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看京劇:難以接受 不如日本歌舞伎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如果美國人到中國來旅遊,並被安排觀看一出京劇,之後接受媒體或什麼人的訪問談京劇,一般說來,聽到的無非是些膚淺的,也沒有什麼任何實際意思的恭維之詞。換言之,有人到地主地盤上來,主人端出一些自認為很珍視的東西給客人品嘗,這是一回事,但如果把東西搬到別人的地盤上,並想驗證一下對方是否真的喜歡,則得出的結果,很有可能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了。

自上世紀30年代,京劇被梅蘭芳輸送到美國,讓為數很少的美國人開個眼界後,就再也沒有登陸到美國本土。那次美國之行,後來被國內很多媒體人渲染到了神化的高度。什麼梅蘭芳變成了梅旋風啊,什麼美國人驚嘆於中國京劇之精美絕倫啊,什麼京劇打敗好萊塢啊。幾乎所有可能找到的讚美之詞,都被毫無吝嗇地使用上了。

但1981年,中國從「文革」中走出來,隨之跟美國關係也正常,就有人組織了一次把京劇送到美國去的文化活動。一是要把中國人民的友誼通過京劇傳達給美國民眾?再也是想在「沒有多少文化」的美國人面前再次展露一下千年古國的文明,三可能也是想把梅旋風的風頭在美國繼續刮上一刮?

但很不幸,梅蘭芳當年在美國進行的訪問,現在看,並沒有使京劇在美國人的心中紮下根,好萊塢也沒有被中國的京劇打垮。所有當年梅旋風訪問美國時的「風光」,只能透過1930年3月份發表在《紐約時報》的幾篇寫得並不太出彩的評論文章,來加以感受了。

時隔五十年,京劇第二次登陸美國。受到了當時著名文藝評論家MEL GUSSOW的很不客氣的評論。這位美國評論家竟然在曾令中國人歡欣鼓舞的《紐約時報》上撰文,非常尖刻地指出,京劇在美國人的眼中來看,根本就不是美國人喜歡的充滿了「異國情調」的偉大的戲劇,而是艱澀的,難以看得懂的無趣的東西。這種評論,自然在當時國內《參考消息》上得不到體現,也因此廣大的中國民眾無從得知事實真相。還誤以為京劇仍然像五十年前一樣「無限風光」,繼續逼迫好萊塢退讓,繼續強佔好萊塢的地盤呢。

事實上,京劇在美國根本沒有任何市場。用美國評論家的話說,這一需要「刺激觀眾想像力」的京劇,在美國觀眾面前遭遇了尷尬。因為結果恰好相反:美國人總是對京劇裡「最小限度的動作」,感到一陣陣地困惑。這更像是一種文化衝突。美國人也總是在最不應該鼓掌的時候,突然鼓起掌來。這也使得美國人對整個劇情的理解過程,遭到嚴重破壞。

而對於京劇裡的音樂,美國人更是感到難以接受。有評論者甚至使用了「cacophonous」(十分難聽,不和諧)一詞,來形容京劇音樂,這應該說,讓我們這些聽著樣板戲長大,以京劇為驕傲的人,很受傷,很受傷。美國人甚至對個人單獨的大段唱段,更表示出文化意義上的不理解,甚至有些怨恨。他們認為,一個人在那裡堅持唱了半響兒,這是對他們的耳朵的嚴重摧殘,不亞於外星人攻擊的效果。

至於京劇裡的服裝,在一些評論者們的筆下,得到了還算公平的對待。不過,很多人還是不得不加上幾句有些尖酸的話。有人就說,京劇裡的服裝,給美國人的感覺有些浮誇,腦袋上面的一些裝飾,更像是風中搖晃不止的帽子。每個演員看上去都像穿著一層又一層的花瓣。而布景卻簡單到了令人困惑不解的地步。一切道具都太具有象徵意義,而缺乏實際意味。比如,一面旗幟就居然可以代表一大隊人馬,兩把椅子,竟然可以代表一個大的臥室。走過場的跑龍套演員在場上一走一過,則更讓美國人感到一頭又一頭的霧水。還有就是主要演員所做的很多動作,也讓美國人感到不解。評論家專門提到有主要演員在臺上走向一邊,然後在手指中間放上了一個長長的針。(究竟是哪一場戲,老張我也不知道。)很多美國人就不明白這人要做什麼,有人認為他可能是在演練針灸的習俗,但也人認為他可能是想開門?

