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國內藏傳佛教寺院,品品博物館藏傳佛教文物

2020-10-22 菁佳堂

藏傳佛教

中國佛教兩大派系之一,形成於藏族地區,發展、傳播於藏、蒙、土、裕固、納西等少數民族地區,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紀佛教傳入西藏,松贊幹布、赤松德贊等幾代贊普支持佛教,翻譯佛經,創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發展。 9世紀中葉,朗達瑪上臺興苯滅佛,佛教受到毀滅性打擊。10世紀後期佛教又從阿里和多康地區復興,根據不同的佛法傳承,形成寧瑪、噶丹、薩迦、噶舉等眾多教派。元朝以後,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後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統治權。藏傳佛教中有由《丹珠爾》、《甘珠爾》兩部分組成的藏文《大藏經》,其寺院組織嚴密,學經制度健全,修行上「顯密並重」。以無上瑜伽部密法為最高最深之法。     


我國藏傳佛教代表性寺院

1.布達拉宮

西藏布達拉宮

簡介

布達拉宮(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管理處)座落在海拔3700米的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中心的紅山上,因其建造的悠久歷史,建築所表現出來的民族審美特徵,以及對研究藏民族社會歷史、文化、宗教所具有的特殊價值,而成為舉世聞名的名勝古蹟。

據史書記載:公元七世紀三十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贊普松贊幹布遷都拉薩,始建布達拉宮為王宮。當時修建的整個宮堡規模宏大,外有三道城牆,內有千座宮室。松贊幹布在此劃分行政區域,分官建制、立法定律、號令群臣,施政全蕃,並遣使周邊各國或與鄰國建成姻親關係或訂立盟約,加強吐蕃與周邊各民族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吐蕃社會的繁榮。布達拉宮成為吐蕃王朝統一的政治中心,地位十分顯赫。

經過1300多年的歷史,布達拉宮形成了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主樓紅宮高達115.703米,具有宮殿、靈塔殿、大殿、佛殿、經堂、重要職能機構辦公處、曾官學校、宿舍、庭院、迴廊等諸多功能的巨型宮堡。宮內珍藏8座達賴喇嘛金質靈塔,5座精美絕倫的立體壇城以及瓷器、金銀銅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飾等各類文物約7萬餘件,典籍6萬餘函卷,成為名副其實的文物瑰寶,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關注,被譽為世界屋脊的明珠。


2.塔爾寺

西寧塔爾寺


簡介

西寧塔爾寺,是我國喇嘛教(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是黃教著名的兩大寺院之一,明代始建,歷時400餘年,已成為擁有殿宇、經堂、佛塔、僧舍30餘座建築的古建築群,並成為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全國及東南亞亦享有盛名。


3.大昭寺

西藏大昭寺

簡介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幹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 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當下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市局規式。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 [5] [7] 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留下了歲月和朝聖者的痕跡。


4.桑耶寺

西藏桑耶寺


簡介

桑耶寺又名存想寺、無邊寺,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的扎囊縣桑耶鎮境內,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

桑耶寺始建於公元8世紀吐蕃王朝時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內建築按佛教的宇宙觀進行布局,中心佛殿兼具藏族、漢族、印度三種風格,因此桑耶寺也被稱作三樣寺。桑耶寺現有50多僧人。



藏傳佛教經典器物/文物

金佛瓶,清,通高20.5釐米,最大徑14釐米。
此種形式的瓶是藏傳佛教中非常典型的供器。在密教儀式舉行過程中,此種瓶往往供奉在高大的佛、本尊的供桌前,瓶中插著吉祥草或孔雀翎,下面的盞中盛放穀物,作為供神和舉行儀式中不可缺少的法物。

清代金佛瓶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掐絲琺瑯大佛塔為紫禁城東北角梵華樓內陳設的6座巨大佛塔之一。此塔依照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中覆缽塔之式樣造型,由日月、寶珠塔頂、掐絲填琺瑯梵文13級塔剎、覆缽式塔肚、掐絲填琺瑯梵文圓形塔基以及掐絲填琺瑯獅紋、金剛杵紋束腰方形塔座等幾部分組成。佛塔隨設佛窩一座,內置一鍍金銅佛。塔座正面鐫楷書「大清乾隆甲午年(1774年)敬造」九字款。此佛塔氣勢宏偉,製作工藝複雜,各部件銜接緊密,據遺存的清宮匠作則例載,佛塔的製作集中了大器匠、掐絲匠、剌花匠、鍍金匠、填藍匠等各種不同的工匠達11種之多。僅此塔造價即耗銀近70萬兩。

