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傳統習俗:新年開工派「利是」討好彩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香港2月1日電 (記者 殷田靜子)「恭喜發財,利是逗來」。春節期間派發「利是」(紅包)是香港的傳統習俗,也是一項重要活動。

  按港人習俗,除了長輩發利是給晚輩,已婚人士也應發給未婚的同事和親朋好友。同時,在香港農曆新年後開工的第一天,老闆也會給員工派發「開工利是」,多為20元(港幣,下同),寓意開門紅,增加公司熱鬧的氣氛,並祝福大家開工大吉。

  2月1日是香港2017年春節假期後的首個工作日,不少公司一大早就派發「開工利是」,還有的公司更是上演「逗利是」(討紅包)、「掃樓」、「排長龍」的戲碼。

  28歲喻小姐所在的辦公室一早就出現「堵人」的場面,單身的同事都爭著排隊去已婚同事的工位前討紅包。一個上午她已經收到20多封利是。

  喻小姐說:「每次新年後的開工第一天,辦公室就會看到幾條『長龍』。大家都是領完這個就趕緊跑到下一個派利是的人那裡排隊,說吉利話討紅包,特別有意思。」

  今年4月結婚的她笑說自己打了個擦邊球,今個開工日還是討要紅包的一方。「明年就收不到紅包了」,喻小姐表示,「但每年看到派利是的人收到別人排隊的祝福,聽到那麼多吉利話,也很開心。」

  除了「排長龍逗利是」,還有的公司組團「掃樓」。在銀行工作的於小姐表示,今年「收成」不好,只收到3個紅包。但她並不「灰心」,因為她們會組團「掃樓」——由秘書帶領單身的員工,去向各樓層和部門的領導討紅包。

  她透露,每年都會有各家銀行「開工利是」的數額比拼。回憶起去年,她笑說:「印象深刻的是有家銀行給的並不是金錢,而是金幣巧克力。」

  於小姐認為,紅包金額的大小並不重要,主要是討個好運,「有得拿就已經很開心了。」

  不僅收的人開心,派利是的龔先生也很高興。

  已經結婚的龔先生是一位金融公司的部門經理。今年他準備了幾百封利是,從20元到100元不等,而且還有港幣、人民幣和美元等不同幣種。

  他表示在過年期間凡是遇見認識的人,包括物業保安、清潔人員都要派發利是。而他給自己團隊的員工封了100元利是,單是他團隊內的利是金額就已達到上萬元。

  他認為,利是主要是討個好彩頭,有心意就好。而團隊金額較大是因為想表彰他們過去的努力,以及激勵他們在新年有更佳的表現。

  「利是」,又稱「利市」或「利事」,取其大吉大利、好運連連之意。拜年討紅包,香港(粵語語境裡)則稱之為「逗利是」,網絡上還有很多逗利是以及反逗利是的攻略。

  香港派發的利是金額不大,重在討個吉利。十幾年前報導新春佳節的新聞圖片顯示,多數市民兌換的是10元、20元、50元面值的新鈔;時至今日,市民依舊是兌換以那三個面額為主的新鈔。

  對港人來說,一封利是,就是一份祝福和心意。(完)

