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主流英文報紙對中印邊界問題的報導

2020-12-06 人民網傳媒

摘要:本文以《印度教徒報》為研究對象,運用議程設置的相關理論,採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其近十年間關於中印關係的報導進行梳理,發現《印度教徒報》主要通過子議題的設置和報導角度的選擇來體現對中國的友好立場。本文最後指出了《印度教徒報》的報導缺乏連續性、敘事缺乏系統性等問題。但是《印度教徒報》對中國的友好立場保證了印度輿論界在中國問題上的平衡性。同時,《印度教徒報》的經驗對中國提升國際形象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關鍵詞:《印度教徒報》;中印關係;議題設置;報導手法

一、選題的背景和目標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七位,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人口大國。中印關係對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中印兩國政府積極發展友好關係,高層互訪頻繁,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也不斷加強。但是,由於中國與印度的邊界問題懸而未決,海洋權益的爭奪又拉開帷幕,中印關係面臨很大的考驗。這種複雜的關係也投射到印度媒體對中國的報導上。印度媒體深受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影響,把西方一些國家鼓吹的「中國威脅論」移植到印度,邊界地區稍有風吹草動便大肆渲染所謂的中國「入侵」,給人留下中印邊界局勢緊張的印象。實際上,這些聳人聽聞的報導並不能代表印度輿論界對中國的看法。印度也有一些報紙珍惜中印傳統友誼,也意識到印度與中國同為發展中國家的現狀,視中國為好鄰居、好夥伴,極力維護中國的形象,推動中印關係的發展,《印度教徒報》是其中的代表。本文通過對《印度教徒報》在議題設置、報導角度、報導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力爭揭示它是如何報導中國、如何維護中國形象的,同時發現其中的不足。這對中國爭取世界主流媒體的支持、加強對外傳播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二、文獻回顧

國內學界對印度新聞事業的研究較少,主要著眼於印度新聞體制的轉型。陳力丹梳理了印度獨立後新聞事業發展的四個特徵[1]。王生智認為1975~1977年的印度緊急狀態是印度獨立後新聞自由政策的轉折點[2]。王辰瑤分析了印度電視體制轉型的原因及其影響[3]。有關印度新聞事業的個案研究極少。宋晶從傳媒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比較分析了中印媒體對社會衝突的再現[4]。趙瑞琦分析了《印度時報》的國際傳播經驗及特點[5]。近兩年,國內知識界開始注意到印度媒體對中國的不友好報導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談到印度媒體對中國不友好是中印關係面臨的問題[6]。新華社記者、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唐璐2010年連續發表三篇文章探討印度主流英文媒體的對華態度及原因。唐璐認為印度主流英文媒體對中國的報導較多,而這些媒體的觀點大多來自於非政府戰略層面的分析家、退休將領和退休文官。「2009年印度主流英文媒體『反華歇斯底裡』反映的其實是印度非政府戰略層面精英的對華認知。[7]」從最初的一般性介紹到原因分析,這些研究已經開始走向深入,但總體而言,對印度媒體的實證研究少,個案研究少。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印度教徒報》1878年由6位青年知識分子創辦,創刊之時為周刊,1889年改為每日出版。《印度教徒報》一開始就表現出反殖民主義的傾向。20世紀以來經常揭露殖民當局鎮壓人民的罪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堅決反對法西斯主義,支持民族獨立運動。《印度教徒報》的辦報宗旨為「不左傾、不反動、不進步,但信仰自由」。現屬卡斯圖裡父子有限公司,總部在馬德拉斯市,在馬德拉斯等多個城市同時印刷。政治上支持國大黨,在印度南部較有影響。在印度精英看來《印度教徒報》是一份反映左派思想的報紙,被譽為「印度的《人民日報》」。《印度教徒報》2011年的發行量為151.4萬份,是印度排名前三的英文大報。讀者對象多為年輕人,且有較高文化。

2.分析單位與抽樣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03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印度教徒報》關於中國的報導,以世界各國報紙全文資料庫(Access world news)中收錄的《印度教徒報》電子文本為抽樣框。為了提高樣本的代表性和針對性,採取主題詞抽樣。檢索控制條件設定為「Headline」,鍵入「China」,搜索2003~2011年這三家報紙的新聞報導中標題中含有「China」的報導。通過檢索發現,從2003年到2011年,《印度教徒報》關於中國的報導共有1908篇,最少的是2004年174篇;最多的是2010年303篇。

