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
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
#文學天空散文隨筆#
走進麗江,猶如踏進了樂池,餐廳、茶肆、商場、景點,到處都是音樂在飛揚流淌;走近閬中古城,「保寧醋」、「老陳醋」的吆喝聲響徹樓堂館所、大街小巷,且醋味瀰漫了每一寸空氣;走進磁器口,鼎沸的人聲高過歌樂山、蓋過嘉陵江。去到梵淨山,等候購門票,等候上纜車,等候景點合影的擁擠與喧囂,像潮水,一浪高過一浪。
當你漫步於成都市西北面味江河畔那經歷了千年滄桑的街子古鎮時,你感受到的卻是幽悄寧靜、心曠神怡,有一種「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之感。清代川西民居、字庫塔、瑞龍橋、御龍橋、唐公祠、上元宮和光嚴禪院等名勝古蹟舉目可見,比比皆是。行進其間,像在穿越時空隧道,每一刻都應接不暇;像在翻閱歷史古籍,每一篇都浩瀚深邃。
御龍橋下的味江水像一條懸掛於峽谷之間的翡翠綏帶,蜿蜒蛇遊,瀟灑飄逸。又像兩岸的垂柳、榕樹一樣青韭碧綠,靜若處子,讓人盡享安祥、恬靜。據傳,唐代詩人唐求隱居街子古鎮時,以詩自娛,以詩言志,以詩寄情。每當完成一首詩作之後,他不像杜甫那樣讀給鄉人聆聽品賞,而是將其揉成紙團,拋進味江,讓它像輕舟一樣自由飄行,因此而獲得了「一飄詩人」的美譽。倘若當年的味江水也像現在這樣平靜舒緩、慢條斯理,唐求的詩又是怎樣飄走的呢?他希望自己的詩「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水不流動,其詩何以讓人「得之」?更何況那宣紙一沾水就會沉底淹沒。想必,唐求更多的是在期盼一種空無自慰、無欲無求、簡潔清明、靜若平湖的生活狀態。
沒有形象大使,沒有高音喇叭,長沙臭豆腐、藏家犛牛肉、重慶王鴨子、雲南十九怪、汶川羌家核桃大餅、長白山土特產……天南地北的美食皆慕名而至,薈萃於此。真可謂遊走街子古鎮,嘗遍天下味道。但當地的花椒鴨、酸辣粉、棕絲鞋、牛角梳、牛尾筍、草木染和金絲楠佛珠等等,仍保留著純真天然、原滋原味的地方特色。
一股文靜優雅的清泉帶著鳳棲山的體溫,從石縫中緩緩流出,然後沿著街道滴水溝,悄無聲息地注入穿街而過的橫渠之後,直達味江。說起山靈水秀的街子古鎮,五代時它的名字卻為「橫渠鎮」,因為它橫亙於味江之上而得名。橫渠的水全為地下水,清澈明淨,一眼見底。它像味江水一樣,沒有聲響,沒有張揚,街子古鎮在它的浸潤、環繞、呵護之下,有了韻律,有了活力,有了靈性,有了朝氣。
每一塊門牌、標牌和橫扁,都是一幅行雲流水、龍飛鳳舞的墨寶真跡。人行道的青石板上那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睡蓮、仙鶴、金鳳、紫燕,又把古鎮渲染得古色古香,溫文爾雅。
九脊頂歇山式屋面,浮雕石壁,吊腳樓柱的古戲臺,展示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建築文化和源遠流長的民間藝術。臺上還在一如既往地上演著《秋旺告貧》《楚宮會》《長生殿》和《南陽關》等傳統古戲。這些古戲演繹了什麼呢?戲臺兩側的對聯默默地道出了個中真諦:「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登臺可見;驚天動地離合悲歡轉眼皆空」。
也許你見過黃帝陵的軒轅柏,見過九華山的鳳凰松,見過神農架的鐵堅杉,見過翠雲廊的張飛柏。但仍然會被光嚴禪院的古樹所震撼。那裡有直徑90公分,高達60米的麻柳。有被稱為「樹中活化石」的古銀杏。當然,最耀眼的還是禪院一隅那棵頂天立地、威風八面的古楠木。據專家測定,它有1700多年的歷史,楠木底部直徑達5.2米。是當年僧人們栽種的千餘畝楠木之中的唯一倖存者,堪稱「林中壽星」。因為有了它而使重簷飛閣、古樸幽雅、安嫻闃然的光嚴禪院顯得更加莊嚴肅穆,厚重久遠而香火鼎盛。
不論你的工作有多麼繁忙龐雜,不論你的心緒有多麼煩躁紊亂,當你步入街子古鎮時,那裡的靜謐與清歡一定會讓你平心靜氣、流連忘返。
本文由莫測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作者簡介:
莫測,重慶作家協會、散文學會、雜文學會、公安作家協會會員,重慶紀實文學理事。曾從事過文化教學、新聞宣傳、報刊編輯等工作。偏愛文字,先後嘗試過小說、散文等多體裁寫作,數年筆耕不輟,偶有小文見諸報端刊尾。
關注文學天空,閱讀更多精彩作品:
張華:難忘三峽廣場的人和事|散文
李言錄:愛在生活中綻放|散文
張學文:冬夜女人的心事|小說
梁文禮:秋風蕭瑟吹人醒|散文
黃莉:喜看華山村的蝶變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