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詩性的融通——朱天曙的書法

2020-12-14 人民網

原標題:文心詩性的融通——朱天曙的書法

優秀的書法家善於感受時代脈動,尤其注重對書法藝術的「本源」追求。朱天曙把對書法藝術的體悟延伸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之中,主張「文心詩性」和「書象畫境」的融通,以一種開放、包容、樂觀、進取的精神在藝術創作上孜孜以求。

朱天曙曾概括他的書風取法:以篆隸論之,餘於石鼓文、《祀三公山碑》、《封龍山頌》、《西嶽華山廟碑》、《石門頌》、《萊子侯刻石》以及清人金冬心、吳昌碩及近人齊白石等尤有心會;以行草論之,二王之後,顏魯公、蘇東坡、米南宮、祝枝山、徐青藤、八大山人書風代代相傳而新意迭起,心儀不已。嘗從秦權量、漢碑額、銅爐、磚瓦中討生活,化野取文,去俗得樸;或以金石刀法之趣融入篆隸,得挺勁峻拔之氣;或以篆隸之法融入行書,求渾穆古樸之趣。餘學書無定法,既明用筆規律,古今碑版法帖察於眼而發乎手,求清求厚、求精求當而已。

綜觀朱天曙近期的書法作品,可以感受到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自藝術產生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一直是支配其發展的內在動因之一。南朝謝赫把它規定為「氣韻生動」;唐張懷瓘把它稱之為「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五代荊浩認為它是「真者氣質俱盛」;清石濤把它概括為「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一畫明,「畫於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畫於林則生之,畫於人則逸之」。正因對中國文化的核心和藝術的本源有了深入的了解,朱天曙一反時下縱情聲色的感官刺激,不僅對古代書法作深入探究,更注重對其藝理要義的探討,如同他對明代宋克「混合體」草書的研究。他的書法藝術也因此意蘊古拙、天然蒼秀。在作品《唯八月初吉》中,通幅字體如飛似動,形態婀娜多姿,又不失雄渾之壯美。在《澄潭老鶴》五言聯中,他以蒼勁有力之筆,在粗細濃淡間揮寫出一幅字中有畫、畫中有字的作品,觀者似乎能感受到「水月」的境象,又仿佛看得到山石巨崖的儀態。《神仙眷侶》整幅字結構寬鬆,墨色的濃淡乾枯適宜,粗細搭配和諧,可謂字義雙收,文質並進。

有人評價朱天曙的書法:「蓋君之遊於翰墨也,始藉文史之學以立其基,繼治金石之學以博其趣,終以兼容博取而致其成。讀其畫則時見書意,觀其書則有金石氣,玩其篆印乃覺書卷氣流行於方寸間,誠可謂熔書畫印於一爐者也。」 詩書畫印的文化傳統,歸根到底是一種超然的「士氣」。觀朱天曙的書法創作,可謂深諳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精神。

