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
團長李寶春祖籍河北霸州,生於1950年,出身梨園世家,其父李少春是與張君秋、葉盛蘭、裘盛戎齊名的京劇大家,其母侯玉蘭也是戲曲名家。 據了解,臺北新劇團4月在合肥、武漢、南京、上海、天津等七個城市,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巡迴演出。李寶春與大陸著名花臉演員楊燕毅領銜上演《巴山秀才》《斷密澗風雲》《渭南之戰》等新老戲,受到大陸觀眾歡迎。8日劇團舉辦的記者會上,李寶春介紹了大陸巡演情況。
-
京劇大師李寶春將作客港城(圖)
DIV>在京劇《弄臣》中,李寶春飾演黎詠德。為了讓更多觀眾了解《弄臣》臺前幕後的故事,3月4日下午15:30,煙臺大劇院將邀請京劇大師李寶春及該劇主創人員作客劇院,與京劇愛好者們進行面對面交流。
-
餘派藝術之李少春
—1975),河北霸州人,出身梨園世家,工武生、老生、文武老生,京劇餘派老生。幼年在「永勝和」梆子班坐科,23歲起改學京劇。曾在天津挑班演出。擅老生和武生戲、武生戲宗李吉瑞。隨著時代的發展,「李派」已成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京劇生行流派之一,學習者甚多。
-
戲曲 京劇生角演員李寶春
李寶春,男,京劇老生。祖籍河北霸縣。祖父李桂春、父親李少春、母親侯玉蘭。九歲由祖父指導練功,十歲進北京市戲曲學校,承襲父親風格,專攻文武老生。坐科八年,曾受校長馬連良及王少樓、楊菊芬、徐元珊、錢元順、茹元俊、茹少筌、馬長禮等老師教導,打下文武技藝功底。1969年畢業。
-
戲曲 看看京劇李寶春演出成就
李寶春,京劇生角演員,生於1950年,祖籍河北霸縣,是李少春之子。他1969年畢業於北京市戲曲學校,得其父指點,還曾受馬連良、王少樓、楊菊芬等親授。20世紀70年代,在樣板戲《杜鵑山》中飾李石堅。20世紀80年代初加入中國京劇院,與袁世海、楊春霞等同臺。後在海外尋求發展。
-
李寶春:傳承缺失是臺灣京劇生態的一個問題
李寶春《打金磚》劇照 本報訊 (記者 李崢)2月19日晚,京劇《櫃中緣》《打金磚》在上海大劇院上演,為李寶春此次赴滬的演出系列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雖然已過六旬,但李寶春在《打金磚》中飾演的漢光武帝劉秀依然充滿風採,不僅秀了餘叔巖親授李少春的一大段唱,更在太廟一場戲中連續表演吊毛、踹腿吊毛、摔殭屍、搶背及轉體540度殭屍等撲跌技巧,引得觀眾喝彩不斷。 「以前我祖父李桂春演出的時候,是連摔三個殭屍,後來我父親李少春演這個戲,因為自己的武功好,所以改了個踹腿吊毛。他還跟我說,這個並不是固定的,你覺得能加什麼,還可以再加。
-
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攜臺北新劇團赴京演出
新華社北京4月5日電(記者白瀛)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攜臺北新劇團,將於6日至7日在北京保利劇院先後上演新老戲《趙氏孤兒》和新編京昆大戲《清輝朗照》。李寶春生於1950年,是京劇李派藝術創始人李少春之子,曾得其父指點,並曾受馬連良、王少樓、楊菊芬等名家親授。李寶春5日在京介紹,他導演並主演的《清輝朗照》,以李清照的離婚案,描繪這位宋代女詞人不為人知的一面。這部「京昆共鳴」的作品既包括細膩宛轉的崑曲,又包括大氣揮灑的京劇。
-
...專題報導《根脈》(十九):京劇一脈連兩岸 李寶春創新京劇不丟傳統
京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被稱為國粹,2010年,京劇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清末,京劇傳入臺灣,在臺灣,它也被稱為平劇。國民黨敗退臺灣後,聽京劇成為不少臺灣老兵排解鄉愁的文化寄託。
-
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京劇一脈牽兩岸
這兩天正在寧波演出的他告訴記者,從10月6日起,他已在北京、崑山、常州、杭州等地演出了8場,並將為上海國際藝術節奉上幾臺「新老戲」《奇冤報》《試妻大劈棺》和《陰陽擊鼓罵曹》《拿高登》等。李寶春介紹,他將在逸夫舞臺蹬高靴踩鬼步,甩水袖變魔術,讓京劇更好看、更青春。 傳播國粹連兩岸 李寶春是京劇大師李少春幼子,也是李派戲的嫡嗣傳人。
-
李少春紀念館:一代京劇名家的珍貴記憶
資料圖廊坊日報訊 霸州是一代京劇名家李少春的故鄉,素有「戲曲之鄉」美譽,戲曲文化資源深厚,先後建設了李少春紀念館、李少春大劇院等公共文化設施。李少春紀念館正是推廣、宣傳京劇藝術的窗口,也是研究、發展國粹藝術的基地。李少春紀念館是AAA級旅遊景區,由文化藝術廣場、大劇院、紀念館、古典小戲樓組成。
-
京劇名家李寶春攜臺北新劇團來漢會「知己」
-
京劇《打金磚》
《打金磚》今天為您帶來的是京劇經典劇目《打金磚》。《打金磚》此系老生、花臉合作傳統戲。李少春先生表演時,曾加演《太廟》一折,更名為《打金磚》。本劇是以歷史人物杜撰而成,情節雖然有點荒誕,但生動有趣,主角由正面人物驟變成反面人物更屬奇想之筆。一起來欣賞吧!
