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檢的三文魚、北極貝樣品,檢出大腸埃希菌、嗜鹽弧菌等致病菌
「刺身」,原泛指一切可以生吃的肉類,因原料主要是海魚,中國人常簡稱為「生魚片」;在中國日料店的生魚片裡,「三文魚刺身」是絕對的主打款,而在自助餐廳中,吃貨們如果想「吃回本」、「扶牆進、扶牆出」,第一輪「掃蕩」目標也絕對少不了它。
但最近,隨著《舌尖上的中國Ⅱ》的熱播,節目總顧問、美食家蔡瀾在前年關於三文魚的一段話又被拿到網上熱議——
「正統的日本鋪子,絕對不會賣三文魚刺身,因為他們老早知道它的蟲極多,只能用鹽醃製過後燒熟來吃。」
「原來日本人自己不吃三文魚」,不少吃貨看到後,紛紛表示情何以堪。事實真是這樣嗎?口說無憑,實驗為證。
日本人真不生吃三文魚?
當然不是。
「我對三文魚有偏見,覺得有陣不愉快的味道,所以絕不會吃。」雖然蔡瀾先生很討厭三文魚,但卻從沒說過「日本人不吃三文魚刺身」,這其實是網友們的斷章取義;事實上,在《三文魚》一文中,蔡瀾先生還特意講到三文魚刺身在日本的暢銷——
「至於我們愛吃的三文魚刺身,各家旋轉壽司和日本超市均有出售,連城中高級壽司鋪也擺著。」
但作為一個頂級美食家,蔡瀾先生確實多次強調這樣一種品位和觀點——在最正統的日本壽司鋪裡,不會有三文魚刺身賣,理由是「日本人叫三文魚為鮭Shake,多是用鹽醃過,切成片,當中餐煎來吃。」
這個,蔡瀾先生搞錯了,他文中提到的三文魚其實並不是一個概念。三文魚並不特指某一種魚,而是鮭科魚類或鮭鱒魚類的總稱。
「鮭shake」在日語中主要是指「白鮭」,是野生捕撈的,易有寄生蟲,所以在日本一直是熟食、忌生吃,當然也就不會在傳統壽司鋪做成刺身。
而「各家旋轉壽司和超市均有出售三文魚刺身」,是指英語中salmon三文魚,主要是挪威等地養殖的大西洋三文魚,這種刺身料理,對日本來說,也是新近的舶來品。
杭州木木亭日本料理店的店主李晟,在日本留學、工作10年,他說,日本人不生吃三文魚,是早些年前的事了。
「當時三文魚基本都是野生的,寄生蟲會從它們吃的小魚小蝦裡,感染到魚身上。但後來三文魚採用養殖的方式,寄生蟲問題就不嚴重了。」
53歲的宮肋洋,是土生土長的日本人,在浙江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做外教。他也說,20年前日本人吃三文魚的人確實很少,就是怕寄生蟲。
此外就是口味的喜好。
宮肋洋說,在傳統的日本刺身中,鯛魚、金槍魚一直最受歡迎,也很貴,而三文魚刺身和煎三文魚是最近幾年才流行起來的。
「日本的高級日料店,以關西最多,但關西人的口味整體偏愛白生魚,而不是三文魚那樣的紅生魚,所以在關西的高級日料店裡,即便是藍鰭金槍這樣的頂級紅生魚也賣得不多。」李晟說。
目前,日本用於生吃的三文魚幾乎都來自挪威。《好奇實驗室》從挪威海產局總部了解到,2009—2011年,日本進口的整條冰鮮三文魚,挪威的佔到87%,2011年—2013年,挪威出口日本的冰鮮三文魚魚柳(用來作為刺身食用),分別是3477噸、5548噸、7405噸。
兩種三文魚吃法各不同
三文魚盛產在挪威、芬蘭和美國阿拉斯加。國內常見的挪威三文魚和阿拉斯加三文魚,它們保鮮方式、口感都有不同——
挪威三文魚屬大西洋鮭魚,用海水大網箱人工養殖,大多是空運到中國,一般在0—4℃中保鮮,進入市場後以冰鮮方式出售。
挪威海產局大中華區總監畢思明說,冰鮮的挪威三文魚不會因為解凍而影響肉質,此外,養殖的三文魚肉質肥厚,捕獲後短時間內就送上餐桌,適合生吃做刺身。
而美國阿拉斯加三文魚是太平洋鮭魚。美國阿拉斯加海產市場協會工作人員姚軍說,阿拉斯加立法規定,包括三文魚在內的所有海產,養殖是犯法的,所以都是野生捕撈,然後在船上急凍到-20℃,來保證鮭魚的新鮮,再加上海運到中國,所以市面上大多以冰凍的方式出售。
「如果現撈現吃,都可以做刺身,人工飼養的挪威三文魚肉質肥美,野生的阿拉斯加三文魚緊實有韌性。而多了儲存運輸過程後,挪威三文魚是冰鮮,口感上做刺身更適合,冷凍的阿拉斯加三文魚更多拿來熟吃。」杭州中策職業學校西餐組教研組長沈俊文說,不同產地的三文魚,顏色也有差別。挪威三文魚呈現鮮明的橙紅色,魚肉上有清晰的白色條紋,而阿拉斯加三文魚魚肉呈深紅色,白色條紋比較淺。
「如果是粉色的,有可能是虹鱒魚冒充的。」沈俊文說,虹鱒魚34塊錢一斤,而三文魚一般在50-60元/斤。兩者外表有差別,三文魚一般在一米以上,市場需求一般以4-6公斤為多,而虹鱒魚要小得多,個頭在40釐米左右,重量也就8斤左右。但切開後的魚肉就難分辨了,口感也差不多,不懂的人很容易上當。
刺身上有哪些寄生蟲和致病菌?
