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無此人》,看到這四個字,腦中回想的一直是陳曉霞的淺唱低吟:
查無此人 他們說,查無此人童年只剩一張黑白的照片提醒我在逃離保護以前我有過一個簡單卻又美好的世界
這四個字本身就像是一種紀念,甚至說,是一場悼念,它們帶著與生俱來的荒涼感與無力感,看得心中會有鈍鈍的沉痛席捲而來。
知道「於是」這個名字,其實還是因為那些赫赫有名文學翻譯,譬如美國作家史蒂芬·金所著《黑暗塔》之第七卷、《杜馬島》,丹·布朗的《失落的秘符》,英國女作家溫特森的《時間之間》、《橘子不是wei一的水果》、英國作家亨利·S·斯託克所著《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的生與死》等等。
然而真正關注到於是本身的文字,就是從這本《查無此人》開始。
平鋪直敘的內容,淡然流淌的文風,全部都沒有任何濃烈的色彩,甚至泛起輕輕淺淺的灰白之感,但是卻極其有穿透力。
大概是因為這本書是以作者的親身經歷作為這個關於「遺忘」的故事藍本,整本書的描寫都顯得親切而真實,所以對於親情以及人性的那些描寫和思考,既能喚起讀者共鳴,也能戳到心中痛處。
01交相輝映的兩條故事主線
「王世全不知道自己是王世全。不知道自己有兩個女兒。不知道這是哪裡。不知道一切。否則他不會住在這裡,24小時受到照料和監控。但也有可能,王世全什麼都知道,卻被言語拋棄了,因而被一切倫常、邏輯、情感的表達拋棄了,因而醞釀了更充沛的恨,因而有使不完的力氣,像個武瘋子,在一群失去行動和思維能力的老朽病人中孑然獨立,為所欲為。」
這是一個關於遺忘的故事,是想要浪跡天涯的年輕人與身患阿爾茨海默病的父親之間的無言的和解。
故事跨越了年代,兩條主線相互穿插,從父親王世全和女兒子清的經歷和故事為中心,採用明線和暗線並進的手法,溯源回流,講述了一個時代的印記。
其中,明線描寫父親因為罹患阿爾茨海默病,而心智漸失的過程,然後再從女兒的返鄉尋親的過程中,間接引出暗線,從而折射出了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中所不能忽視的歷史事實。
變化總是在潛移默化中悄然發生著,它們從不會提前知會一聲,而《查無此人》中的故事,正是從內心的變化、生活的變化、情感的變化這些角度逐一延伸展開,深層剖析。
02一種讓人忘了說再見的疾病
其實阿爾茨海默病這個名字,我們可能已經並不陌生,近些年更是被經常提起,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更多的關注和重視這種病症。
它還有個極其通俗的名字,想必是更加耳熟能詳的,雖然不甚文雅,卻也最為直接——老年痴呆症。
這是一種讓人無能為力更無可奈何的病症,社會中的很多人、甚至是部分醫師,對於該疾病的認識仍存在大量誤區,阿爾茨海默病就診率和治療率依舊非常低。
當老人開始出現這種病症,他們會慢慢變得心智失常,短期記憶喪失,認識能力也會慢慢退化,然後逐漸變得痴笨呆傻,直到忘記一切。
忘記愛的人,甚至也忘了自己,又或者,連最後的那句再見都忘了該怎麼去說。
如同作者於是所講,這是一種最慘痛的老去的方法。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之常態,任何人都逃不過的,但是以這樣的一種方式老去,失了心智,變得呆傻,沒有了自我意識,也就沒有了尊嚴,真的太讓人心疼。
03「共有一段記憶能讓彼此親密,也能讓彼此遠離。」
愛過的人、經歷過的事、不斷變遷的年代……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催著時間往前趕,可是終有一天,我們的軀體將化煙化灰,一世時光終會換來一捧灰燼。
大概真的到了這個時候,心中僅存的期盼就是願珍愛之人還能記得自己,就像我不會忘記他一樣。
「共有一段記憶能讓彼此親密,也能讓彼此遠離。」
最怕忽然我們心中的那個最高大的形象,漸漸變得如孩童般喜怒無常、無理取鬧,最怕他忽然說起我們聽不懂、不曾經歷的話語,最不願用沉默和哄騙代替談話與溝通。
到那時,記憶將碎裂成無法修復的殘片,隨著他的老去跌入萬丈深淵。
我們的父輩祖輩經歷過太多風雨,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或許有許多我們不了解的歷史,不知道的秘密,當他們老去,然後忘記了那過去的一切,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故事是那麼真實,真實到讓人不禁動容,現實與虛構交互轉換。
大概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歷,才會將這種病症和情感寫得如此中正,不去過分渲染這種疾病帶來的哀傷與可怕,只是低聲呢喃般娓娓道來,平淡樸實地去講述一個事實,於無聲處聽驚雷,反倒讓人覺得更有力量。
一個人的遺忘太過容易,一個大時代的遺忘卻是需要一個輪迴。
有時候人的力量真是渺小的可怕,用盡全力也無法和時代和世界的洪流對抗,那種無能為力帶來的無力感,讓心深感沉重。
所有的一切都隨著歷史和記憶被掩埋,親情和人性也面臨著嚴峻考驗,希望每一個人,不要迷失了自我,不管是有,抑或沒有了記憶。
用這本書扉頁上赫爾博斯的這句話作為結尾,再合適不過——遺忘完全可以是記憶的一種深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