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餘秋雨《文化苦旅》,勸君莫言文化苦,願君甘做苦行僧

2020-12-21 劉老師談特殊教育

當代著名散文大家、世界級文化學者餘秋雨先生80年代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激揚文字,寫就一篇篇別具一格的散文,集成一部宏篇巨著《文化苦旅》,成為其代表作。 餘秋雨先生的散文素以文採飛揚、思維敏捷、知識豐厚、見解獨到而備受萬千讀者青睞。他的作品善於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將我們帶入文化意識的溪流,啟迪我們進入哲學的思考,引發我們產生精緻的情感體驗,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文學價值。

品讀《文化苦旅》

對餘秋雨來說,把《文化苦旅》當成自己的兒子,而且是一個浪蕩之子,「《文化苦旅》就是這個外出的浪子」。說其是自己的兒子,每個創作者都能理解,而且都有切身體會,所謂「字字寫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說其是浪子者,它「出門旅世」的時間更長,帶給餘秋雨的麻煩難以計數。 「所有麻煩,都來自於它的極度暢銷。它不小心成了當時罕見的一個文化熱點,而它又不具備任何權力背景,因而立即轉化成媒體的攻擊焦點。------出現的它,多數不是真身。」而且以訛傳訛,盜版書頻出,最終連作者餘秋雨自己的生平都被編造得以假亂真,而且自己的辯駁反而變得蒼白無力。

浪子出門旅世二十載,人皆以為浪子早已殞滅曠野,棄絕記憶,任何言談,皆不提及。豈料二十年後器宇軒昂,從者如堵,浩蕩肅穆,恭立門外。家人詢問方知其於漫漫歲月間,浪跡宇內,周濟天下,一路傷痕斑斑,而身心猶健。

勸君莫言文化苦

每個創作者的經歷都是一場文化苦旅,也是一場苦行僧必經的心路歷程。不經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撲鼻香?《文化苦旅》的浪子之行,一路傷痕累累,誰人知曉,正所謂「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

既然選擇了文化,就將它進行到底;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不要去想遠方是平坦還是泥濘 ,只要熱愛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勸君莫言文化苦,自有苦盡甘來時!

願君甘做苦行僧

人生的路有千萬條既然選擇了文化苦旅,那就別問前方是泥濘還是平坦,文化苦旅就是人生的一段旅程,也是人生的一場修行。願君甘做苦行僧,自我修行。那一個個被文學泰鬥否定的文稿,那一次次不得不撕碎重來的經歷,那一個個點燈熬油難忘的通宵達旦,並不都十分愜意,但漸漸地,這些經歷都將成為人生路上的墊腳石與鋪路磚。選擇了就不要放棄,認真對待人生中的每一次選擇,無論對錯。認真品讀,認真創作,用心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文化是一場苦旅,文化是一場修行,勸君莫言文化苦,願君甘做苦行僧!

喜歡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購買

你對《文化苦旅》有什麼感悟,可以在下面的評論區發表意見和想法,感謝點讚和分享!

