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佛,無相翡翠,萬相眾生

2020-12-09 露露露琪亞

翡翠人物開臉是一個技術活,幾筆明暗線條是成品的點睛之筆,臉開好,開得巧妙,翡翠成品自然就討喜。

同樣的寶寶佛,這尊就不僅雕刻出寶寶的活潑,也讓其威嚴感同時展現。正是開臉的巧妙,讓這尊寶寶佛有了莊嚴的品相。

最普遍的觀音開臉,品相端莊、莊嚴,慈眉善目。

有寫實的開臉佛像,也有遵從佛語的無相之佛。

佛語說:佛本無相,一切歸於大自在,心中無佛,佛何在?心中有佛,佛何在?佛本是一執念,我心既我佛,佛者,自然也。即佛本無相,以眾生為相也。

「佛本無相,以眾生為相,眾心為相無臉人」角色畫風清奇能抓住特點其藝術風格吸收中國傳統道教與佛教精髓,結合現代思潮的玄幻傾向,融合創作出天馬行空,大膽巧思的作品。其作品運用魔幻、超現實主義的手法,突破傳統又兼具傳統,充滿了現代線條感與東方的神秘 。

佛法處處讓人放下執著,求佛莫向外,只往心裡找。佛不生法相,以眾生心為相,即是玉雕師傅們最初創作翡翠無相佛的靈感來源。

雖然無相佛沒有傳統佛那樣複雜的雕刻工藝,但是舉手投足之間也充滿了虔誠和禪意。玉雕師們雕刻翡翠無相佛的時候能做到心中有相,將人生百態的細節和體會結合到無相佛中,達到無相勝有相的境界。

