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策展人 盧徵遠
2009年碩士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後留校任教。現工作、生活於北京。作為新一代藝術家的代表,盧徵遠始終對抗固化的創作樣式和方法,作品觸及雕塑、繪畫、裝置、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他時常關注日常的生活現實,關注那些處於邊緣地帶或不容易形成界定的事物,尋找在日常經驗與難以言說的感知間的藝術表達。
《無窮》 布面油畫 20X20cm 2008
「在當代藝術形態的探索中,盧徵遠有自己獨到的切入點。他非常關注日常的生活現實,能夠敏銳地去感受那些處於邊緣地帶,或者說不容易形成界定的事物,他的這種關注點使他的觀念始終在藝術與生活經驗的這個地帶穿行。與此同時,他更對物質材料的轉換感興趣,由此在大量的作品中運用不同的媒材和不同手法。物質材料構成了我們生活的環境,對於物質材料的體認,在盧徵遠那裡,既是與物質材料的物質屬性相關,又與物質材料的文化屬性或者說社會屬性相關。他一方面在觀念層面上對物質材料的社會屬性進行轉換,一方面在視覺層面上對物質材料的自然屬性進行轉換,使作品不再是原有的屬性,而是一個個讓人感到新穎而陌生的「替身」。」
——節選自《替身》範迪安/文(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黑色大理石是『感覺沉重,質性恆定』的自然性材料,而褐色垃圾袋則是『輕薄廉價,隨手可丟』的消費性材料,《慢性》把這兩種屬性和聯想做了結合,建立了諸如感知衝突、視覺思辨、符號矛盾的各種意象和閱讀效果。例如:一,塑膠袋給人的感覺是很輕的,但一腳踢下去卻會造成傷痛;二,大理石雕刻一向用於雕制崇高偉大的雕像和永恆的紀念碑,但在此,巨量呈現的卻是默默無聲,被包裝(定義)成無用垃圾而即將被清理拋棄的一群無名人物;三,把這一批同質化的『垃圾狀雕塑品』分別放置在公共空間和美術館的藝術展場,可以就地啟動觀看閱讀的不同機制和模式。
——盧徵遠
《84天84件作品》系列
畢業後他堅持在日常生活中做藝術。2010年上半年,他將自己在工作室裡用50天時間完成的50件作品,在泰康空間的「51平米」做了展示,首次向藝術圈宣告了自己激進的工作方式。2010年底我策劃他在尤侖斯空間做「84天84件作品」時,在將「規定的時間裡,每天一件作品」從概念和過程諸方面進行了更精確更嚴密的思考後,他將整個過程放在博客上,在大家的眼前一天一件作品地做出來。年輕的他,不把金錢看得多麼重要,而是將藝術,將自己藝術的未來發展,將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看的更重。盧徵遠持續活躍在北京當代藝術年輕藝術家的圈子裡。下一步他的工作,也許還會持續高強度的「每天一件」,也許會平緩地將視線集中在某一、兩個藝術主題上。經過觀念藝術錘鍊的他,未來的藝術道路寬廣的很,我們只是需要拭目以待。
——節選自《青年盧徵遠》隋建國/文(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國際知名雕塑家)
出生於1982年的盧徵遠,是近來中國大陸嶄露頭角的優秀青年藝術家。盧徵遠2006年畢業於中央美院雕塑系,隨後繼續隨隋建國教授攻讀碩士學位,2009年畢業留校任教。長期而嚴格的訓練,造就了盧徵遠高超的雕塑技藝。但是,盧徵遠的藝術探索,並沒有局限於雕塑領域。他的藝術觸角,深入繪畫、裝置、影像等各個領域,在每個領域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果。盧徵遠用他的多樣性,挑戰有關藝術的固定身份和風格。盧徵遠的每件藝術作品都是那麼清晰和精準,但是當我們將他的所有作品集合起來時,卻得不出一個完整的盧徵遠的身份和風格。沒有人能夠用一句話對盧徵遠和他的藝術做出界定,他總是在挑戰自我,挑戰身份,挑戰風格,他希望用積極入世,達到消極出世的效果。
2010年11月,盧徵遠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做了他該年度第三個個展。在此之前,盧徵遠已經在馬蕊樂畫廊和泰康藝術空間做了兩個個展,展出了他的繪畫、雕塑和裝置。一個不到三十歲的藝術家要在同一年度做三個重要個展而不重複,這看上去像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充滿智慧和激情的盧徵遠,卻出色地完成了。他把展覽本身做成了一件作品。在84天的展期裡,他每天完成一件作品。直到展覽閉幕那一刻,全部參展作品才告完成,開幕就是閉幕。這次展覽成為該年度引起轟動的藝術事件,讓盧徵遠這個青澀的名字,在藝術界迅即成熟起來。