相關焦點

  • 文化苦旅:獨到的文化沉澱,苦旅,苦在哪裡?3層含義給出答案
    談到《文化苦旅》,就不得不提起這本書的作者——餘秋雨。一位教授,辭職後毅然走出校園,踏上文化旅途的道路,記載著中國文化,世界文化和自己的思考,實屬不易。作者餘秋雨先生,在1993年從上海戲劇學院辭職後,執筆走上尋找文化沉澱的道路,普通人或許沒有這種勇氣和決心嘗試這樣的體會,如苦行僧般磨礪意志,傳承著一種精神。1.何來《文化苦旅》?
  • 有文化的人都應該是受「苦」的,《文化苦旅》中餘秋雨送別了3人
    《文化苦旅》是著名作家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憑藉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該書還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以及臺灣最佳讀書獎。
  • 餘秋雨為何別仕途而歸文途——品讀《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於我而言是一本意義重大的書,它一直被我擺放在書櫃最顯眼的位置並常常拿來重溫。我說《文化苦旅》是好書,是因為它的每一個文字都像一朵太陽花在我眼前搖曳,提醒我生命中還有一片叫做「文化」的沃野不可遺失,不能遺失,因為那是靈魂的棲息地,沒有了它,就只能作為行屍走肉活著!
  • 讀書筆記‖餘秋雨《文化苦旅》
    進入2021年,元月選讀的並非《文化苦旅》。那天晚上,是記憶中第二次丫頭給我推薦這本書了:「媽媽,你知道餘秋雨嗎?」「知道,但他的書讀得不多。」「你讀讀《文化苦旅》吧?」孩子興衝衝從書櫃給我拿來,不忍掃人家的興,便窩在沙發上隨手翻開。「文化的旅程是苦、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訴苦旅。」
  • 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時間在指縫流逝,文化在心中銘記
    餘秋雨的文筆到底有多好?品一下《文化苦旅》中的這幾句就知道了: 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裡所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裡蹀躞,以此為歸。 腳步已像一條長不可及的綢帶,平靜而飄逸地劃下一條波動的曲線,曲線一端,緊系腳下。
  • 「書香體彩品書香」讀書感悟分享(1)——讀《文化苦旅》有感
    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讀書,讀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涵養。一本好書滋養著我們的心靈,啟迪智慧。 近期,山東體彩開展了「書香體彩品書香」活動,大力倡導讀書求知、讀書明理、讀書成才之風。
  • 餘秋雨《文化苦旅》一書為什麼能成為經典,長盛不衰呢?
    餘秋雨《文化苦旅》一書為什麼能成為經典,長盛不衰呢?《文化苦旅》是一本關於文化的散文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得不說,餘先生的文章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讀《文化苦旅》就像隨著作者在欣賞祖國的山水風景,從一地輾轉到另一地。沿途既有秀美的風景,也有作者對歷史的回顧,嘆息和哀傷。
  • 餘秋雨《文化苦旅》經典語錄5則:友情的敗壞,從利用開始
    提起中國國內的大作家,除了莫言之外,人們很快就會想起餘秋雨。餘秋雨的著作不少,其中最著名的還是他的《文化苦旅》。《文化苦旅》是一部散文集,於1992年首次出版,是餘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筆者在讀了之後,也曾深深的被裡面的句子所吸引。下面是整理的一些裡面的句子,和大家一起學習。
  • 眼裡有山河,心中有丘壑,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是行走的人生哲學
    可以說,那個時候是餘秋雨最巔峰的時刻,但就在這個關鍵時期,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從大學裸辭,然後開始創作《文化苦旅》。之後餘秋雨用《文化苦旅》將深邃渾厚、氣象萬千都展現給了讀者,然後震撼中外!《文化苦旅》是行走的人生哲學說來很是慚愧,《文化苦旅》是我花了很長時間才勉強看完的,說是勉強,是因為其中有一半是跳著看的,且大部分內容的品讀都未能靜下心來,以至於看到後面部分讓我有種抓耳撓腮的感覺。但不得不說餘秋雨先生的文字很美,情感表達也十分到位,就像是精美的繡品,針線穿心。
  • 餘秋雨經典文化講座 漫談文化苦旅
    餘秋雨:對,做得很高,而且他們的設計,他們的紙張,他們的宣傳用語都比我們正式的國家出版社還講究,所以你猛一看,在我的工作室,如果去上海,猛一看,肯定是那個盜版那一面牆更漂亮,更討好,而我那個正版的反而不行,所以我有很多「滿意」的盜版本,但滿意也有一個大問題,因為都是我最早的版本的變身,我現在這個版本就不一樣,這叫《文化苦旅》,《文化苦旅》,我最早寫的時候,是寫中國的一些古籍,這兒就變成三個部分了