「東方的精神性不是具象化的,而是空靈的,虛無的,它更多導向的是一種更大的宇宙觀」。

無相佛,無相翡翠,萬相眾生,玉雕師們雕刻翡翠無相佛的時候能做到心中有相,將人生百態的細節和體會結合到無相佛中,達到無相勝有相的境界。

相關焦點

  • 眾生皆佛,佛本無相,無相即為眾生萬象
    翠趣兒無相佛翡翠無相佛,正是從佛教教義出發,以「眾生皆佛」的理念創作作品,不執著於佛,不執著於相。佛本無相,以眾生相為其相,因為眾生無量無邊,所以看到佛的相也是無量無邊,更因每一個眾生的境界不同,見到佛的相便不同。
  • 翡翠無相佛——佛本無相,以眾生相為其相
    佛本是一執念,我心既我佛,佛者,自然也。即佛本無相,以眾生為相也。翡翠無相佛系列作品,正是從佛教教義出發,以「眾生皆佛」的理念創作,不執著於佛,不執著於相。因為眾生無量無邊,所以看到佛的相也是無量無邊,更因每一個眾生的境界不同,見到佛的相便不同。
  • 每一件充滿禪意的玉雕作品 | 無相佛,無相勝有相
    在很多人的心中,佛作為一種神靈,他們擁有有求必應的法力;所以,很多人都把佛作為實現願望的載體。佛法處處讓人不執著,讓人放下,求佛莫向外求,而往心裡找佛本無相,眾生生佛像,心而有佛像佛是覺悟的人,人是未悟的佛今天,小編和您們一起了解一下,翡翠雕刻中比較常見且收人喜歡的一個題材——無相佛相信我們大家都知道佛的掛件類
  • 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亦無非法相
    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直譯--「為什麼呢?這些眾生不復再有真實之我相、真實之人相、真實之眾生相、真實之壽者相;沒有真實的法相,也沒有非法之相。」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無量劫中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這絕對不是白過,善根並不是憑空而來的;這無量劫在無量佛所修集善根的結果,才有此生對《金剛經》章句的清淨信受,他們當然會有無量之福德。如是因、如是果,因果不可思議。福德不是只有錢財,福德有禪定的福德、有布施的福德、有持戒之福德、有忍辱之福德、有智慧之福德。
  • 《金剛經》的精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金剛經》的精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金剛經》的精髓這一觀念,在我心中已定論了很長一段時間了。自我們認知以來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想起《金剛經》,對其精髓的領會和理解。《金剛經》全長不達萬字,從經的形式經文來看,全經理論都在闡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從立意上看,佛在經中鮮明地指出,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佛告訴須菩提,「當知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簡明的告訴佛弟子,佛與一切的區別,菩薩與非菩薩之間的不一樣。
  • 《金剛經素解》:如何不住我相,人相,壽者相和眾生相,如何無我
    第三章 大乘正宗分1.無餘涅盤【原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
  • 「你是我的佛」‖《無相》
    好吧,我承認,《無相》看完之後,我流淚了。2.太宰治一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將人的可憐和可敬溢於言表,使人動容。那麼,他的另一句話,「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被幸福所傷。」則更像是為《無相》所寫的序言、引子。
  •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福慧德相,佛與眾生平等無二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福慧德相,佛與眾生平等無二。眾生只是由於無明遮蔽而不覺,遂落生死輪迴。只在開顯本具之佛性,則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所謂佛性,實無可名,不得已而強名之。又名真如本性、自性等等。紅教中還稱為普賢王如來,本初佛,因其圓具一切,本自如如,不由修得,為一切眾生成佛之本。非謂無明有始,遮蔽佛性,以致輪迴有始。
  • 《金剛經》裡面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指什麼?
    《金剛經》裡面多次出現,「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該如何理解這四相呢?從字面意義上看,相即形狀,四相即我的形狀、人的形狀、眾生的形狀、壽者的形狀。《金剛經》是大乘佛法,講的是如何生菩提心,佛法唯識宗裡面講二無我:人無我,法亦無我。無我即不執著於這個"我"的形狀。六祖聽聞「應無所住處而生其心」頓悟自性,作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從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子來。
  • 也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六祖《金剛經口訣》: 「修行人有四相。心有能所之分、主客之分,輕慢眾生成為我相。自恃持戒,輕破戒者稱為人相。厭三途苦,原生諸天,是眾生相。心中眷愛長年而勤修福業,法執不忘,是壽者相。有四相者即是眾生,無四相者即是菩薩。」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了解翡翠無相佛的寓意嗎?
    翡翠市場上就興起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無相佛和無相觀音。每一個人心中的佛都是不同的,玉雕師雕刻出來的翡翠佛公其實就是他自己心中的佛公,但是不一定是消費者心中的佛公,翡翠無相佛反而能讓大多數人找到自己心中的佛公。
  • 《金剛經》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真如隨緣有六度萬行,若著六道萬行之相,便迷失真如佛性,離六度萬行之相,即六度萬行便見真如佛性,因此世尊說>眾生只是一個假名,無有實體,有妄想有生,無妄想無生,若離妄想即無眾生可得。眾生就是貪嗔痴,貪何曾有實體,對物說貪,離物何來有貪,是故貪也是一個假名,猶如水泡一樣,起了又滅,只不過滅了又起,如是生生滅滅,相續無間斷,這就是眾生的名。離了貪的妄心,無妄想生起,即是無生,無生無滅也就無眾生,那裡有一個眾生可得,因此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 佛理智慧:學佛人如何理解『實相無相』
    歡迎關注佛理智慧。我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佛經,學佛修行二十多年,對佛法感悟頗深,希望把我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法身,什麼形相都沒有,大家不要在相上求見性,它是清淨無染、無聲無色的靈知,是無相可見的。但是它能感知一切事,顯現一切相,起萬千變化。六祖惠能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云何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歡迎關注佛理智慧。我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佛經,學佛修行二十多年,對佛法感悟頗深,希望把我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圓覺經》第九章,佛對淨諸業障菩薩說: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善男子,什麼是我相?
  • 無相無形:帶你領略翡翠中的禪意之美
    佛是人們心中的神靈,是至高無上的存在。開臉尤其注重眼觀鼻、鼻觀心、低眉、慈悲相、圓滿,表現悲憫眾生、普濟天下之韻。而無相佛的創作,更像是一種「化解」與「皈依」。佛本無相,又何謂造像?佛像,代表了佛陀,佛法以及佛教文化的傳承,是表佛的載體。
  • 六祖惠能「無相戒」法
    惠能「無相戒法」 惠能「無相戒」法的誕生自有其源頭活水。從理論溯源上說,菩薩戒重在心地,「拈花微笑」的發明確有其深意。如《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中記述佛與大迦葉論「善持戒」時云:「複次,迦葉!惠能「無相戒」的具體內容基本有四個方面:即歸依自性本有的「三身佛」;發四弘誓願;無相「自性」懺悔;無相三歸依戒。楊曾文教授曾總結說:「所謂無相戒是惠能自創的為僧俗弟子傳授的戒法,不具備戒相,沒有任何具體的戒條作制約。惠能授無相戒的過程就是引導信眾體悟佛在自身心中,領納以自性(佛性、本心)作為戒體的授戒儀式。」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翡翠無相佛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法處處讓人放下執著,求佛莫向外,只往心裡找。佛不生法相,以眾生心為相,即是最初創作無相佛的靈感來源。佛雖無相,玉雕師卻心中有相。玉雕師將生活的幽微感受融入無相題材的雕刻,做到「意在刀先,氣韻生動」,因而達到超越現實,物化精神的效果。
  • 無相真心,具足萬相
    這個「不可須臾離」的「道」,就是我們的無相真心。我們眼前的這些事物,我們耳畔的這些聲音,都是這個無相真心顯現出來的,都是這個無形大道變化出來的。這個無相真心,這個無形大道,就是佛教所說的佛。《無量壽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楞伽經》云:「一切佛語心。」達摩祖師云:「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他無情物攝,無自由分。」
  • 《金剛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一)「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