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專稿(文/zZZ)
昨天,是泰國普吉島沉船事件遇難者的「頭七」。
普吉島查龍碼頭香燭燃起,沉船事故遇難者家屬抱著遺像、面對大海,呼喚逝去的親人:你在哪裡?記得回家啊!
也是在11日,泰方在遊船翻沉事故救援情況記者會上公布,普吉海難所有遇難者已被全部找到,遇難總人數最終定格在47人。
此外,部分逝者家屬同意火化遺體。
一周前,泰國普吉島附近海域一場特大暴風雨掀翻了「鳳凰」號和「艾莎公主」號兩艘遊船,讓四十多個家庭分崩離析。
生死從來都是人性的鏡子。在這場悲痛的事故中,為逝者默哀,也記住那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瞬間——
「船上所有男士自動圍成圈站在船尾,為女士和孩子築起一道防風雨的『人牆『」
7月5日16點,無錫遊客沈曄和家人登上了返航的「自由」號遊船。
開船不久,原本晴好的天氣出現了連片的烏雲,一眼看不到頭。
15分鐘後,風暴正式來臨,船隻在風雨裡搖擺,浪打進了船裡,談話的聲音逐漸消失了。
當最大的一個浪頭打過來時,整個船船頭高高翹起,幾乎快插入水裡。
千鈞一髮的關頭,船上所有男性自覺來到沒有遮擋的船尾,他們靠著欄杆站立,為船上的女性和孩子默默築起一道擋住風浪的「人牆」。
所有人神色凝重,海天之間,除了風雨,再無他言。
「這是在場男士的本能反應,在最驚險的時候,沒有騷亂,沒有小孩哭鬧」,沈曄說,「這種秩序為我們的順利返航打下了基礎。」
「因為是自由行,遊客之間並不認識,可是我還是想謝謝他們,這才是我們中國遊客的素質。」
現實版「鐵達尼號」,他一己之力救了4人
事故發生時,張皓峰和女友孟影就在「艾莎公主」號上。
下午6時左右,船行至梅通島附近,船身晃動極為劇烈。導遊讓乘客們棄船跳海。
張皓峰和孟影跳進海裡,並將孟穎送上了救生船。
當張皓峰也打算上救生船時,他看見旁邊有一對老夫妻。他用手裡抓著的衝浪板,把老夫妻推到靠近救生船的地方。因為推力的反作用,他離救生船更遠了。
漂浮在海面上的張皓峰遇到Serenata號的一名船員,因為溺水,一直在吐。他將浮力球讓給船員,自己拖著繩子,兩人遊到了一座海島上。
終於,7月6日早上他們發現了過往漁船,隨後獲救。
獲救時,張皓峰全身浮腫,身上多處被水母蜇傷,仍然在泰國接受治療。
母親徐肅說,這符合兒子的性格,「他就是這樣一個人。」
70歲華人拄拐杖當翻譯,同胞的事,義不容辭
7月5日,泰國普吉島遊船傾覆事故發生後,一個名為「普吉島沉船事件志願者」的微信群立即建立了起來,隨著緊急招募志願者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的傳播,志願者隊伍達微信群上限,有500人。
他們中的很多人出現在了vachira醫院。
這所普吉島vachira醫院停放著大部分中國遇難者遺體,不少家屬抵達普吉島後第一時間就奔向這裡。
在人來人往的vachira醫院,滿頭銀髮,手握拐杖的徐發沅戴著「中文翻譯者」的胸牌,在等待著為有需要的家屬提供翻譯服務。
徐發沅是一位泰國籍華人,今年70歲,出生在泰國,搬到普吉島已經40年,在當地經營藥店。
他8歲開始學習中文,因為父母種植橡膠,他從小在橡膠園裡長大,每到周末就有城裡的中文老師周末到橡膠園教他中文。兩年前,他還前往北京參加了漢語水平考試。
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說,看到同胞出事,他一定要來幫忙。
醫者仁心,她們改飛普吉「做該做的事」
8日下午,普吉府哇集拉醫院出現了4位年輕姑娘,當時她們正在做遇難者家屬的安撫工作。
在所有遊客都希望立刻離開普吉島時候,四個姑娘來到了普吉島。
「這個時候,自己作為一名中國人、一名醫生,必須要盡一份力。而且,在異國他鄉,這些家屬、這些遇難者,他們肯定也需要同胞的關懷。」
陳志霖、周茜、房含嶧、江可馨(泰籍)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在讀研究生,本計劃在泰國旅遊,聽聞翻船事故後改變行程,7日改飛普吉,下飛機後直奔哇集拉醫院。
她們加入當地誌願者團隊,想為悲痛中的家屬做「一些應該做的事」。
「我們本計劃去芭提雅。事故後,聽說醫生多數不懂中文,醫療術語溝通不便,缺志願者,我們就過來了。」
嚴謹起見,她們會先將家屬的話翻譯英文,再由泰國籍同學江可馨同泰方醫護人員溝通。
作為志願者,她們還會「勸他們(家屬)休息,勸他們吃東西,幫助他們去辨認(遇難者)照片」。
姑娘們說:「我們能做的,真的不多……」
因為是請假出行,她們將於10日返回中國,但仍掛心遇難者家屬的狀況,「我們只是盡一份力」。