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大亨小事:邵逸夫的20段軼聞掌故

2020-12-17 搜狐網


  搜狐娛樂訊(背背山/策劃 馬嫚麗/文)【前言】2014年1月7日清晨,香港著名企業家、電影製片人、慈善家邵逸夫爵士在家人的陪伴下,於私人寓所安詳去世,享年107歲。作為一代大亨,邵逸夫給公眾留下來的「遺產」不僅僅是遍布中國各大院校的「逸夫樓」,還有一段段傳奇。在人人都在稱頌他的豐功偉績的時候,我們選擇了以下20個小掌故,也許看過這些之後,你才會感到真正結識了這位傳說中的人物。

  No.1 名字的故事——其實,「逸夫」只是他的別號

  邵逸夫原名叫「邵仁楞」。在他的老家浙江寧波,「楞」這個字用吳儂軟語來說並無不妥,不過換成其他方言,多少有些不雅。邵逸夫很想改名字,但是父親給兒子取的名字是不能改的。最後他只好在別號上動腦筋,給自己取了個很雅致的字,「逸夫」。

  邵逸夫曾解釋說,「寧波人從小立志要做大事,頭等大事就是經商,一身從商,終身忙碌。去這個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後能鬧中取靜,忙裡偷閒,安然度過一生。」對了,他的三個哥哥的別名也很別致,分別是:醉翁,邨人,山客。

  No.2 奮鬥的故事——沒有繼承家業的「富二代」

  媒體多喜歡報導邵逸夫早年艱苦的奮鬥史,殊不知,其實在他的孩提時代,邵家算是相當富裕的。他的父親邵玉軒是舊上海有名的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經營飄染、財務等多種生意。同時,邵玉軒同情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在當時的上海工商界頗為活躍。1920年邵玉軒病逝上海時,康有為、虞洽卿及曾任蘇浙總督的盧永祥、民國元老譚延閣等晚清與民國風雲人物都曾為其題辭致哀。

  但邵逸夫與自己的幾個兄弟們,卻沒有一個繼承父親的事業,而是紛紛入了電影這一行。父親去世後,邵家逐漸家道中落,於是在中學畢業後,邵逸夫就跟著三個哥哥在上海開電影公司賺錢。1931年3月某一天,24歲的邵逸夫自告奮勇,忍受一路的暈船痛去美國買有聲電影器材,不料路上輪船觸礁沉沒,邵逸夫因為死死抱著一個木艦板不鬆手,在海上漂了一天終於碰到救援船隻。這多少有些「少年邵逸夫的奇幻漂流」的意味。

  No.3 英文的故事——因為叫「Runrun Shaw」,所以被當成了「蕭蘭蘭」

  邵逸夫少年時期在上海讀英文學校,操得一口流利英語。當了生意人後,他更喜歡說英文,特別是在東南亞和香港。王晶曾回憶,有一回祖籍上海的王晶跟邵逸夫講上海話,邵逸夫沒有接話,而是講了一堆英文,把他嚇了一跳。

  二三十年代,邵家在上海的電影公司受到排擠,邵逸夫不到20歲就開始闖蕩南洋。那時候他從卑微的電影放映員做起,把放映機、銀幕等裝上一個流動放映車上,然後走村串鎮,在吉隆坡、怡保、馬六甲、檳城的鄉村市鎮奔走,這樣的畫面有一種中國八九十年代農村露天電影的即視感。靠著一部破舊的放映機,邵氏建立起東南亞的發行網,逐漸在海外紮根。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據說兄弟幾個為紀念他們的電影事業是跑出來的,所以每個人起的英文名中都有Run——大哥邵醉翁叫Runje SHAW,二哥邵邨人叫Runde SHAW,三哥邵仁枚叫Runme SHAW,而邵逸夫的英文名則是RunRun SHAW。對於這個洋名,邵逸夫的解釋是他原名邵仁楞,上海話「仁楞」與英文Run run的讀音相近。不過邵逸夫很是滿意這個英文名,因為run在英文中有經營、做生意的意思,而run run就是「發展不停」,正對邵老闆的胃口。