相關焦點

  • 朱天曙 最年輕的書法教授
    「書畫印」貫通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常將「書畫印」三者聯繫在一起討論,注重入古出新的朱天曙就是書法、繪畫和篆刻藝術「三位一體」的踐行者,在三個領域都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成為美術界公認的新生代代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為他做專題介紹時,都十分重視他「文心詩性的融合,書畫印章的貫通」。
  • 朱天曙:學習藝術,面寬一點好
    人物簡介朱天曙,1974年出生,興化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所所長,中央美術學院聘任教授。南京藝術學院博士,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後,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被稱為我國「70後」書畫家群體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書法、繪畫、篆刻皆長。
  • 激活古典傳統 聚焦書法創作——讀朱天曙《書法答問》
    而這種「鮮活」的解讀,引用朱天曙教授《書法答問》裡的話來說,即是——「外在的是形式,內在的是精神」。《書法答問》朱天曙著上海人民出版社所有藝術,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將藝術家對某物或某件事的感受傳達給觀者,即使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從其中汲取精華的書法藝術也是如此。
  • 中國的一切藝術都是書法的延展丨專訪朱天曙
    「我想起清代以來傳統「答問」式的教學傳統,如張之洞的《書目答問》,章太炎《小學答問》等,決定出版一本《書法答問》,主要討論中國書法臨摹和創作基本問題,幫助學書者了解基本筆法和藝術審美」,朱天曙說。藝術家徐冰覺得,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體現在書法裡。朱天曙則補充了另一個側面:「中國文化是書法之根,沒有文化底蘊的創作,作品必然蒼白。
  • 朱天曙新作《書法答問》面世 一問一答道出中國書法的風神骨氣
    文心詩境,貫通古今,書法名家權威正源之作 本書作者朱天曙教授是當代著名書法家,《中國書畫》將他看作70年代生人的書壇生力軍中,最具代表性的學院書家之一。他創作、研究兼長,創作方面又書、畫、印皆通。
  • 著名書法家朱天曙:當代書法創作有技術,沒文化
    著名書法家朱天曙:當代書法創作有技術,沒文化 2020-05-19 1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朱天曙、加藤泰弘中日書法教授交流展在東京舉行
    人民網東京2月15日電 (記者 賈文婷)朱天曙、加藤泰弘中日書法教授交流展15日在東京學藝大學藝術館拉開帷幕,中日兩國多位書法篆刻愛好者及友好人士出席了開幕式。 本次交流展旨在加強中日書法家的交流。期間約有50幅作品出展、展覽將持續到2月18日。
  • 朱天曙教授40件書法精品全部捐贈家鄉收藏
    」在市博物館開展,40件朱天曙教授不同時期創作的書法精品精彩呈現,泰州市政協主席盧佩民、我市市委書記李衛國參加開展儀式並為展覽揭幕。   市政協副主席鄒祥龍主持開展儀式,北京語言大學原校長、中國書法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崔希亮,市政協副主席彭國良分别致辭。長期在外的朱天曙一直關心、支持家鄉文化建設,多次參加家鄉書畫義賣活動。為表達對家鄉的眷念,他將本次展出的40件書法精品全部捐贈給家鄉收藏。市政協主席沙順喜向朱天曙頒發作品捐贈收藏證書。同時,朱天曙還向家鄉贈送其新作《藝微》樣書。
  • 中書協理事朱天曙:書法小家子氣,還真不能把有些博士當回事
    中書協理事朱天曙:書法小家子氣,還真不能把有些博士當回事。朱天曙是一位學人,大學教授,也是一位在書法圈裡留名跡的書法家。雖然朱天曙的書法名聲不是很響亮,但他的確是一位有「資質」的專業書法家,他是中書協理事,可以資證他的書法家身份,按照這個中書協理的資格猜想,朱天曙的書法應該是「國級」水平,有仰賞成大觀的高度吧。再者,他又是一位文學(美術學)博士,所以更容易引發人們對他書法才能的期待。中書協理事的身份再加文學博士的身份,想必他的書法定然是高質入古,品位儒雅,至少是不輸俗筆吧。
  • 在十年前的一場展覽和相關活動中,我記下了朱天曙的名字
    那會兒注意的是他的書法,而幾年後在《青少年書法報》上再次留意到他,則是他講解篆刻基礎知識的連載文章,雖然每篇文章篇幅都不長,但言簡意賅,時有新見,免卻了一般的教材習氣,頗可一讀。隨著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所的成立及他的一系列學術成果的面世,朱天曙在書法篆刻理論上的建樹讓人又一次刮目相看。從書法到篆刻再到相關理論乃至更深層次的思考探索,我對朱天曙的印象立體而豐滿起來。