上面這些還不是美國人最抱怨的部分。京劇中最讓老美難受的因素,就是劇情本身。對於大多數西方觀眾而言,京劇劇情一點沒有神秘的抓人的感覺。冗長的獨白,在西方人的耳朵裡聽上去都是乏味透頂的。當劇情達到高潮時,多數西方人並沒有意識到高潮已至。因為他們還在試圖理解主角在臺上的每個動作都具有什麼意味呢。

那麼,相比日本的歌舞伎和木偶戲,中國的京劇在西方人的眼中,孰好孰不好呢?很多評論者的嘴其實挺損的。他們認為中國的京劇並不具有吸引西方人的魅力。精彩程度也遠遜於日本的歌舞伎和木偶戲。顯然,中國的京劇,只對那些對東方藝術感興趣的美國學生們構成興趣。

其實,從我讀《紐約時報》1930年3月份的關於梅蘭芳的報導裡,就已經感覺到了這一點。只是我們很多中國人喜歡報喜不報憂,總喜歡對西方的很多負面報導進行過濾,把好的、讀起來讓國人感到高興的部分拿來,而反面的、聽上去有些刺耳的、卻也因此更說明問題的部分給閹掉。結果怎麼樣呢,國人從1930年開始就一直以為京劇一劇獨大呢,就一片歡騰,像吸食了大麻一樣,麻酥酥地做起了美夢,幾十年過去了,這個夢似乎還沒有醒?因為我發現,近來,人們都因為陳導演拍了一部有關京劇的電影,又要繼續重溫美夢了。

