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嘉慶十六年(1811年),湖南省白陽坪農家小院裡,一個小生命出生了,他的乳名叫寬一,他就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
自陽坪位於高媚山下,山清水秀,竹林隱映,風景優美,但是交通不便,信息十分閉塞。
曾國年少的時候,曾家算得上是附近的書香之門,但生活上並不富裕,過日子常常捉襟見。
迫於生計,曾國藩一邊要跟著父親讀書,一邊要到市場上去賣竹籃,用得來的錢貼補家用,
小時候的家庭經理漸漸讓曾國藩感到了厭倦,他開始意識到,如果不改變自己的現狀,可能自己的一輩子就只能在這樣的山村裡為了生活發愁了,沒有未來,也看不到生活的前景。這不是曾國藩想要的生活。
可是在晚清,像曾國藩這樣的農民子弟,又是一個漢人,是沒有機會出人頭地的,唯有走科考這一條路,待金榜題名時,他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為此,決心改變自己命運的曾國藩選擇了寒窗苦讀,閉門不問世事人情。
艱苦的年少歲月給了曾國藩很多的磨鍊,再加上在學習中知識的積累和心態的成熟,曾國藩漸漸看到了更加廣闊的人生世界,他的志向目標也漸漸開始確立。
道光十三年,曾國藩準備好路費,長途跋涉,到北京參加科考,卻名落孫山。那年正好遇到皇太后六十大壽,按照慣例要增設恩科一次,曾國藩不想浪費這次機會,就留在京中繼續苦讀,這一年他25歲,遙望南天,躊躇滿志,於是寫下了一首《乙未歲暮雜感》:
去年此際賦長徵,豪氣思屠大海鯨。
湖上三更邀月飲,天邊萬嶺挾舟行。
竟將雲夢吞如芥,來信君山鏟不平。
偏是東皇來去易,又吹草綠滿蓬瀛。
儘管這一次依然沒有考中,但是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了一個25歲的年輕人,能夠有氣吞雲夢,剷平君山的志向,不禁讓人刮目相看。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距離第一次科考已經過去5年了,這時他30歲,考中第三甲進士。在別人看來,這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了。但是,滿腔抱負的曾國藩並不滿足,在他朋友的幫助下參加了朝考,並如願以償進入了翰林院。
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漢人孩子,到自己踏出了仕途之路的第一步,使他以後的前途有了良好的開端。當一個人有了遠大志向的時候,就不會拘泥於眼前,可見,志向對於一個人的發展是多麼的重要。
曾國藩 會嚴格要求自己,摒棄生命中很多的誘惑,也不會畏懼挫折,在遭受磨難時妄圖依賴他人。因為在有志者的眼中,只有一條路要走,那就是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