  有意思的是,在日本作家佐藤忠男所著在《溝口健二的世界》一書的中譯本裡,譯者將Runrun Shaw譯為「蕭蘭蘭」,就連新版也沒改正過來,讓人忍俊不禁。據說一些大學裡的邵逸夫科學館,英文名就是「Run Run Shaw Science Building」。

  No.4 「六」的故事——「六叔」自己的「幸運數字」

  邵逸夫因為在家排行老六,圈裡人都尊稱他為「六叔」或者「六老闆」。而他本人也很鍾愛「六」這個數字。他愛乘坐名車勞斯萊斯,所以家裡有6輛勞斯勞斯,其中一輛車掛的車牌是「DM6」,一度是城中焦點。早在1978年,太太方逸華還出面以33萬高價,投得另一個無字頭「6」車牌送給邵逸夫。

  No.5 LOGO的故事—— 邵氏的「SB」Logo

  熟悉香港老電影的人一定對「邵氏出品,必屬佳作」這句話耳熟能詳。不過更引人注目的是邵氏的Logo「SB」。別誤會,這不是現在罵人的話,而是「Shaw Brothers」(邵氏兄弟)的英文縮寫,而邵氏電影公司也模仿好萊塢的華納兄弟「WB」,其全英文名為「Shaw Brothers Film Company」。當然,在這兩個字母組合已經產生另外意思的現在,恐怕邵氏迷們重溫片頭的時候,也會覺得有幾分微妙吧。

  No.6 膠片的故事——「沒有好的戲,我寧願燒」

  邵逸夫年輕時很是勤奮,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紀錄。他在邵氏影城還有自己專用的試片室。他曾說,「我晚上只睡1個小時,其餘時間便是工作。」到了古稀之年,他也是堅持1天工作16小時,十分勵志。大導演張徹曾在書中寫道,「邵逸夫當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見,他坐的勞斯萊斯是名貴豪華的車,車裡有酒吧,他改裝成小型辦公桌,連途中的時間都不浪費。」

  不過,邵逸夫能打造出如此一個娛樂帝國,除了靠勤奮,還要靠嚴格。為了樹立邵氏的良好形象,邵逸夫早年很是嚴格控制影片的質量。有的時候出現劣片,甚至會親手燒掉,毫不手軟。他說過:「在早期,我成日燒片,沒有好的戲,我寧願燒。」 大導演張徹在邵氏的起步就並不如意,他替邵氏拍的第一部電影《蝴蝶杯》更因邵逸夫本人不滿意,就遭到了被燒毀拷貝重拍的悲慘結局。

  No.7 「摳門」的故事——為省十塊錢,惹得劇組鬧罷工

  邵逸夫作為慈善家很是大方。但是作為商人,在手下眼裡過於精明,就連公司食堂的饅頭多少錢一個都記得清楚。有個流傳已久的軼事,某一天劇組在外拍戲,想要20元買100個生煎饅頭給片場工作人員。劇務填了採購單讓邵逸夫批准,邵逸夫一看,生煎饅頭在片場飯堂只要一毛錢一個,採購寫兩毛錢一個,而且還要去尖沙咀買,來回要用車,於是不批。其實這天片場飯堂的饅頭師傅恰好因事請假一天,當天沒有饅頭賣。結果是,出外景的工作人員因沒有早餐吃鬧罷工,邵氏為此損失了近萬元。事後,邵逸夫的太太方逸華只好戲謔地告訴公司同仁,「他可省了十元」。而邵逸夫本人生活作風也比較節儉,他通常去馬場賭馬只下注10元,有次排隊看到前面的人下注500元。邵逸夫一看這個人是公司裡的劇務,回頭就要整頓作風。