清乾隆掐絲琺瑯大佛塔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U絲三世佛唐卡,18世紀,內地,絹本,緙絲,通高289釐米,寬134釐米,畫心縱169釐米,橫101 釐米。清宮舊藏。
三世佛有以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中間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來區分的「橫三世佛」;也有以過去世界燃燈佛、現在世界釋迦牟尼佛、未來世界彌勒佛進行區分的「豎三世佛」。
這幅唐卡為「豎三世佛」。三尊佛像均身著深紅色通肩式袈裟,結跏趺坐於須彌蓮花寶座中。中間一尊為現在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右手結期克印;其右側是過去世界的燃燈佛,雙手於胸前結說法印,據說釋迦牟尼成佛是由他授記的;佛祖左側為未來世界的彌勒佛,施無畏印。釋迦佛前方為兩位弟子,年長者為阿難,年輕者為迦葉。最下方立者為四大天王,左側多聞天王和廣目天王;右側持國天王和增長天王。畫幅上方為清乾隆辛已年(1761年)五月朔日御筆《佛說八大人覺經》。
此唐卡採用平
、構U、長短梗、木梳、等多種緙絲技法,緯線設色退暈與間暈相結合,局部著筆點染而成。

清代緙絲三世佛唐卡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金剛鈴 直徑10.1釐米,高22釐米

生銅鑄造,舌為鐵質,鈴身飾紋飾。柄端為五股金剛杵。鈴柄下方為長壽瓶,瓶上方為大智慧波羅蜜多女神的頭。鈴肩上有八瓣蓮花,其下環繞著一圈水平放置的金剛杵。再下為八張饕餮臉,臉上掛有成串的珍珠,嘴上掛有珠寶。在鈴邊緣的兩排聯珠紋之間,有一圈直立的金剛杵。鈴內鑄有「大明永樂年制」銘文。製造精緻。金剛鈴是藏傳佛教修習密法時常用之器具。

明代金剛鈴 - 四川省博物館館藏

賁巴」是藏語的音譯,意為「瓶」,金賁巴即金瓶。該瓶整體由黃金打造而成,內置五枚象牙籤。瓶蓋酷似舊西藏地方政府官員夏日所戴涼帽,並鑲嵌各色寶石。通體飾雲紋和「十相自在」吉祥符,意為平安吉祥、消災祛難。

金瓶掣籤制度始於乾隆朝末期。當時,清中央在驅逐了廓爾喀入侵勢力以後,頒布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並頒賜了由乾隆皇帝親自設計的金瓶。規定此後達賴、班禪等藏傳佛教大活佛轉世,均需通過此瓶進行掣籤決定,以確保活佛轉世的公正性。其具體的掣籤方式是:將候選靈童的名字分別書寫在象牙籤上,並套上黃稠套,放入瓶中,在大昭寺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佛像前供奉7天以後,移至布達拉宮司喜平措大殿清高宗聖容前,由高僧大德誦經,駐藏大臣親自抽取。中籤者報中央政府批准後即被認定為前世活佛轉世靈童。現存五根象牙籤中書寫有「嘉黎縣堅贊羅布」字樣的名籤,即是95年掣定11世班禪時所中之籤。

金賁巴瓶共有兩件,一件存放於北京雍和宮,用於確定內外蒙古大活佛的轉世。這一件即用於確抽取甘、青、川、藏等地藏傳佛教大活佛的轉世靈童。自金瓶掣籤制度施行以來,已先後有70多位活佛的轉世靈童經金瓶掣籤選定,包括十世、十一世、十二世達賴喇嘛和8世、9世、11世班禪額爾德尼。時至今日,金賁巴瓶仍在履行著歷史賦予它的使命,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傑布、第七世熱振呼圖克圖、第六世德珠活佛均經由此瓶掣籤轉世。因此,無論從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金賁巴瓶都是歷代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規範藏傳佛教儀軌的重要物證,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政治意義與宗教作用。

清乾隆金賁巴瓶 - 西藏博物館館藏

銅鎏金白法螺 19—20世紀 貝殼 銅鎏金法螺,又稱法號或佛號,鑲翅法螺通常是在法螺上鑲以鍍金黃銅或銀而成。在舉行佛事活動時,法螺是用來召集僧眾或在誦經過程中表示佛音遠聞的號角,其音色圓潤柔和,無固定音階。此件鑲翅法螺的翅體上通體鏨刻八卦符號,顯然為藏漢文化交流的遺珍。

銅鎏金白法螺 - 西藏博物館館藏

篇幅有限,本文只是整理部分代表性的藏傳佛教寺院和相關文物,歡迎補充、指正!