——節選自《盧徵遠》彭鋒/文(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浪》 喇叭、播放機、電線、MP3,水盒電子控制噴水系統
他作品中所具有的荒誕性,來源於日常生活中被人遺忘的經驗,卻通過當代藝術體制的「正喻」,讓荒誕本身被加倍放大。藝術體制越嚴肅認真地處理問題,就越顯得捉襟見肘,首位難顧,他的作品也就越發指向那些被藝朮忽視了的,甚至有點無視的荒誕日常。這種狀況使得他的作品總是讓人看上去「一眼道明」,卻又難以張口;批評家們總覺得其作品似乎看上去「淺顯易懂」,卻又在他所散布的邏輯迷宮中不知所措。邏輯上的自洽與循環,視覺表面與真實意義左右互搏,構成了他作品中都有的張力,也構成他作品的謎面與謎底。而只有這種荒誕與謎語的特性,才是繼承了堵上的智慧傳統,而非「廣義達達」中的那種喧鬧輕浮。
——節選自《盧徵遠》張未/文(知名策展人)
2013年於鳳凰藝都舉辦的個展「斑斕譜」展覽現場
作為新一代青年藝術創作的重要代表,盧徵遠承接了自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激烈變化的命運特徵,而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形勢新問題其創作宗旨又必須兼顧時代精神和獨樹一幟。這個從學院雕塑系成長起來的青年藝術家,首先並不在乎於媒介的專業關注或者固有的學術邊界,而是以儘可能的參與性去凸顯實驗的快感和保持多樣的可能。為此,盧徵遠的創作更像是一個開敞的結構,這裡既有媒介載體的彼此混雜又有創作方法的相互寬容,以致於他的作品序列如此糾纏且總有一種齊頭並進的感覺。近年來盧徵遠更是精力充沛地穿梭於雕塑、裝置、繪畫、行為、影像之間而形成了多個領域的實踐進展,與此同時他也有意識地模糊各自領域的邊界將其混為一談以此結構出種種的創作奇觀。此外,盧徵遠也以積極的態度將自己的創作直接針對具體的展覽空間或者展覽項目而非工作室的私人場域,譬如2012年上海雙年展和深圳雕塑雙年展的參展作品,藝術家更願意從展示意義的角度和公眾互動的立場來反觀自己的思考路徑,將原先創作的自我開放性逐漸轉化為觀念闡釋方式的公共性立場。
——節選自《斑斕譜》趙力/文(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早前的實踐中,盧徵遠曾在100天的時間裡每天創作一件作品,對日常之物精微細緻的敏感體察,使藝術家建立了極其個人化的藝術特質。從觀者的視角來看,盧徵遠的藝術實踐貌似是非常駁雜和紛亂的,日常生活中目光所及之物,都成為他取材和形塑的對象,但實際上這恰恰是盧徵遠藝術中最內核的精髓,藝術家真正彌合了生活與藝術之間的縫隙,創作觸角的拓展和日常性的挖掘,則徹底踐行了人人都是藝術家,什麼都可以成為藝術品的觀念原旨。在光與物彼此映照的交合處,我們洞見的卻並非僅是冰冷漠然的物理世界,在這裡,藝術家努力達成著對事物本質更深層次的探究和認識,其中滿溢著略帶體溫的思想氣息,這不光是藝術家對物的思辨和參透,更是面對自我內心的結果,面對自我是藝術最本真的境界。
——節選自《反射》戴卓群/文(知名策展人)
《無窮》 布面油畫 20X20cm 2008
盧徵遠的作品中也充滿著藝術史「文本」,比如《無窮》顯然和達文西小時候畫雞蛋的故事有關,中國多本小學課本都用這個故事來強調基本功訓練的重要性,而這種基本的要旨是細微觀察並捕捉不同雞蛋的造型。但這個故事肯定是後人杜撰的,除了有違史料之外——瓦薩裡記載李奧納多第一次去老師韋羅基奧那的時候,技藝就已經好得讓老師驚嘆,後者甚至就此擱筆——更關鍵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還沒有在建立起把寫生作為美術訓練方法的觀念。即使在後來的美術學院的教育中,寫生基礎訓練的對象也是古典時代的雕塑,因為古典寫實美學的目標是建立一種理想美秩序,而不是自然主義地去再現雞蛋這種俗物。
有趣的是,盧徵遠把這個杜撰的故事重新演繹了一遍,但卻使這個故事脫離了其本來的用意,最初他是對物寫生,而之後則只是一張張地臨摹之前的寫生結果,與達文西的故事不同的是,盧徵遠的目的是使每一張畫中的雞蛋都儘可能的一樣,雖然誤差是不可能避免的。如果說這件作品是在討論寫實的觀念的話,那麼另一件與此相關的作品則是在揶揄風格及個性的概念,他邀請一個毫無專業訓練背景的人去「臨摹」——雖然作者毫無臨摹的概念——不同藝術名作的圖像,使得它們被改造成尷尬地處在同一種風格下的作品。」
——節選自《斑斕譜》鮑棟/文(知名策展人)
《慢性1》75x70x50cm 黑色大理石雕塑 2011
《慢性5(小版)》48x22x14cm 黑色大理石雕塑 2013
《彼岸 》 尺寸可根據現場改變 燈光雕塑 2015
《過去的即將到來》系列 大理石 45x45x29cm 2015
《大景觀》50x50cm 布面油畫 手工水晶框 2016
《巨雷NO.1609》40x30cm 布面油畫 手工水晶框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