相關焦點

  • 香港保留中華傳統風俗:春節派利是 中秋舞火龍
    新華社香港6月5日電 題:現代都市中的堅守——細數香港的中華傳統風俗  新華社記者 張雅詩  春節派「利是」賞花車,端午賽龍舟吃粽子,中秋舞火龍吃月餅……香港市民年復一年,保持著「最中國」的過節習俗,重回祖國懷抱後,深藏在香港社會的這些中華文化基因更加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此外,一些香港所特有的印記也得到了傳承和發揚。
  • 禮輕情意重 香港春節「利是」這樣派
    利是逗來!」是香港市民在春節時常聽、常說的話。「利是」有利於市場、利於事業、大吉大利之意,「派利是」即發紅包。作為港人過春節的傳統習俗之一,利是要怎麼派呢?小額「利是」為主流2018年春節前夕,香港研究協會發布的調查顯示,近六成香港市民打算平均每個紅包封20元(港元,下同),也有部分市民準備封50元或10元,而準備100元或以上的人僅有7%。與成百上千的紅包相比,香港的「利是」可謂「禮輕」。
  • 初四日,開工日——香港商家按新春傳統習俗啟市
    新華社香港2月8日電(記者張雅詩)2月8日是正月初四,香港結束三天春節公眾假期,市民和商家舞龍舞獅迎接豬年首個工作日。當天下午,記者來到名店林立的尖沙咀廣東道,喧鬧的鑼鼓聲此起彼伏。閃亮亮的金龍、色彩斑斕的舞獅穿梭於熱鬧的人群中,生氣勃勃;身著傳統中國服飾的小朋友向主禮嘉賓派發揮春,祝願香港大吉大利,商戶生意興隆。香港交易所舉行農曆年首個交易日開市儀式。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港交所一如以往地在春節假期結束後,舉行農曆年首個交易日開市儀式。粉色背景舞臺上的大銅鑼敲響,為香港豬年首個交易日揭開序幕。
  • 香港新春派「利是」 討個好彩頭
    新華社香港2月19日電 題:香港新春派「利是」 討個好彩頭新華社記者 戰豔家住香港灣仔的陳伯喜歡在春園街一家茶餐廳「飲茶」。陳伯說,「派利是」(發紅包)其實是對親朋好友的一種祝福,祈求新年順利。按習俗,已婚的會派給未婚的,除了認識的親友,樓下的保安員、酒樓服務員都會照派,面額不大,圖個好彩頭。香港研究協會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最多受訪者表示今年平均每個紅包封20港元,佔總受訪人數的57%,比例與去年相同。
  • 香港人過元宵節這麼玩? "傳統三寶"展示西化
    [摘要]中國傳統的習俗依然在香港延續著,農曆新年的歡樂氣氛也依託這些傳統方式展現著。「拆利是」、「看彩燈」、「搶雞毛」,是最能代表香港獨特風土人情的元宵節「傳統三寶」。除了在飲食上面,在香港過元宵佳節也是非常熱鬧,傳統習俗和節目活動眾多,中式的、西方的、傳統的、新潮的……各種活動輪番上演,對於香港這個已近非常西化的城市,中國傳統的習俗依然在這裡延續著,農曆新年的歡樂氣氛也依託這些傳統方式展現著。其中「拆利是」、「看彩燈」、「搶雞毛」,是最能代表香港獨特風土人情的元宵節「傳統三寶」。
  • 香港人過元宵節這麼玩 傳統三寶展示西化
    以地域分,北方的民眾喜愛吃元宵,南方民眾如廣東人及香港人則愛好吃湯圓。元宵和湯圓雖然不同,但寓意都是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除了在飲食上面,在香港過元宵佳節也是非常熱鬧,傳統習俗和節目活動眾多,中式的、西方的、傳統的、新潮的……各種活動輪番上演,對於香港這個已近非常西化的城市,中國傳統的習俗依然在這裡延續著,農曆新年的歡樂氣氛也依託這些傳統方式展現著。
  • 香港過年習俗 - 百度經驗
    農曆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曆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香港春節的習俗有哪些?香港過年習俗是什麼?一起來了解香港人是如何過年的吧。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
  • 盤點港臺那些不一樣的元宵節習俗
    >>>香港篇在香港過元宵佳節也非常熱鬧。在香港這座已經非常西化的城市裡,中國傳統的習俗依然延續著,農曆新年的歡樂氣氛也依託這些傳統方式展現著。其中「拆利是」、「看彩燈」、「搶雞毛」,是最能代表香港獨特風土人情的元宵節「傳統三寶」。拆利是在香港過年最熱鬧也最切身的體驗就是逗利是、派利是。
  • 開工大吉,逗利是、拿紅包才是打開上班第一天的正確方式
    「利是」也可以說是「利事」或「利市」,意為大吉大利、好運連連。開工利是,是廣東、香港、臺灣等地區的一種習俗。春節過後,企業啟市的第一天,員工及下屬向企業主拜年,企業主向員工及下屬派送紅包,未婚向已婚拜年,紅包裝有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等不同數目的紙幣,使得大家歡歡喜喜,象徵開工大吉,生意興隆。
  • 香港人的元宵節,或許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而在今天的香港,你依然可以感受到農曆新年的餘韻。與我們印象中高端洋氣的城市形象不太一樣,香港人的元宵節,帶著傳統文化的氣息,為這座以融匯東西而著稱的現代化大都市添上別樣的魅力。元宵節的香港街頭,你或許可以看到張燈結彩的商場和公園,遊人如織的彩燈會,提著大包小包湯圓材料的家庭主婦,以及歡歡喜喜地抱緊了懷裡的利是袋的孩童……根據傳統,香港人過元宵節,一定要吃湯圓。