相關焦點

  • 米拉日巴佛閣——藏傳佛教的博物館
    米拉日巴佛閣是為紀念米拉日巴而修建,也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在安多地區最主要的寺院之一。佛閣呈四方形,樓高共九層,其較為特殊的建築特點在藏傳佛教建築中也顯得非常獨特也供奉了以米拉日巴佛尊都及其弟子為主的藏傳佛教各派的開宗祖師,有以金剛為主的四密乘的眾多佛像、菩薩、護法神等各類佛像,以及反映藏傳佛教內容的各類壁畫,繪畫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 藏傳佛教寺院公開展示寺內珍藏寶物 以弘揚佛教文化
    青海的藏傳佛教寺院內大都收藏有珍貴的佛教文物,它們是古老而神秘的藏傳佛教文化的代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所長尕瑪圖嘎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藏傳佛教寺院開始將寺內珍藏的寶物公之於眾,以弘揚藏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
  • 「藏傳佛教皇家寺院-雍和宮」展覽簡介
    「藏傳佛教皇家寺院-雍和宮」展覽簡介發布時間:2017-01-10 13:21:04 | 來源:雍和宮 | 作者:蘇娜 | 責任編輯:蘇娜 法舞服裝展櫃前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召開之際,雍和宮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獻上了一道文化盛宴
  • 故宮會說話的藏傳佛教文物
    羅文華在研究中發現,從元代藏傳佛教引入漢地以來,雨花閣第一次完整而系統地以立體建築與造像的形式,表現了密宗四部及其神系的思想,這在西藏是絕對見不到的。「也就是說,雨花閣與其它燒香念佛的佛堂不同,它具有濃重的宣示教理成分。由此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在接受藏傳佛教的同時,也在探索如何將龐雜的藏密神系系統化、規範化。」
  • 北京市雍和宮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開放
    佛教在線5月29日消息  據千龍網訊:北京市雍和宮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是清雍正皇帝登基前的府邸(雍親王府),也是清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清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將其改建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廟(俗稱喇嘛教),成為北京地區乃至內地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之一。
  • 中國藏傳佛教(黃教)六大寺院
    中國藏傳佛教(黃教)六大寺院一、甘丹寺甘丹寺是格魯派的祖寺,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又是拉薩三大寺之一。它位於今拉薩市東北約30多公裡處的卓日沃切山腰,儼如一座山城。甘丹寺的僧侶人數在歷史上定額為3300名,排在哲蚌寺、色拉寺之後,但是甘丹寺作為格魯派祖寺,在藏傳佛教界地位很高,尤其是甘丹赤巴在格魯派中威信極高,其地位僅次於達賴和班禪。二、哲蚌寺哲蚌寺既是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又是拉薩三大寺之首。
  • 國家投巨資對青海塔爾寺等藏傳佛教寺院進行維修
    新華社西寧3月7日電(錢榮、張宏祥)記者日前從青海省文物管理局了解到,近年來,國家投入上億元資金對青海塔爾寺、瞿曇寺、隆務寺等藏傳佛教寺院進行大規模維修,使這些有著數百年歷史的藏傳佛教古寺得到了有效保護。
  • 噶丹·松贊林寺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
    噶丹·松贊林寺是 雲南 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康區有名的大寺院之一,還是川滇一帶的黃教中心,在整個藏區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譽為「小布達拉宮。和很多景區一樣,松贊林寺依靠景區的區間車進出,寺廟很大,依山而建,參觀寺廟需要爬很高的樓梯,寺廟裡面有專門講解的人員,應該也是藏傳佛教的信徒,講解員會專門帶你從一定規律的門進出。
  • 「藏傳佛教皇家寺院-雍和宮」展覽
    乾隆元年(1736年)命其管理京師寺院喇嘛,授「札薩克達喇嘛」印。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在徵詢三世章活佛的基礎上,正式將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三世章嘉活佛首任雍和宮住持。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再賜「振興黃教大慈大國師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七世達賴喇嘛圓寂,乾隆帝派三世章嘉活佛入藏料理藏事,並參與認定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事宜。
  • 故宮會說話的藏傳佛教文物(圖)
