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自我救贖的旅程 ——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

2020-06-11 延安檢察
一場自我救贖的旅程 ——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

《一個人的朝聖》是英國劇作家蕾秋·喬伊斯的處女作,作品講述了一個名叫哈羅德的故事,主人公曾在養豬場幹了40年銷售代表,退休後和妻子莫琳住在英國的鄉間,他倆隔閡很深。

一場自我救贖的旅程 ——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

一個平凡的早晨,哈羅德收到一封20年未曾謀面的同事奎尼的來信,奎尼曾為他背黑鍋而被開除,得知她患了癌症,哈羅德隨即寫了回信。在一個加油站女孩的啟迪下,哈羅德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只要他走著,奎尼就會活著,他要親自去送這封信。正是憑著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英格蘭南端的布裡奇步行到了蘇格蘭東北的貝裡克,歷時87天,途行627英裡,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見到了老友奎尼,也走出了自己人生的霧霾。

這是一次朝聖般的旅程,哈羅德穿過城市和鄉村,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他猶豫過、後悔過、被嘲笑過、也被記者和路人追隨過……這一路,哈羅德回想自己慘澹的一生,妻子莫琳、兒子戴維、朋友奎妮以及身邊的往事.....在一個人的旅途中,哈羅德有時間慢慢梳理自己、直面人生,他發現了自己情感的傷口,逐步回到清醒的現實。

一場自我救贖的旅程 ——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

「人生,就是不斷將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這一路的丈量,是他對信念的堅守,亦是對人生價值的重新思考和定義。旅途中,哈羅德漸漸讀懂了人生,學會了接納自己,感悟到「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

隨著作者細膩的描述,我逐漸認識了一個內向、保守和不自信的哈羅德,到最後成為一位堅貞的朝聖者,一個陽光、真實和自信的老人,直到與妻子莫琳敞開心扉、突破情感的藩籬......我仿佛隱約看到了我自己,震撼直抵心靈深處!

小說的結局是哈羅德沒能拯救奎尼的生命,讀者一開始也許就會料到,但這段朝聖般的路途,一直牽扯著讀者的心,直到小說的結尾哈羅德拯救了他自己。也許,這就是作者的創作目的——她不為結局創作,只為一段救贖的旅程。

一場自我救贖的旅程 ——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


讀完小說,我突然自問,自己是不是一個朝聖者?在茫茫人海中,我們都希望得到「加油站女孩」的啟迪;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我們都希望遇見稱心的旅伴給予的鼓勵。我發現,這段千山萬水的「朝聖」,不只救贖了哈羅德,也救贖了我自己……

《一個人的朝聖》餘音猶在,接下來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要學會愛、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學會包容、學會認識自己和這個萬千世界……(文/田雨生)