來自:張放的博客

更多文化內容請點擊>>

相關焦點

  • 梅蘭芳與日本歌舞伎
    此一演出,是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而進行的一場國際文化交流,也是日本歌舞伎十年後的再度來華。  歌舞伎藝術與京劇同屬於亞洲沃土上誕生出來的傳統藝術,它們各有自己的門派與大師傳承,也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有過互動與影響。此文所記錄的京劇大師梅蘭芳與日本歌舞伎的幾次相遇,從另一側面證明了,藝術是互通的,藝術後面的人的情感,也是互通的。
  • 日本傳統藝術「歌舞伎」的秘密
    許多來日本遊玩的朋友一定知道歌舞伎這個日本傳統的藝術吧,日本的歌舞伎就像中國的京劇一樣,是著名的傳統藝術,今天小三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歌舞伎的藝術。所謂的歌舞伎就是日本固有的戲劇表演,是由演戲、舞蹈、音樂三個部分組成的傳統藝術之一。
  • 通訊:從北京到東京 京劇與歌舞伎的「神」共鳴
    2016年「文化中國·四海同春」藝術團日前在日本東京銀座演出,幸田秀莉是唯一身著和服出現在劇場的普通觀眾。雖然她的座位在最後一排,雖然京劇表演只是其中一個片段,雖然她沒有系統學過中文,但她卻用四個漢字向中新社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京劇,太美。」  歌舞伎是日本的傳統藝術,被列為當地的國粹,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京劇和歌舞伎被稱為「東方傳統藝術的姐妹花」。
  • 專訪日本歌舞伎大師坂田藤十郎
    專訪日本歌舞伎大師坂田藤十郎  敷粉之後,我便離開了這個世界  今年76歲的坂田藤十郎演活了嬌媚少女、狂野獅子和饒舌村婦。藤十郎是日本歌舞伎界的代表人物,去年底承襲了上方歌舞伎的創始者坂田藤十郎的名字。
  • 日本歌舞伎大師坂東玉三郎:在自身上作畫的人
    這位日本國寶級的歌舞伎大師不僅是「女形」在當代的最高代表,近年來更是迷上了崑曲。3 月13 日和14 日,坂東玉三郎與蘇州崑劇院合作,在蘇州科技文化藝術中心上演了自己版本的《牡丹亭》,令崑曲界專業人士深受震動。坂東說:「當我化完妝,穿上服裝後,從那一秒鐘起,我的狀態和思想就完全要服從於我將呈現的女性??我不是要飾演這個古代女子,我本就是畫中的她,我便是她。
  • 京都的歌舞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盟軍首領麥克阿瑟本來要集中火力狂轟京都,但遭到不少人的勸阻,一個重要理由就是這個城市遍布珍貴的歷史建築,如果保留下來,對人類文化的保存而言功德無量。麥克阿瑟最終聽從了建議,因此這個城市也是日本少數仍然擁有豐富戰前建築的城市之一。 來到京都的一大心願是去看歌舞伎表演。專業的歌舞伎表演在京都的南座。
  • 淺談:歌舞伎與京劇比較研究
    進入20世紀,歌舞伎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不斷進行創新,吸收先進文化要素,表現出與時俱進的活力。比如,把歷史劇、音樂劇和西洋的作曲技術融合在一起,還吸收了中國京劇藝術來進行創作。京劇是形成於北京的戲曲,也是流行於全國的重要劇種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 日本歌舞伎介紹
    日本戲劇,起源於17世紀江戶初期,近400年來與能樂、狂言等演劇一起保留至今。此劇包含了日本歌舞伎的主要元素——歌、舞、樂。歌舞伎三字原來的意思是「傾斜」,因為表演時有一種奇異的動作。後來結它起了雅號「歌舞伎」:歌,代表 音樂;舞,表示舞蹈;伎,則是技巧的意思。
  • 不唱的日本京劇——一名現居東京的中國80後的歌舞伎體驗
    (正常的歌舞伎並不是這個畫風,具體見下文)歌舞伎是一門流傳至今的日本傳統藝術,和中國的京劇合稱為東方戲劇藝術的兩顆明珠。時至今日,歌舞伎在日本仍然有非常高的人氣。東京幾大歌舞伎劇院的定期表演票價動輒上萬日元,但是幾百人的劇場卻仍然可以連日爆滿。
  • 男扮女裝的日本歌舞伎
    歌舞伎與中國京劇素有「東方藝術傳統的姊妹花」之稱。晚清詩人黃遵憲在《日本雜事詩》中讚美道:「玉蕭聲裡錦屏舒,鐵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兒女淚,一齊彈與看芝居。」他把歌舞伎看作「異鄉境裡遇故知」了。日本明治時代,雖然歌舞伎也有過像時裝戲一樣的現代化的嘗試,可是至今它一直保留著「男扮女裝」的女形。
  • 日本歌舞伎大師:「男旦」在中國沒落太可惜
    他是日本「國寶」級歌舞伎大師坂田藤十郎:「男旦」在中國沒落太可惜 「松竹大歌舞伎」    「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國的京劇都有男旦,但我聽說,今天京劇裡的男旦已經很少了,我覺得很遺憾。」坂田藤十郎說。