    雍正初年,青海地區的蒙古部眾糾集當地藏傳佛教寺院僧眾,企圖爭奪對青海的控制權,雍正皇帝立即派軍出擊,對參與反叛的僧俗人等予以軍事打擊,並對寺院集團的勢力採取了嚴厲的限制政策,包括限定人數、限定寺院規模、限定活動內容等,同樣是決不含糊。
  • 藏傳佛教在國內外的分布
    藏傳佛教自形成以來,由於傳播線路和傳播者的不同,先後形成寧瑪、噶舉、薩迦、格魯等派別。格魯派的誕生,標誌著藏傳佛教教派的最終形成,同時藏傳佛教也進入以格魯派為主導地位的歷史時期,並以拉薩為整個藏傳佛教的中心。
  • 藏傳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築有哪些
    和漢地傳統建築按中軸線對稱布局不同,藏傳佛教寺院可以看作一個建築群,由相對獨立的各個建築組成。而且由於長期以來,藏傳佛教寺院一般都不設圍牆,均為敞開式建築,所以可以隨時續建,寺院規模不斷擴大,功能也日趨完善。
  • 松贊林寺:雲南規模最大藏傳佛教寺院,藏族藝術博物館,宏偉!
    這裡不僅建築精美,寺內所藏宗教法器及珍貴文物也頗多。又有「藏族藝術博物館」之稱。和很多景區一樣,松贊林寺依靠景區的區間車進出,寺廟很大,依山而建,參觀寺廟需要爬很高的樓梯,寺廟裡面有專門講解的人員,應該也是藏傳佛教的信徒,講解員會專門帶你從一定規律的門進出,從而向你灌輸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對於藏族的佛教文化我不太了解,初見只是覺得這藏族的寺院和我之前見的差距還挺大的,裡外都不一樣。
  • 去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爾寺,感受藏傳佛教的魅力
    藏傳佛教,又稱藏語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中國西藏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地理體系,歸屬於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藏傳佛教並沒有小乘佛教傳承,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在佛教的修行方式與戒律上,兩者並不相同,也無直接必然的關係。而從大乘佛教的判別來看,藏傳佛教密教與大乘佛教顯教顯然是相對的。 藏傳佛教的流傳地集中在中國藏族主要聚居地區(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蒙古,尼泊爾,不丹,印度的喜馬偕爾邦、拉達克和達蘭薩拉,俄羅斯的卡爾梅克、圖瓦和布裡亞特。
  • 神秘的故宮藏傳佛教世界
    現在,讓我們跟著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西藏文物專家王家鵬先生走進———  元明清三代宮廷都與藏傳佛教關係密切我今天主要說說藏傳佛教文化在清代宮廷中的影響。  藏傳佛教起源於青藏高原,雖與內地遠隔萬水千山,但文化的傳播關山是隔不斷的,早在元代就東傳中原內地,與元明清宮廷關係緊密。十三世紀開始元代中央在西藏地方建立行政體制,西藏地方直轄中央政府。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舉行成立儀式
    佛教在線北京訊 2009年10月16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京舉行,來自中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8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成立儀式。在儀式現場,新成立的故宮藏研中心向聘請的23位研究員頒發了聘書,其中包括10位外國客座研究員。
  • 青海省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當家寺
    中國通訊社青海訊(記者 保積來 通訊員 龍羊峽 )當家寺,藏語稱「當家桑俄卻闊林」,意即密宗法輪洲,為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是一座元代藏式歇山頂建築,寺院選址寓意日月同輝。
  • 北京雍和宮和藏傳佛教
    那麼,雍和宮與藏傳佛教,與清朝中央政府又有著怎樣的聯繫,我們來走進這所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古寺。雍和宮,坐落在北京城內的藏傳佛教寺院。皇家氣派的恢宏建築、鼎盛的香火、神秘的藏傳佛教文化,每日吸引眾多香客和中外遊人。
  • 藏傳佛教宗教特點
    藏傳佛教獨樹一幟,可謂蔚為大觀。其宗教特點,大致分為教義,傳承,學制,寺院各有不同。教義藏傳佛教教義特徵大致為:大乘小乘佛法兼學,只是一大乘佛法為主,顯密同修,見行並重,同時吸收了一些本教的特點。傳承各不相同、儀軌紛繁複雜、像設亦繁多,是藏傳佛教和漢地佛教區別的一個明顯特徵。傳承藏傳佛教的傳承方式多樣,既有師徒傳承方式,如寧瑪派、噶舉派、噶當派;也有家族傳承的方式,如薩迦派,大體上是以昆氏家族為基礎的家族傳承方式。但最具特色的還是活佛轉世制度,「政教合一」是藏傳佛教的另一大特點,不過已經在西藏民主改革時廢除了。
  • 峨眉山與藏傳佛教:普賢菩薩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尕藏加
    藏傳佛教對《格薩爾王傳》受到巨大影響的同時,藏傳佛教本身也受到《格薩爾王傳》的一定影響。藏傳佛教寧瑪派將《格薩爾王傳》中的主要人物格薩爾王被認定蓮花生大師的化身,將其塑像供奉在寺院大經堂內,與諸菩薩享有同等地位。筆者在青海果洛查郎寺曾親眼見過供奉於大堂內的格薩爾王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