  邵逸夫的第二個太太方逸華也秉持著一貫的節儉風格。據說,當年大導演李翰祥拍片,需要十個小孩吹肥皂泡,每個孩子要一隻竹筒,預算單子交上去後,方逸華砍掉一半。也因為「申請單永遠cut 半」,人稱方逸華為「Cutting Manager」。

  因為吝嗇,邵逸夫錯過了不少賺大錢的機會。當年尚未成名的李小龍曾找他毛遂自薦,欲以每部6萬港元片酬拍電影。但邵逸夫認為此人太狂妄而把價碼壓至每部3千到9千港元。當時流傳的版本是,邵逸夫一聲冷笑,「開什麼玩笑,他難道不知道邵氏300元一個月的武師一大把嗎?」結果李小龍掉頭投奔了六叔的競爭對手嘉禾,致使邵氏錯失了香港電影史上最具票房號召力的「金雞」。

  No.8 「小算盤」的故事——票房收入可以少,導演酬勞必須砍

  邵逸夫崇尚節儉,也非常善於砍價。曾拍攝《三笑》的導演嶽楓,讓編劇組的許國做副導演。由於許國當時是編劇,戲拍完後,製片部照例開了一張1000元的副導演酬勞單,呈請邵逸夫批准。他眉頭連皺數下,然後用鉛筆寫了一行小字:「請與許國交涉。」製片部的找到許國說:「老闆是叫你下廠去了解一些拍片情況,不是叫你去做副導演,所以老闆希望你打個折扣,收800元算了。」許國一聽火起,就把酬勞單撕掉了,邊撕邊叫:「邵老闆多了1000元,也富不了多少;我少了1000元,也窮不了多少!」

  以上的例子也許有些極端,而邵逸夫的算盤打得精也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導演程剛拍攝的《神刀》在市場上賣到97萬港元即奉命收場。程剛為此央求邵逸夫多映一天,讓他過一過「百萬導演」的癮,但是遭到拒絕。為啥賣到97萬就不賣了,不是越多越好嗎?這裡面有門道,程剛如果成為「百萬導演」,薪水就要加到「百萬導演」的同一水平。而票房增加了3萬,程剛的薪水增加的可能就不止3萬。邵逸夫不能讓手下人輕易得意,為此他寧肯少一點票房收入。

  No.9 邵氏影城的故事——明星入住,水電房租全免

  為了成就電影王國夢想,邵逸夫在60年代在香港清水灣買了一塊地皮,建成邵氏影城。員工們曾指出邵氏影城有三大優點,一是空氣清新,二是飯菜便宜,三是發薪準時。邵逸夫對本公司的演職員很關照,特別在宿舍區建造了一座美觀新穎的明星大廈,取名為「敦厚樓」。住在這裡的人們,水電、房租全部免費。

  邵逸夫本人的別墅位於影城的山頂,下面有個仿製的頤和園小園景。但邵逸夫並不常在這座別墅裡住,他更多的時間是住在影城附近的一棟普通公寓裡。

  No.10 銅像的故事——結果慘變員工「出氣筒」

  邵逸夫的電影公司在60年代中期達到最輝煌的時期,手下一票大腕導演,明星璀璨,影片火遍東南亞。那時候邵逸夫很是得意。1966年某一天,他授意手下員工為自己鑄造一尊銅像,頗有讓自己萬古流芳的意思。銅像造好後本來打算安放在邵氏影城大門前的,但當時的宣傳部主任陳銅民說出一番話,令邵逸夫很不舒服。

