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7 1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為了讓國際社會更好的應對海洋挑戰並搭建專門平臺,以進一步宣傳海洋的重要性、提高公眾的海洋保護意識,推動更多國家和地區關注人們賴以生存的海洋,了解海洋自身所蘊含的豐富價值,同時也為了更深刻的審視全球性汙染和魚類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給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帶來的不利影響,聯合國於第63屆聯合國大會上將每年的6月8日確定為「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2009年,聯合國將首個世界海洋日的主題確定為「我們的海洋,我們的責任」;今年,作為生物多樣性「超級年」的2020年,綠會國際部關注到世界海洋日官網已公布最新的海洋日主題——「為可持續海洋創新」(Innovation for a Sustainable Ocean)。
(圖片來源:world oceans day)
一年一度的世界海洋日,旨在提醒人們海洋和海洋資源對於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海洋是地球的肺,人類所呼吸的氧氣大多由海洋提供。海洋日希望通過讓公眾了解人類活動軌跡對海洋的影響,從而發起全球性的「海洋全民運動」,動員並團結全世界民眾參與到世界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管理當中。同時,海洋也是食物及藥品的主要來源,更是生物生態圈的關鍵組成部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致辭指出:「人類活動正在使海洋世界付出可怕的代價,個人和團體都有義務保護海洋環境,認真管理海洋資源。」
(圖片來源:world oceans day)
我們生活的地球擁有著非常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水化學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海洋能源等都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和文明有著重大影響。然而,隨著各國各地區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的告訴發展,海洋資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汙染和破壞,這些汙染情況的日益加劇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後果。各國政府和機構都高度關注海洋環境問題,國際社會也相繼制訂了一系列的公約,但海洋環境形勢仍是非常嚴峻。
作為國內領先的致力於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綠色發展事業的社會組織,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綠會」)曾在海洋保護方面做出了努力:與廈門大學、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國家基因庫等學術研究機構開展多方合作,致力於推動海洋資源與海洋生物保護;在唐山、天津、上海、江蘇等多個沿海地區支持建立「中華保護地」,守護遷徙候鳥及海洋生物棲息地,保護沿海生態環境及物種;為了維護我國海洋環境公共利益、保護紅樹林生態資源,提出多起環境公益訴訟;為保護灘涂溼地,曾提交《關於加強潮間帶灘涂溼地保護》的兩會提案,並開展對海洋噪音的研究並提交政策建言;發起「生態一帶一路」倡議,並聯合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MS)召開研討會,探討對「一帶一路」沿線上遷徙動物保護,建議我國對「一帶一路」企業的生態環境社會責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儘快把沿線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之一;起訴三大外賣平臺,推動外賣平臺app增加尊重消費者的「不要一次性餐具」的選項,以減少更多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避免塑料汙染物破壞海洋環境。
對海洋生態和生境的保護一直是綠會工作的重點,這不僅僅是因為保護地球之肺海洋的健康關乎著全球人民的福祉,更加因為——違背可持續發展規律將會使珍貴的海洋資源面臨著無法挽回的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海洋及創新不但要從科學、技術、經濟、政策等方面逐漸改變,人們更應當從自己做起,改變行為規範及意識思想,細心呵護我們的地球之肺。海洋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綠會將一直牢記初衷,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做出更多努力與貢獻。
文/Tongtong 審/Cyan 編/Angel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