。
  • 中國尊入選「當代十大建築」:代表東方文化復興
    昨日,中國當代十大建築評選結果暨頒獎典禮終於揭曉了答案。中央公園廣場、中國尊、鳥巢國家體育場、上海金茂大廈、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等知名建築成為新一批的「中國當代十大建築」。該評選由文化部下屬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與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新浪網聯合主辦。評選匯集了來自建築、文化、專業媒體、房地產和社交網絡領域的權威學者和意見領袖。
  • 日本京都——一座木質的城市,東方古代建築文化在此得以傳承
    木材,是重要的建築材料,在人類文明的初期,世界各地的人們都選擇了木材來搭建遮風避雨的房屋。在之後的歷史進程中,東西方文明在建築文化上走上了各自的發展道路,西方建築逐漸偏重於使用石材,而東方更加推崇木結構。
  • 日本京都——一座木質的城市,東方古代建築文化在此得以傳承
    木材,是重要的建築材料,在人類文明的初期,世界各地的人們都選擇了木材來搭建遮風避雨的房屋。在之後的歷史進程中,東西方文明在建築文化上走上了各自的發展道路,西方建築逐漸偏重於使用石材,而東方更加推崇木結構。
  • 承德春晚節目將於2月1日在承德大劇院錄製
    1月28日訊(呂德君 ) 承德人民十分期待的文化盛事——承德春晚將於2月1日在承德大劇院錄製。春節期間在承德電視臺播出。今年上承德春晚的既有承德本土的文化界名人,也有外地的藝術名家。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將在演出當天帶來評書《向全國人民祝福》;已經收到2018年央視春晚邀請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張華敏也會為承德的觀眾帶來精彩的女聲獨唱。春晚是一場融合民族民俗民間文體薈萃的文化盛典,要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需求。
  • 中國風成國產動畫電影亮點 東方文化助力未來復興
    原標題:東方文化助力未來復興 近日,中國動畫導演王微、日本導演神山健治、美國導演託尼·班克羅夫特共聚金爵電影論壇,探討「動畫電影中的東方文化」。近年來,具有中國風特色的國產動畫電影愈加受到觀眾喜愛,這個暑期檔又將迎來《大護法》《豆福傳》兩部影片接連上映,令人對國產動畫電影的未來充滿信心。 託尼·班克羅夫特與巴裡·庫克聯合執導的動畫影片《花木蘭》是迪士尼第一次涉獵中國題材。雖然影片在中國上映時遭到抨擊,但也讓人意識到,東方文化是多麼寶貴的創作源泉。
  • 「中國作家看承德」活動側記:生花妙筆書寫大美承德
    9月7日至10日,「中國作家看承德」活動在承德舉行。在為期4天的時間裡,王巨才、梁衡、蔣子龍、舒婷、關仁山等10多位著名作家、詩人,爬長城、登高山、訪農家進行採風,用生花妙筆書寫承德生態之美、謳歌承德人傑地靈、吟誦承德文化厚重。
  •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中國風」,「中國風情」,也可稱中國風裝飾(Chinoiserie designs)。Chinoiserie,中文是一種受18世紀中國,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的藝術和設計啟發的風格。 從1750年到1765年在英國鼎盛時期,這種奇特的風格更多地取決於設計師和工匠的想像力,而不是準確地描繪出東方的圖案和裝飾品。
  • 《攻殼機動隊 無罪》先賢哲思與東方神韻 日本科幻經典裡的中國風
    1、臺詞與歌謠:源自中華先賢的哲思電影截取的時間段是在擁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大行其道的未來,人類偵探巴特與陀古薩一起追查機器人傷人事件始末,非常有趣的是,身處未來世界的他們從思維到言談,滿滿的中國古代先賢風。
  • 承德博物館,「藏」在歷史名城中的地標建築
    承德最為著名的是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清朝皇家行宮「避暑山莊」和寺廟群「外八廟」,它們賦予了這個城市一個特殊且宏大的歷史場景。在這樣的背景下設計博物館,最先明確的方向就是尊重歷史與自然,以一種謙遜的態度將建築融入環境之中。
  • 國韻大唐,再繹東方建築美學
    荏苒五千年,沉澱出中國建築厚重的底蘊和獨特的韻味。大唐地產秉持著對這份歷經時光淬鍊的國韻的尊重與熱愛,致力於東方人居生活理念的研究及探索,建立在對城市文化解構拓新、地域文脈潛心解讀基礎上,萃取傳統匠造之精粹,融時代氣象,以現代技藝手法加以創新,實力演繹東方建築之美,營造東方人居經典。數十載專注國宅造詣,在匠築國韻的路上執著前行,大唐地產無疑是「中國地產的馬拉松長跑者」。
  • 首屆中國佛教文化書畫藝術作品展在河北承德開展
    在春末夏初之際,集中原儒文化、皇家文化、古建築文化和佛教文化於一體的文化名城河北承德,迎來了中國佛教文化藝術領域的一大盛事。2019年5月12日,「中國(承德)佛教文化書畫藝術作品展」頒獎暨開幕儀式在河北承德鼎盛藝術館舉辦。
  • 風從東方來 力高集團總裁談東方建築傳承及發展
    原標題:風從東方來,力高集團總裁談東方建築傳承及發展    「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築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