  陳銅民說:「六先生,通常只有死了的人豎銅像,而你如今身體健康,精神也好過年輕人,怎麼想到要豎個銅像呢?豈不是自己詛咒自己?況且一個人有功勳,銅像應該豎在公眾場所,絕不能擺在自家廠裡。」陳銅民這樣反對自己,當時又沒有誰站出來為邵逸夫說話,所以邵逸夫既尷尬又彆扭。後來,這個銅像被棄置在道具房裡,一些對邵逸夫有意見而不敢當面說的人,便來到道具房裡,拿邵逸夫的銅像撒氣。曾有人說,那個銅像不知挨過多少武師們的拳腳和小姐們的唾沫。

yule.sohu.com true 搜狐娛樂 http://yule.sohu.com/20140108/n393133500.shtml report 10655 邵逸夫的20段軼聞掌故【No.1——10】邵逸夫於1月7日逝世,享年107歲(點擊觀看組圖)搜狐娛樂訊(背背山/策劃馬嫚麗/文)【前言】2014年1月7日清晨,

");}

相關焦點

  • 娛樂大亨邵逸夫:商人的最高境界是回饋社會
    1月7日,娛樂大亨邵逸夫辭世,享年107歲。縱觀邵逸夫的一生,做了三件事:電影、電視和慈善。  筆者對邵逸夫的最初印象,緣於他在內地捐建的「逸夫教學樓」、「逸夫圖書館」、「逸夫體育中心」等。
  • 邵逸夫傳奇:從片場跑腿到娛樂業大亨
    「逸夫樓」以及在1990年發現、被命名為「邵逸夫星」的行星……如果用TVB最為人所熟知的手法拍攝邵逸夫一生,開篇會用的片段,是他與兄長扛著電影機和影片,跑遍南洋的農場放露天電影,終於打開南洋的電影市場;還是在美國西海岸的汪洋中,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堅持一天才等來救援船隻的邵逸夫最終買回了有聲電影的「講話機器」,拍出了第一部華語有聲電影《白金龍》;抑或,是邵逸夫、三哥邵仁枚對二哥「杯酒釋兵權
  • 「娛樂大亨」邵逸夫締造的影視經典作品
    「娛樂大亨」邵逸夫締造的影視經典作品 2014-01-07 17:44:40 來源: 網易娛樂專稿 網易號 舉報
  • 邵逸夫家中安詳辭世 107載傳奇人生落幕(圖)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張曉明昨日發出唁電稱:頃悉邵逸夫先生逝世,深感悲痛。邵老一生富有傳奇,始終秉持愛國報國情懷和不懈奮鬥精神。尤其關心國家發展,慷慨捐助內地教育、科技、醫療、影視、賑災等諸多方面,貢獻卓著,備受尊敬。其創建的事業長在,其垂立的風範長存。
  • 揭秘邵逸夫兩段婚姻:子女無心接手影視帝國[組圖]
    散場後,邵逸夫總是主動送黃美珍回家,黃美珍不喜歡坐車,兩人就邊走邊聊散步回去。從公司到餘府的這條路上,留下了不少這對年輕人愛情的足跡。邵逸夫一面享受著愛情萌芽的心動,一面卻又為這如洪水般洶湧而至的感情深感不安。因為,黃美珍是餘東璇的女友,而餘東璇既是前輩,又對自己有恩。三哥邵仁枚得知此事後,力勸邵逸夫放棄這段感情,而且指出黃美珍大他5歲,不合適。但邵逸夫並不認為年齡是什麼障礙。
  • 邵逸夫去世_娛樂頻道_鳳凰網
    相關策劃 隨著邵逸夫年事漸高,TVB決策權交給了太太方逸華。 影視大亨邵逸夫人生軌跡遍及娛樂與慈善,一張圖梳理107歲邵逸夫傳奇一生……[詳細] [詳細] 家庭:出身世家 兩個女人成就一代大亨 邵逸夫1907年出生於浙江寧波鎮海,父親邵玉軒是以經營顏料發家的富商,雖然不是富甲一方,但也算是家境殷實。
  • 《傳奇大亨》:跟著張翰一起,重溫百年電影傳奇
    作為香港電影的拓荒者,邵逸夫成立的邵氏,在超過半個世紀的起伏跌宕中締造過無數經典,邵逸夫先生則堪稱傳奇。那麼,以邵逸夫那一代影視教父為原型的電視劇《傳奇大亨》自然不能錯過,看完四集,感慨良多。《傳奇大亨》中,張翰飾演的顧延枚雖有諸多邵逸夫的影子,但劇情的編排上卻做了很多取捨,開篇選電影淘汰戲曲為切入點就牢牢的把觀眾釘在熒幕前。
  • 邵逸夫規避豪門家產爭奪 全部遺產放慈善信託基金
