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塞罕壩精神建設美麗中國

2020-12-12 央視網

以塞罕壩精神建設美麗中國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 題:以塞罕壩精神建設美麗中國

  新華社評論員

  跨越55年,三代人奮鬥不息,把「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變成了廣袤林海,這是怎樣的人間奇蹟?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先進事跡,號召弘揚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我們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

  從「一棵松」到「百萬畝」,從茫茫荒原到生態寶地,幾代塞罕壩林場人伏冰臥雪、艱苦奮鬥,在高寒沙地上書寫了改天換地的綠色傳奇,鑄就了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塞罕壩精神。「草木植成,國之富也。」今天的塞罕壩,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淨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鬱鬱蔥蔥的林海,成為職工改善生活、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塞罕壩林場建設實踐,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的生動體現。弘揚塞罕壩精神,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責任重於泰山,使命高於一切。半個多世紀以來,幾代塞罕壩人聽從黨的召喚,歷經風雨不易其志,飽受磨難不改其心,肩負起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創造了無愧於黨和人民的非凡業績。對各地幹部來說,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責無旁貸的使命與責任。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牢記使命、敢於擔當,切實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好,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嚮往,用行動詮釋綠色發展理念,以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的實績造福於民。

  綠色用汗水澆灌,夢想靠堅持實現。從「渴飲河溝水,飢食黑莜麵」的「老壩上」,到不忘初心、默默奉獻的「林三代」,塞罕壩林場人從不向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環境低頭,用堅韌不拔的鬥志和永不言敗的擔當,一代接著一代幹,築起一座永恆的綠色豐碑。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始終保持艱苦創業的奮鬥精神,迎難而上、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奮力啃下「硬骨頭」、開闢新天地。「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只要我們像塞罕壩林場人那樣紮根奮鬥的土壤,揮灑創業的汗水,就一定能打好汙染防治的攻堅戰,不斷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從過去「以砍養家」,到現在「以砍養樹」,折射出塞罕壩形成的良性循環發展鏈條。實踐充分證明,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一方發展的重要優勢所在。思路決定出路,思想引領實踐。弘揚塞罕壩精神,最根本的是切實轉變發展觀念,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才能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塞罕壩」意為「美麗的高嶺」,建設美麗中國,呼喚更多的塞罕壩,呼喚千千萬萬塞罕壩林場建設者那樣的踐行者、推動者。讓我們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以生態文明建設的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齊心協力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好家園。