3.分析框架與步驟

本文的總體思路是從議題設置、報導角度和報導手法三個層面來剖析《印度教徒報》關於中國的報導。在議題研究方面,議程設置理論不但關注媒體是如何強調某個主要議題的,還關注媒體是如何強調主要議題的下位子議題的,後者被稱為「屬性型議題設置」(attribute-agenda setting)[8]。屬性型議題設置研究關注的是主要議題下位的子議題如何被媒體傳達給受眾,注意測量多個下位子議題各自被媒體的強調程度。媒體對主要議題的下位子議題的選擇雖然限制了媒體報導的主要內容,但也能夠體現出媒體的報導立場和報導內容的方向性。與此相應的是,大眾傳媒本應該從多種角度報導特定的議題,但實際上只選擇了一部分特定的角度和切入點。這種對特定議題的選擇就構成了媒體報導的特定角度。報導手法主要指報紙的敘事手法,小到形容詞的使用,大到背景資料的取捨,都在暗示報紙的立場。這三個層面的分析從宏觀到微觀,側重點不同,恰好能夠立體式的透視《印度教徒報》關於中國報導的特點。此外,為了更好的體現《印度教徒報》的傾向性,本文將引用《印度時報》和《印度快報》的相關數據作為參照系。

相關焦點

  • 中印邊界問題的歷史淵源是什麼?印度為何又越界挑起邊界衝突?
    俄羅斯和印度由於地域分布較為廣闊,和我國在兩個方面都有接壤,其實這也是因為這些地方邊界歷史問題較多,2004年中俄兩國外長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籤署了《中俄國界補充協定》,回歸了黑龍江的銀龍島和半個黑瞎子島,也標誌著中俄邊界的全部劃定。但是,我國與印度邊界問題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劃定,雙方爭議非常大,為什麼會有中印邊界問題呢?
  • 中印舉行邊界問題會晤 雙方表示保持邊境安寧
    在邊界問題解決之前,雙方要共同努力保持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雙方還就發展中印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國際地區問題交換了意見。雙方商定下一次特別代表會晤將在中國舉行。  又訊 (記者李明波) 中印邊界問題成為了近期輿論關注的熱點。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裡,分為東、中、西三段。
  • 宋海嘯:期望一次中印邊界會晤取得突破性進展不切實際
    原標題:中印邊界會晤對中印關係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畢瑋):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十八次會晤23日在印度新德裡舉行。中方特別代表、國務委員楊潔篪同印方特別代表、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就邊界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並就兩國雙邊關係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地區問題進行了戰略溝通。
  • 印度主流英文報紙刊登中國外交官文章:「辦好兩大峰會,開創亞洲...
    廣告 印度主流英文報紙刊登中國外交官文章:「辦好兩大峰會,開創亞洲世紀」 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中新社北京9月1日電 新德裡消息: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官網9月1日發布消息說,《印度教徒報》網站近日刊登了中國駐印度使館臨時代辦劉勁松的英文署名文章《辦好兩大峰會,開創亞洲世紀》。
  • 中印邊界對峙!近年來印度為何針對中國底氣十足?
    近日,《印度斯坦時報》5月10日爆出中印兩國士兵9日在印度錫金邦北部地區發生上百人規模的對峙,並發生肢體衝突,造成幾十人受傷。對峙隨後在雙方當地層級得到解決,印媒是否是真!到目前為止中印雙方都沒有一個明確官方證實。
  • 專家解讀中印關係三大問題:邊界、水壩、涉藏
    李克強重申了中國政府在涉藏問題上的原則立場。辛格表示,印度政府認為西藏自治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不允許任何勢力在印度領土從事反華活動。  李克強提出五條加強中印關係  邊界問題加強溝通協商  一是加強戰略溝通,增進政治互信。
  • 印度反華動作不斷,中印關係很難平靜
    一是印度罔顧事實,繼續指控中方越境製造中印邊境衝突。在印度總理莫迪就中印邊境衝突作出明確解釋,指出中國並未進入印度境內和佔領印度邊境哨所後,印度國大黨等反對黨、印度政府的一些現任和前任官員,以及印度一些媒體的報導,仍無視事實,毫無道理地不斷指責中國軍隊「侵入了印度境內」、引發甚至製造了中印軍隊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以此誤導印度社會輿論,製造印度仇華、反華情緒。
  • 中印邊界爭議由來:印度繼承英國殖民遺產佔我領土
    阿克賽欽是中國領土,只是由於英國人提出了一條「詹森線」及其修訂線,才製造出了中印邊界爭端中的這一問題。因而所謂的阿克賽欽歸屬問題,實際上就是「詹森線」問題。這一問題在中印邊界爭端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對中印關係的長遠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 印媒:載13人的印度安-32運輸機在中印邊界地區失蹤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侯佳欣】據印度電視臺消息,當地時間3日13時,一架載有13人的印度空軍安-32運輸機在靠近中印邊界地區失蹤。「今日印度」也報導了這一消息,並稱機上有8名機組人員和5名乘客。印度電視臺說,這架載有13人的運輸機,於12時25分從印度阿薩姆邦焦爾哈德起飛,準備前往「阿魯納恰爾邦」(即我藏南地區)的梅丘卡軍用機場(Mechuka Advanced