    邵逸夫為人低調,早為避免家族遺產爭奪做好了準備。有媒體報導稱,邵逸夫早在1997年前便立下遺囑分配百億身家。《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發現,邵逸夫是邵逸夫慈善信託基金的指定人,有可能通過該慈善信託基金管理家族遺產。  2011年3月,邵逸夫名下資產包括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下稱「邵氏兄弟」)和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下稱「邵氏基金」)。
  • 邵逸夫生前不掩「風流」性格:我風流但不下流
    被問六嬸是否回公司處理公事,梁乃鵬則指其是回來處理亡夫邵逸夫的事宜,並透露目前沒有新安排。而無線當天的各項活動也如期舉行,不過為了表示尊敬和悼念,當天特別安排部分香港小姐、華裔小姐穿上素色服裝,並取消活動的祝酒儀式。
  • [寧夏]邵逸夫與寧夏比感謝更深的是銘記
    人雖去,樓永在   邵逸夫離我們有多遠?   一邊在內陸寧夏,一邊遠在東方明珠。   隔著千山萬水與浩瀚大海。   邵逸夫離我們有多近?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邵逸夫樓。   1月7日早,香港邵逸夫先生走完精彩的百年人生。   斯人已去,幢幢「逸夫樓」仍舊端莊無言,卻比往日更具深意。   一幢幢「逸夫教學樓」成為寧夏每個學校標誌性建築之一,數以百萬計的學子在這裡讀書成才。
  • 傳奇大亨劇情故事介紹 劇中各原型人物都是誰
    ­  電視劇《傳奇大亨》由張瀚、宋軼、陳喬恩等主演,那麼《傳奇大亨》劇情介紹主要講述了什麼故事呢?劇中人物原型都是誰?下面隨小編看看。­  《傳奇大亨》是莊訓鑫執導的年代劇,該劇以一代傳媒大亨邵逸夫為原型,講述了顧延枚歷經坎坷,終成一代影視霸主的故事。於2017年10月9日在浙江衛視中國藍周播劇場首播。
  • 名人風採:六叔邵逸夫
    邵逸夫:知名的電影製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而邵逸夫晚年撥出資金,2002年成立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 第一屆於2004年舉行,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各頒授100萬美元獎金表彰在教育和科研有傑出貢獻的人物。據新華社消息,邵逸夫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億港元。1975年邵逸夫成立香港邵氏基金,屢屢大額捐贈予世界各地的教育、醫療或福利事業。
  • 邵逸夫生平:香港娛樂業獲「爵士」銜頭的第一人
    邵逸夫(資料圖)根據香港媒體報導,1月7日早上8時許,邵逸夫爵士被發現昏迷在西貢嘉澍路清水灣大廈住所內,救護車到場將昏迷的邵送院搶救,惜告不治,警方正在現場調查,邵逸夫爵士享年107邵逸夫生平邵逸夫爵士,香港大紫荊勳賢,CBE (Sir Run Run Shaw,1907年11月19日- 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號逸夫,香港知名的電影製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生於大清浙江寧波鎮海,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邵行銀。
  • 邵逸夫的一生