來源:寶塔區人民檢察院

相關焦點

  • 《一個人的朝聖》,這是一本關於自我救贖的旅程故事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是《一個人的朝聖》,這是一段自我救贖的旅程。一位讀者說:「很久沒有讀一本書讀到凌晨……當一切似乎都已太遲時,哈羅德敞開自己傷痕累累的心,讓世界走進來。我覺得他就是我自己。」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一個人獨處時,在某個夜深人靜的夜晚,會陷入一陣莫名的悲傷,因為在喧囂的城市裡為了生計疲於奔命,總是執著一些痛苦的人和事,或習慣性的把想做的事情推給未來。不滿意現狀卻不想走出舒適圈。
  • 《一個人的朝聖》——一本實現自我救贖的好書
    朝聖,字面意思是朝拜聖像。比喻一項具有重大的道德或靈性意義的旅程或探尋,多指教徒朝拜聖地的宗教活動。通常,它是一個人前往自己信仰的聖地或其它重要地點的旅程。在《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中,並沒有涉及到宗教朝拜,這是一本跟宗教毫無關係的小說。
  • 大道三千 殊途同歸——《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有感
    世上有多少個朝聖者,就有多少條朝聖路,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一個人的朝聖》主人公哈羅德,用87天,完成橫跨英格蘭、一段六百多英裡的重走人生之旅,觸發了他對生活的全新領悟和自我的重新認識。哈羅德一生少言寡語,碌碌無為,喪失獨子,夫妻疏離……心中溝壑縱橫,他走去看奎妮的勇氣就是一條自我救贖的朝聖之路
  • ...生而孤獨,一場穿越時光隧道的旅行|《一個人的朝聖》蕾秋·喬伊斯
    在這場旅行中,哈羅德不斷回憶著過去,終於直面了生命中那些慘澹的時刻,勇敢的重新認知了自我,消弭了心結,和親人、自己和解。這是一次「朝聖之旅」,更是有關自我發現、愛的回歸、堅守信念和有關救贖重生的故事。朝聖指教徒朝拜聖地的宗教活動。朝聖是一項具有重大的道德或靈性意義的旅程或探尋。通常,它是一個人前往自己信仰的聖地或其它重要地點的旅程。許多宗教認為特定地方有靈性重要性。
  • 豆瓣8.1分,《一個人的朝聖》|一場接納自己,與自己和解的旅程
    一個人,一雙帆布鞋,一段不可能走完的路程。沒有任何準備,沒有裝備,甚至沒有電話和指南針。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酒廠退休的老人,因一個多年前的虧欠讓他開始了一段救贖之旅。在路上,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的都是別人的故事,但填平的卻是自己內心的遺憾。誰沒犯過錯呢?誰沒有人生的遺憾呢?一切的一切,你是該平和地接受還是想辦法改變?
  • 《一個人的朝聖》——自我的救贖
    《一個人的朝聖》書名有點爛俗的心靈雞湯的感覺《一個人的朝聖》本質上也在試圖探索這個主題,他在這個主題上描繪的成功之處在於將小事描繪的平實卻深刻。衝動是這個故事的開始,作者利用衝動作為切入點帶動整個故事,衝動是欲望和自我最明顯的表現,將衝動的事變成堅持的事是故事完美結局的鋪墊。 「哈羅德本來是一個高大的人,卻一輩子彎著腰生活,像是隨時防備前方突然出現一道低梁,或是別人投偏的紙飛機似的。」
  • 《一個人的朝聖》文學批評​​​​​
    讀蕾秋·喬伊斯所作《一個人的朝聖》時,不甚理解,前段時間再次細讀,竟被主人公哈​​​​羅德·佛萊深深吸引。本文將從哈羅德之旅淺談旅行之義。 旅行是什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人生的未知性與突如其來的靈感相較於旅行來看,是極為相似的。僅僅將旅行貼上從「此地」到達「某地」的過程的標籤,顯然是不可取的。旅行便被賦予了某種更深的涵義,或大或小,都有其必然存在的理由。 書中的主人公哈羅德為什麼要走,進行一場為期八十七天,長達六百二十七英裡的旅行呢?哈羅德一生碌碌無為,母親離家出走,父親酗酒成性,他的童年被陰影籠罩。
  • 《一個人的朝聖》救贖與信念,成長永遠都不晚
    有關愛的回歸、自我發現、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萬物之美的佳作。在某一個睡不著的夜晚,周圍寂靜無聲,只有我帶我耳機,開著電臺,無意聽到這個故事,卻莫名吸引到了我,在很多個我因為壓力疲憊睡不著的夜晚,帶給我很大動力的一個故事。
  • 《一個人的朝聖》:人都有痛苦,放過自己,開啟自我救贖之路
    《一個人的朝聖》初看書名不禁聯想到宗教信仰,讓人誤以為是一個苦行僧,用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來磨鍊自己的故事。主人翁哈羅德,1個人,87天,627英裡,不只是肉體的折磨,更多的是靈魂的救贖,從痛苦中釋放,重拾自我。小說以一個普通的老人為線索,故事情節非常的簡單,當然這只是相對的,相比於《平凡的世界》人物關係簡單。但也沒有《老人與海》那般的簡潔。雖然簡單但卻給人一種一往無前的勇氣,讓你有一種徒步旅行的衝動。對於生活在痛苦中的人們是一種啟發,平凡的人也可以不平凡。