  • 我國春節傳統習俗,除夕到初八的活動及禁忌,很多老百姓都在遵循
    新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恭祝新年大吉大利。《佔書》中說,正月初一是「雞日」。傳統習俗:開門炮仗、拜歲、祈年、拜年、佔歲、聚財。這餐「開年飯」一般備髮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佔書》中說,正月初二是「狗日」。傳統習俗:拜神,開年飯等。
  • 閭丘露薇:香港過節習俗多 拜年簡訊回歸原創
    香港過春節傳統習俗很多  我們先看看香港是怎麼過年的。可能是南方和北方過年的風俗和習慣上有一點不一樣,比如年三十,在北方大家習慣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包包餃子,看看電視,看春晚。在香港大家也是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吃完之後,各自有各自的活動。平時會逛年宵市場,這是因為有行大運,最後轉一個好運氣的習俗。
  • 關於新年的知識——各族新年習俗
    三.香港年俗農曆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曆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
  • 紅包:從傳統習俗到過年政治學
    由於歷史久遠,到了現在,不但在中國大陸以及臺灣和香港這些地方,可以說整個東亞都有類似現象:在越南也有發利是紅包的傳統;在日本,家長會派「お年玉」給小孩,不過是採用白色封套包裝,而且封套上會寫上接受人的名字;在馬來西亞,傳統馬來人會向友人派一種有金錢在內的綠色封套,而這普遍被認為是伊斯蘭文化和紅包文化的結合。
  • 漫畫看順德年俗 「派貴人」「逗利是」,今年你得了幾塊錢?
    這些年的過年,節目豐富,多姿多彩,那麼那些年順德又是怎樣過新年的呢?順德城市網邀請本網網友「大頭文」以手繪漫畫的形式,推出《漫畫看順德年俗》,一起帶讀者們去感受那些年的順德過年習俗。  在順德民間的收利是風俗中,較為有代表性的還有「派貴人」的習俗,一般來說,「派貴人」的時間為年初一凌晨到年初二。即村中孩童們在鄰裡走街串巷時,會帶上一張張紅紙,紅紙上印有人像。
  • 除了派利是 年初一還有很多你不知道的習俗!
    這種習俗源於何時,無從查考。相傳中山在明清年代起,初一拜年還有這樣的習俗:初一早起先拜天地及歷代祖宗,接著拜家中的尊長,而後是家中各人,由大至細,對尊長要行大禮,講賀詞,對小孩要封利是(一般是已婚向未婚的青年和小孩派利是)。同輩人之間,只需拱手互賀就行了。家中各人拜年後,男仕們便出門到族中長輩或親朋戚友家中去拜年了。在街上碰見熟人均要講上吉祥話。
  • 農曆新年節日起源及傳統民俗
    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傳統習俗:祭灶、蒸花饃、買春聯、寫春聯、吃灶糖、掃塵。年二八年二十八除舊布新,清除舊的年紅,有的地方年二十八開始貼年紅。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說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裡打掃衛生,貼年紅,迎接新年。
  • 香港郵政將發行特別郵票展示傳統習俗
    (記者 丁梓懿)香港十分重視傳統文化,處處保留著獨特的民間習俗。香港郵政將於27日發行一套以「節慶民間習俗」為主題的特別郵票及相關集郵品,展示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傳統習俗。香港郵政22日召開記者會,香港郵政高級經理(集郵推廣)李振宇介紹了這套郵票的設計特色和銷售安排。特別郵票包括1套6枚郵票、小全張、套折、正式首日封,以及特為此套郵票設計的特別郵戳。
  • 恭喜發財,利是逗來:聊一聊廣東的「利是」文化
    「利是」雖小,逢人就派在廣東有過年 「派利是」、「 逗利是」 的習慣,長輩向小孩「派利是」,已婚人士向未婚人士「派利是」,從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都可派發只要是沒結婚,就算到了五六十歲,過年時你都可以向長輩、同輩或是晚輩中的已婚人士「逗利是」,討一個吉利。但往往大多數時候人家都會主動給你「派利是」,希望你來年心想事成,順順利利(趕緊結婚)。除了親戚朋友,還有小區保安、清潔阿姨、茶樓服務員等凡是見面能打上招呼說一句「新年快樂」、「恭喜發財」的都會派發一個利是,可以說是逢人就派,而且是派得開心,派得高興。
  • 知道這些習俗迎接新年好運氣
    農曆新年可說是華人最重要的節日,家家戶戶除舊布新,迎接新年的喜氣。不過,春節文化淵遠流長,在享受春節假期的同時,除夕、初一、初二,一直到初五開工,各有需要注意的禁忌傳統,包含不該說的話、不該做的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