  • 日本歌舞伎和中國京劇聯袂獻演梅蘭芳大劇院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馬麗】據日本共同社4月2日報導,為了通過傳統藝術交流促進中日友好,一場日本歌舞伎和中國京劇的聯袂演出2日晚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舉行。日本歌舞伎演員尾上菊之助出演《春興鏡獅子》,飾演了小姓彌生和獅子精兩個角色。京劇部分由中國國家京劇院表演了《霸王別姬》。這是可以同時欣賞兩國傳統藝術的寶貴機會。
  • 島國最紅歌舞伎,讓人慾罷不能
    不好意思,廠長不接受反駁。這位迷倒了萬千少女的妖孽神顏就是被譽為「日本歌舞伎小王子」的------藤間齋打住,聽到歌舞伎這三個字,可千萬別跟東京紅燈區歌舞伎町一番街混為一談。要知道,歌舞伎可是日本傳統戲劇,堪稱日本國粹(地位等同京劇)。它起源於17世紀的江戶時期,是日本獨有的一種戲劇。在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 日本歌舞伎和藝伎,顛覆三觀的藝術!
    在日本,有兩種傳統的技藝非常有名,一個是讓無數男人為之傾倒的藝伎,另一個就是日本的國粹歌舞伎。說道歌舞伎,很多人認為載歌載舞的藝術應該是女人來表演的吧,畢竟從古到今很少聽到哪裡舉辦宴席需要男子在上面擺動舞姿的。
  • 日本歌舞伎和藝妓有關係嗎?
    資料圖片  日本新華僑報網近日刊登了一篇題為《日本歌舞伎和藝妓有關係嗎?》的文章,對日本的歌舞伎和藝妓進行了精彩的解說,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歌舞伎是日本舞臺藝術的奇葩,拘謹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傳說17世紀初一個名叫阿國的女巫為了籌錢建造寺院,到全國各地獻舞,其動人的舞姿使國人為之傾倒,所跳的舞蹈被稱為「歌舞踴」這便是歌舞伎的由來。後來「阿國歌舞伎」傳到日本各地,歌人遊女紛紛模仿,載歌載舞以展現女性魅力吸引看客。不久,這種「女歌舞伎」逐漸被由美少年擔綱的「若眾歌舞伎」所取代。
  • 藤間齋在日本人氣如何 歌舞伎世家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藤間齋在日本人氣如何 歌舞伎世家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近日,有一個叫藤間齋的小男孩火了。這個小男孩2005年生的,現在才14歲,是個日本人。那麼,他為什麼突然就火了呢?現在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藤間齋小少爺的個人資料家庭背景吧!
  • 梅蘭芳與日本歌舞伎 三次訪日公演加深兩國文化交流
    不過,或許是受到邀請方的影響,梅蘭芳赴日演出仍是以傳統劇目為主,因而迅速被帝國劇場的傳統派歌舞伎藝術家與觀眾引為知己。梅蘭芳也很為初次與歌舞伎的相遇而感到興奮,他在《日本人民珍貴的藝術結晶——歌舞伎》文中回顧說:我第一次看的時候,使我很驚奇的是不但不覺得陌生,而且很親切、很熟悉。我的看法是歌舞伎和中國的古典戲劇共同點很多,尤其是京劇。
  • 中國京劇韓國唱劇日本歌舞伎如何打造一臺麥克白
    原標題:中國京劇韓國唱劇日本歌舞伎如何打造一臺麥克白 超越語言 三國演員的同呼吸同感覺 既然是三國合作,語言就成為妨礙三國合作的「攔路虎」。在這次的BeSeTo版《麥克白》中,三國演員要用中、日、韓三種語言進行對白。
  • 日本歌舞伎 華麗妖豔四百年
    在歌舞伎的誕生地、創始人阿國的故鄉島根縣,舉辦了復原阿國歌舞伎的活動,根據當時的史料和繪畫記載,由著名狂言大師野村萬之丞登臺演出,40名演員緊跟「阿國」載歌載舞,再現了當時的風俗。     日本各有名的歌舞伎世家也都舉辦各類演出和講座並行的紀念活動,讓日本更多的民眾體會和了解歌舞伎的精髓。日本各地的紀念活動仍在持續。 看!
  • 藤間齋在日本人氣高嗎?歌舞伎世家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這個小男孩2005年生的,現在才14歲,是個日本人。那麼,他為什麼突然就火了呢?現在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藤間齋小少爺的個人資料家庭背景吧!據悉,藤間齋生於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歌舞伎名門高麗屋,歌舞伎是日本的一種傳統藝術,就如同我們 的京劇,黃梅戲一樣.因為歌舞伎有著傳男不傳女的規矩,所以藤間齋幾乎是傳承衣缽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