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的華盛頓還有沒一座國家級的美術館。某日,某人,致信於當時美國總統「我想為美國華盛頓捐贈一座國家級的美術館」……
華盛頓首府博物館林立,其中聞名遐邇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更是讓人流連忘返。它是世界上建築最精美且藏品最豐富的美術館之一。其中東西兩館藏品共多達4萬多件,堪稱美國本土最重量級的美術館。該館涵蓋了歐洲中世紀、殖民時期以及近現代文化藝術發展史上極具代表性的各類珍品。
國家美術館西館外景,圖片來源:李洋
國家美術館位於美國國會大廈西階,國家大草坪的北邊和賓夕法尼亞大街夾角地帶,由兩座風格迥然不同的花崗巖建築組成。一座在西邊,1937年建成開館,為新古典式建築,有著古希臘建築風格,主要以歐洲中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歐洲古典主義,印象派繪畫收藏為主;一座在東邊,是一幢充滿現代風格的三角形建築,主要以現當代藝術品收藏為主。兩座建築共同組成了美國國家美術館。
國家美術館東館外景,圖片來源:李洋
安德魯·梅隆的國家美術館情緣
華盛頓的第一個美術館出現於1829年,是一家規模很小的私人藏畫館,並沒有國家級的藝術收藏機構。早在1846年,美國國會就同意在首都華盛頓建立國家博物院並下設美術館。進入20世紀,史密森博物館接受的藝術品捐贈與日俱增,在首都華盛頓建造大規模國家美術館的呼聲愈來愈高。1920年,史密森博物館成立了國家美術館籌建委員會。然而資金籌募困難,建館歷程一波三折。最終給建造美國國家美術館帶來好運的是銀行家安德魯·威廉·梅隆(Andrew Willem Mellon,1855-1937)。
安德魯·威廉·梅隆(Andrew Willem Mellon),圖片來源於網絡
梅隆生於匹茲堡,父親是當地一位企業家。生在富有家庭的梅隆大學畢業之時,離校投身家業,並隨即在銀行事務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他又是一位藝術愛好者,尤其愛好繪畫。1921年至1932年,梅隆在華盛頓首府期間,擔任前後3任總統手下的美國財政部長達11年之久。1927年,梅隆在一次談話中對兒子保羅·梅隆(Paul Mellon)明確地表示,他希望有朝一日在華盛頓捐資建造一座美術館,使美國人民在自己的首都看到世界上最好的藝術品。
《自畫像》,梵谷,1889年,圖片來源:李洋
在擔任財政部長期間,隨著自己收藏日豐,梅隆要捐資在首都建造國家美術館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一方面是因為他每年的歐洲旅行,那裡令人目眩的宏大美術館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由此希望美國也有一個完全可以與歐洲相比的美術館;另一方面,擔任財政部長的梅隆經常接待英、法、義大利等國的歐洲賓客,當這些客人表示想看看美國的美術品收藏的時候,梅隆總是感到窘迫,常常以邀請他們參觀自己的油畫收藏來應付過去。然而,個人收藏和國家級美術館畢竟是兩回事。
、
《有蘋果和桃子的靜物》,保羅·塞尚,1890-1894年,圖片來源:李洋
1936年12月,80歲高齡的梅隆致信美國總統羅斯福,表達了向國家捐建一座美術館的願望並建議該館不以其個人名字命名,而使用「國家美術館」名號,以便於其他收藏家的捐獻行為。在美國政府和國會確定接受自己的捐贈之後,梅隆指定著名建築家約翰·雷塞爾·波普(John Russell Pope)為國家美術館的建築設計師。
遵照梅隆的意見,外牆使用田納西州粉紅色花崗石的國家美術館在建築面積上超過了當時的英國國家美術館。由於大量使用昂貴的大理石和花崗石,當這座美術館竣工的時候,它成了世界上使用高級石料最多的國家美術館。波普經過認真研究,在美術館外形上採用古羅馬式結構,中央穹頂較低而兩翼較長,南北大門前樹以高高的圓形立柱,使整個建築顯得氣度恢宏,典雅不凡,既古典又簡潔。
約翰·雷塞爾·波普為國家美術館所做的設計外觀初稿局部
1937年3月17日晚,美國國家美術館舉行開館儀式,羅斯福總統前來祝賀剪彩。梅隆的兒子保羅·梅隆(Paul Mellon,1907-1999)致辭說:「這座建築是許多人智慧的結晶,他們為之竭盡全力。現在,我們高興地將它和我父親的藝術收藏一起較交給您--總統先生,讓它們永遠服務於美國人民。」至此,我們不得不佩服安德魯·威廉·梅隆那近乎於個人英雄主義情懷的藝術理想,通過家族兩代人的努力,用盡畢生的精力和財富,在美國本土,成就了一座國家級美術館。
保羅·梅隆(Paul Mellon,1907-1999),圖片來源於網絡
1941年3月17日國家美術館成立儀式現場,圖片來源於網絡
兩座建築中西館獨具特色,總長240米,底層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從國家大草坪進入國家美術館的南門,中央銅門高約9.14米,中央圓形大廳的直徑約31米,由16根直徑約1.52米、高約11米的墨綠色石柱支撐。柱料來自義大利,當年在當地加工成形後運抵華盛頓。古羅馬式的中央大廳以大理石鋪地,中央的噴水銅像是古希臘諸神中為眾神傳遞信息並掌管商業和門路的神墨丘利。銅像造型為一個快樂的男孩,一足著地,另一足騰空,揚起右手食指指向天空。