    中學畢業後,邵逸夫也加入天一影業。因為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他被安排南下新加坡,發展南洋市場。「六合圍剿」開始後,南洋城市的通道被封死,邵氏兄弟只能開闢新市場。20歲的邵逸夫帶著無聲放映機和天一的影片去到窮鄉僻壤,向鄉民們推銷電影。他住鄉村的小店,有時露宿野外,當時放電影需要人力手搖,一場電影下來,邵逸夫累到胳臂都抬不起來。
  • 「東方諾貝爾獎」——邵逸夫獎是怎樣誕生的
    據統計,在1896年諾貝爾逝世的時候,他名下的財產有:巴庫石油的股份,這個石油公司可能很陌生,但在當時諾貝爾兄弟和另一位石油大亨分庭抗禮,他就是洛克菲勒;多家礦業公司的大量股權;全球一百多家彈藥公司和炸藥廠,別忘了,那會兒可是全球打仗最頻繁的時期;一個馬場;世界上第一艘帶有鋁製龍骨的遊艇;355項國際專利收入
  • 一代傳奇影視大亨,對教育做出如此貢獻,他的事跡值得所有人敬佩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老先生永遠離開了,今天是他逝世五周年紀念日,讓我們一起緬懷他,一起感恩他對於教育事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邵逸夫先生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他造就香港演藝圈「黃金一代」,推動了香港電影的發展,對華語影視圈的貢獻享譽全球,被稱為「華語影視大亨」。就是這樣以為傳奇影視大亨,一直熱心於公益慈善事業,尤其是教育方面。自1985年以來,邵逸夫通過邵逸夫基金與教育部合作,連年向內地教育捐贈巨款建設教育教學設施,截至2012年贈款金額近47 .5億港元,建設各類教育項目6013個。
  • 邵逸夫的電影王國【2】
    下篇:邵氏經典類型片概覽 邵逸夫經營邵氏兄弟電影公司近40年的時間,在這漫長的歲月中,邵氏公司推出了超過千部的電影作品,至今仍然留存在世的有近750多部。張徹在邵氏辛勤耕耘20於年,貢獻了無數的佳作,在武俠片的領域,張徹拍攝了《大刺客》、《金燕子》、《獨臂刀王》、《新獨臂刀》、《雙俠》等等經典之作;隨後他又把注意力轉向了民初功夫片,《報仇》、《大決鬥》、《馬永貞》、《五虎將》等影片就是此中經典。而其後執導的《方世玉與洪熙官》、《少林英雄榜》、《少林寺》等片開創了少林英雄片的潮流;根據金庸名著改編的《射鵰英雄傳》三部曲,也在當時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
  • 邵逸夫為推有聲電影險喪命 邵氏影業笑傲數十載
    □下南洋 追隨大哥闖影界 邵逸夫涉足影視娛樂業,該從他的家族說起。邵逸夫的父親邵玉軒在舊上海經營漂染等多種生意。他育有8名子女,其中四個兒子醉翁、邨人、山客、逸夫後來皆投身娛樂業。邵逸夫排行老六,因此人們尊稱「六叔」。
  • 邵逸夫曾成功開發動作片 代表作有《楚留香》等
    ▲邵逸夫開創了香港電影霸權主義的拓荒傳奇。  20世紀初,電影這個新興科技來到了上海,邵逸夫的父親邵玉軒授意自己的大兒子邵醉翁進軍電影業。「天一公司」在上海已無法立足,應三哥邀請,邵逸夫遠赴南洋開展製片業務,負責協助三哥的工作。  邵逸夫在南洋一呆就是30年,他把邵氏公司的製片發行業務搞得有聲有色,使邵氏公司成為南洋首屈一指的大發行商,而此時他真正的輝煌事業還沒有開始。在另一頭的香港,邵逸夫二哥邵邨人與兒子經營的「邵氏父子公司」則在夾縫中求生,被當時的電影業龍頭「電懋」公司打擊得無還手之力。
  • 《傳奇大亨》成首部登陸坎城電視節官方展映華語大劇
    人民網北京7月19日電(唐平)日前,由華策影視集團出品的大型年代傳奇劇《傳奇大亨》入選今年的坎城電視節(秋季),同時該劇獲得了坎城電視節官方展映的資格,這在華語電視劇中尚屬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