-
李寶春和他的「新老戲」 ,聽臺北新劇團唱響「回家的聲音」
河北霸縣人,出身戲劇世家,祖父李桂春(小達子)、父親李少春、母親侯玉蘭,都是戲曲名家。九歲由祖父執導練功,十歲進北京戲劇學校,承襲父親風格,專攻文武老生。坐科八年,打下文武技藝功底。經1990年加入「辜公亮文教基金會」京劇推展小組,迄今十六年。1997年成立「臺北新劇團」。每年二檔以上的製作,至今已累積推出新戲、老戲近五十齣。
-
過把癮 葉少蘭、孟廣祿等京劇名家煙臺亮嗓
、孟廣祿領銜的京劇名家名段演唱會在煙臺大劇院開唱,3個小時的演出讓戲迷過足了戲癮。名家名段演唱會結束後,緊接著將迎來京劇大師李寶春的《清輝朗照》和《趙氏孤兒》兩場大戲。演出當晚,還未到檢票入場的時間,大劇院就已擠滿了前來觀看演出的戲迷票友。「沒想到在家門口還能看到葉少蘭、孟廣祿這樣的名角兒!今天我和老伴一早就收拾好來劇院了。」57歲的張阿姨是一名京劇愛好者,每逢大劇院有戲曲演出都會出現她的身影,這次張阿姨更是帶著老伴和朋友們一起來看演出。
-
國家京劇院舉辦「紀念京劇大師李少春誕辰100周年」座談會
在《白毛女》《紅燈記》《林海雪原》《柯山紅日》等現代戲中,對運用京劇藝術形式表現現代生活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白毛女》在使用京劇原有程式上有獨到之處,是成熟意義上的京劇現代戲的開山之作;《紅燈記》是現代京劇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經典作品,成為影響了幾代人的集體記憶。《野豬林》老照片,李少春(左)飾林衝,袁世海(右)飾魯智深。
-
臺灣京劇藝術家李寶春京城獻演「新老戲」
幾位大陸京劇名家也將分別與李寶春搭檔,兩岸京劇精英同臺獻藝。 據介紹,「新老戲」是李寶春及「臺北新劇團」對傳統京劇戲碼進行有系統的整理與去蕪存菁,既謹守戲曲的元素與程序,又溫和活潑地實現創意;作品強調人性的價值與劇場效果,突出動聽唱段,留住感人情節,以緊湊的手法與深刻的表演呈現人物。
-
文革中逝去的京劇大師李少春
他是繼「後四大鬚生」後,京劇老生行裡出現的惟一能與四大鬚生相提並論分庭抗禮的京劇老生藝術大師。 李少春(1919—1975),出身於梨園世家,父親李桂春(藝名小達子),為上世紀20年代上海最走紅的京劇老生演員,海派京劇代表人物之一。
-
「弄臣」唱京劇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李寶春(中)在《弄臣》中飾演黎詠德。 新京報訊 (記者陳然)創立於1997年的臺北新劇團,是臺灣的民間京劇團體,由著名老生演員李寶春擔任團長。明晚至周五,臺北新劇團將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弄臣》、《渭南之戰》和《野豬林》三出新老劇目。 《弄臣》 故事移植到中國古代 京劇《弄臣》改編自威爾第同名歌劇,故事背景被移植到中國古代,講述了弄臣黎詠德與其女兒服侍皇帝,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故事。
-
梨園又失大師 京劇名家「刁德一」扮演者馬長禮走了
家人便請了劉盛通先生給他教戲,劉盛通先生家學淵源,是富連成科班「盛」字一輩的老生名家。此後,馬長禮開始跟劉盛通先生學戲,一出《四郎探母》就學了大半年。劉盛通常常誇獎、鼓勵自己的學生「這孩子真聰明, 將來有前途」;同時並不保守,寄希望於學生步步登高,宏圖大展。這樣的眼界、心胸和教育方式給予年輕的馬長禮無窮的動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