既然是生吃,寄生蟲和致病菌肯定是首要考量。
每個進入中國的國外海產品,都必須按照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水產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進行檢驗檢疫。2013年,杭州質檢口岸共進境三文魚45批,122.4噸。浙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杭州機場辦事處的林瀑說,檢測項目有致病性微生物、重金屬、農獸藥殘留等,去年,杭州空港口岸就銷毀過一批檢出單增李斯特菌的三文魚。
《好奇實驗室》隨機買了5份三文魚,送到杭州市疾控中心,結果沒有檢出攜帶寄生蟲。
杭州市疾控中心地防所所長徐衛民說,樣本太少,難下定論,但按以往調查看,海魚身上寄生蟲要比淡水魚少,但也不能避免,比較常見的是異尖線蟲。
舟山市疾控中心曾經對東海海魚中異尖線蟲的感染情況進行調查,總感染率為49.1%,其中帶魚、海鰻等魚類的感染率超過90%。而日本已報導人體感染異尖線蟲病例14000多例,是世界之最。
「異尖線蟲,長30—90毫米,寬0.5毫米,肉眼雖然可見,但由於通體白色,很容易被忽視。」徐所長說,海洋中的貝、魚的內臟、魚肉上都會存在異尖線蟲,感染後會出現劇烈的腹痛和過敏等反應。
徐所長說,杭州還沒有發現吃三文魚感染異尖線蟲的病例,但是,這種寄生蟲病跟普通腹痛的病狀很像,所以不排除誤診可能。
《好奇實驗室》又在超市買了三文魚、北極貝兩種刺身,送到浙江省人民醫院檢驗科進行致病菌檢測。
取樣過程在無菌室內完成,所使用的刀具和砧板也經殺菌消毒,48小時後的結果是——
三文魚上的菌落是320cfu/g,而北極貝上的菌落密密麻麻、難以數清,檢測人員估計應該超過20萬cfu/g。
浙江省人民醫院檢驗科副主任呂火烊說,檢查出來的有常見的大腸埃希菌、糞腸球菌、枯草芽孢杆和一些革蘭陽性的桿菌,其中大部分細菌對人體沒什麼危害。但大腸埃希菌,可能造成食物中毒,引起腹瀉腹痛。北極貝發現的嗜鹽弧菌,存在於深海,它存活能力強,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個月以上,也會引起急性的食物中毒。
「這些細菌也可能是在加工運輸過程中被汙染的。」呂醫生說,「如果保存不善,細菌繁殖起來,就更危險了。」
芥末食醋白酒蒜泥生薑
能殺死寄生蟲和致病菌嗎?
吃刺身,首選調料是芥末和醬油,像中國的嗆蝦,更有白酒、醋、蒜泥、姜蔥。
那麼,這些調料能殺死食材中的寄生蟲嗎?
2001年延邊大學醫學院發表的《簡單異尖線蟲幼蟲對調味品、抗蠕蟲藥和中藥的耐受試驗》,異尖線蟲能在食醋中存活105小時,在高濃度白酒中存活24分鐘,蒜泥汁中存活7小時,生薑汁中10小時。
2006年寧波市疾控中心發表的《東海魚類異尖線蟲感染調查及其幼蟲對青芥辣的耐受研究》,在芥末溶液中浸泡55分鐘才能完全殺死異尖線蟲和它的幼蟲。
這樣看,嗆蝦還好,因為有高濃度白酒浸泡,半小時的浸泡時間也還能接受,但說要吃個刺身先在芥末裡浸泡55分鐘就聞所未聞了。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70℃下加熱4-5分鐘,但刺身是生吃,惟一的辦法就只有低溫冷凍,-18℃下48小時,或者-20℃下2小時,也能殺死寄生蟲。」杭州市疾控中心地防所所長徐衛民說。
野生三文魚的寄生蟲,主要來自它們吃的小魚小蝦,所以野生的阿拉斯加三文魚採用的是-20℃冷凍保存和運輸,這對異尖線蟲這些寄生蟲有非常好的殺滅作用。而挪威三文魚雖然是0—4℃冰鮮保存,但因為是人工養殖,從食物鏈上最大程度避免寄生蟲的感染。
除了寄生蟲,刺身上還有致病菌,通過實驗,《好奇實驗室》發現,這些調料的殺菌效果同樣不理想。
殺菌效果最好的是白酒;而生薑因本身大量帶菌,不但沒起到殺菌作用,菌落總數反而增加。
《好奇實驗室》又將實驗升級,驗證這些調料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奇異變形桿菌這4種常見的致病菌的殺菌效果。
結果,只有白酒能做到完全殺死致病菌,醋、芥末、蒜泥抑菌效果都不理想。
需說明的是,實驗中病菌與白酒充分接觸了10分鐘,而餐桌上是蘸著就吃,殺菌效果會大打折扣。
「靠調料來把細菌殺滅,幾乎不可能。」浙江省人民醫院檢驗科副主任呂火烊說,這時,我們只能靠最後一道防線——胃酸。
呂醫生說,正常人的胃液可以殺死80%—90%的細菌,但如果常吃帶菌食物,細菌多了就會形成抱團聚集,這時胃酸液就無法全部殺死它們了。
三文魚 北極貝
初始值320 約20萬
生薑細菌大量生長增長到約30萬
蒜泥160 約20萬
芥末130 約5萬
食醋110 約30萬
白酒37 60
(菌落總數單位:cfu/g,每樣浸泡時間均為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