  • 淺談餘秋雨的文化苦旅
    餘秋雨餘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辭去官職走出書齋,開始了文化苦旅!餘秋雨從多個層面去展示出歷史的真實、生活的真實、人性的真實,風土人情、歷史人文、萬裡河山等等皆可入題;餘秋雨圍繞著三條天地之線(即黃河、長江、長城三條中華文化之路)進行中華文化的文化考察。《文化苦旅》中包含了對文化的追溯和思考。如《五城記》關於廣州,餘秋雨對廣州地區特殊的文化及生活方式進行了思考,還對廣州現代社會的開放後的文化進行對比。
  • 再讀餘秋雨《文化苦旅》:時間在指縫流逝,文化在心中銘記
    我很好奇他為什麼會有這樣奇怪的問題,但答案卻是早已脫口而出 ——《文化苦旅》。他看著我不假思索的樣子,也陷入了困惑。因為中學時第一次讀到《文化苦旅》,就是從他的手上搶過來的,一口氣讀完不過癮,又讀了一遍。
  • 餘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
    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是我高中時候讀的一部散文集,我還記得當初第一次讀《文化苦旅》的震撼。進入大學又讀了《文明的碎片》,我記得那是冬天周末一個下雪天,吃完午飯之後在學校的餐廳裡讀這本集子,靠窗的一個單桌,窗外風雪,室內溫暖,讀著秋雨散文,沉浸在古典文化的意蘊當中。隨後又迫不及待的等待餘氏的新書,終於《山居筆記》出版了,馬上坐公交車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選擇一個極好的時間,滿腹好心情的打開去看。
  • 餘秋雨:從《文化苦旅》到《中國文化課》
    但無論如何,他寫的書毋庸置疑,一直以來受到文化愛好者和青年學生的追捧。餘秋雨在早年完成了《世界戲劇史》《觀眾心理學》《偉大作品的隱秘結構》等學術著作後,將視角轉向了中國文化和世界文明,陸續出版了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著作。今天我們對此進行大致梳理。
  • 走一程路,品一段史《文化苦旅》讀後感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述苦旅。」翻開這本書,我跟隨著餘秋雨的腳步蹣跚在祖國的天南海北,荒漠戈壁、小橋流水,他千裡行走,風塵作伴,用有限的光陰去探索古老的迴響。懵懂無知的我只能跟隨著餘秋雨亦步亦趨的推開那道隔開了歷史與現在的大門,在時光的長流中溯源而上,在歷史風塵中探索尋找,去探索我們未曾到達的彼岸,去追尋我們已經遺忘的過去。這趟旅行是一場苦旅,但也是一場洗禮。不只是簡單的旅行,也不只是對遺忘歷史的感嘆,旅行的意義在於對現在、對未來的思考,對文化的繼承,對人生意義的追尋。
  • 《文化苦旅》盜版盛行,餘秋雨一波神反擊,堅決抵制盜版
    現在說起名人大家,想必大家都會熟悉餘秋雨,因為只要上過中學,都會都讀到過他的文章。我們不去評論餘秋雨的人怎麼樣,甚至更輪不到我們去評論,但你必須承認的是餘秋雨全憑一己之力將中國的文化,乃至中國的文明推上了一個新高度。
  • 十六年後,再讀《文化苦旅》,我讀懂了餘秋雨的處世哲學
    讀過最早版本的《文化苦旅》的朋友們,都已經上了年紀了。十六年前,我初讀《文化苦旅》,被那從文字中浩浩湯湯奔騰而來的歷史文化氣息給震撼住了。遺憾的是,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很快就被衝淡了。原因有兩個:一、有一次,我在書店看到了一本叫做《石破天驚逗秋雨——餘秋雨散文文史差錯百例考辯》的書。這本書是批判餘秋雨文中的常識性錯誤的,很厚的一本書。
  • 十六年後,再讀《文化苦旅》,我讀懂了餘秋雨的處世哲學
    讀過最早版本的《文化苦旅》的朋友們,都已經上了年紀了。十六年前,我初讀《文化苦旅》,被那從文字中浩浩湯湯奔騰而來的歷史文化氣息給震撼住了。遺憾的是,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很快就被衝淡了。原因有兩個:一、有一次,我在書店看到了一本叫做《石破天驚逗秋雨——餘秋雨散文文史差錯百例考辯》的書。
  • 《文化苦旅》引導我們打開生命力的創造之門
    今天,我們繼續品讀餘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20世紀80年代後期,餘秋雨開始了他漫長的文化苦旅。讀到這裡,你以為自己明白了:因為旅程很艱辛,所以餘秋雨把它稱為「苦旅」。其實,書名中的「苦」字的含義遠不止這些。今天這期引讀的主題詞就是「苦」。
  • 看《文化苦旅》長大的韓寒,炮轟餘秋雨,餘秋雨:韓寒是誰?
    韓寒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說,《文化苦旅》出來的時候他上初二,喜歡看,覺得寫得好,還要模仿餘秋雨的文筆,『凝視著這塊前朝的板兒磚,多少年的文化在我心中吐納』。然而韓寒說這話沒有多久,就開始諷刺餘秋雨這個人總是在考察演員的修養,問穿著三點式的模特一些比如「1和2有什麼區別」之類的哲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