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期我們都有談到過,明代著名哲學家、軍事家、思想家王守仁,對我們貴州的文化教育影響很大,所以貴陽還有兩條以他名字命名的道路,今天還有陽明路留在南明河畔,想要了解陽明文化,還可以到他曾經龍場悟道的地方修陽明洞,了解「陽明心學」。至於王守仁墓,除前面提到的幾點外,貴陽還有一座陽明祠。
位於貴陽城東扶風東路上的貴陽陽明祠,是清代嘉慶年間為紀念這位為貴州做出貢獻的先民,在扶風山麓建造的一座陽明祠。現在陽明祠的景區包括三座古建築,分別為「陽明祠」、「尹道真祠」和「扶風寺」。扶風山,環境幽幽,風景優美,古建築更顯歷史厚重氣息。對於這一景點,清代貴州名流鄭珍曾言其為「插天青蓮」。
行進中的陽明祠景區內,一路上蜿蜒曲折,明、清兩代的古建築顯得古樸典雅,蒼翠蒼翠,在景區內鑲嵌著古柏、銀信,再加上王守仁、尹珍兩位名人的紀念碑,以及歷代名人留下的詩句,吸引了無數外來遊客,因此陽明祠景區成為城市文化脈動中不可缺少的一處景點,想要了解貴陽,除了甲秀樓、文昌閣,它本身就是陽明祠景區中不可錯過的一處,因此,陽明祠景區成了一處古樸典雅、風景如畫的景點。
至於王陽明,我們前幾期已經聊過了,在此就不贅述了,這裡可以談談尹道真祠。據稱,這位著名的貴州學者是西漢時期的人物,漢恆帝在漢恆帝統治初期,尹珍曾走出西南大山,到中原區學習進步的文化,帶回家鄉,因此,也有人認為尹珍是開創貴州先進文化的第一人。為紀念尹珍,不僅在陽明祠景區有尹真祠,貴陽有一條路叫尹珍路(現已不存在),還有遵義有一個縣,也以他的名字命名,那就是「道真縣」。
另一座古建築是「扶風寺」,位於陽明祠景區,這是三組建築中建造最早的一組,始建於康熙五十九年(1794年)。在貴築知縣王湛恩的幫助下,王湛恩在修築供奉佛像的寺院中,並沒有建造供奉佛像的地方,因此計劃修建惜字院和修字冢,當時王湛恩還做了《字冢記》和《惜字歌》。後重建整修後,有僧人代管,且此地原也有寺院,故又稱「寺」。
至於陽明祠大家還知道些什麼,全說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