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2月1日電 (記者 殷田靜子)「恭喜發財,利是逗來」。春節期間派發「利是」(紅包)是香港的傳統習俗,也是一項重要活動。
按港人習俗,除了長輩發利是給晚輩,已婚人士也應發給未婚的同事和親朋好友。同時,在香港農曆新年後開工的第一天,老闆也會給員工派發「開工利是」,多為20元(港幣,下同),寓意開門紅,增加公司熱鬧的氣氛,並祝福大家開工大吉。
2月1日是香港2017年春節假期後的首個工作日,不少公司一大早就派發「開工利是」,還有的公司更是上演「逗利是」(討紅包)、「掃樓」、「排長龍」的戲碼。
28歲喻小姐所在的辦公室一早就出現「堵人」的場面,單身的同事都爭著排隊去已婚同事的工位前討紅包。一個上午她已經收到20多封利是。
喻小姐說:「每次新年後的開工第一天,辦公室就會看到幾條『長龍』。大家都是領完這個就趕緊跑到下一個派利是的人那裡排隊,說吉利話討紅包,特別有意思。」
今年4月結婚的她笑說自己打了個擦邊球,今個開工日還是討要紅包的一方。「明年就收不到紅包了」,喻小姐表示,「但每年看到派利是的人收到別人排隊的祝福,聽到那麼多吉利話,也很開心。」
除了「排長龍逗利是」,還有的公司組團「掃樓」。在銀行工作的於小姐表示,今年「收成」不好,只收到3個紅包。但她並不「灰心」,因為她們會組團「掃樓」——由秘書帶領單身的員工,去向各樓層和部門的領導討紅包。
她透露,每年都會有各家銀行「開工利是」的數額比拼。回憶起去年,她笑說:「印象深刻的是有家銀行給的並不是金錢,而是金幣巧克力。」
於小姐認為,紅包金額的大小並不重要,主要是討個好運,「有得拿就已經很開心了。」
不僅收的人開心,派利是的龔先生也很高興。
已經結婚的龔先生是一位金融公司的部門經理。今年他準備了幾百封利是,從20元到100元不等,而且還有港幣、人民幣和美元等不同幣種。
他表示在過年期間凡是遇見認識的人,包括物業保安、清潔人員都要派發利是。而他給自己團隊的員工封了100元利是,單是他團隊內的利是金額就已達到上萬元。
他認為,利是主要是討個好彩頭,有心意就好。而團隊金額較大是因為想表彰他們過去的努力,以及激勵他們在新年有更佳的表現。
「利是」,又稱「利市」或「利事」,取其大吉大利、好運連連之意。拜年討紅包,香港(粵語語境裡)則稱之為「逗利是」,網絡上還有很多逗利是以及反逗利是的攻略。
香港派發的利是金額不大,重在討個吉利。十幾年前報導新春佳節的新聞圖片顯示,多數市民兌換的是10元、20元、50元面值的新鈔;時至今日,市民依舊是兌換以那三個面額為主的新鈔。
對港人來說,一封利是,就是一份祝福和心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