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說的是《詩經》中的茶。好奇地讀完全文,小約不禁啞然失笑——作者將《詩經》與茶強行拉郎的行為,讓小約讀來覺得實在有趣,不如一同來品品。
關於「茶」字的演變,小約在前文曾提到,如今的「茶」字,是從「荼」字演變而來的。
既然「荼」與「茶」有這番淵源,那我們是否可以將《詩經》中的「荼」都解讀為「茶」呢?真要這般理解的話,小約覺得,還真有些牽強。
小約開篇說的那篇文,在提到《鄭風·出其東門》中的「出其東門,有女如荼」時,文中的解釋是「成群的美女如嫵媚婆娑的茶花……」如果按照這個套路來解釋出自《國語·吳語》中的「如火如荼」這個詞,就應當解釋為「像火一般,像茶花一樣。」這個解釋,豈不叫人莫名其妙?
既然《詩經》中的「荼」字不能簡單理解為「茶」,那該如何解釋呢?
《出其東門》這首詩下闕云:「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這裡的「如荼」與詩上闕「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中的「如雲」相對應。
「美女如雲」一詞就出自這首詩,指漂亮的女孩子多得像天上的雲彩。「荼」指的是春季漫山遍野的白茅花,「有女如荼」則指美女眾多,猶如漫山遍野的白茅花。只是這「如雲」「如荼」的美女,一個都不是我所思念的姑娘。當然,這可不是小約瞎掰的。
茶友們若有存疑,不妨翻翻朱熹為本詩所做的註解:「荼,茅華,輕白可愛者也。」(此處「華」通「花」)比起將美女們比作「雲朵」和「苦茶」之說,以滿天的雲彩和漫山遍野的白茅花來形容美女眾多,是不是感覺合理得多?
那麼,《詩經》中出現的七處「荼」字,可有表示茶的呢?小約的回答是:一處都沒有!
《詩經》中的「荼」,多指苦菜,要麼就是地裡的雜草。比如《邶風·谷風》中的「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和《大雅·綿》中的「周原膴膴,堇荼如飴」,所說的「荼」都是指苦菜。
而《周頌·良耜》中的「其鎛斯趙,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其中的「荼」則指野草。
很顯然,不管是白茅、苦菜還是野草,都屬於草本,可茶樹卻是木本植物。古人同一個字現在雖可有多種解釋,但是,對於草本木本,還是有一定區分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看看古人的詞典《爾雅》是怎麼解釋的。
在《爾雅》中,有種植物叫做「檟」的解釋是:檟,苦荼。顯然,這個「檟」字,才是古人對木屬茶的解釋。由此可印證,「荼」也確實可以解釋為「茶」。
所以,當你想當然地以為《詩經》裡的「荼」都是「茶」時,細想想也能感覺不對勁:畢竟春秋戰國時期的茶,還遠沒有現在這般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