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電影找知道」公眾號小編:愛影私談&JASON(原創)首發
美好的東西裝在藝術裡,藝術的東西裝在人心裡,心裝在軀殼裡。軀殼依附物質而不腐,物質影響美好的東西是否變質、是否長存。
趙大導演的一句「青春本來就是用來懷念的」,曾經似乎成為青年小資們熱門的微信籤名,然而多少人感悟到「懷念」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感召?「青春本來就是用來懷念的」是感慨大自然的規律?是生活的無奈?還是對造物主的不滿和抗議?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宇宙,每個宇宙裡都有一個伊甸園,每個伊甸園裡都掛著禁果。每個人一生都即將或曾經是亞當或夏娃。有些人比較幸運一生只當一回亞當或夏娃,而有些人不得不當很多回亞當,很多回夏娃。前者鳳毛麟角,後者比比皆是。
《致青春》告訴我們,最懷念的愛情通常從傷害開始,也從傷害結束。《致青春》之後,「懷念」二字已然超越「刻骨銘心」。愛情可以死不了人,愛情其實也可以死人。鄭微選擇了「懷念」,阮莞選擇了「刻骨銘心」。只是活著的人用「懷念」,已死的只能用「刻骨銘心」。然而,骨不在怎樣刻?心不在如何銘?
讓我們再來一個輪迴:心裝在軀殼裡,軀殼依附物質而不腐,物質影響美好的東西是否變質、是否長存。《致青春》的結局裡沒有給出鄭微的愛情歸宿,我們相信這並不是趙大導演賣關子,而是無論起點還是終點,靜態還是動態,站在那,還是走出來,選擇還是不選擇,都鬥不過造物主賦予青春,賦予生命,賦予愛情必然使命。
所以,我們不能在《致青春》的叩問裡更加迷茫,我們還有正能量。
存在與虛無,適應和抗爭!每個弱小的個體都肩負著創造和改變歷史的重任。我們定義不了結果,但我們可以把握過程。我們摒棄隨波逐流的浮躁,我們時刻追求對生命修行更進一層的境界。就算青春沒有彩排,我們依然無所畏懼。上帝可以休假,關公可以打盹,月老和維納斯可以弄亂人間的一切紅繩,在愛情的路上就算我們傷痕累累,我們也依然勇往直前的追求。
那一轉眼的瞬間,天已變樣, 那一回首的剎那,地已老死。如果有一天,世界離開了我們,世界也覺得寂寞的話,那證明我們就是「造物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