相關焦點

  • 油畫描繪塞罕壩的春夏秋冬 「美麗塞罕壩」亮相國博
    12月28日,由河北省委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共同主辦的「弘揚生態文明建設的典範——『美麗塞罕壩』全國名家油畫作品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40餘位油畫家的190餘幅作品。本次展覽由中國著名油畫家靳尚誼擔任藝術總顧問,策展人為中國著名評論家及油畫家、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總策劃為中國著名青年油畫家、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副主任林茂。本次「美麗塞罕壩」創作活動匯聚了全國老中青三代著名油畫家共40餘位,他們用近一年的時間描繪了塞罕壩美麗的四季風景,用高水準的油畫藝術展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成就。
  • 《中國精神》:塞罕壩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蘭洋老師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述特別節目《中國精神》:塞罕壩精神。位於河北省最北端的塞罕壩,然而,塞罕壩人通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
  • 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
    大家表示,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以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為榜樣,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中央財辦副主任楊偉民表示,站在生態文明建設新起點上,要通過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創新產權模式、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治理等措施,加快美麗中國建設。  地處西北地區的寧夏,東、西、北三面被沙漠包圍,荒漠化土地面積佔總面積一半以上,生態環境脆弱。
  • 【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啟示錄】精神綻放:萬頃林海 代代相傳
    【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啟示錄】精神綻放:萬頃林海 代代相傳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能讓一項事業薪火相傳的,必有一種真精神,能讓幾代人前僕後繼的,必是一個大理想。
  • 最純樸女中音劉子琪演繹紀錄片《綠野狂人》主題曲:美麗的塞罕壩
    紀錄片《綠野狂人》主題曲MV錄製,最純樸女中音劉子琪傾情演繹《美麗的塞罕壩》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無怨無悔、默默付出,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矛盾面前不退縮,不畏艱難,敢於擔當的優秀品質,深深地感動著我,激勵著我…塞罕壩從茫茫荒原到綠色海洋,是一曲忠於使命,無私奉獻的壯歌,更是一部持之以恆,不懈奮鬥的傳奇
  • 中國文聯藝術家赴塞罕壩採風作品展在京開幕
    人民網北京10月11日電 由中國文聯、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中國美協、中國攝協、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美麗的高嶺——塞罕壩 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中國文聯知名美術攝影藝術家赴塞罕壩機械林場採風創作作品展」10日在中國文藝家之家展覽館開幕。
  • 百萬畝塞罕壩林場免費遊覽,重溫艱苦創業的塞罕壩精神
    ,一直沒有機會,主要是驚嘆於那裡數百萬畝的人工森林,偶然間看過那邊的報導,下雪後的塞罕壩格外美麗!這是多倫縣城的入口,清晰的看到美麗的藍天白雲!這就是多虧了塞罕壩的人工林場,以前這裡可是漫天黃沙。珍惜現在的美麗環境,保護森林就是給子孫後代造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 塞罕壩林場職工觀看《厲害了,我的國》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 河北新聞網3月20日承德電(記者陳寶雲)今天上午,塞罕壩機械林場組織職工集中觀看《厲害了,我的國》,大家紛紛為十八大以來我國各領域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而感到自豪,表示將繼承和發揚塞罕壩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幹,守好、護好、管好百萬畝林海,為美麗中國增綠添彩。
  • 大美塞罕壩——塞罕壩55年發展歷程速寫
    塞罕壩北曼甸分場場長張利民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塞罕壩人在林場顯著的位置,立起一塊塊標語牌,誓言要把囑託牢記在心。 「生命與綠色擁抱,人類與自然共存。」「人人愛護環境,環境呵護人人。」「人類靠環境生存,環境靠人類保護。」「保護環境是責任,愛護環境是美德。」「用汗水美化青山,用愛心締造家園。」「你的呵護,使我美麗。」
  • 行走的課堂:1694.5公裡的跨越——塞罕壩
    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 央視大劇《最美的青春》,三代塞罕壩人無私奉獻建設家園
    反正對小編來說,這算是今年夏天最為震撼的一部電視劇了,塞罕壩人五十年來與沙漠奮鬥,奉上自己所有的青春,才保證了今天京津冀地區美麗的藍天,這是一部最美的青春史詩。塞罕壩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曾為皇家獵場,被譽為「水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是國家5A級景區,擁有著名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塞罕壩草原、七星湖溼地公園。
  • 塞罕壩林場在哪裡 塞罕壩林場的位置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統治者為滿洲愛新覺羅氏。清朝的建立者是從馬背上得來的天下,於是後世子孫都養成了學習騎馬打獵的習慣。其中,塞罕壩林場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塞罕壩林場在哪裡呢?
  • 55年,塞罕壩蓄木成海
    55年來,一代又一代林場幹部職工以改善生態、造福京津為己任,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下造出了世界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創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奇蹟。對於創造這一奇蹟的塞罕壩造林人,燕趙都市報曾大篇幅進行報導。2007年,塞罕壩造林人當選本報「感動河北」人物群體。2014年,塞罕壩造林人被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 綠色的旋律——解讀2018塞罕壩森林音樂會系列活動密碼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史建偉表示,此次音樂會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是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揚塞罕壩精神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一次有益探索,更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的一次生動實踐,是各方齊心協力的一次「大合唱」。
  • 「中國綠」的塞罕壩借文明之風續寫新傳奇
    新華社石家莊11月21日電 題:「中國綠」的塞罕壩借文明之風續寫新傳奇  新華社記者趙鴻宇  11月下旬的塞罕壩,最低氣溫已接近零下30攝氏度,6級的風不時打到人的臉上,但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單位的消息讓人們心中充滿了溫暖。
  • 踐行「兩山」理念 弘揚塞罕壩精神 濰坊濱海:鹽鹼灘崛起生態綠洲
    前 言塞罕壩,一草一木,凝結成綠色奇蹟,昔日林木稀疏、風沙肆虐的荒原,在三代人執著的努力下變成百萬畝人工林海,塞罕壩人在治沙止漠的艱苦歷程中凝練出塞罕壩精神,是堅守,是築夢。
  • 塞罕壩電視劇《最美的青春》昨日央視一套首播
    美麗高嶺上的綠色奇蹟塞罕壩,蒙語意為「美麗的高嶺」,歷史上,它曾經是鬱鬱蔥蔥的千裡松林,卻逐漸變成荒漠。為減少沙塵暴危害,1962年,我國決定在木蘭圍場建設大型機械化林場。在平均海拔1500米、最低氣溫超過零下43度的環境下,塞罕壩人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奇蹟。《最美的青春》劇照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光裡,第一代塞罕壩造林人不畏惡劣的環境,無私地奉獻出青春甚至生命,與大自然勇敢抗爭,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也創造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 好一個大「林子」——河北塞罕壩55年發展歷程速寫
    【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  好一個大「林子」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展歷程速寫(報告文學)  作者:王國平(光明日報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  塞罕壩人喜歡說「林子」。
  • 夏日塞罕壩
    這是7月28日拍攝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晨景(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發(劉滿倉 攝)這是7月28日拍攝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晨景(無人機拍攝)。新華社發(劉滿倉 攝)這是7月28日拍攝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景色。 新華社發(陳曉東 攝)這是7月28日拍攝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景色。 新華社發(陳曉東 攝)這是7月28日拍攝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景色。
  • 建設美麗中國 共築綠色家園
    新華社北京4月27日電題:建設美麗中國 共築綠色家園——寫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之際新華社記者李斌、董峻、高敬、孔祥鑫長城腳下,媯水河畔。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即將拉開大幕,人與自然在這裡精彩相遇,中國與世界在這裡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