  • 印媒追問中印應如何解決邊界問題,外交部回應
    印度報業託拉斯記者:你剛才回答關於印度外長蘇傑生的問題時說,中印雙方要共同努力。蘇傑生在這個採訪中的一個關鍵觀點是,在進行邊界問題談判的同時,中印雙方也在貿易、旅行等重要方面達成多項協議。他還稱,邊境地區人民的生活也許可以依然如常。你可否具體說明雙方現在需要作出怎樣的共同努力?
  • 資料:中印邊界爭端介紹
    但是由於我國政府當時執行的是反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外交,一切以反美為重,因此不得不慎重對待印度這樣的國家,在領土問題上採取克制和忍耐的態度。具體說就是外交上保持沉默,軍事上沒採取任何措施。但這種忍耐進一步助長了印度政府的氣焰,印度政府在中印邊界西段也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  中印西段邊界情況與東段不同。
  • 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二十次會晤在新德裡舉行
    新華社新德裡12月23日電(記者 趙旭)12月22日,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二十次會晤在新德裡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楊潔篪同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就中印關係、中印邊界問題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雙方認為,在兩國領導人的引領下,近年來中印關係總體保持穩定發展勢頭。
  • 中國開始從印度撤僑,中印同時增兵邊境線?外交部回應
    根據印度衛生部門25日發布的數據,截至當天,印度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達138824例,成為確診病例數量全球排名前十的國家。連日來,印度單日確診病例增幅屢創新高。但印度主流媒體卻將此次正常行動與近期中印邊境對峙相聯繫。《印度斯坦時報》25日稱,「中國決定在邊境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下從印度撤僑」。
  • 專家:印度放任民族主義泛濫無益解決邊界糾紛
    8月7日至8日,始於2003年的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在印度首都新德裡進行了第13次談判。  中印相約恪守邊境安寧  與之前一段時間印度在中印邊界爭議地區「大炫軍事肌肉」造成的緊張局勢相比,新德裡的談判氣氛表面上還算緩和友好。
  • 印度軍方強硬言論將使邊界問題複雜化
    印軍提高備戰級別 印度亞洲國際新聞臺(ANI)援引這位印度將軍的發言稱,印度在陸海空都進行了高水平的訓練。他呼籲增加武裝部隊未來軍事行動的技術組成部分。他說,印度有足夠的實力承受其北部邊界可能面臨的任何威脅或挑戰。
  • 印度外長暗示中印邊境對峙談判可能需數年,稱「有些複雜問題需要...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金珊月】「第八輪中印軍長級會談尚無突破,新一輪會談時間遙遙無期,約5萬名印度士兵駐守在與中國對峙的邊界實控線沿線,而那裡冬天的極寒、強風、缺氧的氣候條件對每名士兵都是考驗」,《印度快報》3日在一篇報導中如此形容「拉達克東部」地區的對峙現狀。
  • ...五點共識 中印外長發表聯合新聞稿內容是什麼?2020中印邊界問……
    中方支持雙方邊防部隊加強現地對話,解決具體問題,也願通過外交和軍事渠道同印方保持溝通,共同致力於恢復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蘇傑生表示,印方不希望看到印中邊境地區緊張局勢升級。印度的對華政策沒有變化,相信中方也沒有變化。印方始終認為,印中雙邊關係的發展,不必然以邊界問題解決為前提,也不希望走過去的回頭路。
  • 【中印邊境衝突最新消息!印度軍方證實中印軍隊對峙時開槍】印度...
    【中印邊境衝突最新消息!印度軍方證實中印軍隊對峙時開槍】印度政府消息人士周一(9月7日)證實,中印軍隊於9月7日在實控線附近發生對峙時開了槍,這是兩國邊境數十年來首次鳴槍事件,目前尚不清楚印度軍隊或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否有傷亡,局勢暫時已經得到控制。
  • 中印「越線」問題主因:雙方對實控線有不同解讀
    按照印度方面的報導稱,「邊境對峙」的責任總是源於中方採取的進攻性舉措。加之,中方媒體在這一問題上從未有過主動「報料」,也給旁人造成了某種「中方理虧」的印象。事實上,根據邊境對峙後的報導,就可以發現,2013年5月的「帳篷對峙」是印軍意圖向雙方爭議的實控線地帶修建道路遭遇到中方抵制才發生,而2014年9月的對峙則是印軍意圖在優勢位置設立哨所才引發中方軍隊反制的。
  • 中國駐印度大使羅照輝在印媒發表署名文章 紀念中印建交69周年
    國際在線消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廖繼勇):4月4日,中國駐印度大使羅照輝在印度知名英文媒體《印度快報》發表題為《龍象共舞開創亞洲世紀》的署名文章,紀念中印建交69周年,強調中印關係雖歷經起伏波折,但友好合作始終是大勢和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