春天裡,水池的四周鮮花簇擁,芬芳四溢,清澈的水漫過壇頂自由灑落下來。由於周圍是墨綠色石柱,遊人往往會覺得中央圓廳略暗一些,然而兩翼展廳光線充足,形成對比。兩翼天花板是直達天庭的透明玻璃,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美術館裡的大多數展廳,自然光和人工光源是交替並用的。美術館東西兩翼中央又各有一個花木扶疏、噴泉淙淙的精緻過庭,遊人可以在這裡休息。庭院裡經常舉行小型音樂會,為參觀者增添各種美的享受。
國家美術館西館穹頂和中央圓廳,圖片來源:李洋
國家美術館西館的東西兩翼過庭,圖片來源於網絡
西館的館藏至寶和作品欣賞
國家美術館的館藏通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和傳承,始終緊緊圍繞藝術收藏的真諦:梳理文化發展史、對發展史進行階段性劃分、建立學術研究資料庫以及對不同歷史時期裡承前啟後的優秀代表作品做權威性價值定位。
《日本的橋》,莫奈,1899年,圖片來源:李洋
《教皇的畫像》,委拉斯貴支,1650年,圖片來源:李洋
從開館即始到上世紀90年代,美國國家美術館收藏的藝術品總量超過4萬件,有達·文西的《班琪的肖像》、拉斐爾的《阿爾巴的聖母》、喬託的《聖母和她的孩子》、凡·愛克的《聖母領報圖》,還有包括安吉利科修士、彼埃德羅·德拉·弗朗西斯卡、貝利尼、倫勃朗、馬奈、莫奈等歐洲經典藝術大師的作品。美國著名畫家斯圖爾特的《華盛頓像》、薩維奇的《華盛頓一家》等名畫也在陳列中熠熠生輝。
《拉奧孔》,格裡科,1610年,圖片來源:李洋
此外,美國著名畫家科普利、伊肯斯、霍普等人的作品同樣引人矚目。在展覽區,各展廳分為威尼斯及義大利北方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佛羅倫斯及義大利中部文藝復興時期繪畫、17-18世紀義大利繪畫、西班牙繪畫、佛蘭芒和德國繪畫、17-18世紀法國繪畫、19世紀法國繪畫、美國繪畫、英國繪畫等相對集中的主題。
國家美術館西館繪畫展廳和雕塑展廳,圖片來源於網絡
整個北美大陸唯一僅存的達·文西畫作《班琪的肖像》可以說是國家美術館西館的鎮館之寶,於1967年以五百萬美元重金收藏。這幅創作於1474年的畫像中,人物班琪臉部呈現著瓷器般的光澤,襯託她的卻是迷霧般的風景,朦朧柔和的背景氛圍渲染,使人不得不對於畫中人物的身份浮想聯翩,是不是一位待嫁的準新娘呢?
《班琪的肖像》,達·文西,1474年,圖片來源:李洋
1967年,觀眾蜂擁前往參觀新收藏的《班琪的肖像》,圖片來源於網絡
與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傑的拉斐爾也在國家美術館的大師行列當中。其於1510年創作《阿爾巴的聖母》描繪了聖經中的三位人物:聖母瑪麗,耶穌和施洗者約翰。三者關注於一隻細條十字架,解讀到了其中的預言:耶穌將接受為眾生受難的命運。這一莊嚴的主題通過金字塔型的畫面和諧構圖,積極生動地傳達了出來。
《阿爾巴的聖母》,拉斐爾,1510年,圖片來源:李洋
義大利繪畫大師喬託名作《聖母和她的孩子》的創作時間可以追溯至公元1310年。宗教人物畫作往往表達了作者最直接的宗教信仰和情感,虔誠而純粹。它與當今世界的聯繫卻是在700年後才被人們不斷地體會到:畫中的聖母手中懷抱的孩子一手抓著母親的左食指,另一手頑皮地去觸摸母親手中的花朵,人性化地展現了普世情感和母與子之間的親暱。喬託為佛羅倫斯繪畫注入了自然主義情懷以及三維立體光影技法,影響了一個世紀之後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開啟了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輝煌篇章。
《聖母和她的孩子》,喬託,1310年,圖片來源:李洋
1648年的荷蘭,伴隨著與西班牙籤署的明斯特和平條約,迎來了它作為獨立主權國家的勝利。倫勃朗繪製的風景畫《磨坊》正是完成於這一年。畫中帶風車的磨坊,高高地聳立於防洪堤上,彰顯著新生的荷蘭共和國對土地宣誓主權的驕傲自豪。
《磨坊》,倫勃朗,1648年,圖片來自於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官網
法國後印象派繪畫大師圖盧茨·勞德累克出生於沒落貴族之家,身患殘疾的他,在自由行動有限的生活境遇中,將所有的激情奔放融入了繪畫實踐。巴黎紅磨坊的酒館夜生活成為勞德裡克畫筆下的主題。
為了精準地描繪喜劇歌舞中的舞女,藝術家參與觀察演出多達20次。完成於1896年的《瑪塞爾·琳達在希爾佩裡克跳波利樂舞(Marcelle Lender Dancing the Bolero in Chilpéric)》充分說明了藝術家對通俗劇場的痴迷,以至於他創作的相關海報,場景,和服飾等,都成為了經典。被稱為「蒙馬特之魂」的勞德累克,沿承了莫奈和畢撒羅的印象派畫風,對日後畢卡索的人物畫風格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瑪塞爾·琳達在希爾佩裡克跳波利樂舞(Marcelle Lender Dancing the Bolero in Chilpéric)》,勞德累克,1896年,圖片來源:李洋
(註:文章部分信息來源自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官網,由李洋綜合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