  • 中國的一切藝術都是書法的延展
    從淺到深,從技法,到審美,再到個人的藝術實踐經驗,書法學習中的共性問題都在其中。 《書法答問》一書的作者朱天曙,是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受家庭薰陶,他從小練習書法,書、畫、印皆通,他的書法研究始終和創作、教學密切聯繫在一起。
  • 《書法答問》:激活古典傳統 聚焦書法創作
    而這種「鮮活」的解讀,引用朱天曙教授《書法答問》裡的話來說,即是——「外在的是形式,內在的是精神」。   所有藝術,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將藝術家對某物或某件事的感受傳達給觀者,即使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從其中汲取精華的書法藝術也是如此。
  • 激活古典傳統 聚焦書法創作
    而這種「鮮活」的解讀,引用朱天曙教授《書法答問》裡的話來說,即是——「外在的是形式,內在的是精神」。所有藝術,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將藝術家對某物或某件事的感受傳達給觀者,即使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從其中汲取精華的書法藝術也是如此。
  • 朱天曙:不要把中國書法等同於剪紙、舞獅子等類似雜耍的技藝
    按:這幾年朋友圈裡曬毛筆字的人似乎多了起來,而和書法有關的各式新鮮事兒也一直沒有斷,又是「射墨書法」又是「盲寫書法」。一方面練書法的人變多,看起來似乎有傳統回歸的趨勢,另一方面,我們也會發出疑問,這些各式各樣的江湖書法層出是好事嗎?
  • 他是書法博導,只寫小品書法,作品古樸,以印入筆
    書法作品如何體現古意?這是很多學書者的永遠追求,書法中有了古意,方顯大氣蒼茫,自然樸拙。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書法中的古意又成了區別高手與低手的關鍵因素,同樣是寫字,同樣是用毛筆來寫字,有些人的太過今意,而有些人卻一出手就是古意。王鏞的行草書看似隨意,伸出他的作品中卻古意濃濃。
  • 書法藝術的最大魅力,在於它蘊含的「中國精神」
    書法這種藝術形式又蘊涵著怎樣的潛能?——朱天曙本文為《書法答問》引言。作者朱天曙,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所所長、西泠印社社員。《書法答問》以傳統問答的形式,對中國書法的筆法和理論提出了精要的觀點,平實具體而又耐人尋味,引導讀者解讀中國書法從技法到審美、從人文到哲學的思想密碼,為讀者提供了打開中國書法之門的鑰匙。
  • 書法與品茶其實互相融通
    與書法界的朋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得出結論,人生大抵都會有一個愛好,有的人喜歡喝酒,有的人喜歡運動,有的人好欣賞美女,有的人喜歡喝茶等等,不一而足,我應是劃到喝茶這一類的。每日,喝茶是少不了的,有時寫字累了,一個人泡一壺茶,靜靜休息片刻,很快又恢復了狀態,這就是喝茶的功用。喝的茶最喜歡還是大紅袍,雖然朋友寄來鐵觀音,龍井,雲南普洱、紅茶等。
  • 筆墨相融通古今——朱繼光書法作品欣賞
    朱繼光深切體會到,中國書法的藝術精髓源自於傳統文化,追根究底,書法最重要的還是文化蘊味。其作品寓剛健於婀娜之中,用筆精妙,一點一畫均張弛有度,方圓兼備,剛柔相濟。憑藉深厚的文化底蘊,朱繼光將中國書法的精神內核,通過老辣、精湛的筆墨躍然紙上。這些作品不僅有著濃鬱而質樸的書卷氣,還有著和諧與秀美的民族文化之韻致。字裡行間透著濃鬱的文化氣息,承載著書法家充沛的靈氣。
  • 書法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書法讓世界認識中國文化
    北京語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中國唯一一所以漢語國際教育和中華文化傳播為特色的國際型大學,目前,北京語言大學已形成書法文獻與書法史方向博士、書法文獻與書法創作、中國書法國際傳播、書法藝術創作方向碩士和書法學本科以及留學生書法教育完整的中國書法高等教育學科體系,在中國書法高等教育、藝術研究和國際傳播中發揮重要作用
  • 東坡論書:妙在筆畫之外 | 朱天曙
    | 黃君東坡論書:妙在筆畫之外 | 朱天曙東坡論書:妙在筆畫之外文 | 朱天曙(《記歐公論把筆》)蘇軾重視執筆,但認為這不是書法有成的決定性因素。書法是有其內在規律的,掌握法度十分重要。只有在法度上豁然貫通,書家的書法水平才有可能突飛猛進。在強調法度的同時,蘇軾主張「通其意」,書法應追求字外之奇、字外之意。他說:「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