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在參觀電子計算機表演
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
——鄧小平寄語青少年科技創新
偉人的一句話,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開始。這句「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為中國三十年來計算機產業發展鋪墊了道路
文/本刊記者 華南
三十年前,上海微電子技術應用匯報展覽會,幾個少年正在電腦前為觀眾進行演示,13歲的李勁也是其中之一。一位老人走到他身後停住腳步,微笑看著李勁熟練地操作——這位老人就是正在上海視察的鄧小平同志。其間,鄧小平同志和藹而堅定地說道:「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
光陰荏苒,倏忽而過。當年為鄧小平做計算機表演的娃娃們早就長大成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之一的李勁在初三時,參加了清華大學舉行的中國青少年電腦程式設計競賽,並獲得了一等獎第一名,經過努力高一結束時就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開始了計算機的系統性專業學習。歲月如水,計算機一直是李勁矢志不渝的追求。如今他已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員,他說,這樣可以站在世界的高度,關注最新的研究動態,以此來報答清華母校以及鄧爺爺的殷切期待。這句「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為中國三十年來計算機產業發展鋪墊了道路……
「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
時間回溯到1984年2月16日,上海市展覽館。13歲的李勁坐在計算機前有些不安,他在等「一個特別重要的人物」來參觀。在此之前,他不得不一遍一遍演示他的程序給許多人看,大家也不厭其煩地在他耳邊一遍一遍地說:「務求萬無一失。」他不知道那個大人物到底有多大,直到這天上午,他才被告知,要來看他表演的是鄧爺爺!
李勁在中國最早接觸計算機的一批孩子之中。當時是1982年,上海市教育局搞試點,以了解兒童對計算機教育的適應程度。李勁參加了那次培訓,大概從小學三年級起,學習競賽開始進入到他的生活。小學三年級時,李勁獲得上海市徐匯區小學生數學競賽第一名。從此各種各樣的獎狀接踵而至。此後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在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的共同參與下,舉辦了我國第一屆兒童電腦程式設計比賽。這次比賽,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李勁在比賽中獲第一名。
面對這兩個闖進電腦世界的娃娃,鄧小平同志笑了,滿意地點頭。他親切地問其中一位同學:「你叫什麼名字?」
「李勁。」
「多大了?」
「13歲。」
中央領導原計劃在他們的展臺前停留1分鐘,最後卻停留了6分鐘。鄧小平同志和藹地撫摸著李勁的頭,對身邊的領導幹部們說:「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李勁回憶當時的情形:「我聽了之後,感到非常高興,因為這說明鄧爺爺對我的表現表示了肯定。同時,這句話對我也是一種莫大的鼓舞,使我進一步加深了對計算機的興趣。」
後來,李勁幾乎在每一個市級舉辦的競賽中都獲獎,而且全部都是第一名。指導教師李毓雋認為,李勁再繼續在中學讀下去已是浪費時間,他主動和清華大學電子系的劉潤生教授聯繫,在劉教授的積極促動下,李勁從高一連跳兩級入讀清華大學。
1988年9月,李勁讀本科時,清華大學就為他制訂了一個特殊的培養方案,即讓他三年內讀完五年本科課程,再用兩年拿到本應三年才能拿到的碩士學位。為了爭一朝一夕,一分一秒,李勁就像上滿了弦的鐘運轉不停。他採用交叉學習法,每一年都同時讀兩個年級的課程。如果遇到兩個年級的課程有衝突,他就乾脆自學,補上沒能去上課的那段空白。在學校的幾年,他從早到晚,從來都是教室——食堂——寢室「三點一線」的運動。結果,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他就讀完了五年的本科課程,比學校為他制訂的特殊方案還提前了一年。1994年6月1日,23歲的李勁在兒童節那天成了中國最年輕的博士,有人戲稱他為「娃娃博士」。
1994年,李勁來到位於美國洛杉磯的南加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依然是多媒體領域。兩年後,他去了夏普實驗室繼續從事相關研究工作。1999年3月1日,李勁把惠普給他的聘用合同放到一邊,回到了闊別五年的祖國,到北京中關村希格瑪大廈的微軟中國研究院上班。
李勁說:「當我第一天坐在微軟研究院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裡時,我的心情異常激動,作為這個世界級研究機構中一名最年輕的研究員,我即將從事跨世紀的世界頂尖技術的研究工作。更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在這裡能夠幫助中國提高多媒體技術整體水平,這項技術是未來計算機產業的核心技術,對未來信息產業的發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