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與張愛玲齊名的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她被魯迅稱為是「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這是多麼高的讚譽。同時,她還有「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之稱,她的一生堪稱傳奇。然而,令人遺憾和惋惜的是,這般傳奇的女子卻只擁有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
作為作家,雖然她的一生非常短暫,但她卻是高產的。她的代表作《生死場》、《呼蘭河傳》、《商市街》等至今都在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許是她的性情所致,也許是上天嫉妒她的才華橫溢,才給了她短暫而又坎坷的一生。但這短暫的一生,對文學史來說卻是熠熠生輝的一生。
提到蕭紅,了解她的人可能遠不如同時期的張愛玲多。但我卻對蕭紅有種特殊的、無法言喻的情感。也許因為我們同是來自東北,說到東北,不知道蕭紅猶如說到法國不知道雨果一樣,所以有種地域情結在裡面。也許是因為她性子太過剛烈,愛起來就可以奮不顧身的勇氣吸引了我。總之,想起蕭紅,心裡除了心疼就是惋惜。
正如她自己所說「以後人們可能不會讀我的作品,但是我的緋聞將永遠流傳」,她的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津津樂道的緋聞。比起她的作品,人們似乎更願意討論她和蕭軍之間的糾葛,和端木蕻良之間的婚姻,以及不知究竟發生了什麼的未婚夫。也許蕭軍之於蕭紅是生命,靈魂般的存在,而他們經歷了那麼多終究抵不過分離,是一種遺憾還是一種解脫。與端木蕻良的婚姻大概只是想找個棲息之所把。
有人說蕭紅一生依附男人,一生卻總是被辜負。這大概也是她為什麼感慨自己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是個女人的原因吧。
蕭紅是優秀的,具備東北女子大氣、不矯揉造作的性格特點,她熱愛讀書,思想開明,見解獨立,這樣的女子自然可以吸引進步青年的目光,想必她的身邊一定不乏追求者。只是選人的運氣差了點,或許也是命運的故意安排。
我想,蕭紅想要依附男人跟她自身的生長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蕭紅的原生家庭是地主家庭,雖然家境富裕,但小時候的蕭紅並沒有得到過家的溫暖。母親早逝,父親冷漠、粗暴,即使母親沒有去世時,蕭紅與母親也並不親近,她曾說過,對母親,她是害怕的。唯一給過她溫暖的便是她的祖父,所以祖父是她與家庭的溫暖羈絆。隨著祖父的去世,她對家的概念也就隨之更加不清晰了。
小時候缺失什麼,長大後就越想得到什麼。沒有感受過家的溫暖,就格外渴望能夠擁有。我想這也是率真又有些任性的蕭紅一遇見愛情就一頭扎進去的原因。太渴望了,所以一點點的愛情、一點點的希望都可能被無限地放大。她一直都在尋找一個能救贖她的男人,她拼命抓住生命中出現的男人,就像是抓住每一根救命稻草,然而每一次都不過是從一個火坑跳進另一個火坑,重複著過去的悲劇。
蕭紅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整個社會都處在動蕩不安之中,那時的中國已千瘡百孔。在如此大環境之下,本身就很難擁有穩定幸福的愛情,何況把愛情當作救命稻草的蕭紅呢?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尤其是那個時代的女子,蕭紅走了一條特立獨行的道路,她也必然要經歷普通人經歷不了的坎坷。這也註定了,她短暫的一生都在漂泊、流浪。
如果她的一生不是這麼短暫,她一定可以飛到更廣闊的天空,看到更廣闊的世界,餘生也不會那麼孤獨、寂寞吧。這個一生都在苦難中用生命在創作的作家,該被世人理解和接受。
我無法想像她是以什麼樣的心境在臨死前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我想蕭紅的人生除了白眼、冷遇、身先死得不甘,還有裂縫中的一道光,一道通往自由和光明的午後陽光,足夠強烈,足夠耀眼。你無法用肉眼直視,卻穿透你靈魂深處,孤寂卻永不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