  • 《一個人的朝聖》
    朝聖,其實是一場修行,是自己與心靈的對話,是思考與回憶的碰撞。 旅途上遇到不同的人,體驗不同的感悟,學會去愛,學會去感恩。《一個人的朝聖》官方MV:隨著歐洲首席暢銷書《一個人的朝聖》精裝版的上市, 吉他演奏大師李延亮推出了同名新作《一個人的朝聖》MV。這是一首有關自我發現、自我回歸、追尋信念的故事。
  • 惜緣惜福 愛在當下——讀小說《一個人的朝聖》
    惜緣惜福 愛在當下——讀小說《一個人的朝聖》文/南昌熊明 我幾乎不看外國的文學作品的,總覺得眼前的文本經過翻譯家翻譯過來的,不真實,好像是隔了一層磨砂玻璃看世界。所以懶得閱讀外國書卻說己亥夏末秋初,有仁者景泰居士忽然造訪,攜來一本嶄新的《一個人的朝聖
  • 《一個人的朝聖》原諒不完美的自己,珍惜我們所摯愛的
    《一個人的朝聖》,跟信仰沒有關係,他是一個人對自己一生的回望,那些曾經的膽怯、懦弱與恐懼,即便如此,也該原諒不完美的自己,當你走進這本書的世界,你才發現,原來哈羅德就是我們自己。,是他穿越時光的另一場內心之旅。
  • 《一個人的朝聖》:一個人,87天,一場尋心之旅
    ——奧斯卡·王爾德第一次讀《一個人的朝聖》,是因為這本書在當時很受追捧。還有封面「有關自我發現、愛的回歸、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萬物之美。這一年,我們都需要他安靜而勇敢的陪伴」這句話打動了我。可讀完並沒有引起我深入的思考,也沒有心靈的震撼。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這本書就靜靜的躺在我書架的最底層。
  • 心懷一顆朝聖的心——《一個人的朝聖》書評
    讀完《一個人的朝聖》,感謝哈羅德安靜而勇敢的陪伴。人生,通常會在夢裡、詩裡、神話裡、童話裡、美景裡得到拯救,而在現實中得到扼殺。現實會讓人病痛和傷痕累累,但這本書,可以啟迪心靈,會讓人修復。這趟旅程,穿越自我,走過現代社會百態,跨越時間和地理風景,達到了一個令人難以承受的動人結局。正是英國資深劇作家蕾秋·喬伊斯著的處女作《一個人的朝聖》帶你領略了不一樣的人生。
  • 《一個人的朝聖》:一場救贖自我靈魂、讓愛起死回生的旅行
    《一個人的朝聖》讓我們看見了哈羅德傷痕累累的心,也看到了另一個自己。這部震撼人心的小說是英國劇作家蕾秋·喬伊斯的處女作,此書暢銷幾十個國家,2012年入圍「布克獎「。主人公的壯舉既讓人感動,更帶給人無限驚喜,因為他通過徒步橫跨英格蘭海峽,不但使好友痛苦的肉體在臨終前得到慰藉,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救贖,更使自己過去二十年那名存實亡的婚姻起死回生。
  • 哈羅德弗萊不可能的朝聖之旅:《一個人的朝聖》
    但是《一個人的朝聖》是不需要這些的,它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別的東西,我甚至不清楚,能不能稱之為信念。《一個人的朝聖》書評難寫還有一個原因。這本經久不衰的小說,以它的平淡似水徵服了太多人。它的書評汗牛充棟,能說到的幾乎都說到了,不管再說什麼,似乎都是拾人牙慧。再者,生活從來就不是考試,沒有孤立的標準答案。
  • 《一個人的朝聖》:你們的喧囂與熱鬧,都與我無關
    ——《一個人的朝聖》行走和贖罪,均始於足下故事開始於男主人公哈羅德在某日早上收到二十年前的女性老友奎妮的信,在準備回信以後卻因為一些細微的心理變化,決定徒步去探望遠在五百英裡以外身患絕症的奎妮。整本書講述了哈羅德在旅途中遇見的人和事,以及自己心路歷程的轉變。
  • 與書為伴 |《一個人的朝聖》——1個人87天627裡
    《一個人的朝聖》是由英國著名BBC資深編劇——蕾秋·喬伊斯所寫,其文入圍2012年布克文學獎,僅英美德三國就累計暢銷百萬冊。該書講述了一個退休老人為探望生命垂危老友而獨自踏上孤獨旅程,最後收穫自我救贖的故事。
  • 堅守內心的信念,行走在路上,完成《一個人的朝聖》
    一個人信念的崩塌,就像決堤毀壩,難以想像。而內心有信念的人,歲月會給你什麼樣的收穫與回報呢?看看這個65歲的老人哈羅德,因為信念的力量,做出了什麼樣的壯舉呢?哈羅德收到一封信,一封二十年沒見面的朋友奎妮的來信,她告訴哈羅德,自己得了癌症,餘下的時間不長了。
  • 《岡仁波齊》影評:一場無關身份,只有信仰和自我救贖的朝聖之路
    這部電影是由張楊導演,尼瑪扎堆、楊培等本色主演的一場關於追尋信仰的故事。尼瑪扎堆是藏族人。他想要幫助他的叔叔楊培完成他未完成的心願,打算帶著叔叔去拉薩和岡仁波齊。他們信仰佛教。而這種信仰是堅定的。不像部分人,信教只是為了保平安,有利可圖的信仰。而這部分人,是很難為了自己的信仰付出艱巨的實際行動。為完成夙願,踏上艱辛之路。主人公尼瑪扎堆是這場朝聖旅途的關鍵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