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節之際,香港又開始展現其特有節日風貌。在這個中西文化合璧的亞洲國際都會,春節既沿襲著世代相傳的中國傳統習俗,同時也融入很多國際化因素,營造出別具一格的「香港年味」。
潔屋掃舍和張貼「揮春」(春聯)是年前一項重要工作。港人說「年廿八,洗邋遢」,就是在臘月二十八把家裡打掃得乾淨整潔,寓意除舊迎新。然後便用花市購置的各式鮮花和春聯作點綴,讓家裡充滿過節的喜氣。臨近春節,不少機構會在鬧市設攤免費派發「揮春」,也有人喜歡親筆揮毫,為親友送上祝福。
「逛花市、行大運」是源自廣東的風俗,也是港人過年的必備節目。全港多個公園及遊樂場往往會在節前數日舉辦年宵花市,一直持續到除夕甚至初一凌晨,其中維多利亞公園和旺角花墟公園兩地的年宵花市最為熱鬧。琳琅滿目的花市上,寓意大吉大利、來年好運的年桔、桃花、蝴蝶蘭、水仙是最受歡迎的品種,應蛇年而推出的「蛇紋新品蘭花」等創意花卉也賺足眼球。
舊時的香港在辭舊迎新之際會舞龍舞獅、大放鞭炮。隨著時代變遷,這些習俗已逐漸改良,乃至被更國際化的活動取代。如今,年初一晚舉行、創辦於1996年的「國際花車巡遊」和年初二晚上演、有超過30年歷史的「維港煙花匯演」已成為香港乃至全球華人賀歲的「招牌」節目,每年吸引數十萬中外遊客和市民觀賞。
新春祈福是沿襲至今的傳統習俗。香港最負盛名、香火鼎盛的黃大仙祠,大年初一搶「頭炷香」的信眾絡繹不絕,陣勢浩大;大年初二車公誕,有人到車公廟上香、轉動祭壇前的銅風車,祈求新年行大運;還有人到文武廟參拜文昌帝及關帝,祈求健康財富及職場順利;另有人到荃灣圓玄學院向太歲祈福庇蔭,或者到大埔林村的許願樹寫心願、拋寶牒。
辭舊迎新、互送祝福的「拜年」必可不少,一般在初一至初五間進行,但得避開俗稱「赤口」(易生口角)的初三。拱手作揖,一句「恭喜發財,利是(紅包)逗來」是最經典的港式拜年話。「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的好兆頭,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可派發。除了家裡長輩給晚輩派發、為未婚朋友派發,到飯店也可給服務生派發。假期過後,老闆還要為員工派「開工利是」,取凡事順利的意頭。
香港被譽為「美食天堂」,春節自然少不了有關吃的習俗。大部分家庭會在家裡設宴,全家老少一起吃「團年飯」。賀年美食中,蘿蔔糕、年糕等寓意步步高升的點心是必備之物,煎堆、油角、糖冬瓜、糖蓮子等也是傳統港式賀年食品,象徵金銀滿屋、甜甜蜜蜜。
為招待拜年的親友,每家每戶還會準備一個裝滿各種零食、寓意盤滿缽滿的「全盒」。傳統的「全盒」以圓形為主,表示一團和氣,現在款式別致的容器琳琅滿目,為大家提供了更多選擇。瓜子是「全盒」中的主角,客人從「全盒」抓一把瓜子的動作,有「抓銀子」的美好寓意。
此外,香港還有獨具特色的「新春賽馬」,這是新年首場賽事,一般在年初三舉行。很多香港人都喜歡在新年喜氣洋洋的日子裡碰碰運氣,賺得開春好彩頭。另有被港人稱為「賀歲波」的足球賽也是一年一度賀歲慶祝節目,通常初一至初四舉行,為喜歡體育的朋友提供過節好去處。(記者曾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